兰亭集序-评课.doc

兰亭集序-评课.doc

ID:55154127

大小:1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9

兰亭集序-评课.doc_第1页
兰亭集序-评课.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评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诵读中找回丢失的文本在文本中找回缺失的人文——评***的《兰亭集序》今天有幸听了***老师教授的《兰亭集序》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亮点一、目标设置具体得当,重难点突出。本堂课是在第一节课时之后的第二课时,目标设置了三个:1、掌握实词“贤”“咸”“修”“次”“盛”“信”“因”“化”“临”“喻”“是”的意义及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分析文章内容及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变化。3、感悟生命。第一个目标张老师从文中抽出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翻译。只用七分钟左

2、右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上一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加之使用多媒体展示,省去了很多书写的时间。这样为本节课的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做好了时间和内容的第一个铺垫。这样不仅实用,而且管用,还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从本堂课看,重点在目标一,难点在于感悟生命也是合理的。亮点二、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诵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在学习和教学中

3、的运用。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诵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诵读最重要。可以说,不诵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升华。本课不仅有学生的单独诵读、齐读,还有渗透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师的诵读。为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又做了第二个铺垫。亮点三、重视文本。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这样的反复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4、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也即“教教材”的;对教材的“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更何况现今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而“人文性”就渗透于文本之中。举个例子:本堂课学生对第一段的概括极准确。一个“乐”字以及学生对为何“乐”的回答正说明了学生真正融入了文本。而这也正说明了亮点二诵读的功效。亮点四、言文并重,凸显人文。学习语文不要仅停留在学习字、词、句上面或者认为理解了教材内容就理解

5、了语文。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性。如果把语文的工具性比作一个机械的机器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树。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只有把二者合而为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发挥语文的作用。本堂课的目标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后两个目标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贯彻了这一教学思想。加之本文适当扩展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关于“生死”的看法,还

6、有当下学习雷锋的号召,使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从教学效果上看,课堂的生成说明了达成了本堂的预设目标。当然,本堂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主题和背景的协调,要突出主题内容。在展示目标时明显背景太强了,妨碍了目标文字的识别。再就是处理“乐”“痛”“悲”时,“乐”用时太多,导致处理“痛”“悲”的时间不足。《兰亭集序》的流传不仅在于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质朴清新,更重要的在于王羲之对于生死的看法及他对后人的影响。所以,更多的时间应放在处理“痛”“悲”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