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50759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知识之源是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知识之源是实践 【摘要】治学,当然要读书,要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经验。但是,真正的知识之“源”是实践,而书本只是知识之“流”。治学者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会读无字之书。 【关键词】实践;客观规律;唯物论 治学,当然要读书,要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经验。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就是唯物论。但是,真正的知识之“源”是实践,而书本只是知识之“流”。治学者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会读无字之书。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从根本上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像毛泽东重视读书,更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读书过程中要实践,实践过程中还要读书。读书与实践
2、的结合,读书、实践与思考的结合,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治学的正确道路。 任何先进的理论只能是局部地、暂时地反映客观真理。书本的知识和权威的论述,一旦面世,也就凝固了。而生活有如奔腾的江河,永远不会停歇。书本上记载的理论和法则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全部正确,永远正确,更不可能永远完美,永远先进。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它们也应当发展、丰富和完善。 一个有责任心的学者,必然会关心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善于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研究方向和突破口,不停留在书本上,不死抠文献。科学终极的使命即在于客观规律的探索。“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的逻
3、辑比理论的逻辑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生活并不按照理论家的设计和论断而发展。最高明的理论,也不过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规律。最权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如此。 因此,某些理论的过时,某些教科书的落后,是常有的事,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谁也不能指望自己的讲话和论著是永恒的真理。研究学问,只能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书本或权威出发。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是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讲到“知为力”。1500年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才说“
4、知识就是力量”。有人说王充是中国的培根,不对,应当说培根是英国的王充。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知识并不是能力。所谓“知为力”或“知识就是力量”,是以应用为前提的。知识就是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培根说过,“知识并不给人以使用知识的本领,运用知识是一种知识以外的智能,是通过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经过实践和思考,知识就不会转化为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大量有用的知识,二是具有选择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读书和实践相比,不能不把实践放在首位,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陆
5、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如果不同实践相结合,不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充实和发展,不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表面上的知,肤浅的知,似是而非的知,人云亦云的知。这种知算不上是真知,本质上还是未知。 正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正确的思想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知而求知。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是目的。如果有了正确思想,并不实行,不面向实际,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正确思想再好也是没有意义
6、的。 李白在《嘲鲁儒》中写到:“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堕烟雾。”只会死读书,不会经世济民的人,对社会有什么用处呢? 古人不仅重视“读万卷书”,也重视“走万里路”。郦道元、沈括、李时珍、徐霞客等著名科学家,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著名文学家,都不闭门读书。他们浪迹天涯,深入实际,寻找陌生,追求新奇,终究完成大业。 《题西林壁》是苏东坡的著名哲理诗篇,广为人们乐道和传诵。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然而,单从认识庐山来讲,不深入庐山,不参加变革庐山的实践,恐怕也是不行的;全面地、真切地认识庐山,既
7、要在庐山之外,又要在庐山之中。作者曾和小诗一首: “云环长岭水环峰,山下人家山上松。 欲识庐山真面目,无论山外与山中。” 世间诸事常常不可兼得。有人长于实践,但理性思维往往得不到开发,有人长于思辨,往往又缺乏实践能力。治学者需要探求实践和思辨结合的道路。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