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88731
大小:8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1
《童趣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童趣》导学案教师版初一年级语文学科编写:签批:温馨寄语: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4、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学习方法指
2、导: 1、认真阅读导学案,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2、对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意思进行圈点勾画。3、课堂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学习时间:共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疏通文意。知识储备及预习指导: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
3、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8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
4、、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
5、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
6、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8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
7、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8、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2.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一、导入: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