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

ID:52079039

大小:2.73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31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论》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09物流纪淼鑫09工商夏家烨孟子的性善论孟子中文名: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外文名:Mencius别名:子舆,子车,子居,亚圣民族:华夏族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所处时代:战国职业:学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

2、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

3、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性本善——助人为乐性本善——无偿献血性本善——让座性本善——过马路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2.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3.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

4、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人“向善”与“行善”的动机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善端”,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又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显然,人作为个体具有“善端”,但是,这种“善端”只不过是处于道德心理的萌芽

5、状态,还不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个体的“人”只有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其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在有“向善”的根基上,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才能激发内心的主观“行善”的心理情感。“行善”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个体主观的“善端”。真善美的力量——丛飞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

6、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人“为善”的意义孟子在对人“善端”肯定的同时,也论证了“成才”的必要条件———“为善”。孟子通过“圣贤人格”告诫人们,“善端”如果没有给予积极的保存,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步消失。“内圣外王”的高尚品质就是在“为善”中拓展“善端”的结果,它也肯定了人们是在“为善”中实现自我价值。孟子强调了人在内求外修的同时,莫忘教育的重要性。人只有在接受教化的过程当中,才能体会到“真、善、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未来德育的变革--“性善论”的衍生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

7、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有高扬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未来的教育终将走向终身教育的模式,而道德学习的形式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性。未来的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接受和道德选择,在道德与社会发生冲突时,自主抉择的行为将会出现,这样才符合道德生活的自然状态,才能提高个体的道德效能。谢谢观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