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课件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

ID:42946426

大小:96.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9-26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_第1页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_第2页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_第3页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_第4页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的性善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性发展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内容一、从发展的视域看人性二、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结构一、从发展的视域看人性孟子的性善论(一)人性的概念人为万物之灵1、狭义:指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文化”、“理性”、“社会性”等。2、广义:包括动物性在内的一切属性。“自然属性”、“生理性”、“本能”、“物欲”等。人性可视为特定生物机制上的功能系统。两大维度:体验维度和认知维度。(二)人性的三种欲求层面认知是主体对某客观对象的一种识记、辨别、分析行为,指向的是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自思维水平看,大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体验则是主体在某刺激下的一

2、种身—心反应,往往伴随着正面负面的情绪感受,表征着各类生命能量的满足或缺,指向着客体对主体的主观价值。二维度如人之静脉与动脉一样互相依存。(二)人性的三种欲求层面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三种欲求层面。1、生理欲求2、情感欲求3、理性欲求1、生理欲求直接来源:物质的运演特征:主客体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生理反应,欲求周期则具有短暂性等特征。内容:饮食、性、睡眠等。2、情感欲求:直接来源:生理欲求不断被强化的结果。内容:亲人的爱慕、对敌手的仇恨、欲望不能实现时的痛苦、做错事时的内疚等。特征:是对生理欲求的超越。不如前者剧烈,但持续

3、较久。3、理性欲求:直接来源:情感欲求的观念性升华内容:真理、道德等特征:是前两层欲求的升华,是更高级的欲求形式和生命状态。虽不及前两者根本和必要,却代表着人性的总体发展方向,人的本质属性。善恶的产生。总结从人性发展看,欲、情、理三类欲求大致构成一种生发层进关系,彼此相互渗透、重叠,又互相冲突、制衡。统而论之,三者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意欲”,其与内外环境的互动,成为人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性发展过程中,生理欲求虽不会被彻底超越,但由于高级欲求在人性总体中的比例不断增强,其构成比例则呈减弱趋势。这样一来,高层次欲求对低层次欲求的控制力也越来

4、越强。二、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结构(一)生理欲求:孟子未正视的人性起点。(二)自然情感:孟子之人性体验与修行的起点(三)道德理性:孟子所谓的人之真正本性(四)道德情感:孟子之“本心”(一)生理欲求:孟子未正视的人性起点。在孟子之前:“生之谓性”的人性旧传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礼运》)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性有善恶、性无善恶、性善恶混、性三品、性日生日成。何以说孟子“未正视”人之生理欲求?1、首先,孟子承认人作为生理性的存在,但不将其成为“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

5、,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2、对生理欲望有贬抑倾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尚志。”“不义而富且贵,与我若浮云。”仁义礼智是由心所发,是“大体”。耳目感官之欲,是“小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3、恶行是因为人受外物引诱,陷溺而失去“本心

6、”。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告子上》)4、主张

7、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必要时“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的性恶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二者并不针锋相对。认为孟、荀二人的人性论完全对立是千年的误会。(二)自然情感:孟子之人性体验与修行的起点自然情感,由生理欲求直接孕育出来的情感,有某种天然性。(“交互利他主义”)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滕文公上》)丧葬之礼的起源

8、孟子把自然情感称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