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80345
大小:139.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3-15
《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0日课题识字4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陈密参与教师林娜郑丽珠林金兰林伟教学目标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理解成语的意思。难点:1、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理解成语的意思。2、分清“彰”和“障”等字形读准字音资源准备PPT课件、自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 一、故
2、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4、学生自己朗读,读准字音。 三、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我知道XXXX这个成语的
3、意思是…… 我能讲XXXX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出示课件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5、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二、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
4、成语。 三、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 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 所:左边的笔顺是。 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出示生字教学反思与建议这堂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声字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个体的习得过程,人们的许多生命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习
5、,但学习得效果却是各不相同。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得自主性,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可能获得最好得效果。在这堂课上,我采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再发现、再学习,并没有过多的花样,然而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在这堂课上,学生发现规律之后,我还让学生根据动作猜字、识字,让学生在猜想中对自己的猜想获得印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有这么一段话:“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作为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方法,更教给学生一种思想,那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用事
6、实说话。我们一直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想:如果每次教学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教会学生学习应该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上课时间第一课时2009年10月21日第1节授课教师林金兰第二课时2009年10月21日第2节第三课时年月日第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农远课堂教学设计表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0日课题13、坐井观天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陈密参与教师林娜郑丽珠林金兰林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
7、语故事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资源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教学过程资源应用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8、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