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23276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3
《李翊经典法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Abstra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ntheplasticpart’structureservicerequirement,moundingintroduced辨析《答李翊书》力建学院结构工程聂明ZS10030065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称古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自幼勤奋好学,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贞元未,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役,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表陈宪宗迎佛骨,贬潮州
2、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反对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点、长处,主张“辞必已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代散文影响较大,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文体上属于书信体议论文。韩愈的这封信,就是向李翊讲述应当怎样练习写作的。這封信是韓愈在文學理論方面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在介紹自己學習
3、古文的經驗中,闡述了創作中的若干重要問題。这篇书信体的文章阐述了韩愈对学文的全面观点,强调道德是文章的本源,要有长期修养的功夫。全文分五段。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但“从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已看出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才能获得立言的成就。只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会能有所成就。第三段: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第一层,观“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不顾旁人非笑,专心一意
4、地作文章,“惟陈言之务去”。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了解“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对待旁人的批评。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第五层,用“水”和“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第四段:表明自己对“见用”与“不见用”的态度。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君子当“处心有道,行已有方”,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垂诸文而为后世法”。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第五段:劝勉李生,在“有志乎古者希
5、矣”的情况下,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与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之意收结全篇。本文从为人(“仁义之人”)与为文的关系入手展开议论,以如何为文为论述的主要内容,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为论述的中心,以“抑不知”,“抑又有难者”“虽如是”等语钩绾各段,全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构十分严谨。本文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文学思想:一、提出“气盛言宜”的“文气说”:“气”指的是作家的思想修养,“言”指的作品的语言形式。韩愈认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先炼好内在的修养。有了好的修养,才能写出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才能支撑起好的形式。二、提出“惟陈言之务
6、去”的主张:“陈言”指别人用过的陈腐的语言,韩愈认为写作时在语言运用上要创新,要避开陈词滥调,力求新颖、独创。這正是韓愈古文理論的兩個方面:前者是韓愈的文學創作觀,主張文道兼備而以道爲主;後者是韓愈的文體改革論,力求創造一種融化古人語言材料而又適合反映現實、表達思想的新文學語言。這種主張對於古文運動的發展,對於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綺靡文風,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本文就写作特色上有以下两点特色:一、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两句,即将“文”,“道”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接着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
7、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文与道的密切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即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从“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到“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收结,还是从学问,道德两方面介绍自己不断长进的情况,下文针对是否用于世的总是提出”垂诸文而后世法“”的观点和“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的准则,仍将“文”与“道”并提。末了,说李翊“不志乎利”,又是从道的方面加以赞扬。二、借物比喻,以形象论理:1)“愈所谓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