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26288
大小:6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比较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探讨NRDS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木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N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产儿组(<37周)53例,足月儿组(±37周)33例,比较其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早产儿的PDS主要病因为早产,足月儿则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等;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比较,足月儿较早产儿晚;足月儿N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较高,死亡率
2、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结论早产儿组NRDS发病时间早,PS疗效显著,并发症以颅内出血为主。足月儿RDS发病时间较晚,PS疗效不明显,多以机械通气为主,并发症以肺动脉高压、气漏为主。【关键词】早产儿;足月新生儿;NRDS;临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1]。临床研究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NRDS患儿在病因、发病时间、治疗及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现将章丘市妇幼保健院近几年收治的86例NRDS患儿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
3、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NRDS患儿,其中早产儿(〈37周)53例,男女比例为2.1:1,出生体重除3例22500g,其余为1050-1900go足月儿(237周)33例,男女比例为2.3:1,出生体重除1例<2550g外,其余均±2550幻所有病例均符合NRDS的临床诊断标准。1.2方法本组86例患儿均使用机械通气,病情较轻患儿行无创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病情较重患儿,在急性期采取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给予通气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于早产儿使用固尔苏液进行P
4、S治疗,于8h后查胸片;对于足月儿,在对症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出现症状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特征。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土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本院NRDS患儿占同期NICU住院总人数的比例逐年升高,多为早产儿。早产儿的NRDS主要病因为早产,足月儿则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围生期窒息等;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比较,足月儿较早产儿晚;足月儿N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
5、临床治愈率高,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早产儿组NRDS发病时间早,PS疗效显着,并发症以颅内出血为主。足月儿NRDS发病时间较晚,PS疗效不明显,多以机械通气为主,并发症以肺动脉高压、气漏为主。3讨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致使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有多种,主要病因为PS缺乏、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是-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点的急性呼吸衰竭。PS减少时,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形成内源性肺不张,影响血氧交换,产生酸性物质,出现酸中毒及局部炎症反应,进而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
6、胞及肺泡H型上皮细胞,致使PS生成量更少,产生恶性循坏。总之,除少数原发性肺小动脉肌层过度发育及失松弛外,任何因素引起的缺氧与酸中毒都可导致肺动脉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动脉导管和卵圆孔的开放而形成右向左分流。此外,若因细菌感染而产生的卵磷脂酶以及肺灌注下降产生的肺泡高渗液等,亦可对PS抑制,最终破坏其稳定性与活性。早产儿NRDS并发肺出血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比例最早的并发症。其病因主要是因PS分泌少、肺成熟度差、肺泡少而血管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差导致。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NRDS并发肺出血的情况不同,足月儿
7、的发病率要高于晚期早产儿,这与足月儿产前或产后继发感染有关。继发感染是使患儿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毛细血管受损不可忽视的病因。另外,足月儿NRDS并发气胸的比例也比早产儿高。足月儿N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在PS使用时间方面,足月的新生儿时间较长,早产儿时间较短,可能与足月新生儿发生NRDS症状的时间较晚有关,在进行PS治疗时,未引起相关重视。因此,临床医师对足月新生儿治疗方法应该重视。在NRDS咼危因素方面,有研究发现择期剖宫产、感染等导致NRDS的重要
8、因素。而本研究二组患儿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其它高危因素表现并不一致,其中无指征择期剖宫产以足月组最高,甲期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最高。综上所述,NRDS患儿发生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儿进行诊断时需耍考虑胎龄对病情的影响,不同胎龄的患儿发病因素、并发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临床诊疗中应考虑相关因素尽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积极做好宣教工作。参考文献[1]陈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10,(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