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31531
大小:6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2
《中华诗词的生命美育价值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诗词的生命美育价值探析关键词:中华诗词生命美育价值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屮华民族的精神载体和言说方式。诗词中洋溢的生命情感意识有助于我们对生命的阅读,强健我们生命的力量,而对中华诗词的审美则更能达到提升生命的作用。近几年青少年不珍惜自身生命的极端个案的频发,促使教育界反思教育屮对生命关注的缺失。不少有识之士高声呼吁要重视生命教育,并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生命教育的核心应是生命美育。所谓生命美育,就是对生命的美进行感化、涵养和提升的教育。①即以人的生命及生命活动为审美对象,欣赏美好生命,承受生命苦难,在对生命的审美中学会尊重生
2、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最终达到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基本的存在方式。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②。“诗”作为一种精神方式,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我们的言说方式。在倡导回归传统经典的今天,对中华诗词的涵咏、吟诵与鉴赏,将极大地丰盈我们的生命情感、人生内涵,中华诗词中得天独厚的生命情怀与美学特征,将是我们进行生命美育的绝佳资源。一、心与自然的交融——阅读生命中国的哲学
3、从春秋时代便集中在一个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上,是一套生命哲学。③不管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儒家哲学,还是庄子的道家“逍遥游”,抑或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都执著于对生命情调的发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临渊羡鱼”“一月映万丿11”,中国哲学从不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的异己的存在,而是与自然宇宙存有一份“如鱼在水”的相契。中华诗词,正是这种哲学精神的最佳诠释,而其中又以中国山水诗为上。徜徉于自然人生之间,参悟大自然的大化生机并与之浑然合一,是中国诗人的至高追求。于是,大自然中的花开花落、鱼跃莺飞,旖旎的春光、荒寂的
4、秋景,均成为了诗人传达情思的媒介,生命中所有的喜悦、悲哀、压抑、欢乐等,无不借助于这种诗歌而流泻出来。在与大自然的接近中,人类的自由心灵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伸展出來,并最终达到中华民族的最高生命境界: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的自由人。著名学者刘士林曾在《中国诗词之美》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指出,西方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习惯向外探求世界,在对空间的发现中找寻自己的存在;而中国人则是一根''情感的芦苇”,习惯向内求索,在时间的长河中求证生命的意义。因此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恐慌,成了中国诗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日薄西
5、山,乡关何处?行进在生命旅途中的诗人们给出的答案便是“小桥、流水、人家”!于是诗人们用他们那颗敏感易动的心灵,聆听着大自然中一花一木的生命节律,感受着草虫鸟鱼的情感节拍,在对大自然的观照中反观着自身的生命实质。中国诗人这种宇宙生命意识的最早流露当首推《兼葭》一诗,王国维认为“《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唱三叹中的不自信与悲哀情怀,正是诗人面对生命本身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恐慌情感的映照。中国诗词的“以景达情”传统也自此建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传递的是“树犹如
6、此,人何以堪”的生命沧桑情怀;“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表现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及价值态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大自然生命律动与诗人自身生命情意的契合;“雨中花果落,灯下草虫鸣”则是大自然以其最细微的生命颤动映现着诗人的生命情意。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阅读,同吋也是诗人自身生命情怀的展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漫漫风雪之中的晚归背影,充溢的是对生命满足的幸福感;“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冲
7、开的是感伤的雨幕;“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乂上太行山”(于谦《上太行》),感受的是诗人壮心不已、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在中国诗人心中,大自然永远是安顿生命的家,所以谭献说当“春光渐老,诵黄仲则词登楼,一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留春日,谁道迟迟?'不禁黯然!初月侵帘,逡巡徐步,遂出南门旷野舒眺;安得拉竹林诸人,作幕天席地之游?”④而今天我们赏读山水诗词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的心灵做幕天席地Z游时!二、苦难中的发轲——强健生命中华民族口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痛苦和忧患为伴。在此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氛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诗词,其突
8、出品格便是强烈而深沉的苦难内蕴。“游子怀乡,壮士愁怀”是“忧己”,“民生疾苦,社会离乱”是“愤世”。《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诗词创作的这两大传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