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96188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精品]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卢圣春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璽要方向。解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広观调控作用的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教冇模式,创新办学理念,努力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木文主要探讨高职教育适应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词:工学结合改革建设[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人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丁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
2、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再次重申: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健全半工半读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形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内涵: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
3、经验的工作冇机结合起來,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构建“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英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有: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岗位见习等。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工学
4、结合存在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高职教冇工学结合的上要形式虽然不少,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冇实践屮述未能全而而深入地推开。究其原因主要有:1.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丁•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木,在不能减免教冇附加税的情况下,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如果说某些企业对工学结合冇一定的积极性,其原因无非是:确实有用人需要;招收实习生作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金业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以说,目両的工学结合都是个别行为,真正推行起来非常怵I难。2.企业的
5、发展需要员工的相对稳定,特别是生产骨干和班组长。因此,“订单培养”头几年由于企业甜要用人,可能进行的较顺利,一旦企业需用的人员饱和,就很难进行下去。另外,由于集中就业引起的跳槽会令企业很头疼。所以,这种模式下,学校就得不断地寻找订单,同时要不断地根据订单调整培养方案,难度很人。1.高职院校白身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滞后;缺乏适应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没有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等。三、实施现阶段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模式很多,根据我国的国情,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6、实践及现状,实行工学结合,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更新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努力进行工学结合。笔者认为适应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的改革应从以下儿方而着手:(一)改革课程设宜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工学结合高职教冇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特征是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为教、学、练结合,任务驱动,案例式;“双证”融通的实践和理论教学。1.改革
7、课程设置,开发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材。课程设置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仅要适应需求的变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应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1)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分类和就业需要,明确核心课程,调報课程结构。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
8、,精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人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2)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耍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3)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以强化职业能力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4)结合企业工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