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1238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构建摘 要:健全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事物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目前,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构建健全的运行机制成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运行机制的构建应从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形式、运行环境和运行调控等方面着手。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形式;运行调控作者简介:张成涛(1979-),山东平度人,淄博职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高等职业教育。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2、”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若干难点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JA080188,主持人:庞学光。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07-03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价值的实现是以它能够按照理想状态的运行作为前提,运行机制是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想运行状态的规定,因此,健全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5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现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整体上仍
3、然没有摆脱“点上形势喜人,面上依旧落后”的状态。[1]这说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的成功只是限于某个局部或者某个阶段,整体性的、全面性的成功仍然没有实现。通过研究发现,工学结合成功的案例往往是职业院校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条件,或者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某种特殊的关系,亦或两者之间有某种较强的利益依赖性。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没有取得实效的案例更为普遍。工学结合的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共性的原因包括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并且缺乏管理部门的协调,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缺失使得工学结合在本质上
4、仍然处于松散的状态。总而言之,工学结合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机制规导的状态。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实践只能局限于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全面的、整体的成功。运行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工学结合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应成为突破工学结合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目前,理论研究者对运行机制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的成果不丰富,并且大多数成果只是局限于宏观框架的探讨,缺乏对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5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运行机制是事物运行的机理,它
5、是对事物理想运行状态的规定。运行机制内在的包含着工学结合运行的全过程,其框架应包括运行目标、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形式和运行调控等环节。(一)运行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价值在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等主体的需求,这些需求集中地表现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基本能力表现为职业岗位技能,适应能力表现为适应职场生活的能力,即职场活动中与别人交往、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能力表现为个体职业发展潜力。综合职业
6、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它理应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工学结合的运行目标。(二)运行动力从来源的角度进行分类,工学结合的运行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主体通过参与工学结合获得利益的满足而产生的动力,表现为主动性力量;外部动力则是主体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动力,表现为被动性力5量。工学结合的健康运行需要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1.内部动力。工学结合的参与主体包括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他们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源于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职业
7、院校参与工学结合的动力源于它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有学者指出,职业学校教育存在三个先天性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2]职业学校教育的这些缺陷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然而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参与工学结合得到弥补:用人单位为培养学生派出专业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弥补了专业课师资的不足;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课程使得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保持同步;
8、用人单位提供的实践岗位使学生能够获得使用先进生产设备的机会。因此,工学结合的实施能够满足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扩充的需要。[3]这是职业院校参与工学结合的根本动力。5企业经营活动的宗旨可以归结为人员、产品、利润,而其中以人员最为紧要。[4]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能够实现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接轨,获得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员。首先,工学结合能够为一般性生产岗位蓄养和储备人才资源;其次,工学结合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个性化的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