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

ID:46279935

大小:8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2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7.14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曹卓吴春梅华屮农业人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庄子以“道”为理论渊源,以“齐物”为得“道”的关键,将自己追求的'‘才金”至“逍遥”的心灵和谐境界与“无为”的四种修心方法相结合,从心灵视角宣扬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并融会贯通于“道”家文化,展现了庄子的心灵智慧。[关健词]庄子;心灵;和谐;意义和谐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所遵循的精神价值。在先秦战乱的百家争鸣时期,儒、墨、法、道等各学派的和谐思想都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心灵和谐是庄子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庄了》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典藉,集中展示了庄了的心灵和谐境界。1.

2、庄子心灵和谐境界的基木内涵在《庄子》一书中,庄了所追求的超然物外,自在白得的心灵和谐境界跃然纸上,令人向往。主要包括“才全”之境和“逍遥”之境两个层次。1.1“才全”Z境庄子在(《徳充符》)中对“才全”的阐述是,“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筱和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Z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Z谓才全。”生死存亡,贫富差距,贤与不肖,寒暑交替等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的规律,如同日夜交替,而人的智慧却无法窥见它的始源;所以它们不足以扰乱我们心灵的平和,不至于侵入我们的内心

3、深处。让心灵保持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快乐,就能使心境如日夜i般无间断的与万物融合在春天般的气息屮,使心灵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这就叫做心性完美无缺。庄子告诉我们遵从心灵的木性,忘掉贵贱、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生死这一切纷扰的外物,保持心境的虚无和空明,并持Z以恒,便能使心灵趋于和谐。要达到“才全”需要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是“知”,知而心无所畏惧:其次是“忘”,忘而心清明虚无;最后是“容”,容而心安适和谐。“知”是指,知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源丁•口然天成,而冇限的人类智慧无法打破不亘的自然规律。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大自然,会使人内心迷乱,偏执,所以我们在行为上顺应自然,但在心灵上可以无所畏惧,

4、不止变化的力物侵入我们内心深处,扰乱我们心灵的本真。正因此,我们耍“保始”和“守宗”。所谓“保始”,即“夫保始之征,不惧Z实”,(《德充符》)保持本始Z天性者,无所畏惧。所谓“守宗”,即“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2][1]命物Z化而守其宗也”,(《徳充符》)深知不能凭借,依赖外物,心灵便能顺应外物的变化但不受外物的变化而改变,仍保守其自然Z性。“忘”包括“忘物”、“忘情”和“忘己”。庄子认为天下、是非、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生死这一切都是影响心灵本性的外物。“忘物”是指忘掉心Z外物。在(《田子方》)中,庄子说:“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血不失于变”忘掉得失祸福这些隶属于口身的外物

5、,是知道自己的珍贵而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丧失本性。此之谓“忘物”。在(《应帝王》)屮,庄子说:“无为名厂,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联。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U!”不是要我们放弃名誉,丢弃谋略,不为尘事,舍弃智慧,丢掉口身,而是告诫我们不耍沦为名誉的臣子,谋略的城府,尘事的负担,智慧的主宰,自身的奴隶。也就是说不被心灵的外物所主宰,忘掉这尘埃Z物,不被其异化,保持心性的清明和虚无。圣人逍遥自得,把智慧看作是祸根,把盟约看作是禁锢,把推展徳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贾的行为,故能心清明虚无。“忘情”是指,不因好恶而损害自己的心性,顺任自然而不人为去增益。“吾所

6、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固口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忘己”是指,任何际遇都欣然接受,忘掉生死病残,恢复白然的本性,不用自己的心志去损坏天道,不人为的去帮助天道;即不要急功近利,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來违背力物的自然规律。“受而喜Z,忘而复Z。是Z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Z谓真人”(《大宗师》)。总Z,做到了“忘”,心灵便剔除了杂物,还原其清明虚空的本性。“容”是指心灵能承受万物Z重,不但能顺应众物的变化而不失其性,而月•能与外物和谐融通。“使日夜无郤,而与外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德充符》)。如日夜-•般,没有间断的与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机里,发自内心的接纳外物而能

7、适时顺应,使心灵与外物融通于和谐z中。“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Z若命,德之至也”(《人间批》)。注重修心的人不受悲哀欢乐,知道无可奈何的处境却能安于天命,顺应自然,修养心性,这是道徳的至高境界。足见庄子尊崇的心灵Z境是,面对外物所引起的欢喜或悲伤,都能安然接受和泰然处Z的人生哲学。“至人”形象亦是“容”的完美诠释。“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德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