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

ID:21592911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3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_第1页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_第2页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_第3页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_第4页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灵和谐的内涵和途径之探析   :人的道德心理发展有三个阶段,其中心灵和谐是道德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活中,要达到心灵和谐有三条心理途径,即向善的信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态度的审美化。同时,还要避免步入一些心理认知误区。  关键词:心灵和谐;道德心理;认知偏差  :B82-054:A:1003-854X(2012)02-0095-04    一、心灵和谐是道德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个体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道德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这就是:心灵服从阶段、心灵激荡阶段和心灵和谐阶段。  心灵服从阶段,是指在人生的早期

2、阶段,特别是在儿童早期,会接受成人教给他们的道德规则。这方面,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指出,“儿童责任感最早的形式实质上是他律的性质”①,其特点是,认为道德本质上是受外界支配的,任何服从于规则或成人的行为都是好的。“好”被严格地定义为服从。由于这种被动的他律性质,儿童的心理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个儿童在有外在压力时可能表现得循规蹈矩,而一旦这种外在压力消除,他就可能有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即破坏规则,大闹天空。这大概也就是许多家长埋怨小孩“不自觉”的原由。  心灵激荡阶

3、段,是人的道德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这就决定了他在服从外在的道德规则的同时,开始有了寻找“自我”的企图。此时,道德矛盾心理的两端不是像儿童一样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是经常地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相互纠结的状态,“自我”常常会被这种对立或纠结所分裂开来,个体这一时期常常会有焦虑、内疚,甚至忏悔的心理表现形式出现②。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作是人生的最为激烈的心灵激荡时期是名副其实的③。  心灵和谐阶段,是指人的道德心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道德心理元素如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

4、感等相对平衡,由它们组成的各种道德心理基本矛盾也相对协调,不会产生严重的冲突,个体能够找回一种相对平衡的“自我”,具体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的道德人格出现了。这种道德人格不是各种优秀道德品质在心理上的简单地相加,而是一种在经历了心灵激荡阶段“炼狱”之后的内在的心理平衡,属于一种能使自己从善如流的良知良能。当然,在这一阶段,也会有“心灵的激荡”,也会有矛盾和冲突,但心灵和谐在这一阶段中占据了最为主导的地位。  心灵和谐是一个十分有中国特色的表述方式。中国是一个崇尚中庸文化的国度,这种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在道德矛盾心理的两端中,既

5、不主张“超我”的过分强大(譬如像有些宗教让人禁欲),也不主张“本我”的过分放纵,而是主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高度的平衡“中庸”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人一种特有的审美标准。可以说,在心灵和谐阶段,善和美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心灵和谐既是一种“至善”,又是一种心灵之美。这种景象大概就是有些学者所说的“以美储善”吧④。  心灵和谐是一个人心灵财富积累的产物,也是人生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它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着眼于矛盾,又超越矛盾。它不忌讳人们各种现实利欲的追求,同时又在心灵中保留一份宁静,一块清凉的世界;

6、它可以使人避开现实中各种“异化”对心灵的侵袭,同时又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地健全,古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其实也就是指人生的这么一种境界。一旦到达了这种境界,人们在处理和面对各种日常事务时就会有一种坦然的心态,在复杂的道德矛盾的心理抉择中也会多一份道德意义上的“超然”。而这也正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理想人格的心理基础。  二、实现心灵和谐的心理途径  从理论上论证心灵和谐固然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将这种理论转化为个体的实践。  1.一种向善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之为人的基石。人生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自己的信仰、信念。总的来看,

7、信仰、信念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向善。这种向善一方面可以使人对世界有一种宽容和悲悯的态度,另一方面还可使人在内心对社会有所担当。这种向善理念使人对事对物都会有所敬畏。  “敬畏”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敬畏”不等同于“迷信”。“迷信”是人在一种非理性状态下的情感的迷失,从认知到情感都是一种盲从。“敬畏”则是人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情感自觉自愿的一种归属。“敬畏”这一内容在我们的现行的教科书中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育的一个缺陷。其实,在古代,“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是处处可以见到的,古人对祖先、对师长、对生灵等都抱有

8、一种敬畏心态。一个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是很可怕的。譬如,有些靠山吃山的山民,他们对大山就本能地怀有一种敬意,奉若神明,这种向善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能够自觉保护大山的自然环境。假设换了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他为了短期利益,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大山砍光、伐光,这不就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吗?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