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07904
大小:105.7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5
《研究目的与问题-知识分享平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台科技大學企管系100學年度第_學期碩士在職專班專題討論課程期末報告析論社會網路對組織內部知識分享與創新之影響-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碩專企管_甲NA070018洪聰發授課教師:鄭滄祥主任片華民100年12月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硏究背景對於「網路」這個詞,大多數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如果以「關係」或「連結」的集合來說可能更明白更貼切。比如:因婚姻而連結的親戚關係、同鄕關係、一同上教會的教友關係、代表僱主與勞工的勞資關係、家間的聯盟…等等,由上述的說明可以知道,我們每個人分別處於多個網路中。組織襖的活動,皆是與「人」
2、相關的,那麼人與人之間必定存在某穫關係之上;在組織內的網路關係可分爲正式網路及非正式網路。正式網路指的是依組織規範,透過工作流程的設計,而必須與因工作流程當中的同事有所互動所産生的正式關係,屬於強制性的關係。非正式網路指的是,非因工作流程所產生的互動,肓可能因年紀相同或興趣相同…等等,所産生的人際交往,依Krackhardt&Hanson(1993)表示正式網路是公司的骨架,可以處理表面上容易看得到的問翟;而非正式網路是中福神經系統,複雜的非正式網路,可以處理意想不到的問題。社會資本乃源自於社會關^(soc
3、ialrelations)(Alder&Kwon,2002),即由一行動者(actor)2與另一行動者因茶穫特定關係(如親屬、同學、同事、師生、朋友….等)而産生互動行爲,並藉由此過程中交換彼此的資源或資訊,行動眷藉此互動關係而獲得的資源或資訊,便是一穫「社會資本」。每個行勸者皆是一個節點(node),而兩個行動者之間會形成一個連帶(he),可由-•條連結兩個節點的直線來代表他們的關係'而由眾多節點之間的關係所形成的網狀結構'即稱之爲「社會網路(socialnetwork)j(Kilduff&Tsai,20
4、03)。組織行爲的硏究領域,喬加入社會資本與社會網路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後,將有機會展現出裁然不同的風貌。而本諭文的硏究主题:「組織內部社會網路對團體知識分享與創新之影響:社會資本的中介效果」,即是以組織內部的「社會網路」爲硏究的核心,探討其前因變填(例如正式組織結構的職階、人格特質(外向性)及後果變項(知識分享),同時加入「社會資本」的槪念'試圖解析社會資本於社網路的因果模式中,可扮演何種角色°第二節、硏究動;社會網路倫理中的結構諭者(structuralist)傾向忽略個體屬性(attiibutes)及心理
5、層面因素'而組織行爲硏究則對個體間互動關係的歷程(process)鮫爲不足,兩者恰可起互補的作用。社會網路方面:其核心爲個體間的「關係」連帶(tie),其認爲個體間所聯結的網路'是一穫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網路結構的特性影響了個體的態度與行S(Blau,1991;Mayhew,1980;Wellman,1988)。組織行爲方面:針對群體內成員關係對個人或詳體影響的硏究成果豐富'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群邂成員間實際互動的狀況'由於資料蒐集方法上的限制'而較少被探討,大多被視爲是槪念上的一填中介機制,其主因在於僅具鉅
6、(macro-level)或微觀層次(micro-level)而缺乏综觀層次(mesoJevel)的觀點°—、層級結構(Hierarchy)是組織內部社會網路中的一個重要構面,而因組織架構、職務分配及工作流程所形成的個11間層級關係(hierarchicalrelations)?將對組織內部非正式社會關係(informalsocialrelations)的形成有其影響力‘並間接影響個體及群體的社會資本(Alder&Kwon,2002)。組織內部個體間的互動連結‘有許多部分是隨著所擔任職位及工作流程而形成的,
7、故於被給定(prescribed)而非自願的關係連結(Podolny&Baiw,1997);而組織中的激勵制度、規範及文化,以及個體所擁有的職權(authority)、資源(resources)及人力資本(humancapital)5亦會影響個體間社會關係的形成(Alder•&Kwon,2002)。然而,正式層級結構究竟會如何影響非正式社會關係,目前的硏究成果仍不多見(Tichy,1981;IbaiTa,1992;Gittell&Weiss,1998)。因此,探討正式層級結構會如何形成非正式社會關係,爲本硏
8、究之動機_o二、社會網路不必然能充份解釋個人的態度與行爲,華竟僅有關係連結(relationalconnections)是不足的,尙必須確賁感受到所獲得的益處,方可能改變個人的態度及行爲'而個人所感受到的益處,才是真正的社會資本,過去學者僅以社會網路作爲社會資本衡量止指標的作法,並不恰當。因此,除了社會網路特性外'本硏究認爲有另外測量社會資本的必要性,並以個人所獲取(access)的社會資本作爲社會網路對個人態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