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78340
大小:354.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1章 走进细胞(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1章走进细胞(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考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B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B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a4.实验设计的内容、原理和评价c【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离不开细胞(1)结构特点:无细胞结构(无细胞壁、膜、核等结构;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等)具有严整的结构。注意:逆转录酶是逆转录病毒自身携带的酶(2)化学组成蛋白质(衣壳):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成分的鉴定)核酸: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较复杂的
2、病毒还具有囊膜(蛋白质、多糖、脂质),起保护作用。(3)遗传物质:DNA或RNA(4)种类:①按宿主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等②按遗传物质分为DNA病毒、RNA病毒。③特殊:朊病毒(只由蛋白质构成)类病毒(只由RNA构成)(5)病毒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①SARS病毒:攻击人体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引发非典型肺炎②艾滋病毒(HIV)引发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力③脊髓灰质病毒:破坏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症④乙肝
3、病毒:破坏肝细胞⑤脱毒苗的培养:利用茎尖、根尖的组织培养形成的脱毒苗,大大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6)生活方式:营寄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7)繁殖方式: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产生后代①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结论: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增殖除需遗传物【二次备课】质外,还必须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物质合成的场所,才能进行增殖活动,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思考:病毒应怎样培养?怎样标记?(活细胞培养、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该细菌
4、培养噬菌体)(8)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思考:抗病毒的特效药?抗细菌的特效药?(干扰素、抗生素)(9)作为生物的主要依据: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后代(10)应用①基因工程的载体:借助于病毒较强的侵染细胞能力②预防接种用的疫苗:注射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刺激机体提高特异性免疫反应③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灭活的病毒注意:灭活的目的: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但不破坏抗原结构(保留抗原特性)例1: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类型,最常见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亚型,有的亚型感染人,引起流感,有的亚型感
5、染鸡、鸭等禽类,引起禽流感。xx年的H1N1高致病流感在全球人群中传播,引起世界恐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感病毒的甲、乙、丙三种类型是基因重组产生的B.甲型流感病毒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不一定含有P元素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且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D.甲型流感病毒与鸭、鹅、鸽子等动物的关系属于寄生关系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连接亲子代的桥梁是配子;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输
6、卵管、子宫)总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作业布置】1.如图是噬菌体的模式图,组成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蛋白质,组成b的物质最有可能是DNA2.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3.一个大肠杆菌既属细胞层次又属个体层次4.培养皿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5.培养基被污染后,大肠杆菌和滋生的别的细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6.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选择题1.研究表明:引起世界恐慌的“非典型
7、性肺炎”的病原体(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SARS病毒体内仅有A、T、C、G四种碱基B.SARS病毒属于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C.SARS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D.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特异性抗体2.(多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和N分别指的是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毒表面的两类蛋白质是在类脂层内合成的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C.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
8、能力D.利用高温等常规方法不能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教学后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