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39119
大小:294.1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5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概率2.6正态分布讲义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6 正态分布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正态密度曲线及正态分布的概念,认识正态密度曲线的特征.(重点、难点)2.会根据标准正态分布求随机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取值的概率,会用正态分布解决实际问题.(重点)1.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2.借助利用正态分布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素养.1.正态密度曲线(1)正态密度曲线的函数表达式是P(x)=e,x∈R,这里有两个参数μ和σ,其中μ是随机变量X的均值,σ2是随机变量X的方差,且σ>0,μ∈R.不同的μ和σ对应着不同的正态密度曲线.(2)正态密度曲线图象具有如下特征:①当x<μ时,曲线上升
2、;当x>μ时,曲线下降;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②正态曲线关于直线x=μ对称;③σ越大,正态曲线越扁平;σ越小,正态曲线越尖陡;④在正态曲线下方和x轴上方范围内的区域面积为1.2.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若X是一个随机变量,则对任给区间(a,b],P(a3、68.3%,②落在区间(μ-2σ,μ+2σ)上的概率约为95.4%,③落在区间(μ-3σ,μ+3σ)上的概率约为99.7%.由于落在(μ-3σ,μ+3σ)内的概率为0.997,落在该区间之外的概率仅为0.003,属小概率事件,因而认为X极大可能取(μ-3σ,μ+3σ)内的值.3.中心极限定理在独立地大数量重复试验时,就平均而言,任何一个随机变量的分布都将趋近于正态分布,这就是中心极限定理.思考1:函数φμ,σ(x)=e,x∈R中的参数μ和σ反映了随机变量的什么特征?[提示] 参数μ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的均值去估计;σ是衡量4、随机变量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的标准差去估计.思考2:正态密度曲线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提示] 当x<μ时,曲线上升(增函数);当x>μ时,曲线下降(减函数),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为φμ,σ(x)=e,x∈(-∞,+∞),则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 )A.0和8 B.0和4C.0和2D.0和C [由条件可知μ=0,σ=2.]2.把一条正态曲线a沿着横轴方向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一条新的曲线b,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曲线b仍然是正态曲5、线;②曲线a和曲线b的最高点的纵坐标相等;③以曲线b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方差比以曲线a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方差大2;④以曲线b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均值比以曲线a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均值大2.③ [正态曲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σ不发生变化,故③错误.]3.已知X~N(1.4,0.052),则X落在区间(1.35,1.45)中的概率为________.0.683 [∵X~N(1.4,0.052),∴μ=1.4,σ=0.05,∴P(1.356、两个正态分布N(μ1,σ)(σ1>0)和N(μ2,σ)(σ2>0)的密度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有________.①μ1<μ2,σ1<σ2;②μ1<μ2,σ1>σ2;③μ1>μ2,σ1<σ2;④μ1>μ2,σ1>σ2.(2)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0,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①P(7、ξ8、<a)=P(ξ<a)+P(ξ>-a)(a>0);②P(9、ξ10、<a)=2P(ξ<a)-1(a>0);③P(11、ξ12、<a)=1-2P(ξ<a)(a>0);④P(13、ξ14、<a)=1-P(15、ξ16、>a)(a>0).[思路探究] (1)根据μ,σ对密度曲线特征的影17、响进行比较;(2)结合N(0,1)的图象特征逐一检验.(1)① (2)②④ [(1)由两密度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知:μ1<μ2;由曲线的陡峭程度知:σ1<σ2.(2)因为P(18、ξ19、<a)=P(-a<ξ<a),所以①不正确;因为P(20、ξ21、<a)=P(-a<ξ<a)=P(ξ<a)-P(ξ<-a)=P(ξ<a)-P(ξ>a)=P(ξ<a)-(1-P(ξ<a))=2P(ξ<a)-1,所以②正确,③不正确;因为P(22、ξ23、<a)+P(24、ξ25、>a)=1,所以P(26、ξ27、<a)=1-P(28、ξ29、>a)(a>0),所以④正确.]1.正态密度函数中,有两个参数μ,σ.μ即均值,30、σ为标准差.2.在正态密度曲线中,参数μ确定了曲线的对称轴,σ确定了曲线的陡峭程度.1.关于正态曲线P(x)
3、68.3%,②落在区间(μ-2σ,μ+2σ)上的概率约为95.4%,③落在区间(μ-3σ,μ+3σ)上的概率约为99.7%.由于落在(μ-3σ,μ+3σ)内的概率为0.997,落在该区间之外的概率仅为0.003,属小概率事件,因而认为X极大可能取(μ-3σ,μ+3σ)内的值.3.中心极限定理在独立地大数量重复试验时,就平均而言,任何一个随机变量的分布都将趋近于正态分布,这就是中心极限定理.思考1:函数φμ,σ(x)=e,x∈R中的参数μ和σ反映了随机变量的什么特征?[提示] 参数μ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的均值去估计;σ是衡量
4、随机变量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可以用样本的标准差去估计.思考2:正态密度曲线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提示] 当x<μ时,曲线上升(增函数);当x>μ时,曲线下降(减函数),并且当曲线向左、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为φμ,σ(x)=e,x∈(-∞,+∞),则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 )A.0和8 B.0和4C.0和2D.0和C [由条件可知μ=0,σ=2.]2.把一条正态曲线a沿着横轴方向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一条新的曲线b,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曲线b仍然是正态曲
5、线;②曲线a和曲线b的最高点的纵坐标相等;③以曲线b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方差比以曲线a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方差大2;④以曲线b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均值比以曲线a为正态分布的总体的均值大2.③ [正态曲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σ不发生变化,故③错误.]3.已知X~N(1.4,0.052),则X落在区间(1.35,1.45)中的概率为________.0.683 [∵X~N(1.4,0.052),∴μ=1.4,σ=0.05,∴P(1.356、两个正态分布N(μ1,σ)(σ1>0)和N(μ2,σ)(σ2>0)的密度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有________.①μ1<μ2,σ1<σ2;②μ1<μ2,σ1>σ2;③μ1>μ2,σ1<σ2;④μ1>μ2,σ1>σ2.(2)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0,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①P(7、ξ8、<a)=P(ξ<a)+P(ξ>-a)(a>0);②P(9、ξ10、<a)=2P(ξ<a)-1(a>0);③P(11、ξ12、<a)=1-2P(ξ<a)(a>0);④P(13、ξ14、<a)=1-P(15、ξ16、>a)(a>0).[思路探究] (1)根据μ,σ对密度曲线特征的影17、响进行比较;(2)结合N(0,1)的图象特征逐一检验.(1)① (2)②④ [(1)由两密度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知:μ1<μ2;由曲线的陡峭程度知:σ1<σ2.(2)因为P(18、ξ19、<a)=P(-a<ξ<a),所以①不正确;因为P(20、ξ21、<a)=P(-a<ξ<a)=P(ξ<a)-P(ξ<-a)=P(ξ<a)-P(ξ>a)=P(ξ<a)-(1-P(ξ<a))=2P(ξ<a)-1,所以②正确,③不正确;因为P(22、ξ23、<a)+P(24、ξ25、>a)=1,所以P(26、ξ27、<a)=1-P(28、ξ29、>a)(a>0),所以④正确.]1.正态密度函数中,有两个参数μ,σ.μ即均值,30、σ为标准差.2.在正态密度曲线中,参数μ确定了曲线的对称轴,σ确定了曲线的陡峭程度.1.关于正态曲线P(x)
6、两个正态分布N(μ1,σ)(σ1>0)和N(μ2,σ)(σ2>0)的密度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有________.①μ1<μ2,σ1<σ2;②μ1<μ2,σ1>σ2;③μ1>μ2,σ1<σ2;④μ1>μ2,σ1>σ2.(2)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0,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①P(
7、ξ
8、<a)=P(ξ<a)+P(ξ>-a)(a>0);②P(
9、ξ
10、<a)=2P(ξ<a)-1(a>0);③P(
11、ξ
12、<a)=1-2P(ξ<a)(a>0);④P(
13、ξ
14、<a)=1-P(
15、ξ
16、>a)(a>0).[思路探究] (1)根据μ,σ对密度曲线特征的影
17、响进行比较;(2)结合N(0,1)的图象特征逐一检验.(1)① (2)②④ [(1)由两密度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知:μ1<μ2;由曲线的陡峭程度知:σ1<σ2.(2)因为P(
18、ξ
19、<a)=P(-a<ξ<a),所以①不正确;因为P(
20、ξ
21、<a)=P(-a<ξ<a)=P(ξ<a)-P(ξ<-a)=P(ξ<a)-P(ξ>a)=P(ξ<a)-(1-P(ξ<a))=2P(ξ<a)-1,所以②正确,③不正确;因为P(
22、ξ
23、<a)+P(
24、ξ
25、>a)=1,所以P(
26、ξ
27、<a)=1-P(
28、ξ
29、>a)(a>0),所以④正确.]1.正态密度函数中,有两个参数μ,σ.μ即均值,
30、σ为标准差.2.在正态密度曲线中,参数μ确定了曲线的对称轴,σ确定了曲线的陡峭程度.1.关于正态曲线P(x)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