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9826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寓言教学寓言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形式。它是故事、寓示、寓意三者的紧密结合;具有寓意于言的教训性、连类比物的比喻性、犀利幽默的讽刺性、精练简洁的概括性等特征。由于寓言的以上特征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发展,所以寓言文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已经开始。但是寓言又是小学生较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因为它是思维较为形象与逻辑性较强的结合体,而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知识经验不足,理解力还较低,这样就往往会出现难以完全正确理解、概括寓意的局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揭示寓意成了寓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就班门弄斧,浅谈如何教学小学寓
2、言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寓意。对小学生来说是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会是对表面的东西容易认识、理解,所以,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常常伴随着主观的、丰富的情感活动,也就是小学生的自主倾向性。为此,我们要善于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能悟出道理,理解寓意,教师就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中提供的语言文字所传送的情感。比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小羊和狼的性格对比十分鲜明,而作者的爱憎情感亦十分分明。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能表现狼的狡猾、凶恶的本性,老山羊机敏的性格语句,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因为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话。但又要注意抓住对话时
3、的一些修饰语和表情动作等描述语。女口: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老山羊问:“你是谁?为什么跑到陷井里去了?”从这次对话抓住狼装出十分热情的语气来分析,而老山羊却试探性的语气。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分角色表演,使学生深入角色之中。最后可把五次对话连贯,通过简洁的概括帮助学生记忆。可概括为:狼为了骗老山羊救它,便装出一副老实而又可怜的模样,后来老山羊怀疑它时,便装出是只性情温和的狗,并讨好老山羊,说给你舔毛、帮你咬虱子;当老山羊彻底揭穿它时,狼着急了,便摆弄尾巴证明它“的的确确”是狗,最后,当老山羊表明不会来救它时,狼终于露出了凶
4、相,说:“这该死的老东西,不快点过来,我就吃掉你!”从概括中,让学生细加品味,然后用表演的形式在班上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书本中去,从而体会书中所表达的寓意。二、联系现实,理解寓意从寓言的写作方法上来看,寓言往往是运用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谈古论今,拿小比大,借物喻人等等。但是,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经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并而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读了《掩耳盗铃》一课后,一般只得出“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认为别人听不见,真笨”。这样的认识,学生未
5、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对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该先向学生讲清其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明白寓言的针对性和讽喻的所在性。然后,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和提示寓意。三、探求因果、分析寓意。一般来说,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而每一个原因又必然会引出一定的结果。所谓“善有善报,有因就有果确实,寓言故事中所反映的现象和所揭示的道理,也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寓言故事《
6、刻舟救剑》中的求剑者未能的找到剑的原因,是因为他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是因为喜欢听好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还有《画蛇添足》中的画蛇者之所以弄巧反拙,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迅速分清寓言中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并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所谓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例如:《亡羊补牢》一课,首先让学生知道全文是抓住一个“补”字来展开故事的。在教学中可问“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补”?结果又怎样?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教者可以作如下板书:原因结果第一次放羊人不听劝告羊又丢了第
7、二次放羊人补上了窟窿羊从此再没有丢了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弄清丢失羊的前因后果,羊不丢的缘由,而学生经过分析而得出: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认真、及时改正还不算晚。四、由浅入深,概括寓意。在寓言教学中,学生要知道个别的艺术形象,只是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是准确理解寓意的起点。但这种认识有待于教师对他们的帮助,引起他们知道事物的本质。在概括寓意中,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思考题激起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将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自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概括寓意。例如《群鸟学艺》一课,我们则可以这样设计和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逐层入深地概括寓意:第一步,
8、讲述故事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