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41293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8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肠炎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摘耍】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结肠炎患者全部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每日一剂,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在总有效率和缩短病程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功效,总有效率为93%。结论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结肠炎中疗效显著。【关键词】参苓白术散;结肠炎结肠炎是指直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肠道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为发病部位(尤以降结肠为多见)。症状为左下腹
2、疼痛、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结肠炎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结肠镜检:(1)结肠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岀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并常见结膜粗糙,呈细颗粒状;(2)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3)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结肠镜下活检组织学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而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肠炎6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3、1一般资料本组全部病例为2010=2011年发病的门诊病例,年龄16到50岁不等,均符合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男37例,女25例;病程在3个月〜十年不等,平均(6.36±1.76)年。本组病例均经临床确诊为结肠炎,临床以左下腹疼痛,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干结或泄泻,里急后重,时带粘液为主耍临表现,可因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胃肠道感染加重,复发。1・2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收集患者新鲜大便,做大便常规、培养。治疗前全部患者大便常规:质稀或干结便56例,粘液便23例,偶见口细胞11例,余正常。大便培养均阴性,
4、血常规正常。全部符合结肠炎诊断。诊断标准按《内科学》第6版。1.3治疗方法以内服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部分结合口服屮成药结肠炎丸,西药等。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慧及仁20g、山药15g、扁豆10g、砂仁8g、腹胀,大便排出困难加陈皮8g、厚朴g10、枳壳g10、木香12g、饮食纳差者加麦芽20幻根据兼证、年龄加减,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7天为…个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1.4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大便正
5、常,电了肠镜或锁剂灌肠检查无明显结肠炎病理现象,且半年内无复发者。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半年内无明显反复,但相关检查仍有结肠炎病理征存在。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但每有反复,且检查病理征无明显改变者。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改善但不明显,且反复性较大者。2结果62例中,临床治愈(大便质地成形,次数正常,未见粘液,无左下腹痛)39例;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质地止常,无里急后重感,饮食正常,结肠镜检明显好转)16例;有效(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质地尚可,受凉或饮食不节易反复)5例;尢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较少或无改善
6、)2例。3讨论结肠炎”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范畴,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吋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吋好吋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以湿盛困脾,脾失运化为主,有“湿胜则濡泄”,“泄泻不离湿”之说。《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则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Z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故在治疗时抓住湿困和脾虚,乂因久泻以致脾胃气虚,脾不运化水湿,日久或化热、或寒热错杂,导致病情缠绵。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治
7、疗,取得满意疗效,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西药治疗的副作用。方中党参健脾益气,口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为君,配伍山药健脾、除湿、补气,惹政仁健脾去湿,佐以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随证加减,味不过二,共奏益气健脾,祛湿之功,诸药合用,补其屮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Z职,则诸证自除。参苓白术散通过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补中化饮作用促进胃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蠕动,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健脾止泻作用。参苓口术散治疗结肠炎中(尤以脾胃虚弱型),可明显缩短患者病程时间,提高治愈率,增强免疫力,利于患者健康恢
8、复。参苓白术散在治疗中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笔者认为参苓口术散治疗结肠炎有明显优势,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利于在基层医院应用。参考文献[1]刘天徳《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第08期[2]李江;李向波;唐尚有;《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笫05期[3]王俊平《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第03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