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39621
大小:21.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于敏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管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于敏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管窥摘要:于敏教授从事肾脏病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尿路感染以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等为主要特点,于敏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临床疗效显著,着重介绍其多年临证体会与用药经验。关键词:于敏;尿路感染;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69.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76-02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内因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泌尿系统炎症,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脓尿、腰痛、腰酸、发热、寒战、困倦无力等。由于感染的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
2、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和尿道炎),并且有急性发作和非急性发作两个阶段。于敏教授通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现将于师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尿路感染属中医学“淋证”的范畴。《金匮要略》言:“热在下焦者,则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千金方》有“五淋”之称,分为石淋、气淋、热淋、膏淋和劳淋。《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进一步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丹溪心法•淋》云:“淋有五,皆属乎热。”《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曰:“淋之初病,
3、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于师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研究实践认为不同阶段病因各异,必须明确区分。1.1湿热为患在急性尿路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多因平索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等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气机失宣,故尿出艰涩,灼热刺痛;火性急迫,故尿频而急;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则见腰痛。湿热之邪又可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浊伤血络而迫血妄行、蕴结于下焦而影响膀胱气化、影响膀胱气化则无以分清泌浊,从而发为诸淋。可见湿热之邪为本病初始阶段的最主要病因。1.2寒热错杂如尿路感染在急
4、性阶段未能得到彻底根治,则转为慢性(即非急性发作阶段)。本阶段与中医学“五淋”中的劳淋范畴颇为相似。久淋不愈,湿热或郁火耗伤正气,劳累过度,或禀赋不足导致肾阳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故有上文“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之说。但于师认为“肾虚”、“膀胱热”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寒邪”。因肾阳亏虚,寒邪易于内侵,加之反复发作的患者长期服用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该类药物药性寒凉,损伤阳气等原因,导致寒从中生,寒热错杂,相互为虐,致病情缠绵难愈。所以患者不仅仅表现为尿道灼热疼痛、淋沥不畅等湿热内蕴的症状,又常有小腹寒凉,腰部冷痛等肾阳
5、亏虚、下焦有寒的症状。1.3脾肾亏虚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下降,脾肾虚衰,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故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以正虚为本,以感邪为标,即"正虚邪实”。于师指出老年人尿路感染有病情较严重、症状不典型、多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等特点,虽亦有急性发作的表现,但总以肾虚为主要病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由于年老体虚,脏腑功能下降,肾气虚衰,肾精不足,正虚则易感外邪,外邪内侵,入里化热,蓄于下焦,热伤阴,其肾更虚。肾虚则气化无权,开阖无度,而使水道不利,反复不已而发为劳淋。2分证论治
6、治疗中应区分不同阶段施治。在急性发作阶段釆用清热利湿、通淋解毒原则;在非急性发作阶段采用清热利湿、温阳散寒原则;老年人尿路感染则着重以补肾为法,调补真元,但因多有余邪稽留,治疗时不可一味进补,以免碍邪,须佐以祛邪之品,标本兼顾。1.1清热利湿,通淋解毒尿路感染急性发作阶段以起病急、发热、全身酸楚不舒、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腰痛、脓尿、烦躁口苦、或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主要表现。治以清热利湿、通淋解毒之法,临证常用车前草、蔚蓄、瞿麦、马鞭草、土茯苓、梔子、泽泻、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药。如有血尿者,加白茅根、侧柏叶、
7、大蓟、小蓟;伴高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合心火下移者,加导赤散;尿中有砂石者,加鸡内金、海金沙、王不留行、冬葵子;小便浑浊如膏者,加莲子心、石菖蒲、革❷;兼有郁滞者。加沉香、乌药、郁金;湿邪偏重者,加淡渗利湿之品,如蕙该仁、白蔻仁、茯苓;伴见寒热往来者,为邪犯少阳,酌加小柴胡汤。本阶段湿热之邪亢盛,且正气未衰,“急则治其标”,故重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邪去则正安。2.2清热通淋,温阳散寒慢性尿路感染非急性发作阶段,脉证多不典型,临床表现多为小便频数,尿道灼热疼痛,腰部冷痛,小腹寒凉,下肢欠温,倦怠乏力,常在过劳、受凉后加重,舌质红或尖红,苔薄
8、白,脉数或沉。治以清热通淋、温阳散寒之法,临证常用蒲蓄、瞿麦、茯苓、车前子、白花蛇舌草、小茴香、吴茱萸、肉桂等药。如寒象甚者,加附子;气虚乏力者加黄茂、党参;见阴虚之象者加麦冬、玄参、牡丹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