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31626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1
《问题与提问(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与“提问”[内容提要]“问题”和“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而又必须遇到的话题。通常情况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没有提问的教学是没有深度的教学”。那么,如何正确、准确地扌巴握好“问题”和“提问”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对问题进行重组,实现由“问题”向“提问”的飞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本文就“问题的来源”,“问题的重组”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初浅认识。[关键词]问题提问问题的来源问题的重组“问题”和“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而又必须遇到的话题。通常情况下,“问题”是教学活动
2、的核心,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没有问题的解决,教学就失去了意义。从认知心理学来看,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思考。而人们的思考则往往决定着其行为。无论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是操作实践,没有问题的驱使,便无法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行为手段,是将“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途径。当然,“问题”和“提问”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教师的提问既包括教师在教材基础上创设的问题情境,又涵盖有选择地引入教材设定的问题和学
3、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题与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笔者曾深入教学第一线,听取了大量的课改实验教学,就目前的现状,谈一谈对“问题”和“提问”的一点认识。一、问题的来源就课堂教学而言,其中的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材设定、教师创设与学生质疑。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准备课堂教学的问题,往往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的。1、教材设定。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蓝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无可非议地应作为重要的依据。那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教师教学的
4、需求,即对教师教学作了很多必要的提示,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为例。在教材中,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做到了:(1)改进课文的编排。即灵活地在课文之前、之中、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应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如,三年级下册咋《亡羊补牢》的题目旁边作如下提示:“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C亡’和C牢’的意思。”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在“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
5、了?的旁边,作了“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的提示。提问多数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也有引导揣摩谴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的。如“这一段里描写动作的词用得真好!“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还有引导联系实际、加以拓展的。如,二年级下册在《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之后,作如下引导:“今天晩上,我就去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三年级上册在《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课后,做如下拓展:“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三年级下册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之后,鼓励学生联系实际
6、谈感受,提示到:“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2)改进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即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或引导学生谈感受,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这样,既增加了亲和力,又为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留有空间,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尊重。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课后练习提出:“让我们一起夸夸赵州桥。”同册《灰雀》一课课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作了这样的设计:“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
7、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课后练习题,既注重体现整合,又注意体现选择性和开放性,克服了以往机械、重复地进行单项训练的弊端。2、教师创设。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创新者,即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对教材中提示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做到:为拉近教材与本班学生的距离,在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一一探究发现一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就问题的时效性而言,教师问题的创设,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引发性问
8、题,一般用于新课的导入。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教师及时引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什么吗?”有的学生问:“董存瑞是谁?”有的学生问:“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还有的学生质疑:“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接着教师的一句引发,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三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第二层面是过渡性问题,一般用于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从王鬆舟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一课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