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10365
大小:174.6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29
《高考历史复习素材(提炼考点核心解读)教案:古代中国文化史[高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中国文化史【高考解读】♦知高考一一了解高考动态,把握高考趋势古代川国的科技和文化艺术是屮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屮国的崛起,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的关注与重视,近儿年髙考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有所增加。近儿年髙考对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耍集中于科学技术成就的识记层次、艺术的风格特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等知识点。♦应考策一一好对策,高效、实用、有效识记重大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风格特点等,理解科技技术成就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因和科技思想特征等,如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每一代文学主流形式所反映的时代风貌。【核心解读】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
2、线索)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一一“百家争鸣”(1)背景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流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成就阶级立场特征与贡献儒家孔/(春秋)主张:“仁”、“礼”、徳治、中庸成就:教育思想、六经、创私学没落的奴隶制贵族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德准则。提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孕育了中国传统统文化小的政治理想和道徳准则。孟子(战国)主张:“仁政“、性善论、民
3、贵君轻新兴地主阶级荀子(战国)主张: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新兴地主阶级道家老子(春秋)哲学:道是万物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没落的奴隶制贵族崇尚自然,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道家思想对屮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徳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战国)逍遥论、齐物论没落的奴隶制贵族法家韩非子(战国)主张:法治观、集权观、改革观新兴地主阶级适应了加强屮央集权的吋代需求,成为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非乐、节命、节葬、尚同平民阶层讲求实际、功利,一度成为显学(3)意义:屮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
4、动,奠定了屮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沉重挫折(秦)一一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改造与正统(汉代)一一董仲舒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吋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Z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②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
5、,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具有神学倾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徳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6、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强屮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一一佛道盛行、三教合一5、转型与成熟(宋明)一一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①创立一一北宋五子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D、程
7、颍、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②成熟一一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③新发展一一陆王心学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⑶评价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②消极:维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