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27507
大小:7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生命神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生命神话课型群文阅读设计人指导教师审批人学习内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生命的光辉》第七章学习目标1、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走进文本,在“故事长廊”屮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发展思维。2、在感知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学习重点在“故事长廊”屮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发展思维。学习难点在“故事长廊”中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发展思维。导学方法朗读感悟情境体验讨论交流导学准备班班通资源、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1、第八单元都有哪几篇课文啊?都讲的是什么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走进故事长廊,一起在故事长廊里感悟、体验、分享。2、我们用知识树的方法來走进故事长廊(出示课件),
2、这是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故事Z树。相信通过孩子们的阅读和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二、主题回顾孩子们,从第八组课文屮,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寓言两则》:得到启示《文成公主进藏》:美妙神奇《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渔夫的故事》:机智勇敢三、阅读概览1、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八篇中外经典故事,有民间故事,有古希腊神话故事,也有传说故事,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出示课件),前几天已经面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2、这几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谈谈主要内容?(生文流,师引导)《一幅壮锦》一一不畏艰险
3、(面对重重困难,勒墨和勒堆厄都退缩了,而小儿子勒若却历经苦难,为妈妈找回壮锦,满足了妈妈的心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猎人海力布》一一舍己为人(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们,为了保全更多人的生命,他,宁愿牺牲自己,变成了僵硬的石头。)《牛郎织女》一一善良执着(善良、正直的牛郎取了漂亮能干的仙女织女为妻,过着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一条天河隔在中央,“七七”鹊桥相会,多么动人的爱情故事)。4、《辛达航海故事》一一险象丛生,航海家辛伯达一个人被扔在岛上,内心恐怖到了极点,看到了神鹰,并被神鹰带到山谷里;在山洞里,与巨大的蛇共度一夜,提心吊胆;最后与血淋淋的羊肉
4、绑在一起,被兀鹰攫着脱离险境,满载货物,安全归来,并救济了穷苦人。(智勇双全地奋力与险恶、环境博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振作精神,怀抱希望,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决不坐以待毙。)四、片断分享,精彩赏析孩子们,读了这四个故事,老师相信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谈一谈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谈这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1、《一幅壮锦》(1)师质疑: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你认为谁是真正的勇敢?(2)生自由发言,说出理由。(预设)a、大儿子、二儿子不是真正的勇敢,他们虽然爱妈妈,但是经受不起苦难,愿意过享东的好日子,比如听了老奶奶对他们说的话后,他
5、们就拿着金子自个儿享受去了。(片断体会)b、而小儿子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勇敢,面对重重困难,甚至是磨难,他不怕,咬紧牙根忍受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持着他定要为妈妈找回壮锦,了却心愿。(片断体会)结语:面对重重困难和苦难,大儿子、二儿子选择的是逃避,享乐,小儿子选择的是面对它,战胜它,不畏艰险,最终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你会怎么选择呢?2、《猎人海力布》学牛分享“精彩片断”预设:(1)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乐于助人)(2)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
6、,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从这里你乂感受到了什么?(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3)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缰硬的石头。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舍己为人)3、《牛郎织女》(1)牛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相关片断分享。(2)牛郎织女的牵手与谁有关?找出相关片断分享。(3)读写结合,你想对王母娘娘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五、主题拓展1、大家再看看这棵故事之树,此刻,它已经是枝繁叶茂,牛机盎然了。(回顾知识树)2、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长廊,走进了一个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一起感受、体
7、验和分享,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快乐的过程。这就是故事的魅力!孩子们,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仅仅是沧海一粟,浩翰的大海就在前面不远处,正向你们招手呢!一一教师推荐一些“故事”,鼓励孩子走进书里去。板书设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