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

ID:42438705

大小:2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5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_第1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_第2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_第3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_第4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的修身思想体制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儒家的修身思想体系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以人性理论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历史久远,贯通古今,其人性理论集中在人性善恶、品级及二种人性等问题上。1.性分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性质进行了厘定,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Z善也,犹水就下也0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K。”人性善的本质是

2、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以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苟子则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他说:“今人之性,牛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先而丧之。用此观之,然而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化”。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待礼义然后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苟子根据性恶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起伪”。汉代扬雄从调和孟、荀人性善恶之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之性也

3、,善恶混”的命题。扬雄认为人性之中兼具善恶两种品性,“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根据善恶相混说,认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以为善人。进入唐代以后,李翱继承和发展了其师韩愈的人性理论,提出了性善情恶的观点。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Z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苦、怒、哀、惧、爱、恶、欲七者,打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性是善的根源,情是恶的根源,性无不善,情有善有恶。人之所以有恶乃情所为,情迷乱了性。“情本邪也,妄也,”所以要“忘情”、“复性,”通过后天修养,恢复、扩充人的善性。•性分品级。汉儒董仲舒的人性理论很具代表性,他提出了

4、“性分三品”的学说。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屮民之性”。“圣人之性”是上品,纯善无恶;“斗筲之性”是下品,恶而无善;“中民之性”是中品,“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可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注重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化使人向善。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也认为性有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韩愈的性三品说与董仲舒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认为上品人性善而无恶,下品人性恶而无善,中品人性通过后天教化可导善恶。•性分二类。张载首先提出把人性分为两类的观点,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

5、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天地之性”是天地共同的本性,纯…至善;“气质之性”是气聚为形而后具有的属性,气有清浊之分,故性有善恶之别。所以必须努力做“善反”的修身功夫,变化气质Z性,冋复到天地之性。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张载、二程人性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了两类人性的理论。他说:“论天地之性则是专指理而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是无命之性受气质熏染发生的转化形态,是对每个人直接发生作用的现实人性。形而上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形而下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人应加强后天的修养,祛除“污染”,修身向善。二、儒家修身

6、思想的核心和判断标准儒家的修身思想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了就强调:“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博施济众,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就是仁德,也是修身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仁义核心的修身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人心是仁,人路是义,内心修养达到了仁义境界,仁就会充塞于心屮。进入宋元明清时期,张载、程颖、朱熹、王夫之等人在孔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了以“仁”为核心

7、的修身思想。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泛道德主义,强调以人心之“仁”泛爱天地万物。程颍认为先秦儒家的仁学强调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这还不是“仁”Z体,而只是“仁”之用,道德修养应以“仁”之根本为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人之天道也。”仁义是圣人之德,人之修身主要是行仁义,不违天道,与天合德。“仁”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口觉,为仁由己不由人。但是这种主观的道德修养何以可能?孔子认为要达到“为仁”的自觉性,必须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徳规范。“礼器,是故大备;”“

8、制礼以节事。”礼的功用是用來调节人的行为,使人修养成器,使人完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