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

ID:41895263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4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_第1页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_第2页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_第3页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_第4页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曹顺庆《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异质性”问题,是我及我指导的博士生群体在提出“失语证”及“话语重建”命题之后的更进一步深入的重要理论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被学界真正重视并认真研究,而这一点,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之一。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我是逐步加深的。我的学术历程是从研究古代文论开始,进而研究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的。在研究古代文论、比较诗学及比较文学的每一阶段,我都深切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困惑,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确博大精深,极有理论价值,但在现当

2、代中国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成了学者案头的故纸堆。作为理论,它不但无法参与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的言说,甚至无法表述自身。学界只能借用四方的理论来研究“风骨”、“意境”、“文气”。例如用“内容与形式”来研究“风骨”,将“风骨”解说得面目全非,有人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有的反过来,说“骨”是内容,“风”是形式,还有人说“风”既是内容,又是形式;另外还有人用西方的“风格”、“崇高”来诠释“风骨”,等等,但讨论了半个世纪,“风骨”仍然是“群言淆乱,而不知折衷谁圣”。我并不反对以西释中,我这时想提醒的是,为什么我们只能以

3、四释中?甚至只会以四释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真的没有言说能力吗?看看我们的许多文学史,似乎只能或只会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难道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西方理论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就不谈文学吗?中国文论有无言说能力,其实只要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真正理解就能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问题的困难在于:为什么言说了上千年的中国文论话语,会在今天完全失效?这里的重要原因么一,是对屮国文论的异质性认识不够。所谓异质性,是指从根本质地上相异的东西。就中国与西方文论而言,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木文化机制、知识

4、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论话语,在互和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新的文论话语。但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屮西文论的异质性,则很可能会促使界质性的相互遮蔽,并最终导致其中一种界质性的失落。而屮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命运,正是学界忽略其异质性,处处套用西方文论而不顾及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使中国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被西方文论话语所遮蔽,并最终使中国文论话语失落。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批评史时,学者们

5、常常不顾及中国文论话语的界质性而套用甚至滥用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话语,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也概括为镜/表现论与灯/再现论的模式。其实,中国文学与文论强调的是心物交融,主张“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外师造化,屮得心源”的情景交融之意境美,这种心物交融之话语,既非“镜”(再现)亦非灯(表现),或者说既是镜乂是灯;非镜非灯,亦镜亦灯,这就是中国话语特征之一,但学者们却用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话语遮蔽了中国文学与文论的这一界质性,最终导致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落!时至今日,这种遮蔽和失落已经成为学界的常态,我们由

6、于忽略异质性而在失落屮几乎不能自拔。学者们很少去检讨我们在处理异质性问题上的不恰当性,反而常常去归咎于中国文论话语,认为它不科学、不清楚、不系统、无价值,等等。也正是由于对异质性问题的认识不足,我们现今的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其实都没有做到真正的跨文化比较,学者们热衷的“互识、互证、互补”也基本上无法做到,其至被大力倡导的屮西方文化与文论的对话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空口号而已。因为所谓跨文化比较文学,要跨越的是中西方“异质”文化,诸如“李白与华滋华斯的浪漫主义比较”,或“歌德与杜甫的现实主义比较”等论题,显然仍是西方话语一家独白,

7、没有界质性的跨越。而所谓的“互补”,应当是你没有的我有,我没有的你有,才可能真正构成“互补”,而异质性,正是中西文论“互识、互补、互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可惜的是,学界却恰恰忽略了它。所谓屮西文化与文论的对话,更需要异质性的话语,才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之间的“对话”,否则就只有西方文论的一家独白。由此可见研究“异质性”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展开对中国传统文论界质性的研究是中西比较诗学和21世纪中国诗学创新的当务之急。由于一个世纪以来西学知识对屮国传统知识的全面替换,我们实际上已看不到屮国传统文论的意义。首先,几

8、乎所有对传统文论的研究、阐述都是在纳入西方诗学知识谱系的背景中展开的,因而传统文论只是作为方便取舍的材料呈现出西方诗学的意义;其次,这种由中西知识谱系的替换而导致的对中国文论的意义置换实质上意味着一种传统文论“缺席”的研究;“中西比较”实质上是屮方缺席的比较,“传统阐释”实质上是传统不在的阐释。“缺席”的根源在于: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