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26259
大小:2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9
《三年级语文下册11.《画杨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1、《画杨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等。课 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题质疑1、(视频欣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介绍杨桃)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
2、是跟杨桃有关。(课件:画杨桃),生齐读课题。3、看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件:(1)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2)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3)发生了一件什么事?4、欣赏课件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字的发音。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生词,同时想想刚才我们提的问题.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叮嘱 审视 严肃 半晌 和颜悦色 教诲想当然 一生受用 a.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b.齐读生字词。 c.对这些词语有什么不
3、懂的?说一说,共同解决. d.请学生回答:课件:▲谁画杨桃?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画得怎样?像不像?(待下节课再讨论)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2、写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开始,到哪结束?请同学浏览课文并想想。 3、你最喜欢读课文哪一段呢?现在让我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吧。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1、课件出示“会写”生字。 2、学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3、分析字形,加强记忆,出示
4、课件重点提示笔画笔顺:嘱,肃,晌,熟,悉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后总结。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件)组词:悦( )晌( )海( )幅( ) 说( )响( )诲( )福(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节普普通通的图画课,让作者得到了受益一生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想明白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课件)《画杨桃》。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指名读。提问:(课件)(1)这个自
5、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父亲是怎么教我画画的?有什么要求?((课件):是……就……不要)(3)指导朗读父亲的叮嘱,体会实事求是。2、从此,作者牢牢记住了父亲的叮嘱,更加认真的画画,也更加喜欢画画了。有一次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讲桌上的杨桃。(课件)默读第二自然段,(课件)想象作者是怎么画杨桃的? 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 (课件)“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课件)(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
6、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作者观察得那么认真,画得那么仔细,一定画得很准确。等他把画交上去,同学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课件)同学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引导体会同学们对作者的嘲笑。 4、(课件)在同学们的一片嘲笑声中,老师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抓住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体会老师的反应。 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课件)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7、?”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件)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出示文中两段对话。(课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
8、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6、这时候,你明白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严肃了吗? 7、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老师的神情又变得和颜悦色了起来。后来他告诉了让我们受益一生的道理。(课件)老师范读第18自然段。 (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