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趣味语文《妙答“一”字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趣味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素养3、使学生了解“一”的变调现象,知道“一”的奇妙之处。【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的变调现象,知道“一”的奇妙之处。【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一”的变调现象,知道“一”的奇妙之处,要会学以致用。【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趣味语文”,感受汉字的变调现象。【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唐朝达到了鼎盛,在那个时代涌现了无数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其中王之涣就是盛唐著名的
2、诗人。他的诗最有名是《登鹳雀楼》,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凉州词》,谁能背诵一下。1、指名背诵《凉州词》2、出示课件《凉州词》,指名读1、出示课件改编的词,指名读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后思考,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课件《趣味语文》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黄
3、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学生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并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五年级学过的“趣味语文”,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书法家的机智聪明,也让我们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所以以后在写作文时不要再小看标点符号了。二、学习《妙答“一”字诗》1、出示课件《妙答“一”字诗》清朝嘉庆年间,在百姓中流传着一段佳话。湖北蕲县人陈沆很有文采,名噪一方。在他没登进士第时,一日,离家进京赶考,行色匆匆的来到河边,急着渡河。不巧,摆渡艄公已经摇橹离岸。要等艄公回来,还需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高声呼唤艄公,求
4、他帮忙。船上有人知道陈沆是个才子,愿意出面替他恳求艄公,但有个条件,要他立即吟诗一首,而且诗中必须有十个“一”字,如能做到,便请艄公驾船回来渡他。陈沆听后,沉思片刻,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船上的人听了无不叫好,艄公便调转船头,将陈沆迎上了小船。2、学生认真读短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语。3、指名回答:(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你觉得这首诗妙在哪里?出示课件1、古体诗词的规则之一,就是尽量避免用字重复,以免诗句显得拖沓,但是这首诗反其道而为之,不但重复用“一”字,而且重复了这么多遍,但是一点都没有重复拖沓的感觉,而且非常之妙。2、妙在错
5、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3、这首诗虽然有十个“一”字,但它们的读音不一样,有的读第四声,有的读第二声。一(yì)帆一(yì)桨一(yì)渔舟,一(yí)位渔翁一(yí)钓钩.。一(yì)俯一(yì)仰一(yì)场笑,一(yì)江明月一(yì)江秋.4、重点讲“一”变调现象。(1)在单念或者放在词尾读第一声(2)在第一、二、三声前变调为第四声。(3)在第四声前变调为第二声。(4)放在重叠词中间读轻声。三、阅读欣赏《关于“一”字诗》“一”字诗(何佩玉)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禅寺
6、,一林黄叶一僧归。重逢(流沙河)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一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元代有人写过一支散曲《“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人生的凄苦:“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一字诗咏四大美人西施一颦一笑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王昭君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貂蝉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唏嘘。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杨玉环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
7、一朝醉。四、拓展练习其实我们生活中与“一”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就身边的事物你能否做一首“一”字诗呢?1、思考,交流2、学生练习写,指名说3、出示课件出示一幅图,让学生练习写一字诗。4、通过今天的趣味语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总结通过今天的趣味语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的变调现象,还知道了生活处处皆语文,重要的是认识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