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

ID:41249391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_第1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_第2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_第3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_第4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案例比较研究《别了,“不列颠尼亚”》被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于刚刚迈出初中校园,步入高中大门的同学们来说,要将高中学科与初中学科这两种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是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因为高中和初中这两个阶段,不管是在教材本身,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在教材编排上,初中语文是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而高中教材的编排则是以模块为单位。一本书为一个模块,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又是由若干板块和

2、写作训练构成。在教学方法上,初中字词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字典,对字词进行归纳整理、复习记忆,教师注重考核;阅读教学则重视解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文言教学则以读、背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文言基础知识,并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高中阶段的字词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只做定期抽查;阅读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在探究中学习;文言教学中,除初中阶段要求的读、背之外,学生还应自主并多渠道解决字词含义,重视文本内涵、意蕴和文化的体验。基于这些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在两个阶段教学同样体裁、同样内容的课文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下面就以《别了

3、,“不列颠尼亚”》为例来做一说明。初中阶段,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入了五篇新闻(《三个太阳》《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其中的第五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和我们高中第一册第十课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体裁相同,都属于新闻;内容上,都是在说有关香港回归时交接政权的事情。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方法绝对是有差异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详细记述了政权交接仪式进行的整个过程,如查尔斯王子的讲话、降旗、升旗、江泽民主席的讲

4、话等都占了很大的篇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特点,重在对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和策略性知识(怎样做)7的学习。那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可以主要安排为:第一,让学生根据新闻体裁的结构特征,提炼课文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第二,尝试着运用新闻文体将最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件事情写下来,让大家互相点评、借鉴。《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高中语文课文,比较《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在深度上应有所拓展,如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探讨一下标题的含义及妙处,深入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所蕴含的情感,体悟课文在材料组织方面的巧妙之处等。下面是两位老师在教

5、学《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案例,我们来做一比较。案例一上课铃声响起之前,马老师便将课文标题及作者板书在黑板上。铃响,是例行的师生问候。之后,马老师用投影请大家观看了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剪辑。接着,他用一种高昂的语调,以非常饱满的热情从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入侵开始讲起香港是如何沦为殖民地的。在马老师热情洋溢的7分钟“导入语”之后,他给学生2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新闻的体裁结构,将课文各结构部分的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便检验大家的预习效果。马老师在教室转悠2分钟后,提问第一位同学,但没有对这一同学的回

6、答做任何评价,接着提问第二位。听完两位同学的回答,他才给大家进行比较、分析、评点两人答案。其间,顺势就结合本文,回顾初中所学新闻文体的特征。说到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他让同学们用3分钟思考:“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用意何在?之后同样是对同学的回答做出分析、评点。接下来,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快速找出文中的一两句用得类似于标题这么好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好在什么地方。于是,同学们找出了像“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之类的句子,而且,同学们还争先恐

7、后地发言,分析了“‘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图案”各自的象征含义、对比效果以及“日落仪式”这一短语中一语双关的用法等。正当激烈氛围到达高潮时,马老师让大家冷静比较:为什么同样是写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笔调显得很严肃,而7《别了,“不列颠尼亚”》却可以写得如此意蕴深邃?《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表述事件时是用了哪些特殊的表达技巧?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们便很快发现,《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报道重大事件、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了对历史的回顾。由此,一幅幅历史图景在我们脑海中幻化为虚景,对比眼前真实的画面,

8、虚实相生。也正是这种对历史的耻辱感和痛楚与现实景象带来的欣喜之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滋味更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文章教学至此,主要的教学目的(文体特点的掌握、解题、感知文意、词句鉴赏、表达技巧的分析)都已经达成。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