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79588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9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一)了解和认识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课题组组织了听课及问卷调查活动,我们发现,教学中学生学习材料均由教师直接提供,学生较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充分感悟不够,存在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表面看上去课堂气氛热烈,实质不利于学生“经历”数学问题产生的过程和解决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还发现,新课标的新理念和新教材的新理念,新的编排体系,新增的内容等一时难以让我们的教师全面了解,以至教学时教师深感不能得心应手,更多情况是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
2、走,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现状。调查表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的太少,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会答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意时刻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的研究、探索,学生学习缺乏独立合作,获取知识的机会,更缺乏去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形成了适合农村数学课堂进行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学生情况入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2、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3、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组织教学内容。4、选择
4、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5、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
5、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5、认真进行教后反思。我们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验专题,每授一节课都要回过头来对所执教的课进行反思,并写出每节课的反思材料。(三)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探究的教学策略1、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兴趣。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
6、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另外,儿童好胜心强,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尝试、探索。教师有意识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认真、主动。2、选择探究内容,提供探究材料。教师精当地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面对这种可视、可辨、可动、可思的学习材料能够有所作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3、联系生活实际,
7、拓展探究空间。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4、注重合作交流,加深探究深度。在合作交流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
8、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作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