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77615
大小:603.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09
《第十一章醛和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醛和酮核磁共振谱一、课时:6学时二、教学课型:理论课三、题目:醛和酮核磁共振谱四、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醛、酮的命名方法,结构特征及波谱特征。(2)掌握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醇、氢氰酸、亚硫酸钠、格林那试剂、氮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及其运用。(3)掌握α—H的反应:羟醛缩合发生的条件、形式和应用;卤仿反应的条件和在鉴别及合成上的应用。五、教学重点:(1)羟醛缩合反应(2)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六、教学难点:(1)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醇、氢氰酸、亚硫酸钠、格林那试剂、氮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及其运用。(2)羟醛
2、缩合反应,核磁共振谱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八、教学内容:学习要求醛和酮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官能团(>C=O)的化合物,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羰基同时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12.1醛、酮的结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12.1.1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羰基是用一个双键和氧相连的原子团(>C=O)。12.1.2分类12.1.3同分异构现象12.1.4醛酮的命名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支链视为取代基,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编号时碳原子的位置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3、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例如:12.2醛、酮的制备醛酮的制法途径很多,前面已学了不少,现综合介绍一些常用的制备方法。1. 炔烃的水合和胞二卤代物的水解① 炔烃水合:② 胞二卤代物水解:2.由烯烃制备3.由芳烃侧链α-H的氧化①控制氧化条件,氧化剂不要过量。②CrO3-醋酐作氧化剂二乙酸酯不易连续被氧化4.由醇氧化或脱氢①Na2Cr2O7(加硫酸)氧化法由仲醇氧化制备酮,产率相当高;而由伯醇氧化制备醛,产率低,生成的醛可继续氧化成羧酸。②CuO脱氢法③CrO3-吡啶(萨
4、瑞特试剂)——CrO3(C5H5N)2氧化很好地控制在生成醛的阶段,且双键不受影响。④[(CH3)2CH-O]3Al(欧芬脑氧化法)双键不受影响5.傅瑞德尔-克拉夫茨(Friedel-Crafts)酰基化是制备芳酮的重要方法,优点是不发生重排,产物单一,产率高。6.盖德曼-柯赫(Gattermann-Koch)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芳烃和HCl,CO混合物作用,可以制得芳醛该反应叫盖德曼-柯赫反应,它是一种特殊的傅氏酰基化反应。12.3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12.3.1 物理性质(自学)12.4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
5、成反应和α-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12.4.1亲核加成反应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催化剂:碱性溶液。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上是增长碳链的一个方法。ArCOR和ArCOAr难反应。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2.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醛和酮均可发生此反应,式中R也可以是Ar。加成物用稀酸处理,水解成醇,故该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此反应是可逆的,也是增长碳链的反应。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
6、的加成反应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乙醚,溶于水,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鉴别和提纯醛、酮。4.与醇的加成反应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反应的应用:有机合成中常利用缩醛的生成和水解来保护醛基。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醛、酮与有α-H的仲胺反应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机合成上是个重要的中间体。6.与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12.4.2还原反应利用不
7、同的条件,不同的试剂可将醛、酮还原成不同的产物(如:醇、烃或胺)。(一)还原成醇()1.催化加氢(产率高,90~100%)金属催化剂:Ni、Cu、Pt、Pd等如要保留双键而只还原羰基,则应选用金属氢化物为还原剂。2.用还原剂(金属氢化物如:LiAlH4、NaBH4、异丙醇铝等)还原(1)LiAlH4还原LiAlH4是强还原剂,但①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②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中使用。(2)NaBH4还原NaBH4还原的特点:1°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
8、,不还原其它基团。2°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二)还原为烃()较常用的还原方法有两种。1.凯惜纳-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此反应是凯惜纳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1946年-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2.克莱门森(Clemmense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