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19961
大小:9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简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简析 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郭子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和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和“品德”形成的多因素交互影响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相当难度;“思想”和“品德”表现的极强内隐性,决定了其真实评价的相当难度;“思想”和“品德”素养的优秀程度对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制约性,决定了历朝历代对它的高度关注性和大力投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纳入国家课程进行管理,并多次修定课程标准,
2、经常更新教学内容,赋予了思想品德课程做为德育主渠道的极高的期望值。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其课程标准的达成度怎样?还存在着些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认识这些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真实提高人才素质,更好实现国家意志,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拟结合作者所在地区的实际,就目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现状做一解析。一、可喜局面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形式化的倾向有所减少。重视思想品德教师
3、队伍的配备和培训,市、县两级专门组建了思想品德骨干教师队伍,选聘了学科带头人,适时举办了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在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方面对优秀的“思品”工作者优先考虑。落实评价与考试,在认真要求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将“思品”学科纳入学期和中考必须的笔试科目来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队伍有地位、有任务、有势力、有目标,整个思想品德教学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均较过去有良好改善。二是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日趋完善,教材更趋符合学生已经感知或可以感知的实际,师生的拓展和创造更可能灵活和实在,简洁、明快、平实、亲和的教学更趋可能。三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更
4、趋扎实和实在。市、县教研突出理性化和专题化,学区和校本教研突出常态化和针对性。总体上看,目前,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趋于理性化。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粹为了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右”的趋势有所减少,多数教师都开始在乎学生正确思想和品德的生成;一度时期盛行的机械培养品德和思想的“左”的趋势也有所减少,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在乎制约学生思想和品德生成的因素的传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数教师都注意关注实际,拓展教学资源,纯粹“教”教材的现象有所减少。对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趋于扎实,基于学生正确思想和品德的生成度的评价量标正在进一步形成。思想品
5、德教学随便教、不研究的现象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考试和评价的方式趋于灵活且讲求可操作性。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开展了形成性评价,坚持了期终和升学考试的必须笔试,坚持了对制约思想品德生成的若干法律、规定等知识性因素的教学,追求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学经验总结及交流等日益加强。积极搭建了交流和探究的平台。各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专委会举办的网络教研、课堂教学展示、教材分析、教学问题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日益丰富。教学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效率意识正在进一步的增强。四是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多数教师理
6、性把握思想品德的课程功能,切实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放在教学首位,长期以来形成的“为知识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现象有所改变。重视“思想”和“品德”的自我生成和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单纯的“拿来主义”和“包办代替”有所减少。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通过创设情景、开展活动、质疑辩论等来达成思想和品德生成的效果。重视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进,多媒体被普遍重视和一定程度的运用,小品、小教具等被部分看好,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基于目标的更好达成,教和学的手段更加多样且更显实用。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参
7、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的角色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出来,“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越来越人本、和谐和有质量,部分教师不再是命令指挥式、机械说教式、自我演绎式和自我说服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主体地位的激发,研究并实践学生学习主体的激发、学习情绪的调动、学习情景的创设、学习关键的引导、学习结论的点化和升华。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和改革,在情景创设、设问、抽问、评述、分析引导、评价等环节上都有令人欣喜的进步。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课堂教学“表演”和“做秀”、“灌输”和“说教”的成分都较过去有所降低,教学的实效
8、性进一步增强。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注意选用学生可感知的情景实施教育,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教师努力挖掘、提炼并灵活使用学生身边的生动情景,并由此生发出“思想”和“品德”的话题来供师生思考,其教育的信度、效度和深刻度都是较为理想的。注意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使用,整合教材、活用教材、讲透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的“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