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ID:39787238

大小:19.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1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_第1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_第2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_第3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教学总体说明: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本章及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还是对

2、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分一课时完成,这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在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之后,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和学生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提前引入“三线八角”,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 教学设计思想: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

3、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采用DJP教学模式共设计了六个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变式训练,熟练技能、迁移应用,深化提高、总结反思,情意发展、布置作业,巩固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2.会用三角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二)过

4、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难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教具准备直尺、投影片、小纸条.四、教学方法观察——探索——归纳.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

5、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Ⅱ.讲授新课Ⅲ.课堂练习课本P55随堂练习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认识了同位角,并且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有了三种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1)定义(不常用)(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Ⅴ.课后作业1、课本P55习题2.21、22、学【案星级达标】3.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Ⅵ.活动与探究(资源连接)1.已知如图2-16,直线AB、CD被MN所截,∠1=

6、∠2,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培养学生初步的论证能力.假设AB与CD平行.则需要∠3=∠2,但∠1=∠3(对顶角相等)且∠1=∠2(已知),所以∠3=∠2.这样猜想得以论证.其他的论证方法与前面一样,只是找的同位角不一样.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找到其他的三对同位角,并可验证.[结果]∥CD.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用另外三对同位角相等证出.下面给出其中的一种.图2-17如图2-17,∠1=∠2(已知)∠1+∠5=180°,∠2+∠4=180°(平角定义)所以:∠4=

7、∠5(等角的补角相等)因此: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七、板书设计§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的定义.2.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AB∥CD二、议一议画一画.三、课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