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49037
大小:114.8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28
《经济全书角度命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全书角度命题1、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力,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政府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方面承担有限责任。同时,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让社会力量“唱主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9分)1、①有利
2、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3分)②有利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3分)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科学调控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3分)材料三2014年7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此电动以及符
3、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流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重要价值。2、根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免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的经济意义。(12分)2、①价格影响需求。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利于降低购车成本,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利于通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财政具有
4、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利于优化汽车的动力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④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免征车辆购置税,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⑤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材料二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颌导小
5、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10/10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是,仅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吗?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加以分析。(12分)3、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科技创新需要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掌握技术,吸引人才。3分②在发挥企业主体作
6、用的同时,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支持企业的发展创新。3分③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发挥劳动者主人翁精神。3分④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和创新国际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3分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有人说,“建设生态文明责任主要在政府
7、”。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此加以评析。(6分)4、①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责任重大,政府要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生态文明体系,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命题有一定的道理。(2分)②建设生态文明还需要企业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2分)③建设生态文明还需要个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消费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分)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
8、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材料二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会形成巨大需求。5、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