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44209
大小:1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贵港市港北区八一实验学校吴燕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一、导入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
2、,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二、初读诗歌、译读诗歌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上雾气萦绕升腾,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三、品
3、读《饮酒》思考1:“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1)、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2)、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思考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思考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
4、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思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明确: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
5、为表里。思考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明确:人的自然本性。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思考6:《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四、小结:主旨: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五、板书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
6、了不少问题。 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 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