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53366
大小:483.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0
《从论语中解读隐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论语》中解读隐士陈万学号:201728013920018长春光机所隐士古已有之。从尧舜时期的许由、巢父开始,中国的隐士作为文人群体的一部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论语》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经典,对隐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对隐士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孔子对不同隐士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看法。在我看来,虽然孔子本人只能称作潜隐士,但是儒家思想的隐逸观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隐士,即隐居不做官的人。隐居,在这里指的是淡泊名利,不仅仅是隐藏在世外桃源,也可能隐藏在市井;不做官,指的是有能
2、力做官而不去做,或者是做过一段时期又退隐的人。隐士多是对官场昏暗厌弃,不愿同流合污;或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选择离开;抑或是忠于前朝不愿为新朝效力,隐居不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社会道德和风尚有着自己的见解,对国家政治、军事和民生有着自己的观点。一、《论语》中的隐士分类《论语》中的隐士有着相同的“避世”情怀,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隐士类型使得《论语》中的隐士形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在《论语·微子》中,隐士被划分为三类: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
3、,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第一类是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第二类是言中伦行中虑的哲者,第三类是隐居放言的智者。孔子通过对以上三类隐士的论述,最终表明自己的观点:无可无不可。所以孔子可以称作是潜隐士,他的思想偏向中庸之道。在《论语》提到的无名无姓的、同时代的隐士有七人,他们分别是: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和楚狂接舆,试按以上三类划分。1.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长沮、
4、桀溺伯夷、叔齐当属此类。此外,长沮、桀溺也可以划分到这一类中。《论语·微子》中提到: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方面,桀溺所言称孔子为
5、辟人之士而称自己是辟世之士,是认为自己的辟世观优于孔子的辟人观。既然天下无道,与其东奔西走,不若隐居避世,还能守其志不屈、其身不辱。而孔子也直言,天下有道的话就不用他周游列国,改变现状了。孔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救世弘道当作自己的责任。他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文人后来的发展以及对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导向起着重要的作用。2.言中伦行中虑的哲者——石门、仪封人石门隐士是让人钦佩的。《论语·宪问》中记载道,孔子派子路回家办事,子路在石门外等了一夜。早晨,守门人问询子路,言语中可知,石门人竟然知晓孔子,放言道“是知
6、其不可而为之者”。石门人洞悉世事,却甘心隐匿市井,做一个普通的门卫,虽降志辱身,言语、行为却无不妥,是看清社会,知其不可为后作出的明哲保身的选择。然而石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看清了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而不知孔子这样的做法正是一种知命之学。身为仕,有义务弘道,至于能否改变社会,则是天命。仪封人记载于《论语·八佾》中: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封人是卫国的一个小官吏。孔子游学到卫国,仪封人请见之,想向
7、孔子请教各种问题。作为一个小官吏,却去拜见每一位有德行的君子,可见仪封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官,而是一位虚心求学、从谏如流的人。经过与孔子的交谈,他被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出门后,就对孔子的弟子说“天下失道,是天意让孔子弘道”,这更加说明仪封人是一位隐居低位,甘心降志辱身的哲者。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伟大之处。3.隐居放言的智者——荷蒉、荷蓧丈人、楚狂接舆孔子在卫国,一日在那里击磬奏乐,荷蒉经过,借磬声表明自己的看法。《论语·宪问》中有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8、:“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荷蒉听闻磬声,借故说到:没人知道你,只是自己知道自己罢了。水深履石而渡,水浅揭裳而过,怎么会有定准。孔子虽然说无法辩驳,但是他有自己的观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表明孔子认为,人不知道你,只是因为自己才学不够,要“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传道正是孔子的使命,天知道就够了。另一位隐居放言之人是楚狂接舆。《论语·微子》中有一篇提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