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19296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3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
2、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
3、语·八佾》)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论语》记了一个故事: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 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
4、给了她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还说: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对一个人,爱他,就要让他生;厌恶他,就巴不得他死。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就是惑。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有点小事闹翻了,就恨不得要人死,甚至真动手杀人。这就是惑。辨惑,就要懂得无过不及;爱也好,恨也好,不能走极端。
5、走极端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就是惑。 孔子又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是依道义原则报怨,也是适度之意。正如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从不做过头的事。 对于物质财富,《论语》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均,不是平均,而是要各阶层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也就是无过无不及,适度之意。 无过无不及是全面的,既要求无过,也要求无不及。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着重在“无过”的方面。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6、其所以如此,盖因为子贡“过比不及好”的思想,代表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事实上,长期以来,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深远,危害巨大。时至今日,2500多年之后,还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其影响。 所以孔子特别提出“过犹不及”,实在有深远的意义。 不偏不倚,人们常会理解成在两端之间选择中点,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或在不同意见之间调和折中,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这是一种误解。 为求准确的理解,先看《论语》中的相关内容。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7、》) 所谓狂,指有很高的志向;狷,指有所不为。狂者志高,积极进取,但疏于实行;狷者偏于保守,缺乏进取,但是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不同坏人坏事同流合污。两种态度,一激进,一保守。孔子认为二者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有所短,并非理想;理想的是得中行而与之。中行,就是不要偏于狂或狷、激进或保守。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既能进,也能退;兼得二者之长,而避二者之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两端,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扣,叩问,探究。竭,穷尽。扣其两端而竭
8、,就是对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探究清楚。 这两段都是说,事物有两端而非单一,认识事物和为人行事,不能偏执一端。不偏不倚,就是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两端,不偏于一端。 不偏不倚,不是半斤八两,各占一半,而是对两个方面都做恰如其分的评估,不夸大某一面,也不缩小某一面。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无过无不及,适度。 一个例子:《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