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白居易《中隐》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白居易《中隐》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董要华《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白居易眼中的隐士大隐——朝市于闹市中寻侯生、朱亥小隐——丘樊山野之间陶渊明中隐——留司官亦官亦隐东方朔白居易喜欢“中隐”的原因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似出复
2、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游山玩水、赏菊爱花、饮酒一醉、高谈阔论闭关独处、自由自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腐败分子隐士“隐士”就是指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循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皆不可称为隐士。古人的隐士情结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南史·隐逸》天地闭,贤人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感天地生崇高的人令人敬畏古人隐居态度因神秘而敬畏
3、因困窘而向往艳羡却很矛盾无奈中的选择洞明世事而隐名为隐实为入身在曹心在汉古人隐居客观原因:1、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2、隐逸的主因在于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3、仕途艰阻政治失意。4、中国古代士人有重气节淡名利孤傲难驯理想追求。5、传统儒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深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隐居品格隐居类型1.
4、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宗炳吴镇2.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陶渊明1、生平29岁以前在家乡农村度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41仕与隐的选择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入桓玄军幕刘裕参军出仕即抱着矛盾心情建威参军彭泽县令八十余日辞官归隐41—63归隐死谥靖节陶渊明2、思想任真安贫自然顺化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南朝宋,开国国君刘裕)后改名潜。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5、。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诗歌的思想内容1、描写田园风光《归园田居》《饮酒》“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集序》2、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
6、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3、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4、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诅可待。——《读山海经》其十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缆。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
7、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遥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