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

ID:38672840

大小:560.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7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_第1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_第2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_第3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_第4页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3904/j.cnki.1007-1539.2008.01.010【中国伦理思想】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杜振吉郭鲁兵〔摘要〕修身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学者都特别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人格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陷,但其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强调,以及所提倡的修身方法,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对此我们应当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批判地加以继承,这不论对人的自我完善,还

2、是对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儒家修身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1-0053-06修身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修身为本”,在修身上下工夫。荀子说:“尧、禹历代儒家学者都特别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实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也就是说,像尧、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禹这样古代圣王的高尚人格和品德,并不是与生俱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人格完善的理论和来的,而是

3、从修身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并通过修方法。身来完成的;待修身的功夫达到极高的程度,然后修身,即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就可以成就高尚的品德,达到道德完备的境界。扬善。儒家经典《大学》中明确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思想,并指出了修身的方向和目标:“大学之道,在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人之为善为恶,成为君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的目的,就在于子还是小人,也都是自身修养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在于亲爱民众,在于达到至为,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修养,就可以造就其高善至美的高尚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

4、界,必须经历尚的人格,正如荀子所说:“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不同的阶段。《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修身》)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在儒家看来,修身的目的在于“为己”,在于培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度概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括和说明了修身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是儒家的“内人格境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圣外王”之道:通过内心的自我修养达到至善至美人。”(《论语·宪问》)这里,孔子提出了为学的两种的

5、高尚境界,成为“内圣”,并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态度,一是为己,就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培养和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外王”。而实现“内圣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而不图外王”这一理想人格的关键,就在于“修身”。因此,虚名;一是为人,即不求实学,仅仅为了装饰门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炫耀于人。很显然,孔子称道古人求学的虔诚态度,大学》)。赞成前者,反对后者,勉励弟子学习前者,积极上要实现自我的完善,成就其高尚的人格,就要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而不要像后者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48)532008年第

6、1期样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贪图虚名。孟子说:“君子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王夫之也说:“为己是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立心之始,规画得别。君子小人到底分别,即从此差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异。”(《读四书大全说》卷三)可见学习和修身的目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强调“自的是“为己”还是“为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得”,也就是要自觉地使自己内在的学问道德不断养水平和人格境界,还是为了哗众取宠,取悦于人、充实和提高,注重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培养。炫耀于人,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之一。孔子、孟子所提倡的“为己”之

7、学和“自得”之儒家还从人性论的角度,揭示和强调了人之所道,在以后的儒家学者那里也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以要“修身”的问题。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发挥。张载说:“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也。”(《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本来是不可。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相近的,只是由于后来习染的不同才有了差别,甚之,则居之安矣。”(《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二至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人的或善或恶不是先天的,程说:“学要在自得。古人教人,唯指其非,故曰:`举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主观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