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36561
大小:21.2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作为世界公民的跨文化交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跨文化交流”,为何选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换意见呢?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健康快速发展,已从世界舞台较边缘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和改革开放前相比,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密切了,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只决定于中国内因,也需更多地研究和改善国际环境。 我们当然希望有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这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军事环境等等。近年来,传媒业高度发展,文化环境中的舆论环境的影响更加凸显。跟踪各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就会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解的、曲
2、解的甚至攻击的,比例不少。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中国与中国的实际相差甚远。如果要改善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就需要加强国人的国际话语能力——我们的表达要能够说服或感动大多数外国人,至少要能促进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从这当中我们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课题。这本来是属于学者圈内的学术题目,今天,我认为它应该走到大众中来。 任何国际交流都归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交流是跨语言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跨语言的背后是跨文化。有时语言的翻译虽正确,却会因文化的差异而引发歧义。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 1976年以
3、前,中国每年出国的人数约1万人次;而2008年上升到1200万人次,境外来客是2400万人次(和港、澳、台的往来另有统计),这样广泛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专业外交人员和外贸人员的小范围。如今中国人已经是世界公民,踪迹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增强,关心每天发生的国际大事。中国的报纸,国际新闻、国际评论大多要占到两个版面。央视和地方台的国际新闻专题也在日益增加。 所以说,我们已进入“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个外来词,也可译成“公众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
4、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的交往,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本国政策。它与政府外交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 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如外交部,而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只要两边的交往至少有一边是民间的,就属于“公共外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用几十种语言对外广播,接收广播的是外国公众,也是公共外交的一例。在这种公共外交中,个体不代表国家主权,但在双边交流中个体间可以有深度的沟通,这种公共外交对增进国家、民众间的相互理解的贡献很大。例如,被誉为中国十大智库之一的上海国际关系
5、研究院就曾对我国外交发展提出过及时的建议,并得到采纳。 在公共外交过程中,在任何场合和外国人交往时,只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就会使交流取得更大的成效。 文化多样性永远存在 当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500个民族,共有6000多种文字,《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文本最多的书,有2197种。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文化的多样性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将是人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不变方式。 什么是文化或文明?据统计有200多种定义。比较典型的是英国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
6、rd Burnett Tylor)的说法:“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条件中的文化是一个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德国社会学家艾尔夫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的说法则把文化和文明做了区别:“文化与文明的分别,便是文明是‘发明’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发明的东西可以传授,可以从一个民族传授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性;可以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
7、凡自然科学及物质的工具等等,都可视为文明。”比如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电视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等等,基于技术发明而形成的文明很容易传播,几年内就传遍世界;但文化不同,包含语言文字、绘画、戏剧等的文化没有个体发明人,其创造者是民族集体。属于民族的秉性和固有性的文化不易丧失、也不像文明那样容易传播。因为文明和文化的此种区分,对外交流时我们说“跨文化”,而不说“跨文明”。 简单来说,文化可以分为“看不见的文化和看得见、听得见的文化”。看不见的文化是指价值观、信仰和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思维方式等等。通过言行、通过“文化的表现
8、形式”或“载体”(这里不是指纸张、胶片或无线电波等意义上的载体)才看得见、听得见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字、文学、知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等。 价值观、信仰和与语言有关的思维方式,通过言行、通过文化的载体才能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看得见、听得见的艺术形式,你不会知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