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总第30期)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冯胜利[美]堪萨斯大学内容提要本文讨论汉语语句平面上的韵律结构和句法构造之间的关系,提出通常所说的正常重音的“居末”是以句末主要动词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种以动词为核心的韵律结构影响和制约着汉语的句法构造。本文讨论了如何确定句子的正常重音,以及如何通过重音规律来解释汉语句法构造上的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把”字句动词不能挂单“、动宾+量名词”中宾语的定指性、“动词+介宾”结构中“动2介”的重新分析等)。文章认为:韵律结构当视为语言诸平面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平面,而现代汉语中许
2、多句法现象的特殊表现均可以看作是韵律平面跟其它平面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存在的同时,又能将2)排除出去。很简单,一引言1)和2)中的句子的句法结构完全是一样的,即:1.0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下列两组句子主语+动词+宾语+名/动量词的可接受性与不可接受性向当代语法理论既然结构一样,他们的合法度或可接受性就提出了挑战(本文用“3”表示不可接受的句不应该不同,除非其中还有别的因素。这子,用“?”表示介于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时,语义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发生作用的句子):的因素。譬如,在“小李打了两个人三次”1)小李打了他两下。中,小李到底打了其中
3、哪个人几次?很不明老师说了我们四个钟头。确。所以2)中的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似乎可他看了那个电影三次。以在语义层中得到解释。然而在下面的句2)3小李打了两个人三次。子里,3老师说了三个学生四个钟头。3)小李三天看了两本书。3他看了两个电影三天。我们仍然不明确小李到底哪一天看了几本一般认为,1)中的句子是可接受的,2)中的书,可是句子完全可以接受。同时当我们在①句子是不可接受的。这两组句子之所以下面语境中看2)中的句子的时候,这种语让语法学家大伤脑筋,是因为给出任何一种义的解释也显得非常无力。语法的形式规则都不能在既允许1)的合法4)母亲:我的孩子从来
4、不打人!·108·邻居:谁说的?!他′昨·天就打了2.1如果1)与2)的形式结构完全一两个人三次。样,那么为什么根据同一结构所生成的句子母亲:(对孩子)是吗?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李讷与汤逊孩子:我昨天′是打了两个人三(1981)首先提出,这里的制约因素跟名词的次。指涉性(referentiality)有关。其后方梅父亲:什么?你昨天居然打了两(1993)也对这个问题做了较详的论述。就个人′三·次!目前研究情况而言,一般的看法是:宾语位这里,如果发话者特殊强调句中的某一成分置上的名词必须定指。如:的话(左边加圆点表示轻音,左上角加一撇5)他打
5、了我三次。表示重读成分,小号字表示轻读成分,下他打了那个人三次。同),句子说起来也顺口得多。这也说明语3他打了三个人三次。意含混,不足以造成句法上的问题。更可以这里,如果宾语是“我”或者“那个人”,句子说明问题的是,同样的句子在其他语言中却就完全可以接受,宾语如果是“三个人”,句不存在不合法的问题:子就不能接受。再看:日语:私は三人の男に三回会つた6)他打了那三个人三次。(我看见三个人三次)3他打了三个人三次。英语:Iruninthreementhreetimes.这里只是“那三个人”跟“三个人”之间的不(我碰见三个人三次)同。很明显“,他”“、
6、那个人”“、那三个人”跟语意上的解释很难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表达“三个人”之间的不同是:前者是有定指的,在其他语言中不成问题,而在汉语中就说不而后者是无定指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类句子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条件取决于过去。很明显,语义的解释不仅不能说明宾语的定指性。这种观察的正确性还可以2)与4)之间在可接受性上的这种明显的差从下面两组句子的对比中看出来:异,更不能说明汉语跟其他语言之间的不7)a他看了三次电影。同。b3他看了电影三次。本文认为,这里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汉a他打了四次电话。语的韵律结构,是汉语正常重音规则跟句法b3他打了电话四次。结构之
7、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首先以例7)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当宾语不是定指名词1)跟例2)中的“动词+宾语+名/动量词”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动词+量词+宾语”的(以下简作“动+宾+量”)结构为例,说明句格式,不能用“动词+宾语+量词”的格式。法分析对韵律结构的依求,其次讨论如何确这充分证明了夹在动词跟量词之间的宾语定句子的韵律结构。最后试用本文提出的对定指的要求。然而这是不是就解释了“动正常韵律规则解决“动+宾+量”“、把”字句2宾2量”这类句子的合法度的根本原因呢?动词挂单、以及“动2介”重新分析等几个句我们知道,汉语虽不象英文或日文那法构造上的问题。
8、样,用形式的手段来表示语言中的有定成分(如英文用“the”、日文用“は”),但汉语却可二“动+宾+量”结构中的以用句法“位置”来实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