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ID:37481729

大小:4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上传者:U-4549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_第1页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_第2页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_第3页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_第4页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抛开文化所了解或是学到的语言就只是个空壳子而已。日语也是一样,代表着日本文化存在着,证明了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日语表达要去针对适当的语境才能使学到的日语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在与日本人语言交流的实践中,深感课堂教学中的日语与日本国土上的日语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是语法、词法所能解释、所能解决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日语教学不应仅讲解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问题,还必须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导入文化内容。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交流文化背景差异教学中导入文化8 目录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三)、语言对文化有巨大的反作用力(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二、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一)、词汇方面的差异(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四)、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三、日语教学中应适当导入日本文化(一)、日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二)、导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四、结语8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特殊在哪里?1.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2.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3.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因此,三个层面对它都不合适。(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就需要借助于文字。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语音和语法是超时代的。有人主张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论证。  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黄侃先生说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剧烈,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 (三)、语言对文化有巨大的反作用力   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于是语言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如语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对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如宗教语言进入全民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影响等。8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应该承认,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研究还很不够。(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  正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换言之,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三个层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给这个,不给那个,至于课程给予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怎样确定,则是应该进行研究的。  周思源先生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二、日本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一)、词汇方面的差异中国和日本都有汉字,但是有有一些特殊的描写及含义有所不同。所以,当听到一个词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从语言中得到的印象也不同。比如说,“饺子”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食品。不过,日本所谓的“饺子”一般指锅贴儿,和中国所说的饺子含义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有“饼”这种食品。但是,中国的饼是用面粉烙的而日本的“饼”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捣成的黏性食品,近似中国的年糕。汉语的饼与扁圆的形象相联系,而日本的饼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又白又滑润。而且煮也好烤也好都很黏。日本用“餠肌(もちはだ)”,形容皮肤又白又嫩,象“饼”似的。招呼朋友或熟人时,要在人名之后加“さん”,如“田中さん”,“鈴木さん”。对不知道姓名的人,要是知道其职业或身份,可以在职务名称后面加“さん”,来称呼,如“看護婦さん”,“社長さん”,“課長さん”。然而,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加上“さん”,都能用来称呼对方。比如说,面对医生而称呼“ぉ医者さん”则是失礼的。对餐厅的女招待员习惯也不称“ウェトレスさん”。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虽然可用“もしもし”打招呼,但对人申斥或提醒他人时也常使用“もしもし”这个词,因此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如果顾客用“もしもし”打招呼,店员会觉得顾客要提出什么意见似的。“もしもし”一般多用于打电话的时候据说是从原先的“申す申す(もぅすもぅす)”变化而来的。不给对方留下坏印象的招呼用于是“すみません”。这本来是道歉的话,用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的谦逊,听者则感到柔和。8 (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初级阶段我们习惯,介绍日常生活交往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使学员掌握日常生活中日语的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两国在日常交往中如相互称呼、问候、聊天以及应答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两种文化。中国人在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里去?”“你吃饭了吗?”其实并不想知道对方到底要去什么地方和是否吃了饭,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已。日本人见面时多为“ぃぃぉ天気ですね”“ょく降りますね”等,多数是说些有关天气状况或赞赏美好环境之类的言辞。即使问“どちらへ”回答也只是简单地说句“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比如,日本人一般不明确表示否定,即使是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而总是使用貌似肯定的词语。如“ぃぃです”“けっこです”“まぁ、ちょっと”“じゃ、考ぇますけど…”“そぅですね、それはちょっと”“ぉっしゃった通りかもしれませんが…”其目的是表示尊重对方的想法或提议,肯定对方的作法是合理的、正当的,但不等于自己要接受、要参与。另外店员劝顾客买商品的时候常说“ぃかがですか”,这里是指“这商品您满意吗?”,但是“ぃかがですか”在寒暄语中有“ぉ元気ですか的意思。听说有的留学生听到百货商店的店员问“ぃかがですか”时,就有回答“元気です”。日语中的“すみません”可以代替“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作为答谢用语。比如,人家给你倒一杯茶水或为你做点什么事情,你说“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对方不一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倒茶或为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应分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麻烦,真是对不起”。再如,日本人见面时总说对上次会面致谢的话,“この前は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した”。亲密的朋友之间则说,“この前はどぅも”。这个跟中国的习惯不同,所以提到“ぁ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这句话时,有必要讲它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日本人在就餐前总要说“ぃただきます”,而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因此,这句话很难译成贴切的汉语。一般将这个词理解为“吃”“喝”的郑重说法,或者意译为“不客气了”等等。日本人即便是家族之间或者只是自己一个人,每日三餐之前都要习惯地说这句话。假如是客人,当然就更不得不说了。然而,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分析,即使说“不客气,我要吃了”,也非常生硬,更难理解日本人一天几次不厌其烦地说这句话了。8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蕴涵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日本人认为食物为上帝或皇帝之恩赐,故食之前必言“ぃただきます”。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认识到食物来源也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因此,食用时不应忘记劳动,应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的辛苦,带有崇尚劳动的文化心理特色。从这种角度分析,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什么总要习惯与说这句话的心理特征了。然而,如果对日本文化了解,在用这句话时总难免感到别扭和生硬,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障碍,或使对方莫名其妙,或自己对对方感到莫名奇妙。(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孝顺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很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抱团,要有集体意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统一的制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低年级要服从高年级,而到了社会上更要严格遵守规律,即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上级的指示做,上下级之间使用严格的敬语,团体精神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绝对的权威,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即使失去了个人利益也要保护集体利益。(四)、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我们在交际中不能忽略手势、身势、表情等非语言行为。例如日本人对“鞠躬”这个动作非常注重,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日常寒暄,都要用到,甚至连道歉或承认错误的最好方式也是鞠躬。另外,日本人彼此见面、道别时,除了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外,嘴里还要不住地说一些表示礼貌和问候的寒暄语,目的是保持彼此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并以此看作是有教养、懂礼貌的表现。而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显得“言行”不一,呆板,不协调。在日本,“○”与“×”所具有的意义基本与中国相同,但做手势与中国不同。“○”表示正确、合格、获胜、OK等积极意思,“×”表示错、不合格、败北、不行等消极意思。打“○”的手势时,既可用拇指与食指成“○”形,也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作成“○”形。打“×”的手势时,既可以用两只手的食指作“×”状,又可以用两只胳膊在头上方交叉成“×”状。三、日语教学中应适当导入日本文化(一)、日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经我在网上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经历发现:8 长期以来,在国内的日语教学领域中,文化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语言本身,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郭举昆(2003)对日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第一,在言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第二、在文化教学中,把文化进进看作是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的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文化知识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第三,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特别看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业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参照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有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及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为使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应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导入文化内容。关于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关系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研究的也甚少。有陈岩(1997)提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还有侯越(2004)强调了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谈到了文化导入原则的教学法及有必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内容。其他的有把日本文化教育和文化导入混为一谈的论文。(二)、导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文化背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无法背离其传统与信念。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它自己特定的社会背景,不然则无法整整掌握该语言。就是说,无论发音多么正确,语法掌握的多么详尽,单词量多么大,如果不能正确的把握语言使用的场面,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打电话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中国人接电话时常先说“喂,你那里?”“你找谁”等,而日本无论接电话还是打电话,常常先报一下自己的姓名或单位名称,然后再进行交谈。又如,中国人对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先生说:“您是最年长者,您的贡献也最大。”这位老先生便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并说“我还年轻。”其实,用“年长者”这个词是中国人出于尊重对方,源于中国人的敬老情结,而日本人在心理上却产生了“我老了,不中用了”的不快感。类似这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语言交际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再如,下课后中国的学生对日本老师说了声“ご苦労様でした”。然而,日本老师却听而不快。“ご苦労様でした”虽说可以译成汉语的“辛苦啦”,但作为日语,却要分场合去使用。如老师让学生做事,或科长对科员才能说“ご苦労様でした”。8 以日本人的定型思维来看,显然这是上对下的用语。在不了解这种文化色彩的情况下,望文生义,只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日语中的许多寒暄话,如“おはよございます”、“こんにちは”、“さようなら”等等,在日本的老教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历的先生一般很少用或完全不用。然而,有的中国留学生见到这些先生时,便主动上前用这些话打招呼。可是先生们却只是简单地做一下表情,并无答话。学生们原以为这些先生傲慢、架子大,瞧不起人,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不了解使用这些语言是受某种文化背景所制约的,即这些话一般认为是在社会的普通人中使用,上层社会和高知阶层并不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对没有这种语言习惯的人使用这种语言,就难免出现语言交际的偏差。由此可见,文化心理因素在语言交际中是何等重要。以上事例足以表明,要了解日语的特点和熟练掌握日本人的语言方式,首先要研究产生日语的文化背景,深化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即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有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应用地道的日语才能理解对方,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充分理解。否则,不仅会造成误会,还会伤害感情,升值可能酿成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工作的失败。因此,文化导入是日语教学中不可欠缺的内容。四、结语通过这一个月的助教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当下日语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我在表达日语的时候也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不乏和文化背景有关的差异区别所导致的问题,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以后,对日语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果论文中有什么瑕疵还请老师帮我指正。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