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班化教育的质量评价的理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班化教育的质量评价的理性思考一、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一)确立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基本理念研究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分析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化水平都有直接帮助。从基本理念上来看,它首先应当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致的。1、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教学价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应体现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2、促进教师成长。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
2、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通过教学反思找出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3、以学论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二)、预设小班化课堂教学主要评价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评价要素评价等级4321教学目标(10)1科学性2适切性46教学思想具有科学性切合学生实际,切合课程标准3
3、准确性4创造性68内容正确,符合课标要求合理开发课程资源,11教学内容(20)5开放性与生成性6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教学过程(30)6教学张弛有度7学生参与活动8教师指导调控9师生关系10课堂气氛5151055教学密度适当,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参与活动的广度、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指导的范围、学习指导的有效程度、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师生民主平等、生生友好合作学习环境宽松、学生心情愉快教学效果(40)11知识与技能12过程与方法13情感态度14教师素质105510知识技能达到要求探究问题积极,问题解决有效师生情绪体验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三)、尝试小班化课
4、堂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1、小组评价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然后提交全班交流;其次,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给予评价,评价可以是教师作出,也可是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评论;再次,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运用评11价的结果,在证实其真实性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相应的能力;最后,凡是获得成功的小组都能得到全班的首肯,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享受小组成就的愉悦。2、活动评价法。活动评价法是通过组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基本程序如下:学习材料———教师组
5、织学生学习材料,领会其含义,掌握其要点;组织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把前面所学习的材料进行物化和再现,把知识融入活动之中;观察分析———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一边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边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小结反馈———活动之后,教师小结活动,特别是对学生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作出一定的评价。3、鼓励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就其教育价值来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学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评价的形式上分可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懂得并适时地欣赏自己的学生是教师的高明之处;从评价的媒体上分,
6、可采用语言评价和体态评价;从评价的指向分,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和学生对学生,有时也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甚至是学生自己对自己。比如面对问题,能够暗示自己“我能行”等,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4、形象评价法。主要是以形象化为主导,运用红星、花朵等形象对应代表学生的某种突出作为,让学生有愉快的感受。如:可以在低年级确立以下个形象评价,如:形象小天使———标准:举止文明,穿戴整洁;爱心小使者———标准:关心同学,经常帮助他人。另外,还可以用学生争章的方式,以此来达到要求。5、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指的是在“小班化教育”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进行的教学评价。这类评价一般每一个阶段进行一
7、次。采用“模糊评价法”11旨在打破以往以一次测验、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多侧面、多角度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写评语。教师的评语可以以学生为阅读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家长为阅读对象。评语可以是单向的,即教师写给学生或家长看,也可以是双向的,即家校之间交互式的信息交流。6、参与评价法。“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小班化教育”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7、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