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评课稿

《连加连减》评课稿

ID:37203048

大小:22.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1页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2页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3页
资源描述:

《《连加连减》评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连加、连减》评课稿纳雍三小陈光琴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杨校长因有特殊事情没能到活动现场,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我代表名师工作室首先感谢新房乡教管中心及以角民族学校对这次活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一点从整个活动的周密部署及教管中心两位主任及以角民族学校的王校长始终全程参与我们的活动,还有其他学校的校长亲自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参与我们这次活动就可看出。其次要感谢以角民族学校的老师及我们今天执教的四位老师,他们为这次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谢谢你们!下面我将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及思考与大家分享,目的不是比较谁优谁劣的

2、问题,而是希望我们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与收获,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一些弯路。王丽娅和李向阳两位老师执教的是同课异构一年级《连加连减》,它是一节计算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计算课比较单调、枯燥,不好体现教师的一些理念。特别是公开课,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师都会避开,就包括我们经常有机会出去听课的老师听过计算课的也屈指可数。但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两位老师选这样的课来上,我们很佩服她们敢于挑战的精神。在她们的课上我们没感到枯燥,我们感受到的是她们精心的教学设计与精湛的教学技巧,她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谢谢两

3、位老师!因前面已经有老师对两位的课做了细致入微的评析,我就不再赘述。我从两个方面谈我的感受:一是两节课的整体感受,二是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先说王老师的课:一、教材的解读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比较到位。二、教师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表达清楚。三、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按教材的安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这是比较重要的,模型思想是我们新课标提倡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四、以讲故事的形式,从课的导入到情境的创设教师都娓娓道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五、教学过程流畅,时间把握得比较好,这一点,对于一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确实很难得

4、。再说李老师的课:一、语言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和陌生感。3一、教学设计巧妙,用光头强故事贯穿始终,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二、创设丰富的、学生身边的情境,在情境中渗透算理:如看图后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叙述图意,不仅让学生懂图意、明算理,而且会计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减时也同样用连加时的情境,只是叙述的顺序有所不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对加减法的“互逆”有所体会,这一点可看出我们李老师的匠心独运。三、大胆让学生暴露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四、善于把握课堂生成,问题设计有效,追问到位。最后谈谈关于计算教学的一

5、些思考: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包含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及情感目标。确定了目标,接下来我们教师就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目标二“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未得到落实,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交流、也没有讨论的机会,更不要说算法多样。这样的目标成了一种摆设。二、读懂

6、教材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读懂教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计算教学,教材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看懂情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算,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算,也认识到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计算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在情境中蕴含了一定的算理。李老师的课中,她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叙述图意,当学生不会说时,她提示学生用“原来、先、又”这样的词来说清图意,这样的叙述刚好和我们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相吻合。可以说只要学生会说图意,就基本明白了运算顺序。三、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7、《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做得比较好,两位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王老师的设计以基础训练为主,而李老师的设计以思维训练为主。虽然设计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四、有效把握课堂生成有人说“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课堂生成哪里来?这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