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84564
大小:147.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5-10
《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师教学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教学之道与青年教师聊天:南京师大地科院沙润今天所聊的“教学”,并不确指哪一门课教学,更不是具体的某一节课如何教学。因我已经逐渐脱离教学一线,只能借助中西方哲人的理念、在大数据背景下,结合本人多年上课的经验、教训、失误,从形而上的层面谈谈我理解的这个“教学之道”,但愿不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为了不至于信马由缰,拟定聊天提纲如下:一、教学的哲学追问二、因材施教的当代解读三、教学的境界一、教学的哲学追问科学的追问,求真艺术的追问,求美宗教的追问,求善5(一)科学的追问:事实判断求真,教学的科学追问涉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2、;教学方法的得当性等。据pku-emba的一段微信:一百多年前清代光绪皇帝到成立之初的京师大学堂做过一次讲话。他说:“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可见光绪皇帝已经有了一点求真务实的思想。仅仅知道要摆脱旧传统索缚去寻求新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真正摆脱旧传统极不容易。
3、丁肇中教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摘要)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被确定为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反倒被埋没了。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依照朱熹的理论,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4、。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头痛而宣告失败。王阳明先生把探察外界(唯物)误认为探讨自己(唯心)。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仅仅靠悟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
5、质疑和毅力。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埋头读书,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传统文化背景,今天大部中国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批判精神。所以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创新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
6、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赞成丁肇中教授倡导的科学精神和求真的路径。即便是王阳明后来的军事、社会活动体现出的“行知合一”,实际上表明了王阳明对自己年轻时“格竹子”思维的摒弃,他在社会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实践中,由行而知,致知,而且致良知。这从另一面旁证了
7、丁教授“真理源于对事物客观探索”的观点。其实,丁教授的观点在近100年前,就由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教授所提出。1919--1920年,他曾经应邀到中国讲学。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从做中学”,认为学生不从实践或实验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于我们当今的教学来说,仍然非常有意
8、义。课堂教学所求的“真”和如何求真的科学追问,丁教授和杜威先生已从哲学角度给出了精到的回答。(二)艺术的追问:审美判断求美,追问对象是主体的情感精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追问的对象涉及:教学内容本身呈现的美;教学载体(语言、各种媒体)呈现的美;各种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