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67073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5
《《给予树》课堂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给予树》课堂诊断 今天听了我们学校三年级徐老师的一节课《给予树》,听课时感觉非常不错,老师教态大方,课堂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徐老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一篇课文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课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但是在评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办公室,我和孙老师、瞿老师又针对叙事类课文是变续讲读好还是以顺续讲读好展开了讨论。我说自己喜欢徐老师的课,主要是因为徐老师在讲课时尊重了课文叙事顺序,给听课者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使没有教过《给予树》一课的我,通过
2、听课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等有了清晰准确的把握。我想学生通过学习,也一定对《给予树》一课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有了很多自己的思索和发现。更主要的是因为我自己读书时,老师一直就是这么给我们分析课文的,而且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是这样给学生进行课文分析的。我一直不是特别欣赏那种围绕一个问题而将课文进行跳跃式分析的做法,我觉得那其实是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做法。比如,本来一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文章,在问题探究式的课堂上,硬是像蚕吃桑叶一样,东吃一口,西咬一下,看似有主线,目标明确,但其实却有悖于真正意
3、义上的语文学习,更有点像逻辑推理,或警察探案。 孙老师则认为一篇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理解。所以就要以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为把手,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地研读。这种有重点的研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那种从第一自然段讲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瞿老师也同意孙老师的观点,她也认为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研读,而不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串讲,追问。不过瞿老师认为核心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她觉得问题设计得要恰到好处
4、,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反之,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她举了自己讲的公开课《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在试讲时,她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出伯瑙德夫人家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的?二是在当时那种紧急的情况下伯瑙德的家人都是如何做的?感觉这两个问题答案非常明确,但是上课时学生的回答却非常凌乱,找情况紧急时,说出了家人是如何做的,在交流家人如何做时,又说出了情况是如何地紧急。课讲得非常不顺畅。 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她重新调整了教案,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核心问题:“当德军点燃蜡
5、烛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感悟到了当时的情形越来越危急,加上崔老师的板画设计,生动形象,曲折传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听了孙老师和瞿老师的话,我又回想起语文教研组长经常说的,课堂上我们不要做推土机,要做挖掘机的话,我想我们不能仅仅地做挖掘机,为了挖一个问题,而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妥当的。当然也不能只做推土机,机械地把课文分析完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也是不可取
6、的。我们应该取一个两全之策,要在尊重原文写作线索的基础上,来提出能够统领全文的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要有目的进行情境的创设,做到既不破坏原文的整体性,又能在关键处打下桩子,深入挖掘,训练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像瞿老师在执教《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时,开始的问题设计没有尊重原文的写作思路,一会儿找描写危急的词句,一会儿找家人的机智表现,结果把一个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故事切割得毫无引人入胜之感。后来的问题看待存在,但其实是引导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写作过程中,逐个自然段通过细致阅读来体验当时情境的危急,学
7、生的心情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而担心,时而恐怖,时而着急,时而放松。这类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环环相扣的文章,如果采取变续法来讲,是肯定出力不讨好的。 晚上回到家里,我又在网上查了几篇关于《给予树》的优秀教案,发现没有一篇是根据自然段串讲的,有的是抓住三个中心句子,进行重点感悟。有的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给予树,看来在讲读的过程中还是挖掘机式的教学设计比较多。我想也许是自己的教学思想有些过于沉旧,总感觉一篇文章应该面面俱到才算安心,否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来真的要多学习一些优秀老师的教学课例,真真切切地从自
8、己的平日课堂入手,更新观念,设计出能够让自己上着顺心,学生听着满意的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