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37305
大小:1.16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1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_歧视知觉和其关系_师保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13年第3期(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12期)积极心理学研究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师保国邓小晴刘霞摘要:文章以55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小学阶段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幸福感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而在初中阶段两类儿童幸福感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有较少的歧视知觉;女生歧视知觉显著低于男生;小学阶段流动儿童
2、歧视知觉显著低于初中阶段。(3)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幸福感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学校类型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对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关键词: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幸福感;歧视知觉;调节作用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143-07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一、前言具体来说,流动儿童是指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及工业化、城市[1],又称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或“城市
3、的第二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代移民”。本研究主要关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口规模迅速增长,家庭式流动比例越来越高,流动即跟随父母在流入城市居住半年以上、户口在农人口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父母一起村的7至15岁儿童。据有关资料,截至2003年进入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到城市中随同父母进城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约收稿日期:2012-11-20作者简介:师保国,男,河南安阳人,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邓小晴,女,湖南永兴人,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北京100048)刘霞,女,山东新泰人,北京师
4、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辑,博士。(北京10087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0YJCXLX039,11YJC190015)。143师保国邓小晴刘霞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有643万[2],到2007年在小学、初中就读的农民在考察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时,幸工随迁子女有765万,2010年以来这一群体的数福感是一项核心指标。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量更是达到了1200万,换言之,现在每8个城镇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上海等城市更是达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到每3个儿童中就有
5、1个是流动儿童。[3]可见,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流动儿童不仅在数量上规模庞大,而且还有日益好的生活。但是,以往有关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研增长的趋势。这些孩子中的绝大多数将随父母长究多以流动儿童整个群体为对象进行考察,对公期在城市居住,成为城市的新市民。长远来看,如立学校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关注不够。如前所述,何让他们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认同流入地的主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可能会享受到更好的教学条流文化,减少可能产生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涉及到件,但同时也可能会更多地直面由于户籍等差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导致的种种社会排斥。双重矛盾条件作用之就现实状况
6、而言,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主要下,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状况到底如何,这面临两种教育安置方式:一种是以借读生身份就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读公立学校,另一种是进入由社会力量创办的专此外,幸福感受到多种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影门招收流动儿童的打工子弟学校。[4]一般来说,响,其中歧视知觉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歧视知觉公立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硬件、师资配备等方面是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而受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此外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会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9],它会造成巨大更多地接触城市本地儿童与环境,这可能会带来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进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不同的心
7、理发展效应。例如,有些研究者认为打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农村工子弟学校更适合流动儿童,可使他们在平等的人”的标签、已习得农村中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环境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5]但也有些研究和方言等因素而遭到城市居民、教师及同学的排者认为公立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相比于打工斥或歧视。同时,流动儿童移入城市,本身还处于子弟学校流动儿童,他们有更高的自尊发展水平适应过程,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自身认识的困惑[6],更高的学校满意度[1],在学校适应[7]、社会也会使他们对这些排斥更敏感,歧视知觉体验更文化适应方面[8]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