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跨文化的意象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yangTeachersCollege第19卷 第3期 1999年7月(Philos.&Soc.Sci.Edit.)Vol.19No.3Jul.1999跨文化的意象比较刘保安(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a 摘 要: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漂洋过海,对美国的意象派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的意象诗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意象理论、汉英语言文字的句法特点及汉英诗歌,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之差异。关键词:诗歌;意象;空灵境界;差异中图分类号:I160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1999)032011020320世纪初崛起的美国新诗运动(191221922)中影美国新诗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哈丽特·门罗在响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首推意象派。该派诗人发现中谈起美国新诗运动中所形成的意象派诗歌时指出,意国古典诗歌与他们的诗学原则颇多吻合,于是他们掀象主义不过是中国风另一称呼而已。英国评论家马库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新诗运动斯·坎立夫认为,对于庞德(意象派前期挂帅人物)来期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甚多,其中说,“中国和日本诗给予他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的文[2]有意象派代表
3、庞德译的中国古诗19首,题为《神州字和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象派诗人不懈地集》;艾米·罗威尔与人合译的《松花笺》;阿瑟·魏利模仿中国古典诗歌,庞德的《地铁车站》被誉为模仿中译的《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威特·宾纳译的《唐国古典诗歌的楷模,因此,也成了意象派的压卷之作:诗三百首》;海伦·瓦代尔译的《中国抒情诗选》等。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3]些译本对意象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美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同时,意象派的喉舌《诗刊》也登(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载过许多评论、译介中国古
4、典诗歌的文章,为意象派Petalsonawet,blackbough.)汲取营养。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已成为中美诗中运用的“意象迭加”手法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用比较文学的重要课题,并且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庞德自己的话说,这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大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人欣[4]的。”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类手法很多,白居易的“玉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差异不容忽视。我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司空曙的“雨中黄国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先生曾说过:“正是由于叶树,灯下白头人”,以及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
5、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引、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关于文化间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客体[1]的‘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课题。”因此,派诗人威廉斯也曾参加过意象派运动,并与庞德有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差异有必要进行研密切的交往。威廉斯对中国古典诗歌怀有浓厚的兴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趣,曾声称,他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他毕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并进一生为之奋斗的诗学原则。威廉斯的名诗《红色手推车》步研究这一问题。a收稿日期:1999203220a作者简介:刘保安(19622),
6、男,河南西平人,信阳师院外语系副教授。第19卷 第3期刘保安:跨文化的意象比较111中的“意象并置”手法也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意象最初是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依靠Somuchdepends很多事情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觉和知觉上的经验,upon全靠并以此引起重现与回忆。意象派主帅艾兹拉·宠德认aredwheel一辆红色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barrow小车合。”“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来使glazedwithrain被雨水淋得用,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不仅是一种思想,它water晶亮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
7、起的思想群。”意象派早期人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besidethewhite傍着几只分,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提出“意象是[5]chickens白鸡感官经历的再现。”威廉·普法特认为“意象是揭示真这类手法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颇为常见,诸如杜甫理的一瞬,而不是一连串事件或思想的构成体。”在西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以及李商隐的“晓镜但方文学批评中,意象还强调明喻与隐喻,乃至象征。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诗人总是通过新奇的比喻来扩展和强化他的思想和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意象派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描述:用明确——一种明显的比喻,或者隐喻——一诗歌所达
8、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