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4925
大小:9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0
《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摘要:因材施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分层教学是其一种具体体现。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针对当前的生源素质状况,分层教学的实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有
2、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设计优化习题是关键。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教学反思(一)实验的提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了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教育领域受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作为一个人,社会的任何变化都将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也不例外。一分为二的看,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但同时可能又是时代的“牺牲品”。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上了一个台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这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
3、,是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简单归纳二方面:1.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造成欠发达地区大量人员外流,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严重,那么,给家庭子女的教育造成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小孩得不到或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给小孩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表现在小孩的教育问题上尤为突出。家长的监管不到位及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所以说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2.社会综合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科技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众多高端产品。如电脑、影视、网络等的普及,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的帮助。但是,
4、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成熟,受到这些深深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不能正常的完成学业,这些因素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现在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时代在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不太适应了。因此,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有选择的教,学生有选择的学可能更合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当然在实施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设想1.学生分层的体现:通过对学生一个阶段的考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基础和成绩,把学业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层次里。同时,分层时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
5、,学科的互补性,力求在同一层次里的学生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成绩,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小环境。2.教学过程体现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体现在分层次的授课内容,上课时,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讲解同一节内容时对其有目的的增加难度、增加题量;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采取降低难度、减少题量,做到在课堂上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都能学到东西,渐渐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信心,实现逐步的转化。3.作业体现分层:教学过程中实行了分层处理,作业也应当是同步的。因为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
6、自然对学生的作业也应针对性的优化布置。通常是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作业是比较难、量比较多、具有创新性;而对学习困难生,则是设计一些比较基础,容易掌握知识点的相关习题。在习题的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控制。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对学生实现逐层转化,体现分层作业的优越性。4.测评体现分层:测评作为检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上述的几个环节都进行了分层处理,那么也应当是相互呼应的。测评中所使用的试卷及其他的方式都是事先经过精心设计,难易有度,控制到位,做到基本符合各层次,能反映出他们各阶段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分层测评感觉到学有所获,
7、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三)研究方法1.被试对象被试选出八年级学生,根据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成绩检测成绩选出各方面条件相近、成绩相当的四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由两名老师主讲),共169名学生,其中(1)班45人、(2)班42人(实验组),(6)班40人(实验组)、(5)班42人。实验开始前先对两组被试实施前测,根据前测成绩高低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实验组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等生22名(占26.8%),中等生30名(占36.6%),学困生30名(占36.6%)。也将对比组划分为三种层次:优等生23名(占26.4%),中等生3
8、3名(占37.9%)学困生31名(占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