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

ID:34585556

大小:4.39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56225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_第1页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_第2页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_第3页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_第4页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UDC牟中唯j『鬣火等硕士学位论文密级——编号——学位申请人姓名:阑焦盘申请学位学生类别:全日刿硕士申请学位专业方向:壁叠圭指导教师姓名:鲎硬盛副教授 ⑧⋯MASTE⋯R'STHE粥硕士学位论文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论文作者:闰俊永指导教师:曾晓祥副教授学科专业:世界史研究方向:地区国别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年5月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AResearchontheVietnamEraAntiwarMovementinAmericaAThesis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凹theM.A.DegreeinHistoryByYanJunyongPostgraduateProgram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Supervisor:ZengXiaoxiangAcademicTitle:AssociateProfessorSignature幽圣!’xf、、_,ApprovedMay,2014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问段拯日期:w脚哞g月卯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诩攸缸日期:∞肛年y月w日导师签名:镢日期:占。f噼S凡:知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M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堡童卮造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蕉查!作者签名:闷设-承日期:训牛年y月w日导师签名:赢锄军日期沙f妍3-月弘日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内容摘要自古到今,军事和外交一直是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世界陷入美苏两极格局,两国迫切需要借助军事力量来彰显本国的实力,扩大自身的影响。美国介入了五十年代的朝韩战争,最终因中国的抗美援朝而宣布撤军。在冷战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前沿阵地东南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而此时正发生内战的越南便为美国的插手提供了便利,由此便开始了长达20年(1954一1975年)的越战征途。起初美国自信满满,意在最短时间内将越南收入麾下,不料却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在军事史上,美国在越战中无功而返的结局令其难堪。一个超级大国凭借着足够的实力与自信,打着民主的旗号在越南的阴沟里翻了船。虽然越战后美国的实力没有受到大的削弱,但政府足以从战争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战争的失败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战运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尽管反战遍及美国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这场运动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但不可否认,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最终引发了民众对越南战争的关注,引起总统及其政府人员的顾虑,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政策制定上投鼠忌器。而且反战人士在运动中传达的一些理念和价值在越战后美国的社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促进了社会诸多领域的发展。关键词:越战时期:美国:反战运动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Militaryanddiplomaticmeansaretheprimarymeasuresinsafeguardingandenhancingnationalinterests.TheWorldenteringintotheU.S.·Soviet.BipolarstructureaftertheWorldW盯II,boththecountrieshadanurgentneedtomanifestthenationalstrengthandexpandtheinfluence.SteppedintotheKoreanWar,AmericayetfinallyannouncedthewithdrawalduetothesupportofChina.However.1ateronU.S.sawforwardpositioninSouth-EastAsiaasthenextmilitarytargetundertheguidanceoftheideologyofthecoldwar.ThegoingonCivilconflictinVietNamhadfacilitatedtheinvolvementoftheUnitedStates,whowasinvolvedintheinvadingjourneytoVietnamformorethan20years(1954—1975).InitiallyUnitedStatesWasconfident,intendingtoconquerVietNamwithintheshortesttime,onlyendingupmiringindeepslump.ItisembarrassingforU.S.,asuperpower惭tllabundantstrengthandconfidenceunderthebannerofdemocracyinVietNam,finallyflippedtheboatintothegutter.AlthoughthestrengthofpostwarUnitedStateshadnotbeencompletelyweakened,thegovernmentcoulddrawfromthefailuresoftheWarlessonsthatitWaSthecombinationofvariousaspectsthatcounted,amongwhichtheanti—wagmovementisanindispensablepart.AlthoughaffectedallwalksoflifeintheUnitedStates,theantiWardidnotfullyplayitsplaytoextremeduetotheproblemsofthewaritself.Admittedlylarge—scaleantiwarmovementseventuallyattractedpublicattentiontotheVietnamWar,thepresidentandhisstaffs,meanwhile,alsoconcernedandhencehadmuchcautiousonpolicyformulation.Inaddition,someoftheideasandvaluesconveyedintheanti—WarmovementrealizedwithdifferentleversinAmericansocietyaftertheVietnamW瓯whichpromotedthedevelopmentofsocietyinmanyfields。.KeyWords:TheVietnamWag;America;AntiwarMovementII 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目录内容摘要⋯⋯⋯⋯⋯⋯⋯⋯⋯⋯⋯⋯⋯⋯⋯⋯⋯⋯⋯⋯⋯⋯⋯⋯⋯⋯⋯⋯⋯⋯⋯·-IAbstract⋯⋯⋯⋯⋯⋯⋯⋯⋯⋯⋯⋯⋯⋯⋯⋯⋯⋯⋯⋯⋯⋯⋯⋯⋯⋯⋯⋯⋯⋯⋯·II绪言⋯⋯⋯⋯⋯⋯⋯⋯⋯⋯⋯⋯⋯⋯⋯⋯⋯⋯⋯⋯⋯⋯⋯⋯⋯⋯⋯⋯⋯⋯⋯⋯·l一、问题的缘起、选题的意义⋯⋯⋯⋯⋯⋯⋯⋯⋯⋯⋯⋯⋯⋯⋯⋯⋯⋯⋯⋯⋯·l(一)问题的缘起⋯⋯⋯⋯⋯⋯⋯⋯⋯⋯⋯⋯⋯⋯⋯⋯⋯⋯⋯⋯⋯⋯⋯⋯⋯·1(二)选题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一)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团体的相关研究⋯⋯⋯⋯⋯⋯⋯⋯⋯⋯⋯⋯⋯·2(二)提到反战对美国越战政策的影响⋯⋯⋯⋯⋯⋯⋯⋯⋯⋯⋯⋯⋯⋯⋯⋯·3(三)涉及60年代反战运动对越战之后美国社会的影响⋯⋯⋯⋯⋯⋯⋯⋯-·6三、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6四、本文的基本框架⋯⋯⋯⋯⋯⋯⋯⋯⋯⋯⋯⋯⋯⋯⋯⋯⋯⋯⋯⋯⋯⋯⋯⋯⋯·8第一章美国卷入越战与国内反战运动的兴起⋯⋯⋯⋯⋯⋯⋯⋯⋯⋯⋯⋯⋯⋯..13一、介入——扶植傀儡政权⋯⋯⋯⋯⋯⋯⋯⋯⋯⋯·⋯⋯⋯⋯⋯⋯⋯⋯⋯⋯⋯··13二、“反叛乱”与“特种战争”⋯⋯⋯⋯⋯⋯⋯⋯⋯⋯⋯⋯⋯⋯⋯⋯⋯⋯⋯⋯t15三、“秘密战”与“地面作战”⋯⋯⋯⋯⋯⋯⋯⋯⋯⋯⋯⋯⋯⋯⋯⋯⋯⋯⋯⋯·18四、反战运动的兴起⋯⋯⋯⋯⋯⋯⋯⋯⋯⋯⋯⋯⋯⋯⋯⋯⋯⋯⋯⋯⋯⋯⋯⋯⋯19第二章民间团体的反战⋯⋯⋯⋯⋯⋯⋯⋯⋯⋯⋯⋯⋯⋯⋯⋯⋯⋯⋯⋯⋯⋯⋯”21一、校园内的反战运动⋯⋯⋯⋯⋯⋯⋯⋯⋯⋯⋯⋯⋯⋯⋯⋯⋯⋯⋯⋯⋯⋯⋯⋯2l(一)青年学生的反战⋯⋯⋯⋯⋯⋯⋯⋯⋯⋯⋯⋯⋯⋯⋯⋯⋯⋯⋯⋯⋯⋯⋯22(二)教师的反战⋯⋯⋯⋯⋯⋯⋯⋯⋯⋯⋯⋯⋯⋯⋯⋯⋯⋯⋯⋯⋯⋯⋯⋯⋯32二、妇女的反战⋯⋯⋯⋯⋯⋯⋯⋯⋯⋯⋯⋯⋯⋯⋯⋯⋯⋯⋯⋯⋯⋯⋯⋯⋯⋯⋯34三、宗教团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反战⋯0O.......1Oil⋯··⋯⋯⋯⋯⋯⋯⋯⋯⋯··39四、社会上其他零星团体的反战⋯⋯⋯⋯⋯⋯⋯⋯⋯⋯⋯⋯⋯⋯⋯⋯⋯⋯⋯⋯42(一)自由主义者的反战⋯⋯⋯⋯⋯⋯⋯⋯⋯⋯⋯⋯⋯⋯⋯⋯⋯⋯⋯⋯⋯⋯43(二)社会公益组织的援助⋯⋯⋯⋯⋯⋯⋯⋯⋯⋯⋯⋯⋯⋯⋯⋯⋯⋯⋯⋯⋯43第三章美国媒体的。反战”⋯⋯⋯⋯⋯⋯⋯⋯⋯⋯⋯⋯⋯⋯⋯⋯⋯⋯⋯⋯⋯··45一、媒体与政府的关系⋯⋯⋯⋯⋯⋯⋯⋯⋯⋯⋯⋯⋯⋯⋯⋯⋯⋯⋯⋯⋯⋯⋯⋯45二、驳斥“越战为电视媒体之战”的论点⋯⋯⋯⋯⋯⋯⋯⋯⋯⋯⋯⋯⋯⋯⋯⋯45三、媒体报道对美国民众和政府决策的影响⋯⋯⋯⋯⋯⋯⋯⋯⋯⋯⋯⋯⋯⋯⋯51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第四章美国士兵的反战⋯⋯⋯⋯⋯⋯⋯⋯⋯⋯⋯⋯⋯⋯⋯⋯⋯⋯⋯⋯⋯⋯⋯..53一、退伍回国的老兵或伤员的反战情况⋯⋯⋯⋯⋯⋯⋯⋯⋯⋯⋯⋯⋯⋯⋯⋯⋯53二、驻越美军的反战⋯⋯⋯⋯⋯⋯⋯⋯⋯⋯⋯⋯⋯⋯⋯⋯⋯⋯⋯⋯⋯⋯⋯⋯⋯56三、被北越遣送回国的战俘参与反战⋯⋯⋯⋯⋯⋯⋯⋯⋯⋯⋯⋯⋯⋯⋯⋯⋯⋯60第五章反战运动的局限性及其有限影响⋯⋯⋯⋯⋯⋯⋯⋯⋯⋯⋯⋯⋯⋯⋯⋯..64一、反战运动的局限性⋯⋯⋯⋯⋯⋯⋯⋯⋯⋯⋯⋯⋯⋯⋯⋯⋯⋯⋯⋯⋯⋯⋯⋯64二、反战造成的有限影响⋯⋯⋯⋯⋯⋯⋯⋯⋯⋯⋯⋯⋯⋯⋯⋯⋯⋯⋯⋯⋯⋯⋯66(一)反战对越战政策的影响⋯⋯⋯⋯⋯⋯⋯⋯⋯⋯⋯⋯⋯⋯⋯⋯⋯⋯⋯⋯66(二)反战对战后美国的影响⋯⋯⋯⋯⋯⋯⋯⋯⋯⋯⋯⋯⋯⋯⋯⋯⋯⋯⋯⋯73结语⋯⋯⋯⋯⋯⋯⋯⋯⋯⋯⋯⋯⋯⋯⋯⋯⋯⋯⋯⋯⋯⋯⋯⋯⋯⋯⋯⋯⋯⋯⋯⋯76参考文献⋯⋯⋯⋯⋯⋯⋯⋯⋯⋯⋯⋯⋯⋯⋯⋯⋯⋯⋯⋯⋯⋯⋯⋯⋯⋯⋯⋯⋯⋯⋯77致谢⋯⋯⋯⋯⋯⋯⋯⋯⋯⋯⋯⋯⋯⋯⋯⋯··⋯⋯⋯⋯⋯⋯⋯⋯⋯⋯⋯⋯⋯⋯⋯..82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绪言一、问题的缘起、选题的意义(一)问题的缘起二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状态,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主导着两国的对外关系。而东南亚作为一个前沿阵地,必定会成为美苏势力染指之处。从1954年艾森豪威尔开始扶持南越傀儡吴庭艳政权开始,一直到1975年战争完全结束,美国在越南耗时20余年,历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和福特五届政府。越南战争成为目前美国侵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细窥这次战争会发现,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内反战运动始终伴随着越战的进行,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加速了美军在越南的撤退步伐。当然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次反战运动,但为何这次反战对政府有如此大的震动,是哪些特征使然,它对美国的社会造成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对以后的和平反战运动又提供了哪些借鉴意义?鉴于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对这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反战运动的研究还不够。有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故笔者欲对此作一个尽可能系统、全面的探讨与论证,希望能有所启发。(二)选题意义现实意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的主题,我们呼吁和平,抵制战争。然而个别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总是故意挑起一些冲突。总体来看,当今世界的局势是整体和平,局部冲突不断。战争是残酷的,人民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所以我们面对战争,应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倡导和平,与战争的始作俑者作坚决斗争。笔者认为,研究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是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这次反战运动参与人数多,成分杂,覆盖了美国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包括青年学生、教师、妇女、黑人、士兵、宗教人士、政府内自由派人士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等。此外,在组织形式、斗争目标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因此研究这次反战运动,不仅可再忆当时的场景,还可为以后的和平反战提供借鉴意义。同时,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这次反战运动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而对该问题的探讨则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学术意义: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以越战时期的美国国内反战运动为主题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发现这方面的专著,一些论文和期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刊文章也只是谈及其中某个团体的反战。笔者希望从更多角度介绍这次反战运动的相关团体力量,同时对国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些许的分析和论证,以期弥补国内的不足。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越南战争的主要责任参与者,耗时十二年(如果从艾森豪威尔时期扶持吴庭艳政权开始,则是二十年),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却无功而返。这样的反差使得越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然国外对越战的研究较国内而言,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更为充分。总体来看,学者对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团体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在越战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也些许提到了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舆论反响,但都只是学者论及目标议题的配角。国内方面,关于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专门性著作目前还没有问世,只是在部分著作中提及到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这场群众运动。比如在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第六卷的某一章节中提到:诸如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的原因,黑人运动和学生造反运动的情况。其中对妇女如何反战没有提及,更多得是从其他方面叙述了妇女如何争取解放。其实对个别反战团体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部分论文成果上,比如:朱光兆、张素青的(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②,文中作者论及了学生反战的原因,认为越南战争升级是其直接诱因,而学生反战的一个社会背景是他们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此外还分析了反战的特点与影响。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学生反战的缘由除了越战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外,对60年代核战争的恐惧、对学校体制的不满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等也是其诱因。因此,对学生反战原因及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再如周启琳的《越战期间美国妇女和平运动》④,硕士论文查小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的反战和平运动》眇,总观这两篇文章,文中主要论及妇女反战运动的原因、形式以及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关于妇女反战的情况在这两篇硕士论文中己做了较为完备的论述,但是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美国国内的妇女,对驻越美籍女兵的情况没有提及。①刘绪贻、杨生茂著‘美国通史≥(第六卷·.t),人民出皈社,2002年敝。圆朱光兆、张素青的(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2期。酋周启琳:《越战期间美国妇女和平运动》,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查小丽:1--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的反战和平运动’,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 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同时也有一些文章论及了媒体对越战的影响,比如:于桂双的《美国大众传媒对越南战争的影响》∞、王亚兰的《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罾等。这两篇文章似乎都在说明一点,即媒体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评论带有主观色彩,倾向于将媒体作为一个反战力量。但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将媒体作为一个反战主体,媒体更多的是在客观反映美国的政策,而作为一种媒介必然会对民众产生影响。除了这些文章中提到的学生、妇女和媒体外,还有教师、士兵(包括退伍军人、驻越美军,尤其是黑人士兵,还有少部分俘虏)以及宗教人士、社会团体的反战。这几种力量都有自己反战的缘由、形式、特征和影响。而目前国内对这几种团体进行系统全面探讨的还很少,其研究在广度上有待扩展,程度上有待深入,角度上有待转变。在美国学术界,将美国和平运动作为整体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查尔斯·查特菲尔德的《美国和平运动》(TheAmericanPeaceMovement)@,它将越战时期美国的和平运动放在美国人民的整个和平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该书分7个部分,描述了从自1815年到1987年170多年问美国人民的和平运动史。它不仅清晰地勾勒出和平运动的历史脉络,而且还对每一阶段和平运动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和平倡议者的各种观点之间的联系;另外,该书还就和平运动对公众和决策者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历史进程有何促进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由于该著作时间跨度较大,对越战时期的各个反战力量的研究还不够具体、深入。再如,沃尔特·L.希克森编的《美国与越战的重要学术论文}(TheUnitedStateandVietnamWar.Significantscholarlyarticles)回,该书收集了一些关于越战时期美国国内情况的优秀论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另外还有如戴维·斯泰格沃德的《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TheSixtiesandTheEndofMode朋America)@等等,都是我们研究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和平运动的宝贵资料,这里就不再逐一介绍。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美国学术界对美国反战和平运动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为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同时也可看到其中的不足。比如,研究中对某个团体力量的重视,而对其他力量的笔墨用之较少。因此,还有可深入挖掘的价值和必要。(二)提到反战对美国越战政策的影响关注美国政府的越战政策,即从肯尼迪的正式介入到约翰逊的全面升级,继而。于桂双:‘美国大众传媒对越南战争的影响》,吉林大学,200S年硕士论文.@王亚兰:‘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9ChariesChatfield,TheAmericanPeaceMovement【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1,p.56.”WaiterL.Hixson,TheUnitedStateandHetnamWar.Significantscholarlyarticles,UniversityofAkron,AGarlandSeriesNewYjrk.2000.P.89.@戴维·斯泰格沃德的《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新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3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到尼克松的“体面的和平”的论文很多。这些论文成果重点探讨分析了三届总统及其自己身边的“智囊团”是如何一步步决策的。其中也部分提到了反战对于决策的作用,当然主要是在约翰逊和尼克松时期。首先,就目前国内关于越战政策的研究而言,专门性著作成果不是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学者时殷弘的《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一书,作者利用已经解密和公布的政府档案文件和相关资料,运用严格的历史方法,深刻地研究了美国侵越战争问题。该书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开始到1968年越战逐渐降级为止,详尽检讨了美国的对越政策,揭示了美国在越南越陷越深的决策方面的原因。同时作者还对美国的军事战略、战争方式、国内舆论,以及南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等多个侧面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了由于1967年中后期越战陷入僵局,国内的反战达到高潮。同时政府要员中有部分“鹰派”转变立场,开始质疑美国的越战政策。约翰逊在受到重重压力后,最后不得不对越战降级,并放弃下一届的选举机会。但可能是当时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作者对1968年以后美国对越政策问题并未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尽管这样,这本书仍然是我们了解美国对越政策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其次,在期刊论文方面,也有部分关于越战政策的论文中提到反战的影响。如潘一宁的《约翰逊政府与美国的越南战争困境(1967一1968)》∞一文。主要内容为:约翰逊在对越全面升级后,不料美国的狂轰滥炸并未摧毁北越人民的意志。尤其是在1968年春季攻势后,国内的反战运动达到高潮。介于此,约翰逊政府试图与苏联拉近关系,而与中国继续敌对,最终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民主党不得不下台。再有赵学功著的《略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政策》@;吕桂霞的《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嘞,总观这两篇文章,主要内容为:尼克松在接任总统后,面临着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困境。国际上:西欧、日本的独立倾向日益明显,尤其是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开始与苏联、东欧交往;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与美国平起平坐;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实力也日益发展。国内方面:长期的战争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耗,且美国国内的反战声音绵延不断,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国会开始以立法的形式限制总统的权利。这些不利的国际国内形势最终不得不迫使尼克松宣布“战争越南化”,加快了撤军的步伐。再如,朱美娣的《试论越战时期美国和平运。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舨社,1993年敝。。潘一宁:《约翰逊政府与美国的越南战争困境(1957--1968)},《东南亚研究》,2007第6期。@赵学功:<略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政策),‘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期。@吕桂霞:<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学海’,2005年第5期。4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动的影响》㈣,其中提到了反战对于公众舆论导向和政府决策的影响,认为反战虽然没有直接结束战争,但它促成了越战的提前结束。因为反战使得约翰逊和尼克松政府在战争决策时投鼠忌器。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肯尼迪的例外论”或是“错失了和平的机会”或是“失掉了胜利”一一196l—1965年的战争行动》(。'KennedyExceptionalism”or‘'MissedOpportunityforpeace”OY‘'LostHctory?’’L刃踣Movementtowardwdr,1961.』9酊)罾,此文分别介绍了正统学派与修正学派对于肯尼迪和约翰逊越战政策的看法,是一种假设性推测。正统主义者根据“肯尼迪的例外论”一说,认为如果肯尼迪没有于1963年被杀的话,那么美国将从越南撤出,战争也将会被遏制。同时他们认为是约翰逊失去了和平的机会,如果约翰逊选择谈判途径,而不是一再诉诸武力的话,战争结果也不会如此不尽如意。若以修正主义者坚持的“丢失了胜利”的解释来看,他们谈到如果美国当时能正确评估吴庭艳所掌握的南越政权,或是对于北越最初的战争行为予以坚决回击的话,共产主义将迫于美国的力量而退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这两派都忽略了一点,即民众对于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的态度。肯尼迪时期,由于民众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古巴、柏林等地区,对越战的关注很少。而且肯尼迪留给公众的自身印象很好,加之公众在此时对共产主义又极度憎恨。因此,尽管肯尼迪向越南派驻了军事顾问团,民众也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而到约翰逊时期,一方面是他在越南的升级行动确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反战运动在此时正如火如荼得进行着。另一方面他严肃、深沉的表情给人们留下了“约翰逊善于保守秘密和撒谎”的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正统主义派和修正主义派的论证都不太全面。如果将民众因素考虑在内的话,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再如《美国政府和反战运动》(而PUSGovernmentandthedntiwarMovement)@一文,提到反战对政府人员构成了个人困扰,进而促使部分政府要员立场发生转变,而这些反作用于约翰逊,最终对其政治决策产生了影响。总观上述成果,国内关于“反战对越战政策影响”这一议题并未专门探讨过,只是夹杂于部分论文成果中。其中有些需要完善补充的地方,比如政府面对反战团体和民众的疑虑,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一情形;反战对政府到底产生了哪些阻碍等。这些都将是笔者在写作中尝试解决的问题。回朱美娣:‘试论越战时期美国和平运动的影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3卷第1期。。Garyl乙Hess,I/ietnam:ExplainingAmericajlostwar,lamdon.',BlaekwellPublishing,Ltd2009,【M】.P.50.叩etcrLowe,Thei咕etnamWar,Oxford-MacmillanPressL缸1998,fMl.Pp.119.132.5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三)涉及60年代反战运动对越战之后美国社会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年学生和妇女团体的惊人力量,他们以反战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对于他们而言,停止越南战争并不是活动最终的目标,越战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的机会。而这场运动主要涉及政治、文化方面,其宣扬的政治参与、多元文化、自立自主、张扬个性、追求精神满足等一系列观念构成了“60年代的精神文化”。关于此议题,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方面,比如对反主流文化(嬉皮士、吸毒、同性恋等)的分析。王维倩的《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的全球化》∞,该书中作者介绍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的青年暴力、各种非主流文化、种族问题以及犯罪问题等,并认为垮掉的不仅仅是一代,其影响极为深远。再如,彼得·科利尔与戴维·霍洛维茨著的《破坏性的一代一一对六十年代的再思考》学,这两位作者是60年代激进派的领导人物,他们是以一种回忆形式对六十年代进行了一次深刻反省。书中说到“犯罪与病态”是60年代的时代特征,但总体基调是消极否定的,没有看到六十年代的一系列运动给后世传达的正面价值观。这本书自然为保守派所推崇。上述文献都是从文化层面剖析的。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反战运动不仅作用于文化方面,在美国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内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笔者在行文中将会更为全面的谈到反战对美国社会政治改革的意义。总体来看,国内学术界无论是关于“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团体”的研究,还是关于“反战对政府越战决策的影响”抑或“反战对美国战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和余地。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关于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些许研究成果为笔者行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在有些方面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四顾当时的反战团体,并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这些团体反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手段、呈现出的特征加以分析。在注重完整性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给读者反映出当时每个反战力量的全貌。具体来讲,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战力量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文章将从更多角‘o王维倩:《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的全球化》,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圆[美】彼得·科利尔、戴维·霍洛维茨著:‘破坏性的一代——对六十年代的再恩考》,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6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度、更多方面去研究这些团体,比如对青年学生反战原因、反战阶段将有更为明确的划分和阐述;补充其驻越女兵的反战情况;对媒体的行为,笔者将换个角度探讨。而对国内学界鲜有专门研究的教师、士兵、宗教人士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反战行动,笔者将进行重点分析。其二,就反战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而言,笔者主要着眼于两点:对当时政府越战决策的影响;对越战之后美国社会所产生的长久效应。对前者的探讨会从多个方面,包括:反战对总统个人造成的直接影响;反战通过作用于政府要员和民众,从而对总统的间接性影响。无论直接还是间接作用,最终结果是遏制了越战的持续升级。至于后者的研究,正文将不仅仅局限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会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政治改革、教育体制变革、媒体娱乐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三,根据90年代出版的“五角大楼文件”更为客观地解读这次反战运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使部分议员的战争立场发生了转变。1971年,丹尼尔·艾尔斯伯各首次将部分五角大楼文件(PentagonPapers)∞泄露给《纽约时报》,随后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战。战后,在《纽约时报》的长期压力下,该文件陆续公开,于1993年全部完成并出版,共47卷。在这个文件中有一部分关于反战和战争反思的研究,笔者将在研读该文件的基础上,做出更为客观的分析。要想尽可能地呈现越战时期美国国内反战力量的全貌,同时又要避免泛泛之谈或显得过于凌乱的话,文章所使用的方法就必须做到多元化。笔者在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收集,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来对历史进行解读。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外文书刊的基础上,通过笔者的解读与思考,试图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或是将整体分为若干种元素,在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剖析个体。文中将60年代美国国内众多的反战团体加以归类,然后对每个团体反战原因、形势、特点、作用等进行分析。最后就整体而言,反战运动对美国的越战政策以及之后美国的发展造成了诸多影响。这种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也能较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易于读者解读。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几种并列的、具有某种共性的元素进行分析,在对比或类比中寻求其异同点。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不同团体的反战情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各自所具有的特征。统计分析法:通过表格将相关数据罗列出来,对研究对象做一个横向或纵向的oGCHerring,PentagonPapers,McGraw-HillEducation,19937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比较。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得出一定的规律。本文笔者多次运用这种方法,比如对不同时期内某些社会团体的反战人数加以比较、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内教授的反战比例列表加以分析等,从而得出所要论证的结果。四、本文的基本框架越战时期的反战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反战运动。它涉及的团体阶层多,有青年学生、教师、妇女、士兵、宗教人士、政府内自由派人士和社会其它组织,而每一种力量中又包括许多成分组织,如反战的士兵中既包括美国国内的退伍老兵,也包括驻越的士兵以及美籍俘虏。而每一种团体的反战都具备自己的特征,对公众和政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鉴于以上考虑,本文笔者试着以这几种反战组织为分类依据,在结构上共分为五个章节。导论部分将对本选题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意义分析,详析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成就及不足。在此基础上,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正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美国陷入越战的过程及其反战运动的兴起。美国卷入越战分为三个时期,即从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扶植傀儡到1965年约翰逊政府全面升级越战。具体为:1.介入一一扶植傀儡政权;2.干涉一一“反叛乱”与“特种战争”;3.陷入一一“秘密战”与“地匦作战”。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不断充当南越政权的消防员,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美国的反战运动在肯尼迪时期已出现苗头。第二章介绍民间团体的反战。笔者将民间团体分为三个小群体,即校园内的师生反战、妇女反战、天主教以及其他零星的小团体的反战。(一)校园内的反战运动,包括青年学生和老师。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介绍内容包括:1.运动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其一,深厚久远的激进理想主义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原始动力,同时60年代青年学生的反战运动也是对二战前学生运动的继承;其二,60年代青年学生反战浪潮是出现于保守压抑的50年代与70年代之间的一个激进时代的必然插曲;其三,新的一代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加深了他们的反战情绪;其四,二战后学生对学校体制的不满以及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使得他们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加以发泄。其五,60年代美国社会氛围更为宽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开展。2.学生的反战组织及其反战阶段与形式。领导青年学生反战的核心组织是“争取学生民主社会组织(SDS)”;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反战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萌生(1963--1964年)、成熟(1965--1967年下半年)、高潮(1967年下半年一1969年)、回落(1970—1973年);反战形式:宣讲会、和平示威游行、反对征兵制、反对学校从事化学类的实验等。3.学生反战的特点:和平与暴力手段相结合;并非单纯反战,更多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反战随陷入越战的程度而呈波浪式发展等。教师的反战相对要较弱,所以对它的介绍要简略些。1.对持反战态度的教师成分地位的分析:如果就持反战态度的高校教授人数而言,终身教授所占比重明显大于非终身任职的教授:任职于不同类型大学的教授反战入数也不一样:在大型公立学校(LargePublicUniversity)持反战立场的教授所占比重最大,大型或小型私立学校(PrivateUniversity)的教授次之,而在教会学校中任职的教授反战人数最少;2.对教师采取的反战手段作一简单介绍,教师采取的主要是和平手段,如签名会、宣讲会等。当然青年学生作为反战的先锋力量,理当是这部分介绍的重点。(二)妇女反战运动:主要是美国国内民问妇女的反战情况(这一群体并不包含驻越女兵,驻越女兵会在之后“士兵的反战运动”一章中介绍)。美国国内妇女的反战情况:1.反战原因:其一,妇女对40年代和50年代自身地位与处境的落差感到不满;其二,越南战场的残酷以及战场上对女兵的不公平待遇激发了妇女的反战情绪。2.反战组织:主要介绍两个核心组织,即“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WILPF)”和更为激进的“妇女和平斗争同盟(WSP)”。3.反战阶段:以196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68年之前以反战为目的,既有小规模松散的反战行为,也有大规模有组织的行为。1968年之后运动不仅仅指向反战,更多的是宣扬一种新的女权主义。4.反战特点:其一,从妇女所关注的层面上看,反战只是她们借以提升自身地位的一个窗口或跳板。对于她们来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结束战争,而是男权至上主义的终结。其二,妇女反战组织的多元化。零星的反战组织不断涌现,成分也较为复杂。其三,妇女的斗争目标随着女权意识的逐步增强而发生变化。1968年之前停战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而在1968年后妇女自身的独立问题被置于首要。其四,60年代的妇女反战体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团结本国国内的妇女,而且还团结越南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妇女。(三)天主教以及其他零星民间团体的反战。天主教的反战,具体介绍反战原因、反战组织以及反战活动。反战原因主要有三个:肯尼迪作为第一个天主教徒上台执政后,激发起许多天主教徒改革社会的愿望;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的竞争以及因越战引发的国内分裂现象使得天主教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战争:反美国的好战主义,追求和平的意愿,这三方面的原因致9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使天主教参战。天主教反战主要源于“非暴力行动委员会(CNVA)”组织;最后是具体的反战活动。而牧师作为天主教的一个特殊成员,在反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关于其他零星团体的反战介绍,包括自由党派人士的反战,社会公益组织给予越南的援助(如医疗援助等),商业团体的反战。第三章是介绍被称为美国“第四政府”的媒体的“反战”。这里笔者之所以给“反战”二字加引号,是因为笔者认为用“反战”二字来形容越战时期的媒体并不准确,有太过夸大之嫌。国外学术界关于“是否可以将越战称之为电视媒体战争”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笔者根据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认为并不能将媒体作为真正的反战力量。只是到1967年底尤其是1968年春季攻势后,由于民众疲于战争,媒体才开始对越战进行一些较为消极的报道。但即便如此,媒体也只能说是对民众及其不断恶化的形势的客观反映。不过并不排除个别媒体的反战取向。因此,本文笔者就媒体“反战”的探讨主要分为三小部分:(一)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介绍。通过对他们关系的分析,说明媒体支持政府的原因。(二)对“电视媒体的战争”观点的驳斥。以1967年底或是1968年初为分界线,说明媒体后期呈现更多消极报道,主要是源于美国国内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变化以及南越战场形势的恶化。(三)媒体报道对美国民众和政府决策的影响:媒体作为当时美国民众了解战争的主要形式,它对于南越战场形势以及国内反战运动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美国大众和政府的关注。随着民众支持率的下降,美国政府的越战政策越来越受到影响,继而加速了美军的撤退。第四章是介绍士兵的反战,主要包括退伍老兵、驻越士兵(其中包含少数的驻越女兵)以及回国战俘三个群体的反战。因此这部分会分成三个部分加以论述。(一)退伍回国后老兵或伤员的反战运动,介绍反战的原因(自身所受的精神困扰、在人际关系上的不和谐以及回国后对待遇的不满等),还有反战的主要组织《反越南战争的老兵》(即VVAW组织)的介绍及其领导下的反战行动。(--)驻越美军的反战,在驻越美军战营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应征入伍时的不平等;黑人士兵的数目同军队人口总数不成比例,且死亡率也大大高于白人;当地征兵委员会的构成成分也存在明显的种族歧视;军事审判部门的不公正等。这些是引起黑人士兵反战最主要的原因。该团体反战的形式有:黑人士兵有的加入某些激进组织,制造美国军队内部的混乱:有的以吸食可卡因、酗酒等自我残害、自我堕落的形式表达对政府的愤恨。总体来看,1968年4lO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月马丁·路德金遇害前,反战手段较为温和。而当此事出现之后,军队内部的暴力事件频发。而在士兵团体中,有一个群体是相对特殊的,这就是驻越女兵。驻越女兵的反战:1.反战原因:其一,在军队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兵被以低等士兵对待,且很难得到擢升,对工作安排的不理想使他们萌生了反战的意识。其二,在女兵中存在着一些同性恋者,而同性恋者在军队中是极其不受尊重的,而其他妇女也随时有可能被污蔑为同性恋者。而且一些军队机构还以此相要挟,作为控制对外舆论的一种手段。2.反战形式:更多得是通过《美国军事报》(GIPress)发表不满言论。(三)回国战俘的反战。被越南民主共和国(DRV)和民族解放战线组织(NLF)遣送回国的战俘,一大部分加入了国内的反战组织。同时这些战俘回国后不断地抨击美国的越战政策,认为美国一无所得,鼓励美国政府与之进行谈判,并不断宣称只要美国撤退,战俘就可安全遣送。于是政府的政策面临着来自妻子、母亲以及反战团体更大程度上的压力,而尼克松企图利用战俘问题来拖延战争时间的计划也随之破产。士兵因其自身拥有亲身经历而使得他们的反战更有说服力。第五章主要介绍反战运动的局限性及其有限影响。(一)反战运动的局限性。由于反战者成分多样化,彼此有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没有统一的领导力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作为指导,因此组织内部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反战的主要参加者来自中产阶级,下层人民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问题导致反战运动的作用也不尽如人意,比如说虽然反战者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民众对反战运动不但不同情,反而更加仇视;在对政府的影响方面,反战运动也是有限的。而反战组织也最终因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被政府分化瓦解,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虽然反战组织内部存在上述问题,但这场运动对美国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反战运动中,许多反战团体反对美国的国家垄断主义和称霸世界的扩张主义,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形成挑战,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反正统以及生活上的反常规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发起的运动使民众开始关注越南问题,使政府在制定政策中不得不受到最起码的限制,而且反战中由他们传达出的这种价值理念也对越战后美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多重影响。(二)介绍反战运动的影响。反战力量不仅在越战时期发挥了作用,作为“60年代的精神文化”,它给之后的美国社会也留下了一笔遗产。因此,影响分为两部分介绍:首先,反战运动对政府在越战决策中的影响。每个反战力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影响,而其合力又最终加速了美军在越南的撤退。青年学生作为先锋,拉开了反战的序幕。在美国历史上,妇女是和平运动的脊梁。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劳伦斯-S-威特尼(LawrenceS.Wittne)。他说:“在整体上,妇女是‘和平运动的脊梁’。”①妇女在这次反战运动中表现突出,影响深远。媒体作为美国公众当时了解战争的主要手段,尽管对国内反战人士表示反感,但蓬勃发展的反战浪潮以及南越战场的不利形势使得媒体不得不关注。而媒体的关注反作用于美国民众,其后果便是美国大众对战争的怀疑,这种怀疑进一步深入便是对战争的不满。最后老兵、宗教人士及其社会公益团体的反战也同其他反战力量一样作用于政府,影响了政府在越南的决策。同时,反战运动对政府要员的生活构成困扰,部分政府人员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能在越南取得胜利。最终,约翰逊囿于以上因素,不得不选择降级并放弃下一任的选举。尼克松上台后,国内的反战运动使他尽快做出了退出越南的决定。其次,反战运动中青年、妇女所追求的价值观影响到了越战之后美国社会的发展。关于“60年代精神文化”的遗产,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对婴儿潮一代的政治态度、工作伦理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催生了美国大学的新体制;对媒体价值判断的影响。总之。一句话,“个人即政治”的理念深深扎根于美国人心中。总体来看,正文的写作分为以上五章,每一部分里又分为几个小板块分别加以说明。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LawreenceS.Wittne,Rebelsagainst肋一theAmericanPeaceMovement,1941--1960[M1.London: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9,P.2.12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第一章美国卷入越战与国内反战运动的兴起越南在进行了多年的抗法战争后,终于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中打败了法国。在随后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由于越南自身及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做出了妥协,没有取得统一越南的完全胜利。而随着法国的撤退,美国逐渐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自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以后,美国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越南这个深渊迈进。越战历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五届政府,在前两届政府执政期间,美国的越战政策并未引起国内大范围的反战浪潮。到约翰逊时期,由于南越局势的恶化以及美国伤亡人数的剧增,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空前的反战运动。作为反战运动的大背景,前三届政府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越战的呢?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南越扶植傀儡政权并给予经济军事援助,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其一,艾森豪威尔坚信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即NSCl24/2号文件(该文件中阐明了“多米诺骨牌效应”)。1954年4月,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说道:“你竖起一排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块,其他就会很快倒下,直至最后一块。因此,一旦开始瓦解,就会产生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印度支那是美国遏制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座冷战中至关重要的堡垒,印度支那沦陷将极有可能给自由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圆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定在南越采取行动,虽然大都属防守性质。其二,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1954年美国社会中一股极为反共、反民主的潮流。@麦卡锡主义之所以能在美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是由于五十年代的美国具备了这样的土壤。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时中朝一方的胜利,使得美国过高估计了中国以及共产主义的影响力。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政界影响颇深,许多亲共倾向的政府人员遭到清洗,许多研究中国或是东南亚国家的专家被免职。因此在隔绝对中国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夸大共产主义和中国的扩张性。①I她crHilsman,Tomom.一nation:thepoliticsofforeignpolicyintheadministrationofjohnfKennedy.NewYork:DeltaBookEdition,1967,P.89.@ThepublicpapersofthepresidentoftheUnitedSlates:Eisennower.1954.WashingdtonD.C.:GovcrranentPrintingOffice,1960,P.382.@温强:‘肯尼迪政府与中国:“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缘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13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而艾森豪威尔执政后,这次强大的反共浪潮仍在散发着遗毒。第三,美国人有史以来的一种责任感和优越感使得他们相信介入越南是正确的选择。自建国以来,美国人始终相信他们是民主的最大代表者,认为美国是最好的国家,纯真而又正义。正是这样一种自信,使得美国介入越战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扶持南越建立一个反共政权。具体采取的措施有:(1)1954年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规定“将老挝、越南、柬埔寨列为保护国,若遭到侵略,缔约国在征得保护国政府的邀请或取得其同意后,按照本国宪法加以行动”。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签订,实际上是美国准备借履行集体义务之名行单边干涉之实。山(2)扶植吴庭艳政府。奠边府战役的失败宣告了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的结束,而美国为了彰显大国威望,加强在远东的权威,于是丢弃了法国殖民主义这一不光彩的头衔,以“解放”越南之名构筑自己的反共堡垒。艾森豪威尔在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指出:“美国必须同南越既反共也反法的‘民族主义者’合作,使他们把美国当作必须依靠的朋友。”锄它所指的首先就是控制南越政权的吴庭艳。吴庭艳1901年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在6个兄弟中排行老三。法国和日本对越南的统治使吴庭艳极为不满,但他又拒绝与胡志明合作,声称要以自己的方式为人民争取自由,并先后两次拒绝保大政权给予的总理一职。1951年,吴庭艳到达美国,在一个神学院里当牧师,也借此开始了鼓舞人心的演讲。期间吴庭艳与美国政界要员频繁接触,他的反共反法言论得到美国支持,美国也答应给其一定的协助。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美法达成“史密斯一拉尚布勒谅解”,内容为:法美两国代表同意,他们各自的政府支持吴庭艳先生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反共的和民族主义的政府。为此,法美两国将敦促越南所有反共分子与吴庭艳政府充分合作,以便有力地对抗越盟,建设一个强大的自由越南。锄这个决议看似表明美法都承认了吴庭艳政权,其实法国还是想让保大继续执掌政权。于是双方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南越政权到底由哪个傀儡来掌握。由于美国当时强大的实力,最终决定由吴庭艳来建立政权。最初吴庭艳的专横自大也使美国犹豫再三,但1955年吴庭艳在镇压国内异己势力以及建立独立政权时的表现重新坚定了美国对他的信心。因为从当时南越人民投票结果来看,吴庭艳声称有98.2%的人赞成他建立南越政权(高出了美国提出@时殷弘:t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0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圆GeorgeC.Herring,dmerica"sLongestWar."TheUnitedStatesandHetnam,1950-1975,2ndedition,NewYork:NewYorkPress,1986,P.42.~.S,Ⅸ御咖1%tofState,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52-1954,V01.13,W缸hington,D⋯C1983,p.2100.14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的60’70%的要求)。1955年10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废除保大政权,成立“越南共和国”,自任总统。自此,美国扶植下的南越反共国家正式成立。美国对吴庭艳政权的支持最初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吴庭艳的社会基础,美国帮助往南越运送人口(从北向南),其中大部分为天主教徒。美国甚至还出动了第七舰队的船只和飞机运送北方南迁的移民,不但耗费了9300万美元的运输费,美国政府更拨出2.8亿美元作为移民的安置费。∞据统计当时大约有90万天主教徒迁往南越,而只有9万人迁往北越。大量天主教徒的南迁虽加强了西贡政权的社会基础,但却激起了佛教徒的不满,为1963年佛教徒危机埋下隐患。二是给予吴庭艳政权以大量的财政资源和军事资源。在日内瓦会议后的一年内,美国给予吴庭艳政权5.5亿美元援助,接下来连续五年保持在年均2.2亿美元的高水平上。④而从1955年到1960年,到达南越的美援中有78%直接用于军事目的,其余的22%是用于修筑主要服务于战略目的的公路,支撑特务、警察和官吏系统等。@可以看出,1954年下半年到1955年上半年这段时期是一段关键期,因为正是在此期间美国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越战。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训练南越军队,派驻顾问团,给予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而吴庭艳的固执与专制也使得美国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因为美国对越南的政策中心是加强南越军事机器,同时又不使美国承担过重的负担。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支援西贡政权的同时,也一再试图挡回吴庭艳扩大南越军队规模的要求,设法限制和削减美援。五十年代后期的美吴关系呈现出合作与争执并行、慷慨与吝啬交错的面貌。固但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于“多米诺骨牌理论”的信奉严重缩小了他的选择范围,至此美国政府与吴庭艳政权便牢牢地绑在了一起。而后者的脆弱与不得人心又反过来会刺激美国更大程度上的援助,美国陷入了一个怪圈。戴维·斯泰格沃德在他的著作《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一书中说到:“白宫没有看到的,即成为美国的越南悲剧的核心是向美国推荐吴庭艳的每一项品质都使他成为一个领导稳定、独立的南越的不合格的候选人。”@二、“反叛乱"与“特种战争"1961年1月肯尼迪上台,他不仅仅继承了艾森豪威尔的衣钵,而且在东南亚表现得更为激进。总体来看,艾森豪威尔时期在越战中采取的主要是“防守”政策,国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DanielS.Papp,Hemam:TheFiewFromMoscow,PeMngf,缸^f,喀如坼Jefferson,N.C.::McFarland)1981,p.14.oFitzgerald,Fire抽the厶虹HachetteDigital,Inc.2009,p.452.@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一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3页。15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而肯尼迪上台后摒弃了防守政策,代之以更为积极的措施。肯尼迪之所以更为积极地介入越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肯尼迪深受民主党“失去中国”的消极影响。1948年杜鲁门政府知道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无望后,表示出与中共友好的倾向,并发表《白皮书》。此行为受到共和党的严厉抨击,毛泽东却做出“一边倒”的决定,标志着中美接触的幻灭。∞此后,美国共和党组织多次活动反对中国共产党,而以杜鲁门为代表的民主党则背负起了”失去中国“的罪名,并因此经常受到共和党的指责。艾森豪威尔属于共和党,所以受此影响较小,而肯尼迪是以民主党身份上台执政的。因此,他担心会因越战中的稍微松懈或是对共产主义的稍加忍让而引来共和党的谩骂。其次,就是前述麦卡锡主义的遗毒。肯尼迪上台时,距离这股反共主义的浪潮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所以,在对华政策上,他极为谨慎,唯恐再次在国内引发一场类似的政治狂潮。第三,肯尼迪也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追随者。在1956年对南越的演讲中,他重申了这一理论:“南越是东南亚自由世界的奠基石,是拱门的拱项石,是堤坝的决口处。一旦倾倒,缅甸、泰国、印度、日本、菲律宾以及老挝、柬埔寨将被威胁,同时这也是对美国责任心、意志力的检验。中国共产主义的蔓延必须被停止,没有其他挑战更加值{!导我们努力,否则我们的安全必会受到威胁。”圆在他看来,南越是运用美国方式解决第三世界问题的试金石。他曾说到:“我们要通过南越向‘拭目以待的世界’表明,代表未来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我们美国。”@当然肯尼迪对越积极作为也是想争取挽回美国在猪湾惨败和老挝事件中丢失的颜面。第四,肯尼迪对“美国例外论”和“天定使命感”的忠诚信仰。他认为,美国的各项制度都是最优越的,是世界各国学习的范例。同时美国作为新教国家,肩负着上帝指派给美国的任务,即向世界传播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美国干预越南,让越南分享美国的价值观。“君子不言利”也自然成为美国对外干涉的“座右铭”和最大的幌子。肯尼迪还批评艾森豪威尔,责备他失去了外交政策的主动性。他在1960年总统选举演讲中说到:“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总统使美国再次前进。我们的敌人是执拗贪婪的,并在追逐世界主导权上永不停止的共产主义体制本身。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①温强:‘肯尼迪政府与中国:。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缘起),天津吉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a。H馆nneSanders,theUSAandVietnam1945-1975,Chapter4:’’Hemamistheplace"KennedyCrusade0961—1963).NewYork'NewYirkPress,p.41.@Ibid.16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抗争:即上帝之下的自由与不信神的暴政之间的冲突。”①肯尼迪的演讲中充满了好斗主义,这也暗示着他可能在越南问题上比前任总统更为激进。肯尼迪上任后,便委托泰勒、罗斯托去南越进行实地调查。回国后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南越是可以被拯救的,主要问题在于吴庭艳政府和美国或者政府之间缺少信任,而美国的干涉恰恰能弥合这种不信任。虽然当时还有另一派意见,即切斯特·鲍尔斯主张越南的中立化,认为美国不需要承担徒劳无益的义务。但最终前者占了主要地位,肯尼迪决定有所保留地将援助南越作为一个长期计划。他们在越南开展了“反叛乱”行动,践行着一种名为“特种战争”的特殊模式。南越政权建立伊始就开始对留在南方的革命力量和越盟骨干力量进行镇压,由于南越政权的不得人心,越南南方掀起革命。南方革命并非北越“颠覆”、“侵略”所致,而是来自南方劳动党基层党员和进步群众自发的武装反抗。越南南方的人民革命和北方对南方的支持本来是越南的内部事务,但美国却横加干涉。②随后,肯尼迪以“反叛乱”的名义开始了对南越政权的支援。包括增加军援、军事顾问,派遣支援部队直接参战,用武装直升机载运西贡地面部队实施快速打击,进行化学战、投掷凝固汽油弹和“闭锁封炸”、实施“战略村计划”等等,这种战争形式被称为“特种战争”。@关于是否派遣地面作战部队到南越,当时美国政府内部存在分歧。但最后为了避免刺激北越、中苏的大规模参战,加上当时柏林形势也较为紧张,而吴庭艳的专制固执使得美国很难大范围地参与,所以最终没有向南越派遣地面作战部队。吴庭艳为加强专制实施了许多不得人心的措施(如“战略村”计划、滥征赋税等),最大的专制莫过于1963年的佛教徒危机,也是这次危机使得美吴矛盾达到近乎白热化的程度。吴庭艳在南越越来越专制,人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美国要求吴庭艳能实施一些赢取民心的措施,但吴的固执并没有使美国的建议奏效。美国担心继续扶持吴庭艳政府不仅不能取得胜利,而且可能引起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抗,于是开始积极酝酿倒吴政变。1963年11月1日阴谋政变发生,吴氏兄弟被枪杀。此后,南越政权的领导人频频更换,政权的不稳定使得美国加大了对南越的支持力度,美国对南越的义务严重扩大化。约翰逊总统在被越战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曾说到:“支持倒吴政变是美国所曾犯过的最大错误。”鲫∞VivienneSanders.theUSAandlqetnam1945-75,Chapter4:’’tqetnamistheplace’'-theKennedyCrusade(1961—1963),NewYorkPress,p.42.@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Hilmnan,ToMoveANation,DoubledayGardenCity,N.Y,1967,pp.5i9-520;GelbandBetts,The1tonyofVietnam,Washington,D⋯C1979,p.90.17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三、“秘密战"与“地面作战’’1963年肯尼迪遇刺,约翰逊上台。肯尼迪的许多支持者认为越战是“约翰逊的战争”。他们认为在被暗杀之前,肯尼迪已经有了撤出越南的准备。∞也许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党派偏激性(肯尼迪执政时对约翰逊没有好感),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论它正确与否。事实上,约翰逊作为一个冷战思维的卫道士,有以下几点理由来说明这一时期越战得以全面升级的必然性。其一,约翰逊如前任总统一样,认为二战后美国有着不可推卸的全球义务,其实是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秩序。其二,他把中国当作(除苏联以外)美国的第二大敌人,认为红色中国的目标是红色亚洲。其三,约翰逊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忠实信徒。他曾表示:“失去越南等于失去信誉,失去亚洲。绥靖不会起作用,如果我们今天对越南放手,那么明天我们将在夏威夷作战,而下星期是在旧金山”。留他认为对越南的听之任之就是重演慕尼黑,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四,约翰逊上台后,肯尼迪的外交班子继续留任,麦克纳马拉、罗斯托、腊斯克、麦乔治·邦迪等都极力支持美国政府在越战中积极作为。这种外交班子延续的代价是约翰逊不能对再思考美国政策的新机遇有所反应。@第五,越南的形势使约翰逊考虑不得不加大对北越的军事压力。吴庭艳政府之后,新上任的将军们不热衷于治理国家,南越限于更严重的危机中。要想维持南越的稳定,约翰逊不得不加大自身的义务,将政策焦点慢慢转向北越。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约翰逊及其幕僚政府加紧了对越南的干涉程度。首先于1964年1月30号推翻了抵触美国势力介入的杨文明政权,阮庆政府上台。另一个大举动是约翰逊政府作出了针对北越发动“秘密战”的决定。所谓“秘密战”是指美国或美国指挥的南越部队秘而不宣地进行旨在打击北越的军事或准军事行动,包括秘密破环、骚扰、武装侦察或武装袭击等一系列方式。刚随后在1963年下半年“34A行动计划”出台,任务主要是搜集情报,将北越重要海防设施作为袭击对象。接着是1964年“37—64行动计划”的问世,开始对北越持续不断的轰炸。随着越战的升级,总统迫切需要更大的战争权利,也需要一个国会的正式授予,以避免引起国内的反对。而“东京湾事件”@恰巧给了美国这样一个机会。美国政府利用欺骗隐”VivienneSanders·theUSAandi,2etnam1945-75,Chapter4:”Hetnamistheplace"-theKennedyCrusade』l961—1963)0.45.④郝雨凡:《白宫政策:从社鲁门到克转顿的对华政策内幕’,北京新华书店,2005年版,第80页。。[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4页a④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1964年7月30日,执行“34A行动计划”的南越海军袭击了位于东京湾内北越的两个岛屿.与此同时美国驱18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瞒的手段,最后使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这项决议事实上给予了总统发动越战的自由权利。毫无疑问,在越战问题上,美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1965年3月更大程度的升级发生了,即“滚雷行动”,它的开始不仅标志着战争以巨大的规模扩展到北越,而且将成为导致美国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南方的关键因素。∞在国防部和驻越军方的不断催促下,美国于1965年7月向越南派出了地面部队,从此特种战争由常规战争取代,特种部队由坦克、大炮取代。对于约翰逊来说是陷入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黑暗之路:无休止的增兵需要、滚雪球般的资源浪费、无法打赢的长期战争和日渐瓦解的国内阵线。@美国承担的义务已经成为它承担更多义务的原因。@四、反战运动的兴起1965年越战全面升级,各阶层的反战步入成熟发展期。其实早在肯尼迪时期,国内反战已经开始兴起,只不过这时的反战是零星、个别的,所以影响力是很弱小的。反战的苗头最早出现在学生中间,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新左派”@的成员。而他们之所以走出校园,开始公然反对政府,是受到五六十年代黑人运动的鼓舞。许多学生,包括黑人和白人学生都积极参加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成立了“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这是一个种族混合的组织。之后又成立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SDS)”,这些组织在帮助争取黑人民权运动的同时,也在关注其他的社会现象,试图寻找一个发挥自身价值,批判现有美国制度的契机。而这时美国政府在越战中的行为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比如1963年10月,“学生和平联合会”(StudentPeaceUnion,即SPU)和“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tudentForADemocraticSociety,简称SDS)的激进分子组织了对吴庭艳弟妹访美的抗议。@还有一些老左派的宣传活动,但是由于老左派总是只说不做,所以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力。1964年“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参与了“5月2日”反战示威行动,这次运动的喉舌《自逐舰“马克多斯”号特地改变航线进入东京湾海域执行电子侦察任务,让北越错误以为该美国就是袭击北越岛屿的元凶。北越进了美国圈套,北越鱼雷舰向该舰开火.“马克多斯”号和在附近游弋美国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立即进行还击。这就是“东京湾事件”。。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554页。@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0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7页。@“新左派”: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一代”的反社会、古巴革命、民权运动、以及欧洲左派思潮的影响,出现于当时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一次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激进运动。“新左派“与“老左派”相比.主要。新”在以下方面:其一,前者强调投身“实际行动”,后者着重在意识形态上;其二,前者强调人的尊严、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后者强调世界、科学技术对改造社会的作用:其三,前者认为战后的美国不存在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后者则认为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引自:温洋‘美国六十年代的“新左派”运动》,‘美国研究》,1988年第3期。)@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l页。19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由学生》猛烈抨击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是帝国主义政策,是为了“维持和扩大它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霸权”。∞当然这一时期的反战运动尚处于初始阶段,采取的方式也比较温和,影响力也有限,“是一种由改革和净化的渴望、而非反叛或整肃的渴望动员起来的公民抗议。”而且动员范围也极为有限,主要是“‘家庭’内部的争论”,是“精英以及精英所属社会阶层内部”的争秽。不过,它毕竟开了反战的先例。随着越战的持续升级,“新左派”引领的这场反战运动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同样对国内社会不满的阶层的响应,这场运动必定走向成熟和高潮阶段。国刘绪贻、杨生茂著‘美国通史'(第六卷·.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AdamGarfinklc,Telltalehearts,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95,P.55.20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第二章民间团体的反战毫无疑问,就物质财力和技术资源而言,二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就是凭着这份实力,美国自信满满地卷入了越战。但战争进行中出现的种种制约因素,最终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已无法承担这场无止境战争带来的代价。这些制约因素包括美国兵源的短缺,巨大的越战开支造成美国出现财政紧张、通货膨胀的现象,由于国际收支逆差而导致美元地位的下降,大批军队陷于越南致使美国无暇顾及其他区域等等。笔者认为,自1965年开始的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是制约越战顺利进行的一大瓶颈。这次反战运动的参与者遍及美国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学生、教师、家庭主妇、牧师、自由派组织等。美国学者戴维·斯泰格沃德在他的《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一书中提到这些反战团体时,将其分为五个派别:温和派(反对核战争的成员)、传统的和平主义者(新教徒的改良主义)、激进派(学生组织)、“老左派”的遗老以及嬉皮士。哪这种划分有一定的道理,但严格意义上也很难保证其中不存在重叠现象。笔者在文中试着将其划分为三类,即民间团体的反战,包括师生、妇女、天主教团体:被称为美国“第四政府”的美国媒体的反战;最后一类是特殊的美国士兵的反战。一、校园内的反战运动20世纪60年代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变革美国社会的运动。50年代末,一批白人学生参加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以争取黑人平等权为目标的非暴力运动。这可以说是60年代反战学生的最初来源。随后以《休伦港宣言》圆的发表为标志成立了“争取学生民主社会组织(SDS)”。它呼吁黑人的尊严与平等;谴责战争和“反共产主义”;抨击政府官僚机构以及大学的非人性化和不负责任;批评大学与政府的合作,认为大学应该是成为披露政府的组织。这样,反战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发端,校园内的师生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回[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3页。。‘休伦港宣言》:1962年6月,“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在密歇根州的休伦港召开由其他团体代表列席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托马斯·海登为主席,并通过著名的休伦港宣言。它认为:美国作为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它的公民受到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威胁,没有力量改变与他们厉害相关的事件的进程;美国的民主制是一种“没有公众的政治”。宣言指出,美国的军事~工业综合体把开支用于房屋丙不去多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也提出以促进福利立法和结束冷战为目标的激进改革纲领;指出美国应单方面裁军、撤出海外军事基地、解散北越、在联合国承认民主德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权国家;宣言希望劳工能成为民权运动、和平运动和经济改革运动的领导者。21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一)青年学生的反战1、关于60年代美国出现青年学生反战浪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厚久远的激进理想主义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原始动力,同时60年代青年学生的反战运动也是对二战前学生运动的继承。自“五月花号”登陆美洲大陆后,这种激进的社会理想主义就开始根植于美国。但美国的激进文化传统又不同于欧洲,后者实现社会变革往往是通过暴力手段,而对于前者来讲,“激进主义通常意味着有选择的或乌托邦形式的社会改良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①鉴于此,欧美学术界给激进分子下了这样一个公认的定义:“抱有完美社会制度理想的造反者。”②而对激进分子的权威解释是:“激进主义是一种主张根本改变现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态度。”嘲十七世纪早期,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逃脱宗教破坏或是为发财致富,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土地,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或美好的理想来到此地,这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开始在美国生根发芽。而1776年的《独立宣言》将这种对自由民主不懈的追求以法律条文呈现出来,此后不断有批判社会问题、充满乌托邦理想的著作问世。总之,理想在美国人心中是一种信仰,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可见,这种不安于现状、随时准备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社会的心理早己深深根植美国人心中。其实在二战前美国就发生了许多激进运动,有的针对学校的低劣住宿,有的针对本地特定的经济政治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反战运动,大多是要求美国继续奉行“孤立主义”,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对罗斯福“新政”等。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学生运动的进程,但通过“二战”前的学生运动,以自由和社会正义为中心目标的进步主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为60年代激进理想主义提供了文化土壤。④第二,60年代青年学生反战浪潮是出现于保守压抑的50年代与70年代之间的一个激进时代的必然插曲。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工业社会的发达阶段,经济高度繁荣。但工业社会所带来的部分后果是人们沦为了机器的附属物,人日益被“物化”,个性慢慢消失,很多人沉浸于享乐中。再加上这一时期麦卡锡主义甚是猖獗,所以社会弥漫着一种毫无生机、压抑沉闷的氛围。年轻的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压抑个qVilczynski.Jozef,AnEncyclopedicDictionaryofMarxism,SocialismandCommunism,NewYork:DeC-ruyter,一198l,P.478.。Si如eyL棚s,RadicalisminAmerica,NewYork:Alfreda.Knopf,inc.,1969,PP.1-2.晰ilczynski.Jozef,AnEncyclopedicDictionaryofMarxism,SocialismandCommunism,NewYork:DeGruyter,1981,P.479.固吕庆广、钱乘旦等著:(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4.页。22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性的价值观。“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就是年轻人对50年代的人情淡漠、精神空虚、苦闷仿徨的“非人化”生活的反抗。①而1961年肯尼迪上台后,号召美国重拾理想主义。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到:“我们今天庆祝的并不是一次政党的胜利,而是一次自由的庆典,它象征着结束,也象征着开始:意味着更新,也意味着变革⋯⋯.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首先看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肯尼迪以改革家的身份上台,他的演讲激发了青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活出自我、追求精神自由、改变沉闷压抑气氛的渴望。第三,新的一代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加深了自身的反战情绪。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它的残酷程度令世界人们咋舌。尤其重要的是,二战开启了恐惧与对抗的原子时代,“胖子”和“小男孩”两颗原子弹对广岛、长崎造成的威慑力和破坏力令美国人记忆犹新。二战结束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的核竞赛。核武器吨位从万吨级发展到百万吨级甚至数千万吨级,运载和投放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化,核武库已足够多次摧毁地球。锄因此,核战争的恐怖后果成为50年代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些城市定期举行的防避核战演习使得人心惶惶,充满了不安全感。婴儿潮一代的父母们多半将战争的恐惧视为过去的记忆,而年轻一代却是在未来的想象中理解战争的恐惧。@肯尼迪上台后,号召所有美国人建造防核辐射微尘掩体(falloutshelter)以防核战争。蛳美苏双方频繁而不断升级的核试验,使人们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一些忐忑不安的妇女甚至把孩子脱落的乳牙送去化验,并把化验结果送给国会代表。固而60年代的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也加剧了美国人民,尤其是新生代对于科技和战争的恐惧。第四,二战后学生对学校体制的不满以及对自身前途的堪忧使得他们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二战中,美国高校与军方进行精密合作,研发出许多新技术、新机械。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开始大力扶持高校。而且随着家庭物质条件的充裕,更多的孩子被送进了大学。据统计,1940年只有六分之一不到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大学,到60年代后期,近乎一半的高中毕业生可继续到大学深造。@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00①施成荣等著:‘美国文学简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北京,第35s一366页。o吕庆广、钱乘旦等著:1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页。@StevenJ.Keilor,ThisRebelliousHouse.'AmericanHistory&TheTruthofChristianity.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66,P.262.呵娜e,.Farmll,TheSpirit矿theSixties:MakingPostwarRadicalism.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7,p.130.olbid.9Hd∞Lct'kowitzHomwitz’Campuslife:UndergraduateCulturesfromtheEndoftheEighteenthCenturytothePresent,Chiccago:UniversityofChicagopPress,1988,p.4.23 ,彳霄?、.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1HESIS万增至700万以上。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就业难。过去,大学是学生跻身上层社会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大学生人数的空前增长,学生感觉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渺茫,大多数毕业后的出路或是小职员,或是近乎普通工人的技术工人。学生心理的这种落差激起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不仅如此,五六十年代的学校课程改革也并未赢得学生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服务于冷战的需要。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和其他宇航方面的成就在美国引起了一阵政治恐慌,从而导致了一场围绕美国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职业日益专门化,应用科学得到推崇,而人文和社会科学成为边缘学科。这一现象引起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愤懑与抗议。学校变成了产出科研项目的工厂,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极度的压抑,一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行动分子告诉一位听众:“哥伦比亚是地狱!”罾可以看出,学生对当时的学校体制是极为不满的。第五,60年代美国社会宽松的氛围为反战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校园内的反战在60年代显得朝气蓬勃,往前推进十年,美国在朝鲜作战时,学生反战也出现过。在1952年4—5月间曾对2975名男学生进行民意测验,26%的学生认为美国不应该和朝鲜作战。63%的人希望美国能尽可能得撤出。固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反政府的游行示威,但很少有人予以关注或报道,原因主要归结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在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全国笼罩着被共产主义颠覆的阴影,更多的人担心会因为反战而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同谋。而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也能容忍一些非暴力的抗议。可见关乎学生安全的周遭环境也是影响反战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总之,60年代青年反战运动的出现既是对美国激进社会主义理想的传承,也是对物质泛滥、个性压抑的50年代的反叛,同时也是对核战争和自身前途不安的一种心理反应。他们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来发泄对美国社会的愤懑,实现自己民主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愿望,而此时政治上出现的一个裂缝(越战美国化而引起的冲突)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传统上认为,激进化运动应由不满现状的中下层阶级发起,但其实不然。回吕庆广、钱乘旦等著:(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l页。@CyrilLevitt。ChildrenofPrivilege:StudentRevolt伽theSixties.MaMngPostwarRadicalism,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7,P.33.@Ibid.,p.182.24 ⑧硕士学住论丈MASTER’STHESISSDS成员父亲的教育、职业、收入情况(接受调查者230人)。教育%职业%收入(年薪:美元)%研究生以上或31.4高级56.820,000以上16.5教授职务白领大学毕业17.8低级10,000—20,00041.3白领35.7高中毕业(包括36.46,000—10,00031.3大学未毕业者)低于高中学历14.4蓝领7.56,000以下lO.9上面是一组60年代末对于学生反战核心组织SDS内成员家庭背景的调查结果,分析此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讲,有大学以上学历(不包括大学未毕业者)的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从父母的职业来看,高级白领占到一半偏多,而蓝领阶层只占到7.5%;从家庭收入来讲,年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上的占到一半以上(1970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不到5,000美元)。不难看出,60年代持反战立场的学生大多出生于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上层家庭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反战情绪,可能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充裕的父母较少对孩子们实行专制和暴力,更多的是通过民主谈话的形式来教育引导孩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意识,对精神的压迫极为敏感;第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不会为经济所困,从而使他们更多关注于政治活动。反之,那些条件不太优越的学生会将眼光聚焦于经济层面,对于前者持漠视或反感态度;第三,研究表明,SDS学生行动主义者的父母政‰chard.GBmungart,而m//yStatus,Socialization,andStudentPolitics,(dissertation)PennStateUniversity,i969,PP.326-336;DavidL.Weshy,TheCloudedHsion:TheStudentMovement抽theUnitedStates折the1960s。AssociatedUniversityPress,Inc,i976,p.44.25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治态度多倾向于左派或自由派(K.Kemston,1968:217),当然父母关于社会变革的主张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几个因素的影响,60年代持反战观点的学生大多来自于中上阶层家庭。2、学生反战的阶段:(1)萌生阶段:大范围的学生反战发生于1965年约翰逊对越南全面升级之后,但是如前所述,早在1963年学生反战运动就初显端倪了。不过这个时期由于美国在越南的手脚比较保守,所以大多数青年学生对越战的反抗情绪还没有那么强烈。即使是出现反抗行为,也基本停留于人道主义谴责阶段。(2)成熟阶段:1965年约翰逊对越南实施“滚雷行动”,开始了对北越的大规模轰炸,越战迅速升级。大量地面部队被派往越南,越战已经严重“美国化”。随后以1965年春天的“宣讲会”和4月向华盛顿进军为标志,校园内的反战步入大发展时期。主要采取的反战形式有:宣讲会、和平示威游行、反对征兵制、反对学校同国防部门合作和从事化学类的实验等。总体来讲,这时期的反战还较为和平,暴力事件的发生率较小。直到1967年下半年反战运动达到高潮,暴力事件开始不断出现。宣讲会:它是校园内师生共同组织的、以宣传和分析越战危害以及抨击政府越战政策的活动,最早出现在密歇根州大学。1965年3月24—25日,老师召开了第一次宣讲会(teach-in),有3000名学生参加。在宣讲会上,师生共同讨论,形成了一个教育和争论的论坛。一周之内,有35个校园举行了宣讲会。到1965年5月21日活动加强,10000名师生在加利福尼亚集会、游行、宣讲。该年末,大约有120个校园内举行了此类活动。①宣讲会引起了报刊的关注,也通过电台或电视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威廉·姆斯高度评价了这种反战形式。他认为:“在引发目前广泛的反越战运动方面,是宣讲会而非大进军起着重要作用。”∞起初,政府也会派出代表做支持战争的发言,但后来约翰逊政府不再参加了。和平示威:约翰逊公开轰炸北越的行为加深了学生的危机感,他们或是担心被征召入伍,或是谴责美国政府的不人道作为,都纷纷参加示威游行。最吸引眼球的是1965年4月由SDS在华盛顿发起的集会,集会吸引了大约20000名参加者。示威者打出了醒目的标语:“我们不去越南打战”、“要谈判”、“撤出越南”、“无条件谈判,对!一杀害越南儿童不行”、“把美军撤出来”等。固在这次集会上,SDS主席①M.K锄tJcllnings,GenerationUnitsandtheStudentProtestMovementinmcUnitedStates:AnIntraandIntergenerationalAnalysis,PoliticalPsychology,2002.1,p.55.。KevinMattson,IntellectualsinAction,Universitylark: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2002,P.178.@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2页。26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保罗·彼特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在越南的难以置信的战争成了一把利刃,它可怕的锋刃终于割断了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是道义的和民主的最后幻想。⋯⋯我们在战争中发展起来和为之辩护的那种类型的镇压和毁灭是那样彻底。只能把它叫做有文化的种族灭绝行为。⋯⋯’’。可以看出,在参加反战的学生们看来,美国参与越战是对民主的践踏,是不道德的。尽管这一时期的示威是和平的,但学生的群体力量己开始显现,为之后反战高潮的来临做好了准备。反征兵运动:随着美国在越战的逐步升级,征兵数量也与日俱增。越战征兵是自1965年开始,在12月以前,每个月都会有4000多青年被征召。锄到1966年,在越南有25万以上的美国士兵,这样征兵扩展到了校园。固1965年10月15日,宗教人士大卫·J.米勒成为第一个烧毁征兵卡的人,随后国会判处他10000美元的罚款以及5年的监狱之刑。此后学生们便纷纷开始效仿,焚烧自己的征兵卡,同时也抨击征兵制中存在的阶级偏见。因为这个体制中虽然有被免役或缓征的条款,但当时政府更袒护中上等的经济学家。更让学生气愤的是,1966年3月24日,兵役部宣布,只有在班里(一年级学生)排名靠前的全日制大学生才能被缓征,这对那些因家庭困难而不得不就读专科院校和社区学院的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鲫反战活动家成立了征兵咨询中心,教育人们应如何更好地选择。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合法或是不合法的手段拒绝征兵制。据五角大楼文件统计,到60年代末每年因被征而逃避服役者己超过三万人,“擅离职守”以逃避征召者每年超过16万人,达到了内战甚至可能是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纪录。固除了上述几种方式外,学生们还反对学校与国防部门合作。从1965年开始,许多学生开始审视他们所在的学校与战争的关系,“学校行政部门是否应该与征兵委员会合作,将学生的分数报告给委员会?如果分数没有达到标准,征兵委员会要重新将学生分组,然后决定谁可以缓征,谁必须被征召吗?”睁当芝加哥大学的行@‘所要求的是“和平码,‘国际问题译丛》,1965年7期,第24-26页。留参阅MichaelX.DelliCarpini,StabilityandChange抽AmericanPolitics。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86,P.35.@CandDavidChalmcrs,TheOookedPlacesMadeStraight:theStruggleforSocialChange胁the1960s,Balttimom: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1,p.72.@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7页。。NewsweekJuly20,1970,P.30.。Tc-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cr3:DaysofDecision,1965-1967,p.88.27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政部门将学生的分数泄露给征兵委员会时,大约有400名学生连续3天蹲守在学校行政大楼门口。在其他学校,学生也开始反对国防部门在学校内进行征兵面试,但主要是反对学校与当时最大的汽油弹生产公司“道化学(DowChemical)”公司合作。汽油弹是汽油、环烷酸与棕榈油的混合物,接触到汽油弹的物或人会立刻被烧毁或是窒息而死。美军在越南使用了大量的汽油弹,它变成了这场战争的标志,道公司成为战争中牟取暴利的代表。对此学生展开了轰轰烈烈针对化学武器的抗议运动,反对学校作为化学类产品的研究基地,从事一些化学类实验。总之,从1965到1967年上半年,青年学生采取了多种方式反对美国在越南的干涉与侵略。但美国民众对学生反战是比较反感的,所以这段时期的反战运动并未使大众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据调查,截止1967年春天,同鹰派(主张继续作战)持相同观点的民众比例为49%,仍高于鸽派(主张降级)的比例35%。但不可否认的是,它通过电视等媒介已开始引起美国公众的注意力。①(3)高潮阶段:1967年下半年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许多政府人员的战争立场开始转变。比如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他原本是一位积极主张美国在越南有所作为的入。但1967年下半年,他的态度开始扭转,认为美国的义务只应当是保证南越民族能够决定自己的前途,即阻止北越在南越使用武力:如果南越“停止自助”,那么美国的上述义务就应当停止。圆但约翰逊未予采纳而是继续向北越增兵。不仅仅是麦克纳马拉,其他政府人员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如当时来自阿肯色州的主要参议员威廉·富布莱特也开始转向“鸽派”,利用电视媒体等批评美国的越战政策。此时温和的学生也变得激进,100多所学校的校报编辑和学生会主席给总统约翰逊写了一份信,信中这样写到:“学生被这场战争深深地困扰,财产和生命的的损耗不断加剧,但是美国从事这场战争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清楚。除非冲突能够停止,否则美国会发现她最忠诚勇敢的人们宁愿选择监狱,也不会忍受国家的武力。”固1967年10月21日发起的“停止征兵周”以及“向五角大楼进军”则宣告了和平示威的结束,正面抵抗的开始。蛳1967年10月中旬,有组织的抵制运动发生,这一周被称为“停止征兵周”。伯克利大学一些好斗的学生、社区组织以及“抵制”组织强行。GallupOpinionIndex,ReportNo.55January1970,P.17.Citedfrom:E.M.Schteiber,OppositiontotheVietnamWax—amongAmedc觚UniversityStudentsandFaculty,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V01.24,No.3,Sep.1973。9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30页。。一Tm-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er3:DaysofDecision,1965·1967,p.89.⋯这次示威游行的参与者更为广泛,有中产阶级自由派、宗教领导人、学生和嬉皮士、民权运动的温和派、参加越战回国的老兵、联邦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商业团体。大约有50000人集中在林肯纪念堂,大卫·德林杰宣布:“这次示威游行是和平示威阶段的结束,从此走上了积极抵抗的阶段.”期问发生了持续两天的冲突,并且有600个人被逮捕。同时,一个反征兵组织向那些拒绝参军的男人那里收集了大约700张征兵卡进行焚毁。许多人为逃避征役而选往加拿大、瑞典或其他地方。28 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要求关闭奥克兰的一所大的征兵中心。这次是由一些好斗分子接手,他们组织起了一次大约有10000人参加的大规模街道游行活动,其实示威过程就如同和警察在打一场游击战,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示威人士尽可能地避开警察,他们骄傲地将此次行动成为“成功的游击战”。①虽然最终奥克兰的征兵中心没有关闭,但行动分子的地位明显加强。另外一次标志学生组织由“抗议转向抵制”的事件就是“向五角大楼进军”。1967年10月几乎有10万人参加了林肯纪念堂前的集会,大约有一半的人行进到了五角大楼,发生了持续两天的冲突,有600人被逮捕。虽说这次行动标志着学生反战高潮的来临,但它也鲜明地暴露了组织的凌乱与无序。更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1月31日“春季攻势”的发生,这对于学生、媒体和美国公众都是一次打击。并不是说在这次攻势中共产主义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因为美国伤亡数要少于北越伤亡人数),而是强调心理上的作用。许多历史学家把“春季攻势”看作是共产主义势力心理上的胜利,美国政治上的失败。之前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不断地告知美国民众,共产主义正在退却削弱,并且声称见到了胜利的曙光。但结果公众却惊讶地发现敌人仍是这般努力,新的现实加强了美国公众对战争的不满意。公众的态度开始转变,认为战争结束遥遥无期。1968年3月份的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反对越战的美国人(4096)首次超过了支持战争的人(26%)。@学生反战也逐步由先前的和平示威转变为暴力冲突,暴力事件首先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禁止在校内进行示威游行,且当时哥伦比亚市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4月23日,大约有500名来自SDS和非裔美国人学生团体的成员在哥伦比亚大学集会,随后占领了哈密尔顿大厦,这样类似夺权的行动越来越多。30日早晨,有1000名警察进入学生所占领的建筑物,学生们有的爬窗户逃离,有的站在原地骂这些警察为“猪”,警察和学生发生了暴力争斗,许多学生被打伤,有700人被逮捕。@之后,教师和学生纷纷加入,课程基本停止,教授也取消了考试。一个反战活动家说到:“是时候通过一场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来挽救腐败的美国了。”锄于是,“革命”这个术语得到迅速扩散。很多学生在活动地悬挂着他们心中的新英雄,比如胡志明、古巴革命者切·格尔瓦等,还公开读毛泽东语录。他们开始特立独行,并给美国重换了名字,叫“Amerika”,好像自己成为了时代的“先锋”。@1968年运动的高潮还不仅表现在国内,其他国家内部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比如,法国学生起义反对他们陈旧的教育体制,导致在巴黎街道上出现了武力冲突;英国学。[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6页。孕GeorgeKatsiafieas,theImaginationoftheNewLe妒,Massachusetts:SouthEndPressBoston,1987,p.31.‘一ar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er3:DaysofDecision,196,5一t967,p.109.(9Ibid.p.110.@Ibid.P.112.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生发起静坐;德国的激进分子在柏林自由大学起义;希腊的年轻入开始反对国内的军事统治;日本人在东京大学表演蛇舞等。可见,美国国内的这场反战浪潮已经具有了国际影响力。学生们企图通过这些对抗,使美国改变越南政策。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到:“1968年学生运动的目标是夺取政权”。∞但这种评价过于夸张,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拿起枪和警察正面对抗,正如当时校园报上所说:“毫无疑问,警察是更强壮、武装更好的。在任何冲突中,学生都是受伤的对象。此外,学生内部并没有达到高度的一致,亦没有一条通向权力道路的地图。”@同样,在其他大学也发生了此类暴力事件。在芝加哥民族党大会上,15000名反对者与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导致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东南亚的战争引起了美国的一场内战。”@总之,1968年1月至5月期间,全国共发生了十起校园爆炸事件,1969年全国大约有300所高校出现了各种暴力事件,每天平均有发生两起,包括纵火、爆炸、罢课、占领校园等各种形式。鲫1/3的大学生卷入其中,这些学生之所以变得如此激进,除了受到种族主义和城市暴动的鼓舞外,更多的是出于对无止尽战争的不满。这时期,大约有100万的学生、教师抵制上课,在100多所校园内有40000名学生参加了220场示威游行。@哥伦比亚副市长说:“有两场战斗,一个是在越南,一个是在校园。”一个院长也说到:“如果你能举出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内学生不关心越战的话,我会被吓死。”蝤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学生反战规模大、手段激进、影响深远。到1969年要求缓和越战的学生明显增多,有一组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说明此情况,数据如下:田1967年春天1969年11月鸽派(Dove)35%69%鹰派(Hawk)49%20%不发表意见者16%11%(注:“鸽派”和“鹰派”是当时美国政府内部就越战政策立场不同而形成的两个派别。前者是指那些在越战政策上持保守态度的人;后者是指主张qbid.锄lbid.D.115.唧ditchellK.Hall,TheViemamEraAntiwarMovement,OrganizationofAmericanHistorians,2013,p.30.@李沛磷;《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青年学生反战运动概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T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vt.fi-,2004.Cha衄3:DaysofDecision,1965—196Zp.I11.@Ibid.e'GallupOpinionIndex,ReportNo,55J卸uary1970,P.17.Citedfrom:E.M.Schreiber,OppositiontotheVietnamWaramongAmericanUniversityStudentsandFaculty,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V01.24,No.3,Sep.1973.30 硕士擘位论丈MASTER’STHESIS美国在越战中积极作为的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成分居多,学生内部的分歧也日益突出。1970年后,反战更多地演变为内讧。除此之外,它只是一个来自中上层家庭的青年的反战,对于那些贫穷的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因此不能误以为当时所有校园内反战的学生都占据绝对优势。(4)回落阶段:1970年后受自身内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运动开始衰落。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1968年尼克松上台后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其越战政策有所收拢。对于当时希望回到平稳生活的人来说,尼克松提出的“法律和秩序”1:3号确实赢得了“沉默的大多数”的支持。而且尼克松执政后,“战争越南化”的计划开始逐步落实,美军在越南的伤亡人数也在减少。这样,国内反战的情绪有所缓解。其二,SDS在1969年分裂后,有些组织变得更为激进,如当时一个名为“气象员”的分支机构,它被称为是美国“最坏的梦魇”。据戴维·斯泰格沃德说,从1969年9月至1970年5月,至少有250次爆炸事件和火灾可能要算到新左派的头上。∞青年学生的这种行为使得二战后追求和平安定生活的大众极为不满,1969年3月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82%的入赞成收回联邦发放的学生贷款。尽管公众对美国政府的支持率在快速而稳定地下降,但对学生事业的同情并未转变为对他们自身的同情。圆其三,七十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么良好了,这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物质生活上。60年代的反战学生基本来自于富裕家庭,头脑中较缺乏经济概念,所以更关注政治和精神方面。而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先前反战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他们必须先要更好地生存下去,政治和精神上的要求被相对置于次要地位。最后,尼克松对于征兵制的改革也极大削弱了学生的反战运动。1970年初尼克松政府将征兵方法改为抽签选派制。起初学生反战主要是怕被征召入伍而使自己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而这项规定的出台显然减少了学生的担心。1972年12月,尼克松完全结束了征兵。@征兵政策的变化极大得缓和了反战运动。更为重要的是,黑人民权运动也在这时日渐平息,学生疲于先前已造成的无秩序感,对自身反战的效果也不尽满意。这样,校园内的反战运动陷入平静。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在运动衰落时期,还是有个别激进的事件发生。比如,1970年4月尼克松政府作出入侵柬埔寨的决定后,国内产生了最广泛最具悲剧色彩的反战运动。某一大学内两个卫兵涌入人群枪杀了四名学生,第q美】簸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13页。@GerardDegroot,HistoryToday,V01.45,Issue9,Sep.1995,p.34.@AdamGarfinkle,TelltaleHearts,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95,P.190.31 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二天有100所大学校园被封闭。在接下来的一周,又出现了警察杀害大学校园内学生的行为。轰轰烈烈的学生反战运动渐入平静,而60年代的这场运动与之前发生的反战运动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1)较之二三十年代的反战运动,它突破了更多的束缚,以往主要采取的是非暴力和合法的手段,而这次的反战形式并不局限于此,到后期采取了激进的或是暴力手段。(2)以往的反战运动主要是单纯反对战争本身,而60年代的反战仅仅是年轻一代企图参与政治、宣扬新文化价值的一种手段,它与其他运动相辅相成。(3)60年代学生反战运动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美国陷入越战的程度而潮起潮落。当美国在越战中升级时,反战运动相对激烈;但当美国在越战中稍显保守时,反战运动会恢复暂时的平缓。(二)教师的反战反战运动在60年代成为整个校园的中心任务,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国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是校园内反战情绪的最好证明者。∞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教师以及学生在当时的反战比例中占很小的比例,圆但这种观点是非常小众的。具有反战意识的教师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少数,但是限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影响,他们的反战手段更平和,大多数是和平反战,通过宣讲会或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探究教师对越战的态度,国外学者曾做过如下一项调查,主要提及了四个问题:(1)是否赞成美国当时卷入越战?大约有66%的教师反对,有23%持赞成态度。(2)既然美国卷入越南已成既定事实,那么美国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被问及的教师中有43%的人认为,美国应该呆在越南,直到最终签订协议。很少的人持有激进的态度。仅仅有15%的教师认为美国应该立即从越南撤出。(3)对美国轰炸北越的态度:46%的被调查者要求停止对北越的轰炸。13%的人要求单单减少对北越的轰炸,而12%的人支持美国继续加大对北越的轰炸。(4)就如何解决美越之间的冲突,31%的人认为应由南越和北越统一进行选举。33%的人认为应该由南越单独进行选举。26%的入认为应该组织一个由西方和东方,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构成的政权。@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教师大多不是激进的反对派,而是和平主义者。越南战争中,北越的顽强抵抗使得美国并不轻松,而且随着美军不断注入,伤亡数和(oProfessorVotesforMr.Johnson:IntellcctualCommunity,Anti·administration.New场成砌劣MagazineOct.24,1965,P.25.吼Herbcrg.ProfessorsandtheTeach—ins,NationalReview,V01.1l,July13,1965,p.590.@DavidJ.Armor,,JosephB.Giacquinta,,1LGordonMcintosh,andDianaeH.Russell,Professors'AttitudesTowardtheVietnamWar,American,New场睹五mes.1967,P.162.32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对经济等各方面的耗损都像一个无底洞。教师看到了这一点,对第一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人还占多数,但卷入越战已成事实时,支持美国的人又相应的增多。而对于如何解决争端问题,主张干脆对越南撒手的人并不占绝对优势。可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持有一种实用主义态度。这一点还可以从从教师对美国拉美政策的态度中看出。大约有75%的人认为美国不应该于1965年派遣军队进入多米尼加共和国。而85%的人拥护美国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为。因此说,教师支持那些成功的有回报的政策,而反对失败的政策。对持反战态度的教师成分的分析: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教师对越南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如果就持反战态度的高校教授人数而言,终身教授所占比重明显大于非终身任职的教授。他们由于资格较老,自己身份地位较高,所以受到政府的惩罚更小一些。其次,任职于不同类型大学的教授反战人数也不一样:在大型公立学校(LargePublicUniversity)持反战立场的教授所占比重最大,大型或小型私立学校(PrivateUniversity)的教授次之,而在教会学校中任职的教授反战人数最少。当然反战人数在不同宗教领域里也会有所不同。从事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教授要比从事自然科学的教授更为反战,笔者在这里通过一个表格加以说明。“不同级别、不同领域的教授对越战的态度”①分类标准反对者未表态者拥护者终身教授45%33%22%等级非终身教授35%40%25%自然科学36%44%21%社会科学45%3l%24%研究领域人类学49%27%24%大型公立学校60%36%4%大型私立学校45%32%24%大学类型小型私立学校33%42%25%教会学校(天主教会)17%44%39%哂avidJ.Armor,JosephB.Giacquinta,1LGordonMcintosh.andDianac.H.RussellProfessors'Auimd嚣TowardtheViemamWarAmcrican,New场睹limes.1967。P.170.33 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豫ESIS尽管当时很多教师对美国的越战政策表示不满和担心,但是赞成美国立即从越南撤军的教师在当时并不占多数,因为他们大多认为这种办法过于极端。当然社会学家是一个特例,1967年秋天在对美国社会学社团成员的调查中,有38%的人赞成美国迅速从越南撤军,而39%的人要求战争降级。∞尽管教师反战在当时不占多数,但与普通民众相比,仅仅有一小部分教师主张越战升级。②教师当时采取的反战形式不像“新左派”那样激进,他们大多是以一种令人“尊重”和“和平”的方式进行抗议。比如,借助报纸或广告牌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是在学院组织的联合会上发表自己意见。1966年11月举行的第65届年度会议上,《美国人类学联合委员会》(AmericanAnthropologicalAssociationCouncil)通过了一个官方决议,谴责美军不断进入越南,要求‘所有的统治者⋯⋯尽可能地在越南与北越达成和平协议’。③这是1970年之前,学术协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做出的表决。教师积极发起一些签名活动,写一些关于政府政策的文章进行发表。这些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在反战思想盛行的60年代,宣传独立精神的学校更愿意聘请一些持有反战观点、思想独特的教师。其二,当时有些出版社和杂志出于职业需求,对这些新鲜的反战著作更感兴趣,这样可以使持反战立场的教师获得更多的稿费。唧也可以说,反战当时被视为教师争取更多报酬的一种投资手段。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这点深信不疑,即批评和不满是一回事,革命和动乱是另一回事。60年代美国校园内掀起的这场师生反战运动开启了全国性反战的先河。尤其是学生的反战运动,其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场反对大学本身体制、要求结束越战的运动,更是无数学生要求联合起来体现自身存在感的运动。他们梦想着美国是一个充满爱与开放的国家,而不是一个科技化的、官僚的、集中控制的国度。虽然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立场,但作为“六十年代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反对战争,维护个人尊严、独立自主等口号确也深深地回荡在美国的上空。正如一位学者对此所作出的评论:“青年学生的反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探求人的解放和寻找生命的意义。”@二、妇女的反战妇女反战有着与青年学生部分相似的原因,如50年代社会的压抑以及肯尼迪曲ReponToHetnamSurvey"Am吼Sociologist,v01.2,no.4(November1967),P.271.啄etuaUy,Armor,dai.,叩.cit⋯P172.@’OfficialReports',Amer.Anthropo.,v01.69,no's.3--4(June-August1967),p.383.@lbid.@选自:李雯‘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滥觞的原因【J】.青年研究,2002年第8期,第45页。34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上台后社会理想主义的唤醒等,但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妇女的反战有其自身原因和重大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没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妇女将自身的这种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妇女运动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妇女对四五十年代自己地位与处境的落差感到不满。战时大量的男性被应征入伍,造成许多部门劳动力的短缺,于是妇女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各行各业。1941—1945年,美国650万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生产领域,妇女就业增长率为57%。固尤其是己婚妇女就业的比例得到明显的提升。战时的工作经历使得女性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理想得到升华。而且据妇女局的调查表明,有五分之四的妇女希望在战争结束后仍留在工作岗位上。学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查夫所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所能达到的水平。”固但是战争结束后,妇女的社会地位重新回到了战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众,都认为妇女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战后大众普遍想过一种平稳安静的生活。而且当时横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也很容易将“女权主义”定性为共产主义。当然50年代繁荣的美国经济也使妇女的劳动不再像战时那样重要,这样妇女又沦为了家庭的主妇。一位妇女曾说:“妇女前不久还是全国工厂里的宝贝,现在却一股脑地被遣散回家。”@整个50年代,妇女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男权主义社会中,她们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进入60年代,肯尼迪以改革家的身份上台,新的公民理想主义再次将妇女的意识唤醒。而这一时期发生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也刺激了妇女的觉醒,他们也亟待寻求一个靶心。第二,妇女反战部分原因还在于越南战场的残酷以及战场上对女兵的不公平待遇。“随着妇女逐渐走向社会,政治上获得选举权,她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特别高涨,而和平问题对她们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大概是她们的母性使然。⋯⋯她们特别不愿意看到她们的丈夫和儿子到战场上去拼杀。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同丈夫与儿子的亲情关系,使她们的想法和行动特别容易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砑妇女的丈夫或儿子随着政府征兵数量的增多不断被派往越南战场,而电视、报纸的报道或不断。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页。。Alonso.HarrietHyman.PeaceAs口Woman§Issue[M].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3,P.206@何念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I页。④同上。@A.GMezerik,GettingRidoftheWomen.AtlanticMonthly,June1945,P.81.@熊伟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第32页。 ⑩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运回的死亡士兵的灵柩使得她们极为担心。再者,越南战场上美国女兵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遭到了国内妇女的抗议。虽然战场上女兵比例小,但是她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性别歧视,升职对于她们来说非常不易,而且时常受到男性士兵的性骚扰。战场上存在着浓厚的男性至上主义风气,对妇女的诋毁绵延不绝,这被国内妇女看作是一种男性对女性隐性的暴力。总之,60年代的美国妇女渴望转变以往“幸福的家庭主妇”这一角色,对男权社会和自身地位极为不满。她们更迫切想要凸显女性的社会价值,改变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增强自身对于政治的影响力。在这一系列诉求的推动下,她们纷纷加入反越战行动,借越战来表现妇女团体的意志。作为一个群体,她们经历了50年代的压抑后,终于再次提出自己的女权主义理论。当然妇女反战运动有着自己的组织基础,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WILPF)和更为激进的妇女和平斗争同盟(WSP)是当时典型的妇女和平反战组织。前者的美国分部是由1915年的妇女和平党(women’SPeaceParty)演变发展而来。∞。它的行动纲领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妇女的权利平等,种族和经济上的公平,结束一切形式的暴力。∞这个组织成立之初是为了推动20世纪初妇女的选举权运动,成立之后这个组织很快发展壮大,在美国的很多市都拥有了自己的分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内部成分复杂,吸纳了各个阶层、各个族裔的妇女,她们不论肤色只有拥有共同的目标都可以加入。同时在反战中还善于联合其他的妇女团体,真正做到了国际性。比如其成员中,不仅有西欧的妇女,也有东欧的妇女,还有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妇女@。但是这个组织的缺点在于它有浓厚的反共主义立场,妇女的年龄段都在50岁左右。尽管如此,但它的生命力仍然很旺盛。在其他妇女反战团体消亡后,国际妇女与和平自由同盟依然存在至今。妇女和平斗争同盟成立于1961年春天,这个组织的产生是出于对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组织中的等级结构和反共主义立场的不满。1962年7月,妇女和平斗回1914年11月,英国支持妇女参政者和妇女社会政治联盟(womensocialityPoliticalLeague)成员艾米琳·帕锡克·劳伦斯(AimilinPagosikhsLawrence),在纽约市妇女政治联盟的群众大会上演讲,呼吁发动一场全世界的“反对战争的妇女战争”。听了艾米琳·帕锡克·劳伦斯的演讲后,一位因其公正的劳工诉讼和工人赔偿而享有盛誉的激进律师克里斯托·伊斯特曼(ChristopherEaShaan),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名为“纽约妇女和平党。”1914年12月,帕锡克·劳伦斯又在芝加一哥发表演讲,芝加哥和平力量紧急联合会成立,简·亚当斯OoaaAddams)任主席。九月,她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领导人卡丽·查普曼(Carlychapman)--起,与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JemaingsBryan)国务卿和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n)总统会晤,试图说服美国政府去调节欧洲的冲突,但没有成功。于是她们号召其它的反战积极分子及和平主义者与19巧年1月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全国妇女组织会议。全国妇女和平党就成立于华盛顿会议,与会妇女超过3000人。@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联盟(WILPF)美国分支网站http://wilpf.org/us—wilpf/default.him.@妇女和平斗争联盟纽约分支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积极联系苏联妇女为世界和平努力。1962年该组织的领导者选出一个于代表团由达格玛威尔逊带领下前往苏联。为了赢得美国政府和媒体对这次访问的支持,妇女们还专门派代表与美国政府进行了关于裁军的辩论:美国妇女团体将会使苏联人民相信美国人民对和平的期望是诚恳的。带着这样一个基本愿望.妇女和平斗争联盟实践了他们的计划,并建立了与苏联妇女的联系。36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争同盟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举行了第一次大会。与会妇女通过了一项非正式的成员法则:我们吸纳的妇女不分种族、宗教、意识形态或政治派别,为完全裁军而努力,并要求永远禁止核试验,依照联合国安全措施禁止军备竞赛:尤其反对苏联和美国的核武器试验,支持美国的全球裁军计划:我们有权利同时也有义务去影响政府为和平进程努力⋯⋯我们联合全世界的妇女向掌握生死大权的国家或民族团体挑战。Ⅲ这个组织虽然成立时间晚,但是由于它与国际妇女和平自由同盟相比更为自由、对参与者限制更少、囊括的成分更广泛(有和平主义者、教友派信徒、共产主义者以及社会主义者等)、年轻化趋势更明显、反战形式也更为激进。因此,该组织也很快得到发展,1965年该组织还与北越共产主义进行了会晤。根据斗争目标的转化可以将国内妇女的反战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1968年之前妇女加入SDS中进行反战;1968年之后,反战虽然还在进行,但妇女更注重自己在反战中的独立地位,女权主义更为凸显。第一阶段:1968年之前的反战情况。妇女反战既有小规模松散的反战行为,也有大规模有组织的行为。笔者为说明此问题,列举一些当时反响比较大的事件。如在1965年3月,妇女和平斗争同盟的一个成员米勒·爱丽丝(MillerAlice)为了自由与和平,在底特律自焚,遗书中反对约翰逊对北越的轰炸。管1966年5月末,四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货运公司外面围困装有用以轰炸越南的凝固汽油弹的火车达七个小时之久。固在一些妇女团体的组织领导下,一些较大规模的运动发生了。早在1964年约翰逊军队扩增以前,该组织联合其他一些组织在纽约时代广场坚持了一周的守夜活动,同年在鲁斯·盖奇一科尔比(RuthGage—Colby)的领导下,妇女们在世界博览会的美国展览馆前举行了一次大型抗议。@1965年秋天,妇女和平斗争同盟在“越南日”(VietnamDay)这一天,有大约200-300人步行8.5英里到达奥克兰军队中心,她们设法阻止运往越南的美国新兵的列车。抵抗者握有标语催促男人返回,一个妇女甚至坐在轨道上,最后一刻被一名警察救出。妇女们也到奥克兰征兵中心去鼓动年轻公民不要参军。1967年,妇女为和平斗争同盟(wsP)中的2500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游行队伍,她们来到美国的国防部五角大楼前,脱掉鞋子,拼命的敲击五角大楼大门。这一反对策略充分体现了她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侵略战争政策的痛恨。@从1967年到整个20世纪70年代,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联盟的纽约分支就一①Alonso,HarrietHyman.PeaceAsaWomanjIssue[M].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懿,1993,P.205.‰Wells,aWarwithinAmerica's,battleoverI准etn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4,p.84.'qbid.P.85..@周启琳:‘越战期问美国妇女和平运动》,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查小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和平运动>,厦门大学.2009年。3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直动员其成员广泛参与城市的各种反战游行示威。当然当时的妇女和平组织除了上述两个核心组织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组织,如为和平的母亲(AMP)、妇女之声(vow)等。这些组织同样也领导了一些游行示威活动。第二阶段:1968年之后的反战情况。这一时期妇女反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先前是把停战问题放在妇女问题之上,而此时凸显新的女权主义成为了重点。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呼吁女性团结,不再从属于SDS,而是要作为妇女群体进行反战。因为在NDS这一组织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女成员只会被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如端茶倒水、油印宣传品等,妇女对自身所被赋予的随从地位极为不满。1968年1月费尔斯通在名为《埋葬女性的角色》的小册上写到:“妇女应拒绝传统的角色,不再做一个支持性的女朋友或是流泪的寡妇,悲伤电报的接收者以及英雄家属的获得者。这些角色是无力的。我们应该团结成一个被认可的整体,我们将会被重视,而不是被嘲笑为政治无能之人。所以如果你真正想结束战争。就加入我们吧。”。这个举止表明反战运动内部开始出现分歧,在之后的反战运动中男性和将自己定性为独立女性的妇女不再像以前一样融于一个组织(主要是指SDS)。因为反战运动本身就为她们提供了一个使自身智慧和组织技能得以发挥的契机,妇女们要借此机会实现解放自己的诉求。其中有一部分是非裔美国妇女,她们在反战的同时也拥护全世界有色妇女的革命。可见,这时妇女的反战已经突破了国际界限,眼光更为长远,斗争目标重点转移到女性力量的增强上。但是女性“好女孩”的形象使得人们很难注意到他们在反战运动中的作用。塔班金是来自于威斯康辛州大学的一位反战女学生,她说到:“因为妇女大多数不会亲自去战场,大多数男人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女性。妇女们激烈得游行示威后,返回来还是女性。无论如何,性别在男人角度上来讲更重要。”罾因此对于妇女来说,打破这种从属地位是很难的,所以她们在反战中表现得更加积极。1968年1月,珍妮特·兰金在华盛顿组织了一场游行,有三千到五千名妇女参加了这场游行。珍妮特·兰金和科雷塔·斯科特·金(CorettaScottKing)将请愿书递给议员们和议长并说道:“我们美国妇女,为美军在越南的残忍屠杀感到气愤,也为普通人民家里的日常需要长期受到忽视感到不满⋯⋯。”固她们还游行。PdcrLowe,TheVietnamWar,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98,p.3M。PeterLowe,TheVietnamWar,London:MacmillanPressLtd,p.95.@CongressionalRecord,900Cong,2dScss[RI.jan.18,1968.v01.II,No.4.38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到阿灵顿公墓,把一个看起来很庄重的妇女雕塑作为“传统妇女形象”埋葬掉。①尽管这样,SDS领导人仍很少谈到妇女的地位问题。但妇女们不断掀起的反男性至上主义的运动严重危及到了SDS内部本身,一定程度上加速了SDS组织的分裂,而妇女则在新的女权主义的激励下勇往直前。从上述所述的妇女反战运动中,我们可以归结出这个团体在整个反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其一,从妇女所关注的层面上看,反战只是她们借以提升自身地位的一个窗口或跳板。或者说反战运动为女权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环境与锻炼场所。1968年之后这种趋向更为明显,对于他们来讲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结束战争,而是男权至上主义的终结。其二,妇女反战组织的多元化。零星的反战组织不断涌现,成分也较为复杂。其三,妇女的斗争目标随着女权意识的逐步增强而发生变化。1968年之前停战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而在1968年后妇女自身的独立问题被置于首要地位。其四,60年代的妇女反战体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团结本国国内的妇女,而且还团结越南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妇女反战组织。60年代的美国妇女不仅以自身努力对政府的越战政策施加影响,而且在反战中旗帜鲜明得提出了独立的思想。同时,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也因她们的表现而受到冲击。无论是在美国和平反战史上,还是在国际和平反战史上,它都具有重大意义。三、宗教团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反战反对越战的两个群体可大致分为实用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前者不以道德或意识形态反战,而是因为某些原因,如“越战中政府的无能”或“战争消耗”为反战缘由。后者则是从道德层面上反战,认为战争是不道义的行为。主张反战的宗教人士就属于后一种。④而美国是一个宗教高度多元化的国家,其中天主教的信仰人数做多,影响力最大。此外,作为各个宗教领域里的特殊人群,牧师的战争立场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尽管美国的基督教徒有介入国内改革事宜的传统,但他们从来没像在反战运动时期一样,形成一个制度性的组织。铆天主教内部存在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称为“天主教民族主义”锄这尤其是在天主教自由派中盛行,他们对国内的改革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且想设法证明天主教教义与美国社会的相容性。但正因为想得到社会的承。周启琳:‘越战期间美国妇女和平运动)。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圆ClarenceE.Tygart,SocialMovementParticipation:ClergyandtheAnti.Vietnam№Movement,SociologicalAnalysis,1973.9,P.10.@Ibid.。DorothyDohen,NationalismandAmericanCatholicism,NewYork:SheedandWard,1967.P.15.39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认,所以他们通常会拥护政府以得到帮助,既不会反对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为,也不会挑战美国现有的社会体制。他们的改革也只是在传统框架内进行。而美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为这些天主教改革派提供了机会。19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这一场动乱对天主教徒深信不疑的文化和原则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具体来讲,他们的反战缘由包括以下两点:其一,1961年肯尼迪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主教徒而担任总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天主教徒改革社会的愿望。西德尼·阿尔斯特仑曾这样描述肯尼迪上台后的美国时代:“从来没有任何时期像现在这样,美国人对改革事业有如此高的热情,尽可能地采取每一种方式来变革美国社会的文明。”山其二,1960-1980年持续不断的核武器竞赛以及由越战引起的国内分裂,使天主教神职人员以及教徒们重新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战争,看待美国。在这二十年里,已经见证了美国基督教团体内和平主义思潮的空前大发展。他们反对战争,要求美国裁军;反对美国的好战与种族主义;呼吁基督教徒起来变革美国,建立世界和平。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基督教团体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变革愿望,采取何种办法实行变革,是否应该干预美国的外交事宜等等,都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基督教团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战并不是在一个真空环境在进行。二三十年代成立的两个和平反战组织为它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这两个组织为“国际和平基督教联合会(CAIP)”和“天主教工人运动(C删)”。虽然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在二三十年代中并不占多数,但他们代表了美国基督徒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国际和平基督教联合会”是在1927年由牧师约翰·赖安在美国基督教大学成立的,是美国第一个基督教和平组织。锄赖安将这个组织看作是推动教堂转变对战争和平问题和国际关系的认识(孤立主义)的工具,其目的是想要基督教内部认识到,教堂传统的那种对战争和和平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变革使其适应目前的国际新问题。该组织的思想有一个明显得转变过程,二战之前,该组织反对美国的孤立主义;二战后,该组织又强烈支持美国建立一个世界政府以消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该组织有两种情结,“国际主义”和“美国主义”。在国际主义问题上,它认为美国是西方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最佳代表,且美国有义务遏制共产主义。在核武器时代,该组织支持美国加紧军备和自身国防实力,并认为这是抵御共产主义的最基。SidneyE.Alhstrom,TheTraumaticYears:Amm-icanReligionandCultureinthe60'sand70’S,TheologyrosyXXXVIJanuary1980,p.13.9WilliamA.Au.AmcrlcanCatholicsandtheDilemmaofWar1960-1980,U.S.CatholicHistorian,1984.3,p.50.40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本要求。但它并不主张美国进行战争,反而认为美国可以不通过战争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但结果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与“国际和平基督教联合会”相反,1933年成立的“基督教工人组织”是一个激进的社会组织。该组织思想较前者更为激进,被称为是“基督教左翼”。∞“无政府主义”和“和平主义”是该组织的指导思想。“无政府主义”宣扬自由,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压制。而“和平主义”是吻合基督教教义的,“爱只有通过非暴力才能实现,既要爱自己,也要爱敌人”。罾“基督教工人组织”看到的并不是东西方之间的斗争,而是基督教精神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国际和平基督教联合会”批评共产主义,后者批评西方社会,认为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在追逐势力和财富,人们不应该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抉择,而应该追寻自由,捍卫个人尊严。以上的这两个早期宗教组织虽然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传达出了反对战争的讯号,只不过“基督教工人组织”更为激进。这两个组织在宗教内部掀起了关于战争和和平的争论,成为五六十年代更为激进的宗教反战运动爆发的一个背景。前面提到了五六十年代核武器竞赛与美苏的冷战对峙激起了美国国内更为激进的反战和平运动。“非暴力行动委员会(CoitaltteeforNon—ViolentAction)”是主要的激进组织,这些激进的和平主义者都把自己界定为非暴力的社会改革者,认为要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文化变革,二是卷入冷战的国家实行财富和力量的再分配。具体来讲,这两个激进组织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要求组织一次运动以阻止战争机器的给养,并进行单方面裁军,把和平运动与民权运动相结合。其二,要求重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社会责任感的陷落引起个人道德的沦丧,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依赖于道德的好坏,所以文化的复兴和个人道德责任感的增强成为任何社会进行改革的前提。其三,要求变革教堂的作用,改变教堂与国家的关系。认为以前教堂基本是服从国家的,但如今国家的某些行为与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并不符合。教堂要倡导非暴力,反对国家的不公正行为和暴力行为。这些激进的和平主义者认为国家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尽管国家声称这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然而,这种崇拜仅仅会导致持续的破环性战争。其四,反对美国把武力作为现代文明的最好体现。。lbid.P.54.晰IliamD.Miller,AHarshandDreadfulLove?DarothyDayandtheCatholicWorkerMovement.,NewYork:Liveright,1983,pp.79-81.41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其五,他们呼吁大多数国家实行民族自决,反对美国对这些国家的主权横加干涉。在上述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他们也采取了一些实际的行动。宗教反战人士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刊登了一则标题为“总统先生,以上帝的名义停止战争”∞的报道,这篇报道宣传了部分宗教人士反战的政治愿望,报道引起了很大反响,更多教堂,尤其是天主教的僧侣和修女积极加入到反战的队伍当中,他们甚至通过自我牺牲来抗议这场战争。1965年11月2日下午,基督教公益会信徒,32岁的诺曼·莫里森在国防部大楼前引火自焚。他希望以最惨烈的反战方式来唤醒美国人民那已受到严重腐蚀的良知。圆运动的发起者是两名兄弟丹尼尔·贝里根和菲利普·贝里根。1968年5月7日,他们带领七名同伙进入卡顿斯维尔地区的马里兰州征兵委员会,将招募的兵源档案带出并用自制的汽油弹将其烧毁。在其带领下,许多的和平活动家也开始从事类似活动。1972年这些人在哈里斯堡受到审判,被起诉的理由是他们共谋绑架亨利·基辛格,并且烧毁华盛顿政府大楼的隧道。固无论是口头呼吁还是实际行动,五六十年代宗教组织的反战运动已经明显区别于二三十年代。与后者相比,前者更激进,己不再遵循在美国体制内进行改革的传统习惯,而是直击美国体制本身。随着基督教团体反战运动的高涨,基督教的教义也在发生改变。传统上,基督教主教并不会对政府的国防政策加以批评,然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他们有了一种空前改革社会,批评战争的愿望,这是基督教徒要求的反应,也是教义发展的必然性。五十年代后期,教皇二十三世、梵蒂冈理事会以及教皇保罗六世提出了一些议题目标,指导着美国基督教教义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变化后的教义要求国家将视角从纯粹的民族利益转移到全球的公正与和平问题上,其核心是要求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来看待世界,而要以人类共同的要求来看待世界问题。四、社会上其他零星团体的反战社会民间团体除了上述反战力量外,还存在有其他零星的团体,其中以自由主义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反战运动为典型。啄-J.Nicholls&MartinS·Alexander。PeaceMovement:InternationalProtestandWorldPolitiesSince1945,New.York:LongraanInc,1992,p.89.管Ibid.~iIliam八Au,AmericanCatholicsandtheDilemmaofWar1960-i980,U.S.CatholicHistorian,1984.3,P.72.42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一)自由主义者的反战路易斯·哈茨认为,从建国伊始,“美国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社会”,“自由主义”是“美国人精神的本能流露”。④几百年来,自由主义精神将美国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一致性”发生了分裂。尤其是在约翰逊时期,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中出现了一些明显左倾的人士。他们也同样反对美国的越战政策,早在“东京湾决议”之初,参议员曼斯菲尔德、丘奇、麦戈文、纳尔逊和富布莱特等人就投票反对这一决议案的通过。而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莱特的转向则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国会内民主党自由派开始成为政府越战政策的公开反对派,从此形成了日益强大的、持久的压力。∞当然,自由派与“新左派”的反战有明显得区别。“新左派”抨击现存的美国制度,而自由主义者只是从人道主义层面反对美国的越战政策。如当时的富布莱特于1966年发表《权力的傲慢》一书,指责美国战后对外政策是步古罗马和拿破仑帝国的后尘固。尽管这样,这些己左倾的自由主义者仍是反战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可作用于美国统治层内部,严重威胁着总统所代表的“伪自由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自由主义者对共产主义者还是一如既往的不信任。在越战问题的解决方案上,自由主义者并不赞成美国马上从越南撤军,而是希望与北越进行谈判,拟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1967年以后,这些自由主义者表现得更为积极,最终囿于国内的反战运动和战场的双重压力,约翰逊不得不放慢脚步,最后放弃了总统的提名。(二)社会公益组织的援助美国国内的反战人士不仅仅局限于在国内活动,许多活动家还去亲自去南越给予人道主义援助。1966年,教友派信徒和《美国之友委员会》(AmericanFriendsServiceCommittee)的大卫和玛丽·斯帝克尼开始在广义省工作,来帮助越南的难民。一些支援者是冒着极大的个人危险前去的。当时大约有一百万难民。他们成立了一个日托中心,提供给当地难民以一定的维生素和衣物。愤于美国汽油弹的使用,他们还开办了一个医疗诊所治愈伤者。当时这个诊所的专家这样描述他在诊所的第一天:“到处都有被肢解了的尸体。我慢慢地跨过这些尸体,看到了两个背部严重受伤的妇女正在环抱着她们的孩子。有一个妇女的喉咙已经被射穿了。你所能想象①【美】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张敏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国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74页。印.WilliamFulbright,theArroganceofPower,NewYork:NewYorkPress,1966.P.20.43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到的伤势,这儿都有。鲜血与骨头到处可见。”∞这些志愿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悲剧,一方面加强了他们反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坚定了他们援助越南人民的意志。那当时他们提供给难民的物资是如何到达南越的昵?1965年,美国财政部禁止《美国之友委员会》用船装载物资和医药运往越南,于是《教友派行动组织》成立。该组织向白宫声称:“如果折磨越南人至死已经成为美国的民族兴趣的话,我们能做的是至少使我们的政府明白,有些朋友正在商业上给他们输血。”四这个组织发送药物和现金先给在加拿大的活动者们(当时有些美国人为躲避兵役而逃往加拿大,到达加拿大后仍从事反越战的活动),加拿大的教友会组织把这些药放在苏联的船上,而后从蒙特利尔到达越南的海防市港口。到1967年,该组织以每周1000美元的数量援助北越。这只“教友派船队”也雇佣一艘私人的船只进行了三次前往越南的人道主义航行。3月28日,名为“凤凰”的一只私人游艇载有价值10000美元的医药物资到达北越的海防市。之后又有五名教友派人士载有价值30000美元的医药,亲自从东京起航开往海防港口@。这些人道主义援助在给予越南支持的同时,更表达了对美国政府的不满。此外,商业团体对战争也并不认可。当时美国大约600个商业执行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心战争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如当时的华尔街要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董事长艾伦·斯普劳尔在一封给约翰逊的信中说,美国在国内外遭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难,有很多是由于在亚洲大陆的卷入④。纳尔逊·洛克菲勒先前一直是越战政策的积极支持者,但到1968年已改变立场,说越南问题只能谈判解决。@oWells,刃踣WarWithinAmerican,BattleoverHetn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4,p.165.‰aryHershberg既,TravelingtoHetnamMmericanPeaceActivistsandtheWar,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8.P.85.@lb谴。GabddKolko。AnatomyofAWar:l疗etnam,theUnitedStates,andtheModernHistoricalExperience,NewYork:NewYorkPress,1994,p.288.勺.S.NewsandWorldReport,July19,1968,pp.25.26.44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三章美国媒体的“反战"这里之所以将”反战“二字加引号,是因为笔者认为媒体并不像其他反战力量那样,对美国政府的越战政策进行任意批判。媒体作为一种职业媒介,只是客观地反映政府的政策。有时囿于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后者时常有意地偏袒前者。从这个角度上讲,有些学者将越战称之为“电视媒体的战争”并不恰当。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大众媒体被称为美国的“第四政府”,一方面媒体对政府行使监督权力,政府需要媒体对其出台的政策宣传造势;另一方面,政府对媒体潜在的控制力很强,因为媒体的主要信息来自于官方,因此官方可以故意隐瞒消息从而控制媒体。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媒体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小媒体”,主要是报纸业,集中报道华盛顿内部的事宜:另一派是“国家媒体”,包括电报业、网络、大报刊等。“国家媒体”报道的大多是国家政策,而总统也主要关注于后一种媒体。60年代的报道者大多经历了大萧条和世界大战两个时期,他们都倾向于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结束之初,几乎所有的报纸和杂志都支持政府充当世界警察,镇压共产主义。这一方面是由于媒体对政府部门难以割舍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意识形态上,这些报道者本身就存在有严重的反共主义情绪。60年代对越战的质疑只是个别媒体或个人的行为,即使是这些准备收集负面故事的记者也往往被西贡政府要求离开。直到60年代末大媒体才渐渐理解美国在越南的困境,随之出现了一些负面报道,而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媒体在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基于上述关系,我认为将媒体视作严格的反战力量是不合适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越战形势的客观报道引起了民众的注意力。二、驳斥“越战为电视媒体之战"的论点“电视媒体战争论(TelevisionWar)”:国内外很多学者将越战称之为“电视媒体的战争”,尤其是在约翰逊时期,许多保守党人士认为越战不能顺利进行,原因就在于媒体,尤其是电视。他们认为媒体扭曲和夸大了战场的惨烈程度,对报道的截取与不完整性使得成千上万人转向反战。总统对媒体的不友好历来就存在。自从乔治·华盛顿以来,几乎每一位总统都把媒体当作一个顾问。总统对媒体有时厌烦,有时又很无奈。托马斯·杰弗逊将报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刊新闻分为四部分:真相、或然性、可能性、谎言∞。约翰逊时期媒体受到了更强烈的批评,就在卸任的前一天,即1968年4月1日约翰逊总统讲到:“当昨晚我坐到我的办公室准备讲话时,我认为电视在一周内无数次地将战争带到民众的面前,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些生动的画面将会对美国民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美国的反战将使得我们撤离。”圆约翰逊对媒体的抱怨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报道已经削弱了国内的支持,并且对朝战和二战构成了相同的影响。尼克松上台后,虽然没有直接地批评国内的反战者和媒体,但从传达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他对反战力量和媒体的厌烦。他的第一次演讲是在1969年11月3日,他呼吁“沉默的大多数”对越战给予支持,“让我们联合起来争取和平,让我们联合起来抵制失败。让我们明白北越不能够打败或使美国蒙羞,只有美国人自己可以那么做。”@尼克松对媒体的侮辱主要还是通过他的副总统阿格纽来表达,阿格纽在11月13日的演讲中指出广播公司是东方控制下的一股势力,是“抱怨批评者”、“片面分析者”。之后阿格纽又将报刊业称之为“持否定论的唠叨不休的地方长官”。尼克松继续道:“越战遇到了美国之前战争从未遇到过的众多因素。美国媒体开始主导国内舆论。在每晚的电视新闻和每天的晨报上,战争被一遍遍报道,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我们在军事和道德上陷入陷阱。电视展示了可怕的人类苦难和为战争而付出的代价。无论这些表面报道背后的用意是什么,结果都造成了国内的反抗,人们开始质疑,美国能否再次打败敌人。”④从以上总统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是媒体使得越战进行得如此艰难。但是,笔者认为总统的这些言论更多的是想将战争责任转移到媒体身上,是政策制定者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首先,这些保守派更多关注的是个别媒体的负面报道。以下是这些保守派借以批判的事件:事件一,1967年谢尔在《纽约人》报刊上报道了一篇美国军队轰炸一个南越村庄的事件,称之为“雪松瀑布事件”@。报道中说到,美国为了消灭铁三角区域的敌人,向南越的这个村庄释放了致命的弹药和火炮。美国军队将越共扣留此地,而妇女和孩子则搬迁到其他地方。随后美军摧毁地道,结果使越共受到了打击,而妇女和孩子们迁至的地方也一片狼藉。对此,迁往目的地的军事官员非常恼怒,认为是CoHarveyGZeidenstein,HireHousePerceptionsOfNewsMediaBias,PresidentialStudiesQuarterly,1983.6,P.14。GaryRHess,Hetnam:ExplainingAmerica"slostwar,BlaekwdiPublishingLtd,2009,P.112.9Nixon⋯SSilentMajority"Speech,NixonSlmeeh.Nov.3。1969’U.S.DepartmentolSlate。h.ttp://chnm.gmu.‘xlu/hardhats/silent.h仃n1.诋ehardNixon,Memoirs(N洲York:GrossentDunlap,1978),P.350.。ba吖&Hess,Vietnam:ExplainingAmericajlostwar,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9,P.1lO.46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美军的轰炸使他们前期笼络人心的努力付之东流。这篇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保守派批评谢尔没有站在美国战争的角度考虑,没有提及美国实施轰炸的军事目的,保守派认为美国是出于军事原因才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是合法、成功的。事件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纽约时报》著名的编辑,他亲自走访了河内,并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说明美国轰炸所造成的破坏性。他是第一位亲临北越而又回国进行报道的人,显然他的行为带有明确的目标,即确定美国的轰炸是否带有歧视性,以及美国是否如所声称的那样仅仅轰炸军事目标。考察完被毁坏的城镇和村庄后,他在报道中描述了被毁坏的场景,并且写到:“炸弹在轰击卡车停车场时,也破坏了高中学校。无论如何解释,我们都能看到美国飞机将无数弹药投放于简陋的毫无防御的民用设施上。”∞他的报道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国防部对此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但国防部也强调美国并没有故意将那些民用设施作为攻击目标。然而即便国防部如何解释,索尔兹伯里的报道给听众一个印象:北越政府是正义的,而南越和美国是蛮横霸道的。事件三:政府保守派对“美莱事件”报道的不满。1968年3月美军对美莱村实施暴行,次年11月份该事件被自由撰稿人西摩·M.赫什揭露报道。无辜公民,尤其是妇女和孩子的死亡加深了民众对美国暴行的印象。摄影师展示了村庄遍地的尸体,大约有3000名市民丧命。但美国官员质问媒体:为什么共产主义者的暴行没有被揭露,因为死者当中有很多是美军和南越人。保守派人士还指出,有些媒体会以制片的形式传达美国在越南努力的无效性。有些记者会为士兵提供火把,让其重新燃烧房子。从以上这几个事件可以看出,媒体确实给出一些负面报道,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媒体带有主观色彩的反战性报道言论。但是并不能由此而以偏概全。总体来看,媒体在越战进行中是持支持态度的,只不过由于1967年末,尤其是1968年1月春季攻势后,美国在越南战场陷入困境,民众对政府支持率下滑。而这时媒体的客观报道所展现出来的当然是一些让民众看起来较为消极的内容。笔者以1967年为分界线,试图探讨美国媒体对越战报道的客观性以及对政府的支持。(一)1965年一1967年期间媒体的态度肯尼迪时期很少有民众,包括媒体去关注美国在越南的行动,因为这时期的重点在老挝、古巴、柏林地区。1968年1月“春季攻势”发生之前,有62%是报道美国和联盟的胜利:28%的媒体报道失败,而只有2%的报道称战争陷于僵局。可见,回GaryRHess,Vietnam:ExplainingAmerica"slostwar,London:BlaekwellPublishingLtd2009,P.11547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在春季攻势之前,对美国在越战军事形势的积极评价要超过其消极报道。①之所以说媒体在此期间对政府政策持支持态度,原因主要有几点:其一,越战初期政府对媒体故意隐瞒战场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媒体对政府无条件、非客观的支持。1965年2月,约翰逊总统为它的滚雷行动做长篇大论的辩论时指出:“我们在进行我们的报复政策时,应该让公众尽量少地吵吵嚷嚷。”②所以一开始约翰逊政府就对媒体和民众隐瞒战争的实际情况,政府甚至采取强硬手段或甜言蜜语来压制或是拉拢记者们,这时期的媒体也主要依据政府的声明来进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主要是对美国援助南越的赞扬。在1967年战场没有发生极度恶化之前,政府对媒体的隐瞒还在起作用,最典型的战争描述是“不厌其烦地诉说美国兵的幸福与不幸,面对空战的描述则大讲特讲飞行员们的技巧和他们的高科技武器,敌人如同魔鬼一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从哪里来。实际上,美国媒体的报道充斥着对亚洲人和游击队的那种老一套的观念与印象。”@但是很显然,随着战场形势和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这种隐瞒不可能长久得持续下去,而且越战中媒体拥有了相比过去更多介入具体事件的权利。因此,在1965--1967年期间,媒体的报道更多是因为政府隐瞒而持支持态度。但是当形势恶化引起媒体对政府怀疑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客观而非一贯积极的报道。其二,大部分媒体支持美国政府的政策,大部分记者、报刊和网络都拥护美国的目标。正如上述内容所提到的,加强支持力度是双方的需要,即政府组织需要媒体解释他们的主张,而媒体需要通过政府来获取信息和资源。正如媒体在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和古巴危机时支持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一样。在1965年到1967年间,只有个别年轻记者对政府政策表示怀疑,但即使是持批评态度的一些报纸和记者也相信,他们的批评会使得美国更加努力。批评政府的哈姆斯塔姆在1965年写到:“越南是美国义务的一部分,一个关键领域的决定性国家。它是全世界五到六个民族当中对美国真正重要的地区。”妙可见,某些怀疑越战的人士并不否认美国干涉越南的正当性。其三,即便是一些对越南战场形势的负面报道,一定程度上也明显偏袒于政府。比如,记者很少报道南越自身的软弱以及北越坚定的战争意志,对当时美国士兵中广泛出现的种族问题也很少涉及。要知道,如果媒体对这些进行了报道,将会加重。DanielC.HallinTheMedia,theW打inVietnam,andPoliticalSupport:ACritiqueoftheThesisofanOppositionalMedia,TheJournalofPolitics,V01.46,No.1(Feb.,1984),PP.2.24.管[美]藏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舨,第138页。宅bid.P.142.。DavidHalbcxstam陀v.ed..TheMaMngofaQuagmire:AmericaandVietnamduringtheKennedyEra,NewYork:Knopf,1988,p.319.48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民众对政府的怀疑。其四,这一时期电视报道对民众战争态度的影响。持“越战为电视媒体之战”观点的保守派认为电视将大量真实画面夸张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对民众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实这有点夸大其词。“因为由于受时间限制,电视对战争报道从来都是蜻蜓点水。从越南发挥的电视报道中20%是报道战斗情况,还包括官方声明或是电视媒介所偏好的私人小故事。即便是对战斗情况的报道也是单调乏味的。人们只看到大兵们在丛林跋涉并且开始射击,却看不到敌人。而其中只有113才是报道伤亡情况且大都采用图标的形式。这并不足以让老百姓感到牵肠挂肚,谁能说是这些电视画面使得电视观众触目惊心呢?”①据调查,在1965年到1967年内,仅仅有1/3的美国公众看电视新闻,根据1967年的另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只有31%的美国人说电视使他们反对战争。罾在他们脑海中,只有“共产主义”或“红色主义”,所以他们将美国火力认为是攻打敌人的最佳途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媒体的反响并不大。其五,媒体对约翰逊外交的支持。这一时期的军事报道总是高估美国的胜算率,正如电视人员丹尼尔·哈林所写的:“它是难以想象的:对于美国人相信美国不会取得胜利。”④不仅如此,媒体对约翰逊做出的外交举动也极力宣传造势,当1965年12月到1966年1月约翰逊决定暂停对北越的38天轰炸时,电视称此举动为:伟大高尚的美国人在寻求和平,反对邪恶的北越人。其六,媒体对反战运动的厌恶。1965年当国内反战运动开始出现时,媒体将这种反主流文化的游行示威视作是动乱,但当反战中的一些激进行为出现时,出于职业需求,媒体开始对其进行报道。即便这样,媒体也只是向观众呈现一种反战情景,并没有对其加以评价或对民众进行引导。基于上述原因,1965一1967年问美国媒体的报道基本不带主观批评色彩。1967年后,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其报道看起来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但这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媒体的主观意志。媒体的报道内容随着1967年之后战场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也是民众自身对政府支持率下降的客观反映。换句话说,媒体只是充当了媒介,起到了传达作用。它只是反映公众意见的一面镜子,但没有引导公众舆论。(二)1967年中后期,越战开始引发国内大量的争议。包括国会、商业团体、媒体纷纷对约翰逊政府的进取政策表示怀疑;民意调查也发现,美国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明显下滑,报道只是客观反映了这些情况,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当时①[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2页。∞Garyl乙Hess.Iqetnam:ExplainingAmerica'slostwar,London:BlackwdlPublishingLtd2009,p.135.圆Ibid.P.144.49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国内外的不利局势所影响。首先,1967年后南越战场陷入僵局,政府人员、媒体、商业团体开始对战争表示怀疑。军事部门频繁地要求美国对越增加作战部队,政府不断地声称在南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战争的持续进行,使得部分要员开始怀疑它是否如政府所言的那样胜券在握。而1968年发生的“春季攻势”对政府人员是一个重大的心理打击。“春季攻势”发生的第二天,议员们公然发问:“我们能否忽略国内的问题,能否承受得起人民的疏远,能否赔付得起那些为一个不确定的事业而牺牲的美国人的生命?”∞尤其是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拉因不同意越战继续升级而辞职,国内600个商业团体也担心越战持续进行会影响到他们的海外贸易,主要媒体和杂志也开始怀疑政府的战争行为效果。1967年4月,《生活杂志》就称美国在越战预期的军事效果并未达到。《美国社会报》的编辑也质疑美国所宣称的“巨大的进步”的可靠性。8月约翰尼·艾普写了一篇名为《陷入僵局的标志》的文章,其中列举了一些事例表明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他在文中引用了一个匿名的将军,当威斯特摩兰将军赞扬南越军队时,这位匿名将军发问他为什么一直要求增加更多的美国军队,其实威斯特摩兰增设军队的需要就是美国失败的一个预示。国其次,民众对美国在越战中是否能取得胜利开始怀疑。从1965年中期到1966年春天,民众对美国在越南行为的合法性深信不疑。1967年初战争升级达到了高潮,美国派往越南的地面部队达到了40万之多。战争并不像政府所说的那么顺利,国内不断刊登关于美国陷入僵局的报道,且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民众看到自己等待的结果不是捷报,而是美国在越南不断的增兵、惊人的伤亡数字、大范围的征兵卡、政府的财政赤字、严重的通货膨胀、被忽视的“伟大社会”计划、增加了的税收等。@民众的这种担忧和疑虑在民意调查中即可看出。1967年中期,人们对越战的支持率较先前下降了10%,到这年8月,仅仅有1/3的人支持约翰逊的越战政策,39%的人认可总统任期内在全球的行为。锄1968年“春季攻势”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民众的耳旁:“南越值得美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固所以,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战场上的胜负不定使得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不是媒体的错。可以看出,1967年后战争陷入僵局,美国的越战政策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而此时,媒体作为一个媒介,出于职业上的公正性,媒体不可能不对战场的不利形势1呻H.Anderson,f^PJ鲥燃,,lavoisier.fr,2004.Chaptex3:DaysofDecision,1965·1967’p.103.酋Clarence&Wyatt,PaperSoldiers:TheAmericanPressandtheI嗜etnamWa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edition1995,pp.176-179.@MarilynB.YoungandRobertBuzzanco,确eNews,TheJohnsonAdministration,AndHetnam,,2002,P.457.。Table:PublicApproval矿删jHandingoftheWar,October5,1967,FolderOctober1967,Box398,PanzerFiles:Bmestrup0977},1:700.。rerryH.Anderson,theMxties,,lavoisier.血2004.Chaptct3:DaysofDecision,1965·1967'p.103.50 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以及国内情况进行报道。在“春季攻势”发生以后,44%的报道内容是积极的,32%的内容是消极悲观的,而24%的内容是说明美国在越战中陷入僵局①。更为重要的是,在1967年越来越多持反战立场的政府官员们愿意将政府内部的分歧透露给媒体,媒体对这场战争的报道显得更加悲观,但也更为客观。尼克松上台后,更多的美国人意识到这场战争是一个错误。媒体的态度也相应得发生变化,从“我们的战争”变为“这场战争”,因此并不能说是媒体失掉了战争。公众支持率下降是因为公众疲于战争,媒体只是对军事和政治策略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并没有说这场战争是不可取胜或是不公正的,而且大部分新闻广播和报纸都抨击反战人士的策略,并频繁地将反战活动家定义为“暴力的疯子”或是“不忠诚的士兵”。②也许大卫·布林克利对媒体影响的评价抓住了其核心:“电视在60年代把真正的美国人展示在美国人面前,它的确呈现给人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地方和事情⋯一些是他们喜欢的,一些是他们不喜欢的。但电视没有制造或生产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鼬一些保守派人士之所以将越战称之为“电视媒体的战争”,是想使媒体成为替罪羊,为军事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开罪。三、媒体报道对美国民众和政府决策的影响虽然不能将越战称之为“电视媒体的战争”,但媒体作为人们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媒体出于职业要求不得不对国内一些反战情况加以报道,而这一方面使那些本来就对战争心存不满的人更易加入反战组织,另一方面尽管民众对反战较为反感,但媒体的报道对民众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开始去思考这场战争。尤其是越战后期,媒体将战场的残酷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电视荧幕上的“雪松瀑布事件”、“美莱事件”等。到了尼克松时期,一个更让人心痛的情景出现在荧幕上,一个名叫尼克(Nick)的记者拍摄了一组《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ChildrenfleeinganAmericannapalmstrike,越南,1972)的照片,照片中一群孩子在公路上奔跑着,其中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被汽油弹烧着了,她一边跑一边叫喊“烫死了,烫死了”。④这组照片迅速被《纽约时报》刊登在头版上,顿时全国喧声哗然,反战高潮再一次掀起。更为重要的是1971年。DanielC.Hallin111eMedia,theWarinVietnam.andPoliticalSupport:ACritiqueoftheThesisofallOppositionalMedia,TheJournalofPolitics,V01.46,No.1(Feb.,1984),PP,2-24.。LouisW.1iebovich.T妇Pre,rdandTheModernPresidency:MythsandMindsetsfromKennedytoClinton,Praeg日Westport’Corm,SeriesTitle№盯I998,p.59.oDanielC.Hall'n.Uncensored,陷r:刀MMediaand1%tnam,California:UnivcvsityofCalifomiaPressedition1986,P.5.。LouisW.1iebovich.1竹PPressand77IeModernPresidency:MythsandMindsetspomKennedytoClinton,Praeg盯Westport,Conn.SeriesTitleYc缸1998p.60.51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丹尼尔·伯格将五角大楼文件的部分内容泄露给了《纽约时报》,而《纽约时报》对其内容的刊登更是掀起了美国各界的反对之声。五角大楼文件是由麦克纳马拉的继任者克拉克·克利福德组织五角大楼的一些文官对越战政策做出的一个全程回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不管派去多少人,河内都可以吃掉,根本就别指望战争会结束。”哪此文件内容在1971年被公诸于世,民众对越战中美国取胜的希望大打折扣,反战运动再一次进入高潮。可见,媒体的客观报道对民众确实是产生了影响,然而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因为无论如何报道,民众对于这场无止境的、耗费巨大的、间隔几千里远的、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内的战争的不满终将产生。这是美国民众由“民主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向“美国爱国主义”回归的必然选择(这点在下面将详细谈到)。媒体被认为是美国的“第四政府”,前面谈到了每届总统对媒体是既爱又怕,这些保守派人士一直都认为是媒体在政府背后“捅了一刀”,从而导致越战失败。尽管他们的这种说法有所夸大,但媒体的确在政府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哈佛大学教授罗杰·希尔斯指出:“美国的决策者分为‘第一圈’即直接制定政策者,包括总统、国会、联邦政府各部门、国会各委员会、白宫;以及‘第二圈’即社会力量,包括新闻媒介舆论、政党和利益集团等势力。”留政府时刻关注着媒体对战争的报道情况。一位政府官员说:“我们每天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读《纽约时报》,没有《纽约时报》我们很难工作。”固沃尔特·克朗凯特是CBS中一名著名的新闻记者,被称为是“美国最受信任的人”,他的评论对民众和政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越战初期他极力支持美国的越战政策,但当“春季攻势”发生后,他亲自去了北越,回国后他一改从前的支持立场,在其报道中说到:“现在我们政府所说的战争即将胜利的说法看来是错误的,在现实面前,乐观者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现在的情况是战争处于僵局,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与北越进行谈判。”够沃尔特·克朗凯特立场转变震惊了约翰逊,他说:“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那么我就失去了整个国家。”⑤当大多新闻媒体对政府的越战政策持怀疑态度的时候,原先激进的政策变得有所收拢。⋯GC.Herring,PentagonPapers,McCaaw-HillEducation,1993.P.150.圆马正义:‘美国媒体与美国国会在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探悉),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第22页。固DorisA.Graber,MassMediaandAmericanPolities,CongressionalQuarterlyInc,1993,p.362.固Who,What,When,Where,Why:ReportfromVietnambyWalterCronldte,CBS,Febmary271968,A596.MuseumofTelevisionandRadio,NewYork,NY.Citedfrom:B.YoungMarilyn'&RobertBuzzanco,■Companionto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2.P.462.@B.YoungMarilyn’&RobertBuzzanco,ACompanion10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2.p.462.52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参与60年代这场反战运动的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几股力量外,美国士兵的反战也不容忽视,而这一群体的反战较其他团体而言更具有说服力。为了更清楚地呈现出当时士兵的反战情况,本章将分为三个小组织进行探讨。一、退伍回国的老兵或伤员的反战情况关于这个群体反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这些人回国后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承受着极大的社会压力。他们感到已经严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内心的痛处不言而喻。当然反战的老兵人数在整个退伍老兵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以退伍的黑人士兵为主,因为这些人感到政府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感情和经济支持。l、他们回国后难以摆脱战场上的那种暴怒和武力。士兵参战前都会被发往一个孤岛进行为期8个星期的封闭式基地训练,整个训练课程都排得很满,士兵之间严禁交谈。据老兵戈登回忆到:“训练十分残酷。我们在队列里跑步,如果有人倒下了,不仅不允许你去拉他,而且要求你踩在他的身上跑过去。有人手摔断了,我们都不能管他们。训练官们十分严厉,我们练习拼刺刀,练习游泳,有两个人死了,还有一个人在格斗中身亡。这其实就是一种控制大脑的训练。当你从训练营出来以后,你看周围的事物就截然不同了。”∞且士兵接受洗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官告诉他们:“越南人是‘gooks(对东方人的蔑称)’,根本不是人”。在酷似越南战场的训练基地,士兵仅存的信仰是对越南入的仇恨与对上级军官的忠诚。而战场上不假思索的杀人习惯以及充满血腥的战场,给他们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很多人回国后还患上了“战后精神创伤综合症”,不得不选择心理医生就诊。这种易怒的情绪很难马上调整,无法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去。2、回国后,士兵开始怀疑自己的人性以及爱人的能力。在越南时到处都是妓院,他们将强奸妇女等同于逛妓院,越南妇女被认为是低级的“gooks”。这种对待女性的残忍使他们回国面对国内妇女时,充满了负罪感,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具有爱别人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很多入一见老兵就问在越南杀了多少人。这个问题让老兵陷入困窘,他们遵照国家的安排,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前线,回国后不仅没有得到感激,国人反而对他们充满了责备。就是在自己妻儿面前,这些老兵都很少。I美】郑凯梅:‘美国兵眼中的战争),北京新华书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53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敢于谈及越战,在他们心中多了一些秘密,多了一份沉默,多了一条鸿沟。而老兵把这种自责与他责造成的愤怒感发泄在参与反战的行动中。3、黑人士兵回国后,依然被看作是二等公民(secondclass),而且享受到的待遇和报酬远不如二战或朝鲜战争之后的。比如在受教育权上,能遵照《退伍军人法》相关规定享受到教育的士兵家庭不足20%;73%的黑人士兵虽申请了军人管理部门的帮助,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职业领域中,22%的人得到了政府的帮助,而61%的人没有得到。哪在参战之前,军队被黑人认为是种族歧视最轻的部门,也是他们实现价值和改变自身地位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战后政府对他们的待遇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反战情绪一触即发。(二)战场上的经历使得他们不再相信政府,内心深处的忏悔和愧疚感使他们义无反顾得走上了政府的对立面。训练官在训练士兵时会说越南人是共产主义者,是“gooks”,美国人是为越南的民主和人民的幸福而去的,并且南越的人民对美国的介入表示极大的欢迎。但士兵在战场上目睹的一切证明了美国政府的言语只不过是苍白无力的借口罢了。南越人的坚决抵抗,尤其是在1968年春季攻势后,许多美国士兵开始怀疑南越普通群众是支持北越人的。海军陆战队队员戈登就此回忆到:“在春季攻势中,北越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震动手榴弹。它不是用炸弹伤人,而是在地层表面造成强大的震动力,把所有的天线振得掉下来,从而破坏美军驻地的整个通信系统。越共能这么接近我们,这么打我们,村里人肯定都知道,因为他们要储存和运送武器弹药。而且在越共发动“春季攻势”以前,有一个越南村民经常过来帮我们洗衣服,还有几个越南女人帮助军官们整理打扫房间,但攻势之后,他们谁都没有来,他们应该是先前越共派来的探子。”四所以,这些士兵开始反思,无论是南越人还是北越入都是不欢迎美国的。而且美国政府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南越人谋幸福,但“战略村”计划却将人们撵往荒芜的地方,如果不走,美国士兵可以将其杀死。有些士兵慢慢地开始怀疑自己的道义责任,认为自己“失道者寡助”,所以才会屡屡遭到“民解”和越共的袭击。此外,有些觉悟较高的士兵开始从信仰层面考虑美军的所作所为。在基地训练中,训练官的训话往往把对共产主义的仇恨转变为对越南人的种族歧视,即种族歧视代替了信仰歧视。可是一个重要问题始终困扰着作战士兵,即美军以此为标准的话,在战争过程中又如何区分北越人和南越人呢?人权与“gooks”无关吗?种种的疑惑伴随着他们,回国后一种内心的不安使有些士兵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国内的反战运动。例如,当时越战中的一名海军陆战队(DJamesFcndrich,MichaelPearson.BlackVeteransReturn,Society,1970.3.P.53.圆【美1郑凯梅:‘美国兵眼中的战争》,北京新华书版社,2008年版,第316页。54 彳嚣、.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队员戈登·弗莱彻豪厄尔在1968年退伍回国后,迅速加入了反战队伍的行列。∞总之,无论是出于上述哪种缘由,退伍老兵对战争和政府失去了信任。通过参加“反越南战争的老兵”(VietnamVeteransAgainstTheWar),简称VVAW组织,积极从事反战行动。VVAW组织产生于1967年,这年4月15日发生在纽约的示威游行活动中出现了第一批反战老兵,他们以“争取和平的老兵(VeteransforPeace)”的身份出现。其组织者是越战时美军的航空专家巴里,他对美国政府在战场上的立场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他拒绝了新的任命,开始组织领导国内的反战运动。4月的这次大约2000名老兵的游行便是他的第一次行动,随后6月1日,他和另外五个人在纽约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VVAW组织。VFP(VeteransforPeace)给予该组织以经济上的援助,起初这两个组织是对等的,并进行着密切的合作。后来,VVAW组织的影响力超过前者。对于大多数反战士兵来说,VVAW不单单是一个政治性组织,它更是他们的一个家,因为在外界他们感到被主流社会所疏远。在该组织曼哈顿的总指挥部,穿着军用鞋和军用夹克、留着长发的人在制定着他们的反战计划,这个组织给予了这些人精神和感情上的寄托。VVAW组织成立后,以“良心觉醒”为自己开展活动的旗帜,这使得他们具有了一个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们曾亲临战场,对自己的反战目的很明确,更能击中政府的要害,也更容易打动民众。为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巴里尽可能地利用电视采访、广播节目、公众集会等发表演讲。其中影响重大的事件是1967年11月19日由VVAW发起了反对越战的签名活动,第二天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②自此之后,该组织的影响迅速在阿拉巴马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纽约等地扩散。一些重要的政府人员开始关注此事,这也引起了早期持反战言论的参议员的注意。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联邦调查局制止VVAW的活动,并要求调查参加11月19日签名活动的人的背景资料。约翰逊总统也要求中情局搜集有关外国资助反战运动的证据,但结果中情局并没有找到。VVAW组织也如同其他反战组织一样,在选举政治上向国会施压,1968年夏天,该组织在芝加哥召开的民主党会议上极力支持反战人士尤金·麦卡锡的总统提名。许多柱着拐杖或坐着轮椅的老兵扔掉在战争中赢得的奖牌加入反战行列。在1970年该组织变得更为积极,9月有150名老兵进行了为期4天的行军,一路上好还召集了1500多名人士的集会游行。ⅥAW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调查在越南的美国人的战争犯罪情况,时间是1971年卜2。【美】郑凯梅:‘美国兵眼中的战争’,北京新华书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4arilynB.YoungandRobertBuzzanco,爿Companionto埔eVietnamWar,BlackwdlPublishingLtd2002.p.407hbid.55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月,也称这次调查为“冬季士兵调查”。其中有125名老兵描述了他们在越南亲自目睹的恐怖事件,同时这些痛苦的场景又使这些老兵回忆起以往对越南人的种种暴力。这次调查加深了民众对战争的认识,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战争。该组织在1971年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出版物,并根据“冬季士兵调查”制作了题为《冬季士兵》的电影,且积极派代表去河内参加和平会议。1971年末反战又掀起新高潮,在纽约的圣诞前夕,士兵集合于圣巴特里克大教堂,并宣读了死于战争中的士兵的名字。∞1975年美军完全从越南撤军后,该组织的反战也慢慢平息,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组成其他的组织,继续为争取士兵的权利努力。二、驻越美军的反战随着战争进行,被派往越南的美国军队素质越来越低,军队纪律日益松散,吸食鸦片、消极避战行为层出不穷。“保命回家”成了美国士兵中间的流行语。②驻越美军既有白人,也有黑人士兵,但反战的主力军是后者。美国的征兵系统比较混乱,各个地方征兵委员会的征兵标准都不一样,关于缓征或延期的资格审定也不一样。大学生尤其是上了好大学的学生有更多的缓征机会,中上级阶层会专门从事一些可借此缓征的行业以逃避当兵。这样最终被征募的大多数是贫困阶层,出于无奈而前去越南。这些贫困阶层尤其以黑人士兵(主要是非裔美国人和部分墨西哥裔美国人)为主。这种本来就存在的征兵制上的不平等还不足以成为黑人士兵的反战原因,因为起初他们对军队抱有极高的期望。后来之所以反战,是因为军队中存在的严重种族歧视致使他们原先对军队寄予的厚望破灭。美国黑人起初对战争寄予了厚望与热情,因为他们把参与作战看作是证明自己爱国、体现自身作为公民和士兵价值的最佳途径,并且也将它视作是改变自身经济情况和增强归属感的一种方法。锄当时的格兰斯特警官结婚并育有三子后,重新延长了六年兵役。他这样说到:“在外面工作挣钱不如服役好,因为军队可以照顾我和我的家人。”固尽管他们明白,自身与白人在作战中区别还很大,比如:以自己肤色为标准划分不同作战团体,拥有的是次标准化的武器设备,且承担的往往是比较卑微繁重的任务。但是,越战看起来是与以往战争不一样的,因为它从一开始黑人与白人就被融合在一起作战,看似黑人与白人在战争中有了相同的权利。在二十世。Ibid,p.409.国GabrielKolko,AnatomyofAWar?Vietnam,腑eUnitedStates,andtheModernHistoricalExperience,NewPress,1994,p.289.*MarnynB.YoungandRobertBuzzanco,4Companionto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eUPublishingLtd2002.P.333.。Ibid.P.334.56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纪六十年代早期,军队享有一种美誉,它被视为是种族歧视最不严重的地方,而这在当时种族隔离制度盛行的南方黑人来看极其可贵,所以参军入伍的激情很浓。但随着越战的进行,黑人的这种希望破灭,他们发现种族歧视在军队中仍十分猖獗。士兵以不同的方式发泄不满,比如吸食可卡因,频发种族暴力事件等。可以说,黑人士兵的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反战,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美国无功而返的结局。黑人士兵心怀希望参军作战,他们渴望成为好士兵(战场上他们的表现也确实称得上是好士兵),以表明自己并不比白人差。当时任军队总指挥的威斯特摩兰对此说到:“战场的危险和孤独,道路的肮脏和泥泞并没有阻挡黑人作战的勇气,他们敢于作为全美的代表牺牲。他们善于作战,表现完美。”∞尽管这样,军队中的种族歧视仍非常明显。首先,应征入伍时的不平等。非裔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群体。他们中很少有人在征兵年龄还在校学习,从18岁注册当兵一直到26岁。随着战争的进行,兵源要求越来越多。1966年3月24日,兵役部宣布,只有在班里(一年级学生)排名靠前的全日制大学生才能被缓征,这对那些因家庭困难而不得不就读专科院校和社区学院的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留(上文提到过此点),这样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即使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黑人也基本没有缓征的机会。在1960年代早期这个问题没有成为黑人主要的反对对象,随着兵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黑人被不成比例征用的现象日益加剧,1967年黑人在整个被征士兵中占到16%(黑人当时占到整个美国人口的12%)。@其次,黑人士兵的数目同军队人口总数不成比例,且死亡率也大大高于白人。黑人当时占到整个美国人口的12%,但在军队中,他们却占到整个驻越美军的1/4或i/3,而且50%的黑人要被派到前线作战。而到1973年,美军在越南战场的死亡率为12.6%,其中黑人为30%。总体来看,有五万八千名美军逝世,其中有7241人为黑人。固黑人士兵如此高的伤亡率,在有些逝世士兵的家长来看是士兵忠诚爱国的表现,但大部分黑人认为这是军队中种族歧视的表现,黑人在一场不道德战争中承担了不恰当的任务。第三,当地征兵委员会构成成分也存在明显的种族歧视。美国大约有4080个征兵委员会,但在人员构成上被认为是上层白人的组织,99%的成员是白人。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大约占到总入口的12%,但1966年他们仅占到整个委员会人数的qbid.宙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7页。@MarilynB.YoungandRobertBuzzanco,ACompanionlo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2.P.336.④Ibid_5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1.3%,1968年为4.4%。锄当地的征兵委员会有决定被征的人有无缓征的权利,所以黑人在委员会不足的议席当然会影响到黑人士兵的权益。第四,军队升职中黑人和白人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象。格兰斯特军官说:“一个黑人士兵不得不做出200%的努力,而一个白人只需要动动鼻子就可以得到一个军官头衔。”圆据调查,有64%的黑人相信白人在军队中提升的更快。固当然这与黑人、白人所在的军事部门有关,更多的黑人是从事繁重的劳动,而白人则是在上级部门。第五,军事审判部门的公正性被黑人士兵所质疑。严重违反军纪行为的士兵要先被送往军事法庭,进而再将某些人由公民审判。据调查,被公民审判的黑人(主要是非裔美国人)是白人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了黑人和白人所犯罪行的不同,多于41%的黑人士兵是由于军事案件被起诉(如袭击一个长官),而白人通常只是被送往军事法庭。如果被判刑的话,通常黑人的刑期要比白人长。在军队里,大部分黑人要服役三年,而白人只需服役两年半。鲫黑人还从与白人的比较中反对战争。像马丁·路德金和其他批判战争的人一样,他们认为为了一场不公正和不道义的战争,而逼迫年轻人去牺牲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们这样说到:“因为美国的黑人并没有享受如同白人那样的权利和优惠,所以我们也没有相同的义务。”固更有黑人活动家说到:“白人之所以在越南抵抗是因为他们是美国的国民,而我们不需要作战是因为我们不是美国的国民。”@大多数黑人士兵意识到了上面所述的问题,他们开始严重质疑军队的公正性以及战争的道义性,参战之初的那种激情和期望已荡然无存。1967年春天黑人士兵的反战情绪开始上升,马丁·路德·金在报道中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决定将民权运动与反战运动结合起来。他说:“我不能再沉默了,所有勇敢的反对者们把民权运动的那股热情同样用在和平运动中吧。”⑦1967年3月,他领导了大约8000人在芝加哥游行示威,4月他做了一个激奋人心的演讲:“伟大社会’的计划已经被越战中断了,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暴力散播者。美国将用于‘伟大社会’计划的资金和注意力转移到越战中,它使美国黑人的希望落空,使那些受尽压迫的黑人去八千英里外的地方保护东南亚的自由,而这份自由在美国的佐治亚和①lbid.P.350.呵amesFendrich&MichaelPmrson.BlackVeteransReturn,Sociely.1970.3.P.6.qbid.④DepartmentofDfcnse,1972,v01.IV,E57-60.CitedfromMarilynB.YoungandRobertBuzzanco,ACompanmntotheViemamWar,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2.P.337.囝M积I”B.Young&RobertBuzzanco,彳Companionto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cllPublishingLtd2002.P.337.@Ibid.∞T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er3:DaysofDeciMon,1965-196Lp.74.58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黑人居住区还没有找到。”∞但在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遇害之前,黑入发泄不满的手段比较温和,更多的是在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起初,有一部分黑人对这种状况是逆来顺受,等着退役回国,但另外一部分黑人则在通过积极渠道为和平改变军队体制而努力。比如在军队的一些俱乐部增加黑人音乐、做一些简单的演讲等。但是随后黑人士兵发现,这种温和的方式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黑人仍然是低贱的。因此,黑人开始组织自己的小团体、小帮派来稳固黑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到1968年,基于黑人共同意识、共同使命感的新的黑人文化组织产生。在这个组织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术语,将黑人称之为“兄弟”,而将白人称为“兽类”。在衣着打扮等方面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并声称黑人是伟大的。这样,军队中已明显出现了分裂,严重削减了军队的战斗力。1968年1月31日“春季攻势”的发生对士兵的心理又是一次冲撞。因为“春季攻势”发生以后,很多黑人士兵不再相信美国仍能在战争中取胜,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再为白人的事业去抗争甚至牺牲。这时黑人士兵对待战争的态度已经明显不一样了,在他们看来,美国之所以打这场战争,原因是想用金钱填满白人的口袋。于是许多士兵以吸食大麻、酗酒度日。到1968年,吸毒在驻越美军中已相当普遍。根据美国国防部调查,1971年期间,吸大麻者占驻越陆军人员的50.9%,吸海洛因和鸦片者占28.5%,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吸毒成瘾。四1968年4月,当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枪杀事件发生后,黑人士兵心中原本的那种愤恨被激发,导致军队中暴力事件大范围出现。在黑人看来,马丁·路德金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而是全体黑人的骄傲。他遇害一事使得很多人感到痛苦,希望和幻想破灭了。艾勒·托马斯曾回忆到:“当这位民权运动领袖遇害后,军队里的每个黑人士兵都极度愤怒,他们甚至想去杀人,”@随后,便是一系列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袭击长官;一种是监狱里黑人发生暴动,有些黑人士兵还加入一些激进组织专门组织暴力事件。据国防部调查,1968年就兵变和抗命事件就发生了252起,到1971年士兵杀伤军官的事件超过700起。鲫当然美国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是消除军队中的激进分子,另一方面制定了许多新规定来整治军队纪律,黑人士兵在军队中的状况有所改善。在上述反战的士兵团体中,驻越女兵作为一支相对特殊但又占少数的群体,其反战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驻越女兵的反战: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驻越美军中所占。Ibid.P.78.母Lewy,AmericainVietna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154.olbid.p80.。Ibid.,pp.155-156;GabrielKolko,Anatomyof—War?HemanttheUnitedStates,andtheModernHistoricalExperience,NewYork:NewYorkPress,1994,P.364.59 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的比例很小。她们反战主要是迫于一下几个原因。首先,在军队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兵被以低等士兵对待且很难得到擢升,对工作安排的不理想使他们萌生了反战的意识。其次,在女兵中存在着一些同性恋者,而同性恋者在军队中是极其不受尊重的,妇女们随时有可能被污蔑为同性恋者。而且一些军队机构还以此行要挟,作为控制对外舆论的一种手段。这种氛围使得妇女们极为压抑,也不利于她们的正常交往。一次,妇女们在密歇根州的空军基地分发写有核武器事故的小册子,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军事部门的质疑。于是他们要求妇女武装部队(WAC)拟出名单,指出那些吸毒、同性恋以及从事颠覆活动的人。一个WAC成员写道:“这种随意的拉扯和诬陷将会使他们在公众面前失掉工作,我们因怕被报道成同性恋者而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在餐厅或公车上坐在一起。”。公开的反战运动在她们当中并不占主流,而是主要借助于当时的美军报纸(GIS)。通过GIPress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关于这点,在稍后的士兵反战中会详细论述。三、被北越遣送回国的战俘参与反战战俘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被系统地探讨过。笔者运用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对战俘的反战情况尽可能得进行阐释。越南民族解放阵线(NLF)(简称“民解”,下文同)和越南民主共和国(DRA)的“战俘政策”:越南民主共和国对“战俘政策”的应用最早要追溯到二战期间。一名美国飞行员在北越地区对日本进行空中打击时负伤,随后越共搭救了这名飞行员,并将他送往美国,希望美国支持越共统一越南。但二战后美国依然支持法国恢复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至此北越的希望落空。1954年6月越共逮捕了美籍的五名战俘,lO周之后他们得到了释放。越共广播了这些战俘的陈述:“通过这次的经历,我们认识到美国对越南的干涉是严重违反民意的,越南人要求独立的决心不会削减。如果我们之前就认识到这个事实的话,就不会来到这个国家。”圆无论他们的陈述是否处于自愿,但这种模式在接下来的20年一直被运用。随着美国在越南不断的升级,战俘也越来越多。如下表所示:缸‘C1DAttcuksWACS"’.BraggBriefs4:50une1971):2,10.。RoehesteT&Kiley,HonorBound,pp.25·27.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在越的美军战俘数量(1964年一一1973年)④时间在越南的美军战俘数量1964年361965年831966年1061967年1891968年1621973年205战俘数量的增多为民解和越共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外交手段,即频繁地将这些战俘作为一个媒介影响美国公众的感情。1965年,民解就将几个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员与西贡政权公开的报复联系起来,利用他们的死来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随后美国政府对西贡的这一行为进行了警告。美军对越南的轰炸使民解在保证战俘生命以及防止他们逃亡上感到越来越困难,与其这样,还不如将其释放。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美国民众认为民解是有着人性道德的,另一方面也可借此利用被释放的战俘作有利于民解或越共的宣传。于是在1965年11月27日华盛顿发生游行示威的第二天,民解(NLF)就宣布释放美籍两名战俘,分别为乔治·史密斯和克劳德·麦克卢尔。对此民解的主席阮友寿锄说到:“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我们唯一的胜利目标,为了回应和表示对美国国内反战运动者的友好,我们将两名战俘遣还。”@这两名战俘跨越了越南边界,到达柬埔寨,结束了他们两年的战俘生活。当他们到达金边时,收到了来自国内青年学生反战组织SDS的电报。电报声称:“成千上百万的美国人支持你们归国。帮助我们讲出越南的真相吧。”@乔治·史密斯在随后第一次举行的派对新闻会议上说到:“虽然我不知道SDS。Rochester&Kiley,HonorBound,appendix3,600-602.圆阮友寿(1910-1996),越南人.曾任国家副主席,代理主席。@MarkPhilipBradley,MarilynB.Young,MakingSenseC矿豫PVietnamWar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Inc.2008.P.251.固GeorgeE.Smith.P.O.W::TwoYearsWithIheVietCong,Berkeley,Galif.:Ramparts,1971,302n16;SeymourTopping,,AsianCommunistsSurePublicOpinioninU.S.WillForceWar’SEnd.New场庸Hines,28Novcmbcrl965.187,p.30.61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中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不清楚这个组织的具体情况。我只知道它是一个反战组织,是他们使我得到释放。所以,我确定他们不是坏的家伙。”∞克劳德·麦克卢尔随后也说到:“越共对美籍战俘的待遇很好,并不是尼克松对美国政府所说的那样。美国在越南根本不可能成功,什么好处得不到,最后只能无功而返。”圆美国政府把上述他们所说的话作为越共对他们洗脑的证据。但无论如何,这两名战俘的行动在国内引起了关注,对政府又构成一种挑战。通过这两名战俘对越战的反对,民解的“战俘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民解(NLF)在运用战俘做文章的时候,越南民主共和国(DRA)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在1964年“东京湾事件”中北越抓获了第一个美军战俘,此后越共抓获的战俘人数比民解还多。因为对美国来说,拯救在轰炸北越时受伤的美军要比寻找在南越作战时丢失或受伤的士兵更为困难。北越政府威胁将以“战争犯罪”起诉这些战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他们的威慑力。当1966年6月约翰逊轰炸了靠近河内和海防的油库时,越共让这些战俘在河内街道游行以示对美国行为的报复。游行时,有暴徒想要杀害战俘,是越共阻止了这一暴动从而使战俘得救。@这次游行看起来更多的是在威胁华盛顿的美国人,而不仅仅是河内的美国人。《民族》(Nation)杂志上对此评论道:“美国政府无法保证在北越的战俘免遭袭击。”《国家评论》(肋tJonReview)这样说到:“越共对战俘运用的是一套心理战术,而如果将这场心理战操作漂亮,即可使河内免遭大规模轰炸。并且让世人认为美国是滴着血的侵略者。”鲫美国参议院威廉·富尔布莱特和尤金·麦卡锡发表声称,要求北越克制。不要对战俘实行报复。北越通过这种手段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施加了压力,引起了美国民众对战俘命运的关注。面对民解和越共的战俘政策,美国试着从另一个方面努力。约翰逊时期,由于全面升级后战场形势并不乐观。对于他来说,既不能赢得战争也不情愿退出越南,更无法确信能把战俘带回国家。因此,约翰逊一面警告北越禁止以“战争犯罪”起诉战俘,更多的则是避免讨论战俘问题。但是忽视战俘问题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是激起民众更多的怀疑。到尼克松时期,战争的进行已经极为困难。为了缓和国内的反战运动、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为战争的进行赢得更多的时间,尼克松政府开始利用战俘问题做文章。据有关人士回忆:“尼克松利用战俘问题延长战争,声称只有战争取得胜利,被困的战俘才能被遣还。战俘在河内的待遇问题也成为尼olbid.圆lbid.P.190.@Honoi’SkindofEscalation,time,22July1966,12.p.36.④AnInstructiveEpisode,Nation,8August1966,108;JamesBumham,Hanoi’SSpecialWeaponsSystem,NationalReview,9August1966,P.89.62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克松向人们寻求支持的借口。”∞战俘的反战形式:如上述所提到的,有些战俘回国后加入国内的反战组织,并不断宣称北越人的斗争意志以及美国的不道义行为。1965年民解释放的乔治·史密斯和克劳德·麦克卢尔两名战俘是民解“战俘政策”的成功应用。此后,民解和越共不断释放战俘,甚至主动将这些战俘交于美国国内反战活动家的手中。这些战俘回国后不断声称:“如果美军撤退的话,越共将真诚地给美国人想要的一些东西。战俘能否被遣还、战争能否停止主要取决于美国能否作出适当的妥协”。学反战活动家乔·希尔在一本反战小册子里说到:“解决战俘的方法就是结束战争”。@河内通过战俘发起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而尼克松针对此也发起了反宣传活动,认为并非如北越所言,战俘在越南其实遭到了非人性的虐待。不管这些战俘的反战宣传是否属于自愿,其造成的结果是复杂的。北越不断地通过报纸等宣称,只要美军迅速撤退,战俘就可全部被遣还。而战俘在国内的宣传又不断证实着北越的申明。实际上,美军的俘虏已经成为北越对付美国的一张王牌。尼克松时期,政府不断受到来自越战战俘家属的责难。而政府企图运用战俘来赢得民众支持,拖延撤军时间的计划随告破产,从而加速了战争的结束。绝大部分士兵起初是怀着保卫国家的信念参战的,但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立场在越战后期发生了变化。1965年时,士兵们会在书信中说,“⋯⋯我正在同我们必然的敌人作战。我正在用战斗来保护我坚信且愿意生活于其中的事物——民主社会。如果我在完成人生使命的过程中牺牲了,请不要为我哭泣,也不要为我难过。我只希望我的人民能够为我所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和骄傲。”锄但是到越战后期,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我愧对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国家。我们烧毁了所见到的每一间房屋。⋯⋯所有人都哭喊着,祈求我们不要把他们分开,不要带走他们的丈夫和父亲、儿子和祖父。妇女们在呜咽和呻吟。接着,他们充满恐怖地眼睁睁看着我们烧掉他们的房屋、财产和食物。使得,我们烧掉他们的大米并射杀了所有的牲畜。”固①MarkPhilipBradley,MarilynB.Young,MalangSenseofTheFietnamWar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251.圆Ibid.p.200.呵hid.④【美】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76页。@【美】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许先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08页a63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第五章反战运动的局限性及其有限影响一、反战运动的局限性众多的反战组织在这次运动中形成并发挥作用,但事实上其组织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没有发挥出它们本应有的效应。换句话说,因为反战者通过内斗削弱了自身,而没有使得他们的力量增强。山发生与60年代的这场运动,其参与者成分复杂,组织繁多。运动的多样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尽可能地凝聚所有力量,扩充反战人士和士气;另一方面组织内部成员由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观点等存在差异,致使后期内部冲突加剧,凝聚力下降,极易被政府分化瓦解。不单单是在青年与妇女等团体之间有严重冲突,就连各个团体内部也矛盾重重。这里以青年学生组织和妇女反战组织为例说明此问题。首先看当时青年学生反战的核心组织SDS。其一,SDS作为重要的反战组织,内部松散无力。它被称为是一个政治万花筒。因为它内部存在各种流派、思想。加入该组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有反战的意向即可加入,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加入。此外,该组织没有统一的时间限制,来去自由。很多人是出于一时兴致而加入,第二天就选择退出。再者,没有统一的纲领、思想,观点很难达成一致。这些问题势必会造成成员的流动性过大,政治上的不连续性,从而给内部决策形成阻力。而且很多激进组织反对美国资本主义,提出的一些想法带有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其二,内部存在有严重的冲突,尤其是在越战中后期。在SDS内部,有些入主张激进,有些人偏向于缓和。而作为其中的女学生由于受到不公平待遇,日益要求凸显自身的价值。而SDS组织始终未给予重视和解决,于是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SDS内的女学生反对该组织的人越来越多。1969年,该组织召开第九届年会,会上因无力解决妇女等问题而最终宣告SDS组织的分裂。它的分裂也侧面宣告了战场反战运动高潮的消逝。其三,学生没有与工人联合,相反二者之间存在有严重的裂缝。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自傲地将自己认定为道德高尚、有内涵、有品味的人,而将工人视为软弱、愚蠢的人。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学生反对政府的越战政策,而工人支持政府,因为政府宣传的“伟大社会”方案符合工人的理想。此外,工人认为战争会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大炮与黄油”可以兼得。到1970年由该组织分裂出来的“地下气象员”组织的三名成员被炸死,。)、,Vells,TheWarH省thin,BattleoverHdnam,Bcj'kdcy,CA:UniversityofCaliforlliaPress,1994。P.10564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也宣告了暴力时代的结束。其次分析妇女反战组织。妇女反战虽然取得了成就,部分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但是组织内部的冲突还是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就妇女反战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有:其一,因阶级、种族而造成的不和。前面已经谈到,参加反战的妇女大多数是白人中产阶级。黑人下层阶级是较为贫困的,他们认为“和平运动是有人在家照看孩子的,或丈夫能挣钱养家的白入女性的特权运动。”山因此,少量的参战妇女表现并不积极。其二,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的不同,对战争的认同上也不一样,可能自人妇女更多的是从道义上同情越南人,而黑人妇女可能达不到这个层次,他们考虑的是更为直观的亲戚朋友的安全问题。考虑问题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使他们的观点难以协调。此外,在整个反战组织内部还存在自由派与激进派,反对共产主义与支持共产主义、新老左翼等多重矛盾。到中后期,许多反战人士对反战效果并不满意,因为在他们看来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民众却对他们没有好感。因为当时很多的美国人认为这些反战人士是一群内斗的群体,是一场暴乱,是不爱国的表现。这些声音反馈到反战人士耳中,他们变得气馁,到后期逐步有人退出。总之,反战组织内部自从建立伊始,就存在许多问题。他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与联合。反战参与者由形形色色的市民组成,结成的这些而这些团体。在战略方针上没有达到一致。在这众多的团体当中,没有一个起支配性的。他们一拥而上,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这样必定会造成组织的凌乱和内讧的不可避免,而在整个反战过程中这些问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因此说这次反战运动所起的作用是微妙的,由于反战组织内部问题的存在,导致反战运动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首先反战运动中有很多是追求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出于叛逆而故意参与反战,他们真实的目的并不是停战,而是尽可能的表现个性。这样一方面导致组织的难以统一和管理,另一方面也严重干扰了民众的公共生活。在这个层面上说反战运动其实是失败的,与民众的这种隔阂始终没有消减,民众对反战越来越反感。直到战争结束,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仍然是很高的,而且这些反战分子的牺牲被民众认为是自身自灭,咎由自取。即使是在1968年,很多美国人反对战争,但对反战运动仍然持反对态度。一位父亲,儿子死在越南,他说:“我希望我们要么打赢战争,要么退出,我讨厌那些搞游行来要和平的人。如果能离开那个鬼地方,越快越好。”罾可见反战运动不仅没有民众参加,而且没有得到民众最起码的同情。这相比较于这些反战团体所付。[美】克瑞斯汀·斯维斯特著:‘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余潇枫、潘一禾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圆[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5页.65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出的,是得不偿失的。其次,反战运动的这种局限性还表现在与政府的关系上。诚然反战运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但是组织的混乱又给政府提供了分化瓦解的机会。比如尼克松在上台后,“战争越南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征兵制的改革都迷惑了民众的眼睛,同时也使反战运动得以暂时缓解。但其实尼克松一边欺骗着民众,一边进行着更大规模的轰炸。尽管反战运动因尼克松的轰炸再次掀起高潮。但这个时期反战组织内部已经走向分裂,而且反战形式也没有出现什么新变化,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正如和平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学生查尔斯·德比尼特蒂所得出的结论:“在这场战争当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二、反战造成的有限影响虽然反战组织内部存在上述问题,但这场运动对美国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反战运动中,许多反战团体反对美国的国家垄断主义和称霸世界的扩张主义,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形成挑战,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反正统以及生活上的反常规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发起的运动使民众开始关注越南问题,使政府在制定政策中不得不受到最起码的限制,而且反战中由他们传达出的这种价值理念也对越战后美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多重影响。(一)反战对越战政策的影响乔治·哈林曾这样评价到这场反战运动:“和平运动所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非常微妙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反战运动带来的不安与产生的分化使政策制定者感到焦躁,最终促使他们寻找解决办法。”咎笔者认为美国国内的反战对于美国政府的战争行为起了相当大的“否决”力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政府升级越战的政策。除了这种直接的作用外,反战运动主要还是通过作用于政府人员或是民众,从而影响到总统的决定。1.反战运动使美国政府在越战中的决策行动投鼠忌器。1966年末,五角大楼的官员们敦促约翰逊总统轰炸河内并摧毁北越的工业生产能力,这时,约翰逊告诉他的将军们:“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的电脑一一你们能输入电脑?如果总统做诸如此类的事情,50万名愤怒的美国人爬过白宫那儿的墙并处死他们的总统要多长时。[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4页。。Ibid.P.164.66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间?”哪约翰逊对民意的重要性是了解的。他于1967年8月与一位记者谈到:“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胡志明问题和那里的战争,而是我们这里的形势。它在使敌人相信我们会退出。”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总统对反战运动的关注程度。其实这种关注程度从反战一开始就存在。他认为这是国内对战争不满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国内反战情绪爆发的一个前奏,并且认为敌人会因此受到鼓舞,同时也意识到它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尼克松政府中有力的白宫首席H.R.霍尔德曼说到:“这些嘈杂的公众舆论最终会引来极大的关注。最严重的后果是政府必须在街道上制定政策。”固也就是说,反战使得美国在越战决策上受到很大的束缚。约翰逊、尼克松两任总统对反战者的行动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要求给政府的报告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涉及反战运动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发生在华盛顿的行动。就拿约翰逊来讲,他的主要读物包括:反战活动的细节描述、反战领导者及其组织机构、地方警察对示威游行活动的准备工作。他也收到了大量关于反战运动发生时间与地点的报告。锄尽管这样,反战运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最终对政府的越战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1967年面对威斯特摩兰不断增兵的要求以及国内高潮迭起的反战运动,约翰逊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担心越战政策的继续升级会使中国卷入,破坏美苏的关系,而且将在国内引起更大的反战浪潮。另一方面,如果他大幅度削减兵力,让西贡政权自己承担战争义务的话,美国在越南取胜的可能性会很小,最终南越陷落无异于美国政治上的自杀。而1968年“春季攻势”的发生着实把约翰逊逼上了极端。反战运动因“春季攻势”而再掀高潮,同时民众、媒体、政府人员的也给予了约翰逊极大的压力。约翰逊真正被这场战争激怒了,他对助理说到:“我就像是一个搭便车的人,一场冰雹把我困于德克萨斯的高速公路上,我不能跑,不能藏,并且也不能让停下来。”@约翰逊被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困于白宫之中,他不得不于3月31日通过电视公开声称:“我不会尝试,也不会接受下一届的总统提名。”@当然并不能将其仅仅归于反战运动的结果,人们对于约翰逊一贯的不太喜欢也是导致其下台的原因。同样肯尼迪时期,他在越战干涉程度的加深也是为民众所知的,反战运动在1963年没有形成一股浪潮,除了越南战场形势等原因外,总统个人的魅力也是一个因素。约翰逊最大的弱点在于他对保守秘密的执着与热情,他经常做出一些声明,但这些声明早己被记者和民众所知并不是真实的,所以公众普遍认为∞Gitlin,HomeFrontResistancetotheHetnamWar,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engss1987,P.73.圆CharlesDIcbonedentfi.anAmericanordeal,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0,P.204,@PersonalinterviewwithH见Halderaan.,CitedfromPeterLowe,TheI巧etnamWar,London:MacmillanPressLtd'p.120.。Weils。劢PWar,ffthin,BattleoverHetn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dliaPress,1994,P.320.§r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ec3:DaysofDecision,1965·1967,p.103.@Ibid.p.105.67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他是一个善于撒谎的总统。同时,他的固执、严肃、自大也不为人们所喜欢。总体来看,人们对约翰逊普遍存在着一种不信任感。约翰逊的下台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他厌恶感的表露,但尽管这样,约翰逊仍然解释这个痛苦的决定是必要的,是为了承担责任,作为总司令,他没有将游击战略加入战争指挥中,国内的反战运动使他认识到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叫而随后尼克松以“法律和秩序”的口号竞选,给民众造成了一种印象,即他可能会使美国从越南撤出。最后尼克松以微小的优势胜出。而尼克松上台后,并没有迅速实行撤军,而是采用双轨手段,一面采取公开和秘密方式与北越进行谈判,一面又将“战争越南化”与军事压力相结合,试图谋求“和平而不失尊严”地撤退。他希望平缓国内的反战情绪,这样赢得更多的时间,以使他能运用武力达成一个更有利于自身的结果。他曾说到:“我们正处于一个极其不稳的政治形势下,人们认为约翰逊是在升级越战,而我们正在撤军。如果人们察觉到我们不是正在这样做,那整个事情就将会毁于一旦。”②1970年尼克松对中立的束埔寨进行轰炸,这再一次激起了反战人士的抵抗,如前所说,发生了一系列暴力枪杀事件。这一事件,使得尼克松决定提前从柬埔寨撤军。从所述中可看出,反战对总统按计划践行决策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2.反战通过促使部分政府人员的立场转变,从而影响到总统的决策。1967年后反战浪潮已很难轻易平息,五角大楼和白宫受到不断受到指责,政府部分要员的战争幻想破灭,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甚至说到:“胡志明是一个坚强的、老奸巨猾的畜生,无论我们对越南实施多少轰炸,他也不会退却。”@两任总统的越战政策没有顺利进行,还在于政府人员内部发生了分化,从内部削弱了总统越战升级的意志。之所以说政府部分人员的立场由“鹰派”转为“鸽派”是受反战运动影响的,其原因有:(1)反战运动给政府人员带来了严重的个人困扰。反战者通过限制他们在美国的公共活动从而打扰了其正常生活。政府人员在外的公共演讲往往会吸引一大批示威者,且许多人在度假期问也会砥临此种状况。例如当时麦克纳马拉在科罗拉多州度假,许多反战者摇动麦克纳马拉的雪橇,其中一名妇女竟然找到他的住所,并大喊她要这名国防部长看到他汉堡包里的番茄酱就能想到血。之后甚至有人放火烧毁了他在科罗拉多州的房子,夜里有人跟随他并不断向他投掷异物。锄受此困扰的远不止麦克纳马拉一个人,很明显,反战运动已经对政府人员构成了人身伤害,个人o[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a)、jldells,TheWarWithin,BattleD唧Hem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lliaPress,1994,p.118.。T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er3:DaysofDecision,1965-1967,p.91.@Ibid.P.102.68 ;巧最、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思考越南战争的一个主要方面。(2)国内的反战运动也给政府人员个人的社会交际带来影响。因为以政府人员自身为社交中心,他的外围有很多人是持反战立场的,甚至包括自己的妻儿。∞麦克纳马拉与他唯一的儿子克雷格就是因为战争立场不同而使父子关系长期陷入僵局。克雷格为了表达他对父亲越战政策的反对,他将越南民族解放战线的旗帜挂在自己的墙上,而在对面墙上挂着向下的美国国旗。麦克纳马拉非常愤怒。克雷格随后和他的父亲说到:“越战已经伤害到了国民,它是一场灾难。”∞许多政府人员的孩子参加了1967年在五角大楼门口的示威行动。这些孩子的反战使得政府人员的战争情绪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至少政府人员家庭内部的反战强化了他们对公众反战意识的认识。(3)反战人士通过选举政治,支持地方的、州和联邦政府的反战官员候选人,从而给国会造成压力。1967年尤金·麦卡锡批评约翰逊的战争,10月他提出要挑战1968年民主党的总统预选。当时有许多公民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以为约翰逊本身也是一个民主党党员。但是反战人士给了尤金·麦卡锡极大的鼓励。“春季攻势”后许多学生到达他的总部,帮助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这些学生来自100多个学校,且穿着严肃,目的是避免人们以为他们是激进者或是嬉皮士。“干净的基因”旨在使国家温和的公民相信这些男孩和女孩就是他们的邻居,争取这些公民的选票。于是这些反战活动家开始挨家挨户宣传,到处扎营,比如在教堂地下室、体育馆选民或是支持者的家中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争取了部分选民。尤金·麦卡锡说到:“虽然这部分人数目不算大,但代表了执政者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嘞1968年3月麦卡锡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竞选中惊人的得到了42%的选票,约翰逊为49%票。这被看作是约翰逊以及他的越南政策的重大失败。固而这次竞选也给国会人员造成了压力,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反战人士的诉求。(4)反战运动使得国会开始采取立法手段约束尼克松,迫使其早日从柬埔寨撤军。在1970年4月美军入侵柬埔寨后,国内再一次掀起反战高潮,国会在此情况下,开始通过决议案限制总统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参议员约翰·库伯和弗兰克·丘奇联名提出的修正案。它要求禁止美国在1972年6月30日以后继续为柬qVells.砌PWarW;_thin,BattleoverVietn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lliaPress,1994,pp.106-112.oPersonalinterviewwithCraigMcNamara.CitedfromPeterLowe,TheHetnamWar'London:MacmillanPressLtd,p.119.@PersonalinterviewwithEugeneMcCarthy;,McCarthy,劝e]'ear矿劢PPeople(GardenCity,N.Y,1969)p.45.CitedfromPeterLowe,TheVietnamWar,London:MacmillanPressLid.1970,p.119.。TerryH.Anderson,the鲥“慨,lavoisier.fr,2004.Chapter3:DaysofDecgsion,1965·1967,p.105.69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埔寨提供军事援助或继续在柬埔寨进行军事活动。6月30日,参议院以58票对37票通过了这一修正案。∞这样,尼克松不得不允诺在30日之前从柬埔寨查处最后一批美军。此后国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旨在限制总统发动军事行动的权力。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影响政府人员的立场外,对战争无止境投入的担心以及成功的难以把握也是他们立场转变的原因。当“春季攻势”后,约翰逊想要制定一个新的针对越南的计划。他再一次召集了“智囊团”商量对策,结果发现大多数成员已经改变了立场,美国并不能保证一个非共产主义的、独立的南越存在。3.反战运动造成的社会动乱引起美国民众由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向美国爱国主义的转化。而这种转化使得民众对战争更为反感,渴望社会恢复稳定。学者潘亚玲在《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一书中指出美国人有两种爱国主义,即美国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前者指的是当美国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时,美国人要求内部凝聚,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后者指当前者的状况不存在时,美国人在统治者的鼓吹和煽动下,开始积极支持政府对外介入。该学者提出两个理论:一、内部矛盾的消失往往会导致美国人更倾向于走上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道路;二、战争的速胜会使美国人更倾向于走上民主主义化的爱国主义道路。但战争的久拖不决或被证明是错误的话,就可能导致美国爱国主义的回归。固二战期间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高度膨胀,按照学者潘亚玲的观点,战后本应该回归美国爱国主义的。但是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战争反省,又一个大敌出现了一一共产主义。由于美国政府一开始就将其在越南从事的战争宣称为对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的抵制,而且断言美国必将取得胜利,在战争初期能够比较成功地激发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在越战初期,美国国内问题还不严重的时候,民族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当到了越战后期,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引起极大的社会不稳定后,美国人重新回归到了美国爱国主义,他们要求首先稳定国内,民主主义的美国爱国主义淡化。在1967年lO月,民意测验的结果第一次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对越南战争的介入是一个错误;不到一年,就有50%的人认为美国介入越战是个错误。此后从1971年到1973年,持这一观点的人数都维持在60%以上。见下表:回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620页。冒潘亚玲:‘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上海人民出舨社。2008年版。第104页。@例如。在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只要排除205000人的美军就可以实现美国在越南的目标,见朱明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不安全——对威胁观的个案分析),载于徐以骅主编:‘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70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盖洛普民意调查数据统计:“是否越南战争是个错误?”①时间是的(%)不是(%)不知道1965年9月2460151966年3月2659161966年9月3548171967年4月3750131967年10月4744101968年4月4840121968年10月543791969年1月523981969年9月5832101970年4月5134151971年1月603l91971年5月61281l1973年5月6029ll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既然政府刚开始就十分重视反战运动,那他有没有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抑制反战运动的发展昵?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为了平息驻越美军的反战情绪,约翰逊亲自到达南越,与士兵握手,并宣称:“我们将不会失败,也不会动摇。”②回到国内,约翰逊派遣一些政府人员进入校园或其他地方与反战演讲者辩论,推销“战争必胜论”,认为威斯特摩兰将最终取得越战的成功,而这只是一个意志的问题。援助支持战争的组织一一以“公民委员会”为名,该组织承担了绝大部分支持性的活动,包括在校园内分发印刷品、管理讲演者的办事处、动员支持战争的美国人等。此外,政府还帮助组织支持战争的人进行示威游行或其他活动,包括由名人写一些支持战争的言论以及由报纸广告商发起的演讲等。尼克松时期,执政人员甚至亲自写下支持战争的信件或电报,然后发给自己。有时总统甚至亲自与反战者会面,并设法去劝导他们。比如尼克松总统有一次早晨亲自去林肯纪念堂(反战人士正在此集结准备示威),但警觉的总统主要是提到运动和旅行,很少涉回贴chardSobel.TheImpactofPublicOpinionOnUSForeignPolicySinceFietnara,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I'p.36.WT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fr,2004.Chaptcr3:DaysofDecision,1965-1967,p.99.71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及战争一事。∞尼克松政府制定了抽签征兵法来平缓反战者的情绪。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国内反战运动的反战情况,一方面是担心反战在国内掀起更大的浪潮,使得越战失去支持,国内陷入混乱;另一方面政府认为这些反战人士与国外共产主义相勾结,而且一定程度上会鼓舞敌人的士气。许多政府官员相信国外共产主义者正在煽动或援助美国国内的反战人士。因为他们认为苏联不会放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来打击它最大的敌人,国内的反战者也会借助外来力量加强自身组织。约翰逊对此说到:“一些示威游行并不是自发组织的,他们应该是形成了某种网络。”锄同时,许多人认为反战运动的资金可疑。有个人这样说到:“反战者可以租用五十到六十辆公交车,并且花费所有的时间在暴动上,他们支付不起这批费用。”锄尽管约翰逊和尼克松总统都深信共产主义者正在支持美国国内的反战,但是CIA和FBI并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他们上述判断的证据。虽然政府对反战予以重视,并试图采取一些方法来抑制运动的继续发展,但是政府所做的只是表面功夫,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上的诋毁都没有阻挡反战者斗争的决心,直到20世纪70年代运动逐步平息。综上所述,反战运动通过作用于政府、普通公众,最后使得总统不得不加快从越南撤军。对此,历史学家托马斯·普尔(ThomasPower)说道:“最后政府放弃了越战继续升级的政策,因为它的国内消耗太高了,而在越南成功的机会太渺小了。几乎没有理由再战下去了,每一个理由都被击溃。反战者要对政府政策的转变负责,因为没有反对力量,转变就不将发生。美国从越南的撤离正如它的介入一样,是逐步的,但是也是残酷的。”∞尽管这场运动没有直接结束战争,但是它足以使政府警戒,他们所营造出来的社会氛围使得政策的选择受限,也使得战争停止成为可能。当然反战运动并不是影响越战政策的唯一因素。除了它之外,越南人民愈挫愈勇的反抗意志、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等也是制约越战进一步升级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执政者担心在越战中一味地升级会引来中苏直接的介入。因此不能过于夸大反战运动的作用,这点也可以从时间跨度上看出。从1965年大规模反战运动兴起到1973年美军完全撤离越南,历时8年,可见反战的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即使不能简单地认为反战运动导致了战争的结束,但它确实“迫使政府认识到了失败”固一一战争政策的失败。美国视越南为自由主义失败的地方,美国关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llO页。4DavidBoaz,Left,Rt曲t@BabyboomAmericaNewPoliticsWashingtonD.c.CareInstitute,1986。P873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不满足政治现状所致。越战后的美国总统吸取这一经验教训,开始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完善基层民主参与进程,尤其是在克林顿时期。与此同时,也将社会抗议纳入政治化轨道,规定当抗议发生时,抗议者要与警察协商解决。第三,催生了美国大学教育新体制的出现。60年代校园内的反战运动,部分是因为学校一味地为政府服务,而忽视了学生的诉求。因此在战后美国的学校,尤其是大学教育体制出现了一些变革。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管理部门同师生的关系由从前的父子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学校也改变了之前那种以政府和国防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宗旨,而更多地将学生的兴趣、需求考虑在内。正如,扬克·罗维奇所说:“60年代后美国主流社会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生产力较强的经济的同时创造一个既满足精神渴望又能满足物质富裕需求的社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思维笼罩着美国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同样弥漫于美国高校。学校内很少开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哲学等课程。越战后,不断有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研究性著作也不断涌现。美国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出版情况@年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出版数量1946—19503195l—195521956一196021961—1965111966—1970271971—1975371976—1980391981—198544从上述所列举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1965年开始美国高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迅速增加,这也反映出越战后社会思想更为自由,这不能不说是60年代反战的部分成果。第四,60年代反战运动对越战后媒体及其电影业的影响。越战之前包括越战进行时,媒体大多相信政府,很多报道是以政府为中心。而反战运动后期使得媒体逐。PeterB.Levy,,4mericainthesixties-Right,Left,andCenter,AD∞um即talyHistoryWcstport.Connecticut:Praeger,1998,p.259.‘‰∞doreCaplow,RecentSocialTrendsintheUnitedStates,1960-1990.Montreal&Kingston,London.Buffalo:McGill·Queen’sUniversityPress.1994,p.371.74 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步产生了对政府的怀疑,战后媒体的价值判断开始转变。作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基础的文化相对主义一切文化体系都是相对的,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一一具有最基本的指导意义。∞越战后,媒体对政府的政策评判更为客观。在美国电影业方面,一些批评美国在越南或拉美的电影在战后不断出现,出现了一股被称之为“反现行体制或敌对电影”的制作放映热潮。有揭露越战中美国犯罪行为的,如:《现代启示录》(1979)、《野战排》(1986);有批判美国国内政治腐败的电影,如:《全是总统的人》(1976),这是对水门事件的揭露。类似的电影还有许多。总之,60年代追求的价值目标在越战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它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也影响和指导着美国社会的变革。正如美国学者西奥多·怀特所言:“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经历了近乎革命的进程。这确实是一场革命,不过这是一场美国式的革命。相对来说没有流血,但却以希望和自由的口号作为自己的旗帜。这场革命影响到生活方式、;两性关系、种族关系、礼仪、道德乃至科学的应用。”圆对美国以后的反战也造成了影响,在之后的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时,对民意的重视和警惕程度有所增强,美国政府显然不愿出现“另一个越南”。。吕庆广、钱乘旦等著:‘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气美】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总统的诞生(1956-1980)},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118页。7S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结语二战和朝鲜战争时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反战现象,但规模都不及越战时期的这次。华盛顿的孤立主义对美国民众影响很深,例如,二战初期罗斯福秘密对英国等进行了援助,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正式参战,即便在此时政府也囚禁了一批日裔美国人和反战学生,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一次很不光彩的举动。朝鲜战争时由于美国内部“麦卡锡主义”盛行,而且战争时间较短,因此反战运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力。而发生于越战时期的这次反战却有着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反响,直至到1973年巴黎协议为止,这些反战活动家们坚持了八年,有的甚至坚持到了1975年越战最终的结束(这一年政府停止了任何的升级活动,并且提倡对抵制征兵者予以大赦)。其参加者的成分众多,包括青年学生、教师、中产阶级妈妈、士兵、宗教人士、自由派、商业团体等等,反战形式多种多样。尽管有时会出现不和谐,但他们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最终赢得了部分的胜利;尽管公众拒绝接纳反对者个人,但是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运动所传达的信息。它使得有思考能力的人去分析国家的困境和人类的战争。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在1968年所说的:“没有比人类生活更重要、更珍贵、更高尚的东西了,残暴、暴力、镇压都是破坏生活的方式。暴行的社会是错误的,是邪恶的。人应该理性,麦克纳马拉在五角大楼对数据的分析体现了理性。但是真正的理性应该是对人们生活的考虑与估量。然而,越战在我看来代表了美国的暴行在泛滥。忽略所有反对战争的政治论点、政府对人们撒的谎,以及以牺牲美国人和越南人的生命为代价而换来的所谓政治利益,人们能考到的是越战中美国资源的损耗,包括人力、财力等。共产主义者能够对生命、财产以及越南人的自由构成的破坏程度超过美国吗?这是一个本质的道德问题,这一点是任何政治判断最根本的依据。美国的暴行在于它没有将这么多财富用来消除国内的贫困,没有为贫穷者提供好的住所和教育。美国的暴行还在于它因战争而造成的空气污染。”①。LetterfromMarkRuddtoDeanDavidTruman,ColumbiaCollege,March7,196776 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参考文献一、英文部分:(一)档案文献:1.GC.Herring,PentagonPapers,McGraw—HillEducation,1993.2.KristinL.AhlbergAlexanderWieland,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69-1976.VolumeXXXVIII.UnitedState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Washington2012.(二)英文著作:1.AdamGarfinlde.Telltalehearts,London:MacmillanPressLtd.,1995.2.Alonso,HarrietHyman.PeaceAsaWoman§Issue[M].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3.3.A.G.Mezerik;GettingRidoftheWomen.AtlanticMonthly,June1945.4.A-J.Nicholls&MartinS·Alexander,PeaceMovement:InternaffonalProtestandWorldPoliticsSince1945,NewYork:Longrnanlnc,1992.5.B.YoungMarilyn,&RobertBuzzanco,ACompaniontotheVietnamWar,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2.6.C口,矗DavidChalmers,theCrookedPlacesMadeStraight:theStrugglefo,.SocialChange伽the1960s.Balt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1.7.CharlesChat-field,TheAmericanPeaceMovement【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1,P.56.8.ClarenceE.Tygart,SociologicalAnalysis,V01.34,No.3,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9.ClarenceR.Wyatt,PaperSoldiers:TheAmericanPressandtheVietnamWa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10.DanielC.Hallin。UncensoredWar?豫PMediaandVietna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miaPresseditionl986.11.DavidHalberstam,TheMakingofaQuagmire:AmericaandVietnamduringtheKennedyErar6w.ed.,NewYork:Knopf,1988.12.QAlmond.&S.Verba,Nationalrevolutionsandpoliticalcommitment,NewYork:TheFreePress,1964.13.GaryA.Donaldson,AmericaatWarSince1945-PoliticsandDiplomacyinKoreaHetnam,andGu/fWar,LibraryofCongressCatalogCardNumber96—11507,1996.14.GaryR.Hess,Vietnam:ExplainingAmerica"slostwar,London:BlackwellPublishing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Ltd2009.15.GaryR.Hess,Hetnamand乃eUnitedStates,BC: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1998,16.GeorgeCHerring,America"sLongestWar:豫eUnitedStatesandHetnam.1950-l975.2ndedition,NY烈ew、如rkPress,1986.17.GeorgeKatsiaficas.刀跑ImaginationoftheNewCeil.Massachusetts:SouthEndPress,1987.18.Gitlin,HomeFrontResistancetotheVietnamWar,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87.19.HarrietHymanAlonso,PeaceAsaWomaniIssue,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3.20.HelenL.Horowitz,Campust谚:UndergraduateCuRuresfromtheEndoftheEighteenthCenturytothePresent,NewYork:KnopfDoubledayPublishingGroup,1987.21.JamesJ.Fan'e11.砀eSpiritoftheSixties:MakingPostwarRadicalism,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1997.22.JeffreyRecord,乃eWrongWar:WhyWeLostinVietnam,LibraryofCongressCataloginginPublicationData,1998.23.LawreeneeS.Wittne.RcbelsagainstWar:theAmericanPeaceMovement,194l—1960[M】.Columbia: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9.24.LevittC徊l,aildrenofPrivilege:StudentRevoltintheSixties:,astudyofstudentmovementsinCanada,theUnitedStates,andWestGermany,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84.25.MaryHershberger,TravelingtoVietnam:AmericanPeaceAcav觚andtheWar,NewY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8.26.PeterLowe,TheVietnamWar’londom:MacmillanPressLtd,1998.27.RalphB.Levering,劢ePubBcandAmericanForeignPolicy,1918-1978,NewYork;、矾lli锄Morrow&CompanyInc.1978.28.R.J.Lifton,刀lPWomeninAmerican,Boston:1965.29.SidneyLens,RadicalisminAmerica,NewYork:Al仔eda.Knopf,inc.,1969.30.StevenJ.Kellor,孤缸RebelliousHouse:AmericanHistory&确eTruthofChristinni哦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66.31.TerryH.Anderson,thesixties,,lavoisier.行,2004.32.TheodoreCaplow.RecentSocialTrendsintheUnitedStates,1960-1990.Mon仃eal&Kingston,London,Buffalo:McGill—Queen’sUniversityPress,1994.33.ThomasPowers,TheWarAtHome,NewYork:Grossrnanpublishers,1973.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34.TomWells,aWarwithinAmerica's,battleoverHe.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l994.35.WelIs,TheWarIffthin,BattleoverHema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lliaPress,1994.36.W缸tcrL.Hixson,n坨UnitedStateandVietnamⅥ衄Significantscholarlyarticles.NewYork:UniversityofAkron,AGarlandSeries,2000.37。W.Herberg,ProfessorsandtheTeach-ins,NationalReview,V01.11,July13,1965.38.WiestAndrew,&KathrynBarbierMary,&RobinsGlenn4mericaandthe聆emamWar,Routledge270MadisonAvenue,NewYork,NY10016,2010.39.WilczynskiJozef,AnEncyclopedicDictionaryofMarxism,SocialismandCommunism,NewYork:DeGruyter,1981.(三)英文期刊论文:1.ClarenceE.Tygart,SocialMovementParticipation:ClergyandtheAnti-VietnamⅥ协Movement,SociologicalAnalysis,1973.9.2.DanielC.Hallin,TheMedia,theW打inVietnam,andPoliticalSupport:ACritiqueoftheThesisofanOppositionalMedia,TheJournalofPolitics,1984.4.3.DavidJ.Allnor&JosephB.Professors’AttitudeTowardstoTheVietnamWar,ThePublicOpinionQuarterly.1967.2.4.E.M.Schreiber,Anti-WardemonstrationsandAmericanpublicopinionontheWarinViemam,Br协hJournalofSociology,1976.6.5.HarveyGZeidenstein,WhiteHousePerceptionsofNewsMediaBias,PresidentialStudiesQuarterly,1983.6.6.JamesFendrich&MichaelPearson,BlackVeteransReturn.Society,1970.3.7.JenniferⅥ埘ton,们№T’etOffensive:TheTurningPointoftlleVietnamWar,(M日MagazineofHistory.2004.10.8.M.KentJennings.GenerationUnitsandtheSmdentProtest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AnIntra-andIntergenerationalAnalysis,PofiticalPsychology,2002.1.9.PllilipGAltbach,FromRevolution1.oApamy—一AmericanSmd∞tActivismIn11le1970s,HigherEducation,1979.8.10.RbertA.Mccaughey,AmericanUniversityTeachersandOppositiontotheVietnamW缸:AReconsideration,Minerva.1976.3.11.RobertB.Shapiro,WorkingthroughtheW缸withVietnamVets,Group,1978.9.12.WilliamA.Au’AmericanCatholicsandtheDilemmaofWar1960.1980,U&Catholic肺奢torian.1984.3.13.Willi锄L.Lunch&PeterW.Sperlich.AmericanPublicOpinionandtheW缸inVietnam,TheWesternPofiticalQuarter咖.1979.3. 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四)网络英文文献:Nixon’S”SilentMajority”Speech,NixonSpeech.Nov.3,1969,U.S.DepartmentofState,http:Nchnm.皇乒nu.edu/hardhats/silent,html.二、中文部分:(一)中文著作:1.[美]艾泽曼:《美国入眼中的越南战争》,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2.[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周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3.郝雨凡:《白宫政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北京新华书店,2005年版:4.何念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5.[美]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许先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美]理查德·尼克松著:《不再有越战》,王绍仁、吴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7.刘绪贻、杨生茂著<美国通史》(第六卷·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8.吕庆广、钱乘旦等著:《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9.潘亚玲:《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施咸荣等著:《美国文学简史》(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1.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12.[美]托德吉特林(ToddGitlin)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胡正荣、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13.温强:《肯尼迪政府与中国:“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的缘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4.张永红著:(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战思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5.[美]郑凯梅著:《美国兵眼中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16.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7.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一一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二)中文期刊论文:1.李沛磷:《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青年学生反战运动概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报》,2010年第4期。2.李雯:《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滥觞的原因[J]》,《青年研究》,2002年第8期。3.熊伟民:(--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三)中文学位论文:1.查小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妇女反战和平运动》,厦门大学,2008年。2.周启琳:《越战期间美国妇女和平运动》,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8l 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致谢本文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即便这样,文章还是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的地方。如果有机会,笔者会就此问题继续深入探究下去。时光荏苒,转眼间研究生三年已接近尾声。来到美丽的桂子山,华师校园里悠然的自然景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着我,图书馆各种读物应有尽有,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学校和学院给予了我很多关怀,真正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这三年问,通过课堂学习和学院活动,我认识了学院的很多老师。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见到我的导师曾晓祥老师后,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研一开始,导师为了让师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每个星期都会见一次面,主要就我们每周所看过的书或是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每当这时,我们导师组的每个人都在畅所欲言,曾老师总是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给我们答疑解惑。同时,他也会耐心教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好读书笔记和资料查询。我觉得在曾老师眼里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他的人格魅力和为师原则也将成为我以后走上教师岗位后所坚持和学习的东西。论文写作从最初的选题、定题到之后搜集整理资料,都是在曾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得帮我提想法和修改意见,文章最终完成有很多是老师的功劳。除了学习上的帮助,曾老师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他有时会询问我们生活境况,遇到不开心的事也会开导我们。在研三找工作时,他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自身经验。所以,我从内心里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也为能成为曾老师的一名学生而感到无比幸运。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学院的其他老师也给我传授了很多无价的东西。像邢来顺老师、李其荣老师、徐晓旭老师以及庄万友老师等,他们严谨而又幽默的授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国际关系史的黄正柏老师、梁军老师、孙立祥老师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地让我为之折服。我感谢这些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许多研究生同学,如倪志荣、赵耀虹、白清玉、周彬等,是她们让我收获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也是她们陪我走过了这快乐而又充实的三年。也感谢我父母对我的无私付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