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

ID:32842207

大小:8.61 MB

页数:211页

时间:2019-02-16

上传者:U-24835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_第1页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_第2页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_第3页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_第4页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ClassifiedIndex:C931.2/F592.6/F205UCD:005.3Ph.D.DissertationResearchonInfluenceFactorsandMechanismof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刊CaseofJiangsuResidentByHuangXueliMajor: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Supervisor:Prof.LuZhengnanJiangsuUniversityNovember,2012 分类号£里31:2E5窆2:鱼£2Q曼UDCQQ5:三密级公珏编号!Q2皇窆旦Q墨!QQQ2博士学位论文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江苏居民为例黄雪丽申请学位级别盟±专业名称笪理型堂皇王猩论文提交日期2Q12生!!月论文答辩日期生旦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2年11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江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酋%矽l2年l工月)彦M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江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编入《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论文编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提供查询。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江苏大学研究生处办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口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加l≯年I≯月工寥日指导溯签名:乒印少fy年7≯月,吕日 摘要摘要在我国强调科学发展,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其环境影响、关注其发展方式。从旅游业的环境特征看,旅游业是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的产业。按照目前的旅游活动呈现的特点和旅游需求的递增速度,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发展下去,旅游业虽然有益于国家经济,但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不仅对没有贡献,还在产生着相反作用。因此,旅游业要对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更大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碳排放源于“食、住、行、游、购、娱”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产生直接碳排放的同时,通过“需求决定供给”的传导机制,以其偏好影响着各类旅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因此,旅游者在旅游业碳减排中有着重要意义,想要降低旅游业的碳排放就必须深刻了解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包价旅游者为分析对象,在讨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后,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构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使用江苏居民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行为形成的“刺激一有机体一反应”模式(“S-O—R”模式)的框架下讨论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低碳旅游行为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框架,为制定促进旅游者碳减排行为的政策和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供参考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1)第一部分为第三章,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说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的初始题项,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中提炼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2)第二部分为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响因素。首先在文献研究和对旅游活动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旅游环境下模型中的潜变量观测变量的测量题项,其次对观测变量进行了测评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验证并调整理论模型,最终得到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并研究了其解释力。(3)第三部分为第七章,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在厘清低碳旅游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各影响因素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入手分析,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分别讨论了影响因素在接受刺激阶段、刺激处理阶段、最终反应阶段的作用机制。(4)第四部分为第八章,为对策研究部分。从提高低碳旅游设施的便利程度(优化供应方因素)、培养日常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建立认知基础)、积极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主观规范)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行为的具体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是:第一,提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第二,构建并实证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第三,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分析了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综合作用机制。关键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作用机制,计划行为理论,“S-O-R”模式II ABSTRACTChinesegovernmentputemphasisonascientificdevelopmentofeconomy,andfocuseson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icdevelopingmode.Despitetherapid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itsenvironmentalinfluenceanddevelopingstyleneedtobeconsidered.Presently,tourismbelongstoahighcarbonemissionindustry.Basedonthecurrentcharacteristicsoftouristicactivitiesandtheincreasingspeedoftourismdemands,theWorldTourismOrganizationholdanegativeviewthattheglobalcarbonemissionoftourismindustryin2035willbefargreaterthantheworstestimationofIPCC,evenwiththeconsiderationofenergysavingandefficiencyincreases.Inotherwords,tourismindustrycanbenefitthenationaleconomywiththepresentdevelopingmode,yetitwillexertanegativeeffecttothegreendevelopmentratherthanmakeacontributiontoit.Thecarbonemissionoftourismindustrycarlbetracedbacktoth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chainsoffood,shelter,vehicle,playing,shoppingandentertaining.Touristsmakecarbonmissionswhiletheyareconsumingtouristicproducts.Meanwhile,theirpreferencewillaffectthetouristicsupplythroughdemand-and—supplytransmissionmechanism,whichactuallydeterminesthecarbonemissionduringtheproductionprocessoftouristicservice.Hence,touristsplayacriticalroleinthetouristiccarbonemissionreduction,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ndfunctionalmechanismoftourists’lOWcarbonbehaviorsareofgreatnecessitytoreducethecarbonemissionintourismindustry.WiththeaffectingfactorsandfunctionalmechanismoflOWcarbontouristicactivitiesasresearchsubject.AnewtheoreticalmodebasedonTheoryofPlannedBehaviorandValue.Belief-NormTheoryontheaffectingelementsoftouristiclOWcarbonlivingbehaviorsisconstructedandvalidated.Onthebasisaffectingfactorsof10Wcarbon1ivingbehaviorsandanalysesthefunctionalmechanism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Thispaperaimstoprovidetheresearchframeworkforthe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andputforwardsomeenlightenmentforthecarbonreductionpolicy-makingandthelowcarbontouristicproductsdevelopment.Thefollowingarethecontentsindetail:ThemstpartiSchapterIII.ThispartiStheclassificationof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First,theconnotationoftouristslowcarbonlivingbehaviorsareanalyzedfromtheliteraturethroughcontentanalysisandthenclassified.Next,basedonquantitativeresearch,combiningtheconnotationandclassificationoftourists’III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0Wcarbonlivingbehaviors.Thesecondpartisthefourthchapter.the1cifHlchapterandthesixthchapter.Thispartstudiestheaffectingelements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First,withtheTPB(TheoryofPlannedBehavior)modeandVBN(Value—Belief-NormTheory)asthetheoreticalframework,onthebasisofliteraturereview,thischapterconstructsanewtheoreticalmodetoanalyzetheaffectingelementsof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Thistheoreticalmodeisvalidatedandmodifiedwiththehelpofquestionnairedata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toobtain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andtheirfunctionalstyle.Thethirdpartistheseventhchapter.ThiSpartstudiesthecomprehensivefunctionalmechanismofaffectingelements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basedon“S.O.R”Model.Ontheclarificationof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thischapteranalysesthenormalfunctionalmechanismofvariousinfluencingfactorsanddiscussesthefunctionalmechanismofinfluencingfactorson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instimulusstage,organismstageandresponsestageby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touristicactivities.PartIVistheeighthchapter.Thispartdiscussesthespecificstrategiesofpromotinglowcarbontouristicactivities.Putingforwardspecificmeasuresfromfourperspectivestopromotethetouristsimplementationof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improvinglow—carbontourismfacilities(tooptimizingthesituationalfactors),culturinghabitoflow—carbondailylivingbehavior(toestablishingthecognitivebasis),activinginimprovinglow—carbontouristseducation(toimprovingperceivedthebehavioralcontrolcapability),givingfullplaytheroleofopinionleaders(toestablishingthesubjectivenorm).Thismaininnovationsare:First,itproposesthedimensionsof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Second,constructingandempiricalstudingon”Themodeloffactorswhichaffecting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Third,analysingthecomprehensivefunctionalmechanismofaffectingelementsoflowcarbontouristicbe.haviorsbasedon“S—O—R’’ModelKeywords:Low—carbonTouristicLivingBehaviors;Mechanism;TheoryofPlannedBehavior;“S-O—R”Model 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问题的提出⋯⋯⋯⋯⋯⋯⋯⋯⋯⋯⋯⋯⋯⋯⋯⋯⋯⋯⋯⋯⋯⋯31.3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41.4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线路⋯⋯⋯⋯⋯⋯⋯⋯⋯⋯⋯⋯⋯⋯⋯⋯⋯51.4.1研究思路⋯⋯⋯⋯⋯⋯⋯⋯⋯⋯⋯⋯⋯⋯⋯⋯⋯⋯⋯⋯⋯⋯一51.4.2研究方法⋯⋯⋯⋯⋯⋯⋯⋯⋯⋯⋯⋯⋯⋯⋯⋯⋯⋯⋯⋯⋯⋯一61.4.3技术路线⋯⋯⋯⋯⋯⋯⋯⋯⋯⋯⋯⋯⋯⋯⋯⋯⋯⋯⋯⋯⋯⋯一91.5关键概念的界定⋯⋯⋯⋯⋯⋯⋯⋯⋯⋯⋯⋯⋯⋯⋯⋯⋯⋯⋯⋯⋯⋯91.5.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涵义⋯⋯⋯⋯⋯⋯⋯⋯⋯⋯⋯⋯⋯⋯⋯一91.5.2作用机制的涵义⋯⋯⋯⋯⋯⋯⋯⋯⋯⋯⋯⋯⋯⋯⋯⋯⋯⋯⋯151.6论文框架和内容安排⋯⋯⋯⋯⋯⋯⋯⋯⋯⋯⋯⋯⋯⋯⋯⋯⋯⋯⋯一161.7研究的创新点⋯⋯⋯⋯⋯⋯⋯⋯⋯⋯⋯⋯⋯⋯⋯⋯⋯⋯⋯⋯⋯⋯.。19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212.1文献综述⋯⋯⋯⋯⋯⋯⋯⋯⋯⋯⋯⋯⋯⋯⋯⋯⋯⋯⋯⋯⋯⋯⋯⋯一212.1.1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相关研究⋯⋯⋯⋯⋯⋯⋯⋯⋯⋯⋯⋯212.1.2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222.1.3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的相关研究⋯⋯⋯⋯⋯⋯⋯⋯⋯232.1.4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42.1.5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相关研究⋯⋯⋯⋯⋯⋯⋯⋯⋯⋯⋯⋯⋯⋯292.1.6低碳生活行为的干预措施相关研究⋯⋯⋯⋯⋯⋯⋯⋯⋯⋯⋯292.2理论基础⋯⋯⋯⋯⋯⋯⋯⋯⋯⋯⋯⋯⋯⋯⋯⋯⋯⋯⋯⋯⋯⋯⋯⋯一302.2.1行为形成相关理论⋯⋯⋯⋯⋯⋯⋯⋯⋯⋯⋯⋯⋯⋯⋯⋯⋯⋯302.2.1环境行为形成相关理论⋯⋯⋯⋯⋯⋯⋯⋯⋯⋯⋯⋯⋯⋯⋯⋯322.2.3旅游环境效应相关理论⋯⋯⋯⋯⋯⋯⋯⋯⋯⋯⋯⋯⋯⋯⋯⋯35第3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393.1初始题项的设计⋯⋯⋯⋯⋯⋯⋯⋯⋯⋯⋯⋯⋯⋯⋯⋯⋯⋯⋯⋯⋯..393.2初始题项的前测和探索性因子性分析⋯⋯⋯⋯⋯⋯⋯⋯⋯⋯⋯⋯..413.2.1研究变量测评的方法和标准⋯⋯⋯⋯⋯⋯⋯⋯⋯⋯⋯⋯⋯⋯4l3.2.2项目分析和信度检验的结果⋯⋯⋯⋯⋯⋯⋯⋯⋯⋯⋯⋯⋯⋯433.2.3探索性因子性分析的结果⋯⋯⋯⋯⋯⋯⋯⋯⋯⋯⋯⋯⋯⋯⋯443.3假设构成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一473.3.1正式调查的数据收集⋯⋯⋯⋯⋯⋯⋯⋯⋯⋯⋯⋯⋯⋯⋯⋯⋯473.3.2验证性因子分析⋯⋯⋯⋯⋯⋯⋯⋯⋯⋯⋯⋯⋯⋯⋯⋯⋯⋯⋯48V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4讨{仑⋯⋯⋯⋯⋯⋯⋯⋯⋯⋯⋯⋯⋯⋯⋯⋯⋯⋯⋯⋯⋯⋯⋯⋯⋯⋯⋯⋯⋯⋯⋯⋯⋯⋯⋯.523.5本章小结⋯⋯⋯⋯⋯⋯⋯⋯⋯⋯⋯⋯⋯⋯⋯⋯⋯⋯⋯⋯⋯⋯⋯⋯一53第4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构建⋯⋯⋯⋯⋯⋯⋯⋯⋯⋯⋯554.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能影响因素的梳理⋯⋯⋯⋯⋯⋯⋯⋯⋯⋯⋯..554.1.1从现有研究中梳理出的影响因素⋯⋯⋯⋯⋯⋯⋯⋯⋯⋯⋯⋯554.1.2引入可能的新解释变量⋯⋯⋯⋯⋯⋯⋯⋯⋯⋯⋯⋯⋯⋯⋯⋯584.2影响因素的可能作用途径分析⋯⋯⋯⋯⋯⋯⋯⋯⋯⋯⋯⋯⋯⋯⋯一604.2.1“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途径分析604.2.2引入新变量的可能作用途径分析⋯⋯⋯⋯⋯⋯⋯⋯⋯⋯⋯⋯604.3研究模型的总体描述⋯⋯⋯⋯⋯⋯⋯⋯⋯⋯⋯⋯⋯⋯⋯⋯⋯⋯⋯..624.4潜变量的观察变量设计⋯⋯⋯⋯⋯⋯⋯⋯⋯⋯⋯⋯⋯⋯⋯⋯⋯⋯一654.4.1“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变量的初始题项⋯⋯⋯⋯⋯⋯674.4.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初始题项⋯⋯⋯⋯⋯⋯⋯⋯⋯674.4.3“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及其前因变量的初始题项⋯⋯⋯684.4.4“主观规范”的初始题项⋯⋯⋯⋯⋯⋯⋯⋯⋯⋯⋯⋯⋯⋯⋯704.4.5“知觉行为控制”的初始题项⋯⋯⋯⋯⋯⋯⋯⋯⋯⋯⋯⋯⋯714.4.6“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初始题项⋯⋯⋯⋯⋯⋯⋯⋯⋯724.4.7“旅游中的情景”的初始题项⋯⋯⋯⋯⋯⋯⋯⋯⋯⋯⋯⋯⋯724.4.8“悠逸诉求"的初始题项⋯⋯⋯⋯⋯⋯⋯⋯⋯⋯⋯⋯⋯⋯⋯744.5本章小结⋯⋯⋯⋯⋯⋯⋯⋯⋯⋯⋯⋯⋯⋯⋯⋯⋯⋯⋯⋯⋯⋯⋯⋯⋯.75第5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变量的测评和验证性因子分析.⋯⋯⋯.⋯⋯.⋯⋯⋯⋯.⋯.⋯⋯⋯⋯⋯⋯⋯⋯⋯⋯⋯⋯.⋯⋯.⋯.⋯.⋯⋯.⋯⋯⋯⋯⋯⋯⋯.⋯.⋯.⋯⋯.⋯775.1预试问卷的设计与结构⋯⋯⋯⋯⋯⋯⋯⋯⋯⋯⋯⋯⋯⋯⋯⋯⋯⋯..775.2预试问卷中变量的测评⋯⋯⋯⋯⋯⋯⋯⋯⋯⋯⋯⋯⋯⋯⋯⋯⋯⋯..785.2.1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785.2.2对“个人一般环境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05.2.3对“利他主义”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15.2.4对“主观规范”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35.2.5对“知觉行为控制”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55.2.6对“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55.2.7对“旅游中的情景”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875.2.8对“悠逸诉求”观测变量初始题项的测评⋯⋯⋯⋯⋯⋯⋯⋯905.3正式调查的组织⋯⋯⋯⋯⋯⋯⋯⋯⋯⋯⋯⋯⋯⋯⋯⋯⋯⋯⋯⋯⋯一925.3.1样本单位数的确定⋯⋯⋯⋯⋯⋯⋯⋯⋯⋯⋯⋯⋯⋯⋯⋯⋯⋯925.3.2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935.4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94VI 目录5.4.1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945.4.2对“主观规范”的验证性因子分析⋯⋯⋯⋯⋯⋯⋯⋯⋯⋯⋯965.4.3对“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975.4.4对“悠逸诉求”的验证性因子分析⋯⋯⋯⋯⋯⋯⋯⋯⋯⋯⋯995.4.5对“旅游中的情境”的验证性因子分析⋯⋯⋯⋯⋯⋯⋯⋯..1005.5本章小结⋯⋯⋯⋯⋯⋯⋯⋯⋯⋯⋯⋯⋯⋯⋯⋯⋯⋯⋯⋯⋯⋯⋯⋯l03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1056.1控制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1056.1.1单变量程序的说明⋯⋯⋯⋯⋯⋯⋯⋯⋯⋯⋯⋯⋯⋯⋯⋯⋯..1066.1.2控制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影响⋯⋯⋯⋯⋯⋯⋯..1066.1.3控制变量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1076.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的关系分析⋯⋯⋯⋯⋯⋯.1086.3进入模型的变量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1096.3.1基本模型中的变量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1096.3.2“悠逸诉求”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一1136.3.3“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一1166.3.4“旅游中的情境"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1196.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验证⋯⋯⋯⋯⋯⋯⋯⋯.1256.4.1整合模型的提出⋯⋯⋯⋯⋯⋯⋯⋯⋯⋯⋯⋯⋯⋯⋯⋯⋯⋯..1256.4.2模型拟合和结论⋯⋯⋯⋯⋯⋯⋯⋯⋯⋯⋯⋯⋯⋯⋯⋯⋯⋯..1266.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1286.6旅游者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1296.6.1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适用性的讨论⋯⋯⋯一1296.6.2对引入的新解释变量的讨论⋯⋯⋯⋯⋯⋯⋯⋯⋯⋯⋯⋯⋯..1306.6.3控制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解释力的讨论⋯⋯⋯⋯⋯⋯..1316.7本章小结⋯⋯⋯⋯⋯⋯⋯⋯⋯⋯⋯⋯⋯⋯⋯⋯⋯⋯⋯⋯⋯⋯⋯⋯.131第7章基于行为形成的“S.o.R"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1337.1接受刺激阶段(S)⋯⋯⋯⋯⋯⋯⋯⋯⋯⋯⋯⋯⋯⋯⋯⋯⋯⋯⋯一1337.1.1刺激的来源⋯⋯⋯⋯⋯⋯⋯⋯⋯⋯⋯⋯⋯⋯⋯⋯⋯⋯⋯⋯..1337.1.2作用机制分析⋯⋯⋯⋯⋯⋯⋯⋯⋯⋯⋯⋯⋯⋯⋯⋯⋯⋯⋯一1347.2反应主体处理刺激阶段(O)⋯⋯⋯⋯⋯⋯⋯⋯⋯⋯⋯⋯⋯⋯⋯..1367.2.1反应主体特征的作用方式⋯⋯⋯⋯⋯⋯⋯⋯⋯⋯⋯⋯⋯⋯一1377.2.2内部刺激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反应主体的心理感受⋯⋯⋯⋯..1387.2.3外部刺激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反应主体的心理感受⋯⋯⋯⋯一1407.2.4反应主体的综合评价过程⋯⋯⋯⋯⋯⋯⋯⋯⋯⋯⋯⋯⋯⋯一1437.3最终反应阶段(R)⋯⋯⋯⋯⋯⋯⋯⋯⋯⋯⋯⋯⋯⋯⋯⋯⋯⋯⋯..1507.3.1完成行为选择⋯⋯⋯⋯⋯⋯⋯⋯⋯⋯⋯⋯⋯⋯⋯⋯⋯⋯⋯..150VII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3.2实施和评价行为环节及作用机制⋯⋯⋯⋯⋯⋯⋯⋯⋯⋯⋯..1507-3.3反馈调整环节及作用机制分析⋯⋯⋯⋯⋯⋯⋯⋯⋯⋯⋯⋯..1517.4本章小结⋯⋯⋯⋯⋯⋯⋯⋯⋯⋯⋯⋯⋯⋯⋯⋯⋯⋯⋯⋯⋯⋯⋯⋯15l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1538.1可能策略的梳理⋯⋯⋯⋯⋯⋯⋯⋯⋯⋯⋯⋯⋯⋯⋯⋯⋯⋯⋯⋯⋯1538.2策略效力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一1548.3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1568.3.1优化供给方因素:优化低碳旅游设施和服务⋯⋯⋯⋯⋯⋯..1568.3.2建立认知基础: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引导⋯⋯⋯⋯⋯⋯⋯一1588.3.3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积极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一1598.3.4利用主观规范: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一1618.4本章小结⋯⋯⋯⋯⋯⋯⋯⋯⋯⋯⋯⋯⋯⋯⋯⋯⋯⋯⋯⋯⋯⋯⋯⋯163第9章总结与展望⋯⋯⋯⋯⋯⋯⋯⋯⋯⋯⋯⋯⋯⋯⋯⋯⋯⋯⋯⋯⋯⋯⋯⋯。1659.1研究得到的结论⋯⋯⋯⋯⋯⋯⋯⋯⋯⋯⋯⋯⋯⋯⋯⋯⋯⋯⋯⋯⋯1659.2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1669.2.1理论贡献⋯⋯⋯⋯⋯⋯⋯⋯⋯⋯⋯⋯⋯⋯⋯⋯⋯⋯⋯⋯⋯⋯.1669.2.2实践启示⋯⋯⋯⋯⋯⋯⋯⋯⋯⋯⋯⋯⋯⋯⋯⋯⋯⋯⋯⋯⋯⋯.1679.3研究的局限性⋯⋯⋯⋯⋯⋯⋯⋯⋯⋯⋯⋯⋯⋯⋯⋯⋯⋯⋯⋯⋯⋯1689.3.1理论研究中的局限性⋯⋯⋯⋯⋯⋯⋯⋯⋯⋯⋯⋯⋯⋯⋯⋯⋯.1689.3.2实证研究中的局限性⋯⋯⋯⋯⋯⋯⋯⋯⋯⋯⋯⋯⋯⋯⋯⋯⋯.1689.3.3研究结论的局限性⋯⋯⋯⋯⋯⋯⋯⋯⋯⋯⋯⋯⋯⋯⋯⋯⋯⋯.1699.4研究展望⋯⋯⋯⋯⋯⋯⋯⋯⋯⋯⋯⋯⋯⋯⋯⋯⋯⋯⋯⋯⋯⋯⋯⋯169附录.⋯.⋯⋯⋯.⋯.⋯.⋯⋯⋯.⋯⋯⋯⋯⋯.⋯⋯.⋯⋯⋯⋯⋯⋯⋯.⋯⋯⋯⋯.⋯⋯.⋯.⋯⋯⋯⋯..171参考文献⋯⋯⋯⋯⋯⋯⋯⋯⋯⋯⋯⋯⋯⋯⋯⋯⋯⋯⋯⋯⋯⋯⋯⋯⋯⋯⋯⋯⋯⋯.181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情况⋯⋯⋯⋯⋯⋯⋯⋯⋯⋯⋯⋯⋯⋯⋯⋯⋯⋯⋯⋯⋯⋯191致谢⋯⋯.⋯⋯.⋯⋯.⋯⋯⋯⋯⋯⋯.⋯.⋯⋯⋯⋯⋯.⋯⋯.⋯⋯⋯.⋯⋯⋯⋯⋯⋯⋯⋯.⋯⋯⋯⋯..193 目录表1.1表1—2表1—3表3.1表3.2表3—3表3.4表3.5表3.6表3.7表3.8表3.9表3.10表4.1表4.2表4.3表4.4表4.5表4—6表4.7表4.8表4.9表4—10表4—11表4.12表4.13表5一l表5—2表5.3表清单表清早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的分类及具体内容⋯⋯⋯⋯⋯⋯⋯⋯⋯⋯⋯⋯⋯⋯l1旅游中低碳生活行为的分析表⋯⋯⋯⋯⋯⋯⋯⋯⋯⋯⋯⋯⋯⋯⋯⋯⋯14包价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组成⋯⋯⋯⋯⋯⋯⋯⋯⋯⋯⋯⋯⋯⋯1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40“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初始量表题项的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43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计算结果表⋯⋯⋯⋯⋯⋯⋯⋯⋯⋯⋯⋯⋯⋯⋯⋯44因素负荷量分析计算结果表⋯⋯⋯⋯⋯⋯⋯⋯⋯⋯⋯⋯⋯⋯⋯⋯⋯⋯45实地调查样本分配表⋯⋯⋯⋯⋯⋯⋯⋯⋯⋯⋯⋯⋯⋯⋯⋯⋯⋯⋯⋯⋯4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潜变量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因素负荷表⋯⋯49“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适配指标简表⋯⋯.⋯⋯⋯⋯.⋯⋯⋯⋯⋯⋯.⋯⋯.⋯.⋯⋯⋯⋯.⋯⋯⋯⋯⋯⋯.⋯⋯⋯⋯.⋯..⋯⋯⋯⋯⋯⋯.z19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50“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结果简表⋯⋯⋯⋯⋯5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和正式题项⋯⋯⋯⋯⋯⋯⋯⋯⋯⋯⋯.53“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途径的假设⋯⋯60研究模型中涉及的变量⋯⋯⋯⋯⋯⋯⋯⋯⋯⋯⋯⋯⋯⋯⋯⋯⋯⋯⋯⋯64研究模型中涉及的假设⋯⋯⋯⋯⋯⋯⋯⋯⋯⋯⋯⋯⋯⋯⋯⋯⋯⋯⋯⋯64“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题项⋯⋯⋯⋯⋯⋯⋯⋯⋯⋯⋯⋯⋯⋯6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的初始题项⋯⋯⋯⋯⋯⋯⋯⋯⋯⋯⋯⋯⋯68“个人一般环境态度”的初始题项⋯⋯⋯⋯⋯⋯⋯⋯⋯⋯⋯⋯⋯⋯⋯69“利他主义”的初始题项⋯⋯⋯⋯⋯⋯⋯⋯⋯⋯⋯⋯⋯⋯⋯⋯⋯⋯⋯70“主观规范”的初始题项⋯⋯⋯⋯⋯⋯⋯⋯⋯⋯⋯⋯⋯⋯⋯⋯⋯⋯⋯71“主观规范”的特征测量项目⋯⋯⋯⋯⋯⋯⋯⋯⋯⋯⋯⋯⋯⋯⋯⋯⋯71“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初始题项⋯⋯⋯⋯⋯⋯⋯⋯⋯⋯⋯⋯.72“设施便利”的初始题项⋯⋯⋯⋯⋯⋯⋯⋯⋯⋯⋯⋯⋯⋯⋯⋯⋯⋯.73“标示清晰”的初始题项⋯⋯⋯⋯⋯⋯⋯⋯⋯⋯⋯⋯⋯⋯⋯⋯⋯⋯.74“悠逸诉求”的初始题项⋯⋯⋯⋯⋯⋯⋯⋯⋯⋯⋯⋯⋯⋯⋯⋯⋯⋯.7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7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效度分析计算结果表⋯79“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限定抽取)⋯⋯⋯⋯⋯⋯⋯⋯⋯⋯⋯⋯⋯⋯⋯⋯⋯⋯⋯⋯⋯⋯⋯⋯⋯⋯79IX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因素载荷标准)⋯⋯⋯⋯⋯⋯⋯⋯⋯⋯⋯⋯⋯⋯⋯⋯⋯⋯⋯⋯⋯⋯⋯⋯79表5.5“个人一般环境态度”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0表5.6“个人一般环境态度”的内部一致性Q系数计算值⋯⋯⋯⋯⋯⋯⋯⋯81表5.7“利他主义"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2表5—8“利他主义”的内部一致性Q系数计算值⋯⋯⋯⋯⋯⋯⋯⋯⋯⋯⋯⋯82表5.9“主观规范”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3表5—10“主观规范”观测变量初始题项效度分析计算结果表⋯⋯⋯⋯⋯⋯.84表5.11“主观规范”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84表5—12“知觉行为控制”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5表5.13“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6表5—14“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观测变量初始题项效度分析计算结果表.86表5—15“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限定抽取)⋯⋯⋯⋯⋯⋯⋯⋯⋯⋯⋯⋯⋯⋯⋯⋯⋯⋯⋯⋯⋯⋯⋯⋯⋯⋯87表5.16“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因素载荷标准)⋯⋯⋯⋯⋯⋯⋯⋯⋯⋯⋯⋯⋯⋯⋯⋯⋯⋯⋯⋯⋯⋯⋯⋯87表5.17“标示清晰"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8表5.18“标示清晰"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89表5—19“设施便利”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89表5—20“设施便利"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90表5.2l“悠逸诉求”观测变量初始题项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91表5.22“悠逸诉求”观测变量初始题项效度分析计算结果表⋯⋯⋯⋯⋯⋯.91表5.23“悠逸诉求”观测变量初始题项因素分析计算结果表⋯⋯⋯⋯⋯⋯.92表5.24被访者年龄分布表⋯⋯⋯⋯⋯⋯⋯⋯⋯⋯⋯⋯⋯⋯⋯⋯⋯⋯⋯⋯⋯.93表5.25被访者学历分布表⋯⋯⋯⋯⋯⋯⋯⋯⋯⋯⋯⋯⋯⋯⋯⋯⋯⋯⋯⋯⋯.94表5.26被访者收入分布表⋯⋯⋯⋯⋯⋯⋯⋯⋯⋯⋯⋯⋯⋯⋯⋯⋯⋯⋯⋯⋯.94表5.27被访者所参与旅游类型分布表⋯⋯⋯⋯⋯⋯⋯⋯⋯⋯⋯⋯⋯⋯⋯⋯.94表5.28被访者所参与旅游持续时间分布表⋯⋯⋯⋯⋯⋯⋯⋯⋯⋯⋯⋯⋯⋯.94表5.29“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95表5—30“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96表5—3l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表⋯⋯⋯⋯⋯⋯⋯⋯⋯⋯⋯⋯⋯⋯⋯⋯⋯.96表5—32“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97表5.33“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97表5-34“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X 目录表5.35表5.36表5.37表5.38表5。39表5—40表5—41表5.42表5.43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表6—6表6—7表6.8表6.9表6.10表6.11表6.12表6.13表6.14表6.15表6.16表6.17表6.18表6.19表6.性和因素负荷表⋯⋯⋯⋯⋯⋯⋯⋯⋯⋯⋯⋯⋯⋯⋯⋯⋯⋯⋯⋯⋯⋯⋯98“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98“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99“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100“旅游中的情境”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1Ol“旅游中的情境”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10l“旅游中的情境”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102“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表⋯⋯⋯⋯⋯⋯102“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102进入正式问卷的潜变量观测变量的正式题项⋯⋯⋯⋯⋯⋯⋯⋯⋯⋯103控制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影响的单变量程序分析结果⋯.107控制变量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的单变量程序分析结果.10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路径系数、显著性、因素负荷表⋯⋯⋯⋯⋯⋯⋯⋯⋯⋯⋯⋯⋯⋯⋯⋯⋯⋯⋯⋯⋯⋯⋯⋯.10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109基本模型适配检验简表⋯⋯⋯⋯⋯⋯⋯⋯⋯⋯⋯⋯⋯⋯⋯⋯⋯⋯⋯.110基本模型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11“修正模型1”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11“修正模型2”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一112“修正模型2”适配检验简表⋯⋯⋯⋯⋯⋯⋯⋯⋯⋯⋯⋯⋯⋯⋯⋯..113“悠逸诉求竞争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114“悠逸诉求竞争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115“悠逸诉求竞争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15“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117“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118“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l18“旅游中的情境竞争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12l“旅游中的情境竞争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121“旅游中的情境竞争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22“旅游中的情境竞争模型”决定系数表⋯⋯⋯⋯⋯⋯⋯⋯⋯⋯⋯⋯123“设施便利竞争模型1”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24“设施便利竞争模型1”的适配检验简表⋯⋯⋯⋯⋯⋯⋯⋯⋯⋯⋯124“设施便利竞争模型2”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24“设施便利模型2”的适配检验简表⋯⋯⋯⋯⋯⋯⋯⋯⋯⋯⋯⋯⋯125XI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表6一表6.表6.28表7.1表8.1表8—2表8—3表8—4XII“设施便利模型”的决定系数表⋯⋯⋯⋯⋯⋯⋯⋯⋯⋯⋯⋯⋯⋯⋯12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整合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12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整合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12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整合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12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一览表⋯⋯⋯⋯⋯⋯⋯128行为选择组合表⋯⋯⋯⋯⋯⋯⋯⋯⋯⋯⋯⋯⋯⋯⋯⋯⋯⋯⋯⋯⋯⋯.148问卷题项的说明⋯⋯⋯⋯⋯⋯⋯⋯⋯⋯⋯⋯⋯⋯⋯⋯⋯⋯⋯⋯⋯⋯.154策略效力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表⋯⋯⋯⋯⋯⋯⋯⋯⋯⋯⋯⋯⋯⋯⋯.154策略效力回归分析的分类预测结果表⋯⋯⋯⋯⋯⋯⋯⋯⋯⋯⋯⋯⋯.156对低碳旅游设施的梳理⋯⋯⋯⋯⋯⋯⋯⋯⋯⋯⋯⋯⋯⋯⋯⋯⋯⋯⋯.157 目录图1—1图1—2图1.3图2.1图2—2图2—3图2—4图3.1图3—2图4—1图4—2图5.1图5—2图5—3图5—4图5—5图5.6图5—7图6一l图6—2图6—3图6—4图6.5图6.6图6—7图6—8图6—9图6.10图7.1图清单本文的研究思路⋯⋯⋯⋯⋯⋯⋯⋯⋯⋯⋯⋯⋯⋯⋯⋯⋯⋯⋯⋯⋯⋯⋯6本文的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9本文的研究内容⋯⋯⋯⋯⋯⋯⋯⋯⋯⋯⋯⋯⋯⋯⋯⋯⋯⋯⋯⋯⋯⋯一18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结构图(TheoryofPlannedBehavior)⋯⋯⋯⋯⋯.32规范激活理论模型结构图(Norm.ActivationTheory)⋯⋯⋯⋯⋯⋯一33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模型结构图(Value.Belief-NormTheory)⋯⋯⋯34旅游环境效益的整体分析模型⋯⋯⋯⋯⋯⋯⋯⋯⋯⋯⋯⋯⋯⋯⋯⋯..36“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示意图⋯一49“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示意图⋯⋯⋯⋯⋯..5l“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途径示意图⋯..60“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示意图⋯⋯⋯⋯⋯⋯⋯⋯..63初始问卷结构示意图⋯⋯⋯⋯⋯⋯⋯⋯⋯⋯⋯⋯⋯⋯⋯⋯⋯⋯⋯⋯一7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倾向”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图⋯⋯⋯⋯⋯..95“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96“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图⋯⋯⋯⋯⋯⋯⋯一98“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一99“旅游中的情境”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100“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10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路径图⋯⋯⋯⋯108基本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lO“修正模型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12“悠逸诉求”竞争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14“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17“旅游中的情境竞争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20“设施便利竞争模型l”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23整合模型示意图⋯⋯⋯⋯⋯⋯⋯⋯⋯⋯⋯⋯⋯⋯⋯⋯⋯⋯⋯⋯⋯⋯126“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整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126影响因素的作用途径示意图⋯⋯⋯⋯⋯⋯⋯⋯⋯⋯⋯⋯⋯⋯⋯⋯一132基于行为形成的“s.o—R”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示意图⋯⋯⋯⋯..152XIII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绪论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目渐突出。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7.84亿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由2001年的3522亿元上升到20lO年1258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8901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34亿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由2001年的178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58亿美元‘。旅游业收入在GDP中的比值不断上升,由1995年的3.46%上升到2010年的3.9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更是由1995年的2.26%上升到2010年的3.16%,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增长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这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开始纳入国家战略体系。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部署了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大战略重点:一是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二是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以实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旅游业”。这均显示出旅游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自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指出中国将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并在2010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强调坚持这一原则后,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要求将这一思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这一思路下,《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全行业推进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因此,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旅游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在关注考量旅游业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特别关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从旅游业的环境特征看,旅游业是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的产业。Perch-Nie1sen(2010)指出不仅瑞士旅游业碳排放密度四倍于产业的平均排放密度,而且欧洲整体旅游业碳排放密度也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排放密度n。。世界旅游组织(2008)指出即使是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旅游形式,其人均排放量CO:也远远超过全世界居民的平均人均居民CO:排放水平心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2000-2030年碳排放的变动幅度最悲观估计在减少6%到增加88%之间:,但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按照目前的旅游活动呈现的特点和旅游需求的递增速度,即使考虑了能效提高的因素,2035年的旅游业碳排放水平较2005年将会提高161%,远远超过IPCC对2000年到2030年碳排放水平的最悲观估计。¨。换言之,旅游业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发展下去,旅游业在碳减排方面不仅对没有贡献,还在产生着相反作用。2009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对照碳排放Kaya公式提出的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这4个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首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既定、经济高速增长趋势既定;其次,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约着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的下降:第三,清洁能源比重仍然较低的能源结构使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在锁定效应的作用下,我国碳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我国实施的碳减排宏观政策对我国近期和远期控制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满足人文发展潜力的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排放总量的90%以上陌1。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减排,GDP损失率越大№1,从服务业入手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总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但高碳排放水平的旅游业不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加,居民参与旅游的需求必然十分迫切,外出旅游的人数、逗留天数和旅行距离必然大幅度上升,旅游业将呈现出更快速的增长。因此,旅游业要在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2数据来源:IPCC.30~yeargrowthprojectionsfor2000—2030.2007c.72 第1章绪论挥出更大作用,控制旅游碳排放是其必然选择,这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利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1.2研究问题的提出旅游业的碳排放来源于“食、住、行、游、购、娱”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产生直接碳排放的同时,通过“需求决定供给”的传导机制,以其偏好影响着各类旅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因此,旅游者在旅游业碳减排中有着重要意义,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必须从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入手研究。目前我国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讨论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状况及行为特征口,8。,己逐步建立了对旅游者对低碳旅游行为认知上的基本认识,也提出了一些促进旅游者实施碳减排行为的对策。其余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集中于概念解析、对策措施、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层面,一类则从旅游企业供给展开研究。前者较多集中在对低碳旅游概念、内涵的辨析上阳1,或在对低碳旅游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u¨31,后者多讨论旅游产品及其组分的碳排放水平n引,或讨论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标准n5’1引。要在旅游实践中实现积极有效地推进旅游者碳减排行为、有的放矢地提供低碳旅游产品,必须在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的建立基本认识后,深刻理解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而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尚无对旅游者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定量研究,甚至缺少对低碳旅游行为的准确界定。低碳旅游行为的分析对象和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本文研究以参与包价旅游的旅游者为分析对象、讨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1)本文的分析对象:包价旅游者旅游可分为散客旅游(independenttour)和包价旅游(packagetour)。散客旅游中旅游者可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包价旅游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开始前即将全部或部分旅游费用预付给旅行社,由旅行社根据同旅游者签订的合同,相应地为旅游者安排旅游途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相对而言,散客旅游者在对吃、住、行、游、购、娱的对象进行选择时,自主性较大。在我国的旅游实践中,包价旅游者占旅游者的绝大多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数,从绝对数上看,城镇居民中使用包价团队旅游的比例为81%,从发展速度上看,2009年到2011年国内游客的人数平均增幅11.63%,其中经全国旅行社组织的国内过夜游客人数平均增幅为17.09%,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的人数平均增幅为17.41%3,均高于同期国内游客的人数平均增幅。虽然单个旅游者是否实施低碳旅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但如果比重如此之大的包价旅游者都能积极实施低碳旅游行为,这种个体行为会以聚合的方式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包价旅游者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包价旅游者为分析对象。(2)本文的研究对象: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包价旅游者在旅游全环节中可以实施的低碳旅游行为有很多种,游前可以选购低碳旅游线路产品,游中可以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减少碳排放,游后可以实施碳补偿4冲抵旅游中己产生的碳排放。在我国目前的旅游实践中,低碳旅游线路产品的供给和旅游碳补偿项目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包价旅游者在游中实施旅游低碳行为是最现实的减排途径。因此,本文针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本文研究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包价旅游者为分析对象,在讨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后,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构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使用江苏居民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的框架下讨论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低碳旅游行为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框架,为制定促进旅游者碳减排行为的政策和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供参考借鉴。1.3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研究目的本文在讨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的基础上,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S—o-R’’模式的框架下讨论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根据分3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整理得到。4碳补偿(carbonoffset)是指旨在减轻二氧化碳带来的环境伤害的植树计划。4 第1章绪论析结果提出促进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②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③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①本文研究拓展了对旅游行为的研究范围。将目前更关注经济特征的旅游行为研究拓展到对旅游者行为的环境特征的认识上。②本文研究使用计划行为理论的TPB模型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的VBN模型用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研究,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的应用范围,探索了它们在旅游领域对环境行为预测和解释的适用性。③本文研究拓展了对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范围。将目前集中于家庭内部的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拓展到非惯常的旅游环境中,丰富了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为进一步研究非惯常环境下的环境行为提供了参考借鉴。④本文研究探索了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提出用感知价值刻画各个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后对旅游者产生的心理感受,并将感知价值的形成、评价、反馈统一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讨论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实践意义:本文研究有助于有的放矢的提出促进旅游者选择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可为政府、旅游企业的宣传活动和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1.4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线路1.4.1研究思路本文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入手研究,在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后,讨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和完成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遵循“文献阅读与访谈一一提出命题一一形成假设一一调查数据一一实证分析一一形成结论”的研究思路,对相关议题进行研究。研究思路如图卜1所示。5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4.2研究方法图1—1本文的研究思路根据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采用如下几类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期望在研究目标的统领下,实现对研究问题的现状和突破点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居民日常低碳行为和旅游行为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检索、阅读,归纳和总结,提炼出国内外己有的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理论模型和模型相关的变量以及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的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④文献评述本文的文献研究首先体现在对现有理论和文献的评述上。笔者利用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系统(如ScienceDirect数据库、维普和CNKI数据库系统等),以及相关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学术搜索),紧紧围绕“旅游行为”、“碳减排行为”和“作用机制"三个关键部分,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议题和理论进行跟踪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6 第1章绪论总结了国内外文相关研究主题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进展,为本文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②提出研究中的研究模型、研究假设与解释变量本文研究中的研究模型、研究假设与解释变量,均是在认真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调查,进行构思和反复修正后提出的。本文研究提出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构成和相关研究假设,均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③设计相关变量的测量题项’本文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的TPB模型和价值一规范一信念模型用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将集中于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拓展到非惯常的旅游环境中,因此研究模型中的变量的测量题项需重新设计,本文研究使用Likert量表的态度量表,在相关变量的题项设计时遵循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文献研究充分收集前人已有的、特别是应用广泛的经典量表题项(如“环境态度”量表、“生活方式”量表)以及前人研究中的出现的相关量表题项,将之吸纳和援引入本文研究;二是根据研究问题和实际环境的需要,对量表题项进行必要的、有选择性的修订。因此,在此环节中,文献研究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实证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遵循“文献阅读与访谈一一提出命题一一形成假设一一调查数据一一实证分析一一形成结论"的研究思路,全文研究是提出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后,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检验和优化,得到结论。因此,在文献研究做出理论分析后,本文研究采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完成研究、并得到结论。本节对本文研究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详细描述见论相关章节。①调查访谈作为正式数据调研的前期工作,本文的调查访谈主要是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预试问卷的内容进行征询;二是对现有文献中研究较少的解释变量的观测变量进行了征询。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本研究获取研究数据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是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它包括调查问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卷的设计、发放和填写、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与统计三个步骤。本文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③定量研究方法在调查访谈和问卷的基础上,本文对各类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处理。在实证研究部分,使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问卷统计分析技术、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采用的软件工具为AMOS17.0和SPSSforwindows19.0。其中,实证部分主要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简称为SEM)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基于变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所以也被称之为协方差结构分析。相对一般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具如下优点: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能够同时统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能够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从而为研究者选择最佳研究模型,提供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个部分。测量方程主要用来描述潜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而结构方程程主要用来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一般有如下8个步骤:第一步、理论。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实证研究的技术,模型构建需要以理论为指导。因此,理论是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的基础。第二步、模型设定。将理论得到的研究假设,用SEM的形式表现现出来,可以是模型路径图,也可以是方程组。第三步、模型识别。模型识别是决定模型是否可解以及多的关键步骤。第四步、选择测量变项与收集资料。第五步、模型估计。估计方法主要有:最大似然估计法ML、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采用的软件有LISREL,EQS和AMOS等,本文采用AMOSS17.0。第六步、拟合度评估。拟合评估中通常采用多种参数综合评估。由于拟合指数众多,通常需要多个指标综合进行考虑,常用的有卡方统计量、RMSEA、GFI、CFI以及NFI等指标。第七步、模型修正。根据分析结果和拟合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使之达到最佳。第八步、解释。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解释。其余定量研究方法的介绍在相应章节中。8 第1章绪论1.4.3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提供了为达到研究目的,科学合理地解决研究中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框架。在整个研究构思和研究过程中,本文研究首先厘清了需解决的问题,并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遵循的基本的研究路线如图卜2所示。黍篙蠢[低碳絮纂塞霪行为)一⋯⋯(低鬟羹霎耋鬈荐为]⋯⋯}⋯C鬃囊霎系磐鬈雯]一⋯⋯⋯---一⋯■⋯⋯一一⋯⋯⋯·。o,’、b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jb哪些因素有显著的解。11b行为形成的过程是什么1;构成{释力!|>各因素影响行为的内在机理{翼器霎墓0蓊譬萋囊生活行为的,。。⋯b因素间彼此作用的途r⋯鼍,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综合作用};径j:i机制j●i●i●/j影响因素刘.}亍为综合作{问题中碳黼i为卜}构成黼著!~}~的解释力!崩的机制{的关键点t/;i、.j;、,f,一⋯.◆.⋯、i⋯皇i,一:!.:b分析初始题项的建构;;构建并实证研究;i征“5—0一R”模式框架懈l,淼⋯的撇,}⋯}“燃羲瓣≯一{⋯渤帮黼燃心』图1—2本文的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1.5关键概念的界定1.5.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涵义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的概念,到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为世界环境日主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己从生产领域逐渐延伸到生活领域。但目9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前学术界仍无对生活领域低碳行为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更没有对低碳旅游行为或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概念界定。本文研究认为对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进行界定和分类,可从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入手分析,考虑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暂时性、非经济性的特征n刀。6,结合低碳旅游行为发生的环境特点对旅游者实施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一思路既能在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概念界定中体现出低碳生活行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又能充分体现出旅游环境的特殊性。1.5.1.1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目前研究成果中尚无对生活领域中的低碳行为进行界定的概念性定义,比较权威的技术性定义是科技部编写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一一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n8|,其中具体列出的六项36项日常节能减排行为中,涵盖了衣、食、住、行、用、其他六方面,并指出通过全民积极参与,全年可减少2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合减少使用7700万吨标准煤。在36项行为外,姜克隽(2008)指出购买低碳含量消费品的行为可减少碳排放总量n钊。技术性定义提示了生活领域中的低碳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减少碳排放以实现环境友好的具体生活行为。生活领域中的低碳行为有益于环境,是环境友好行为(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s)。目前国外文献对环境友好行为有两类分类方法,较常用的是SternPC所作出的分类。他将环境友好行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激进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activism),指积极参与那些支持影响环境的公共政策的组织和政治示威;第二类是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non—activistbehaviorsinthepublicsphere),指并不直接参与支持有关环境的公共政策的活动,比如为支持环保政策的环保组织提供财政支持,这两种类型的行为支持了那些保护或改变环境系统的政策,他们仅通过影响公共政策来间接地影响环境,然而他们的作用可能很大,因为公共政策能够立即改变许多人和组织的行为。第三类是在组织里的行为(behaviorinorganizations),指个体通过影响他们所属的组织的行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第四类是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private—sphereenvironmentalism),包括对个人的和家庭的产品(对环境有影响的产品)的购买、使用和处置,个体的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但当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做着10 第1章绪论同一件事时,这种个体行为会以聚合的方式(intheaggregate)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种分类方法是AbrahamseW和StegL的分类,他们依据执行某种环保行为需付出的成本,把环保行为分成高成本的环保行为和低成本的环保行为。高成本的环保行为指那些需付出努力、会造成不便、花费时间和金钱等的环保行为。低成本的环保行为可以是对某种环保政策的支持,也可以是某种具体的行为,比如小额购买、节水节电、垃圾的回收等瞳0。。本文研究参照以上分类方法,结合Whitmarsh将日常环境友好行为归类为购买决定(购物环节、再利用环节)、习惯行为(家庭用水、节电、节能)、再循环行为、交通行为瞳门的归类方法,将技术性定义中的生活领域中的低碳行为划分为六类,分别命名为交通行为、绿色购买行为、活跃行为、习惯行为、减量行为、废弃物管理行为(见表1-1)。这些行为都属于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其中,交通行为、高成本绿色购买、活跃行为属于高成本环境行为,习惯行为、低成本绿色购买、减量行为、废弃物管理行为属于低成本环境行为。表1.1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的分类及具体内容低碳生活行为的分类具体内容交通行为科学用车高成本环境行为高成本绿色购买行为大额购买中选择购买绿色标志的产品、使用可再生能源活跃行为植树、碳冲抵、宣传践行低碳生活行为习惯行为节水、节电、节气低成本低成本绿色购买行为小额购买中选择低碳产品,如有机食品等环境行为减量行为减少生活用品购买量、减少汽车使用废弃物管理行为垃圾分类、再循环行为1.5.1.2低碳旅游行为的界定在目前可见的研究成果中,鲜见低碳旅游行为的概念描述。从环境友好特征出发研究旅游行为的相关文献主要涵盖以下关键词:“绿色旅游行为”、“生态旅游行为”。李相法认为绿色旅游行为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游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瞳引。杨絮飞认为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是由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三个层次构成的、在生态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和欣赏自然环境的生态旅游的基础比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本文研究认为低碳旅游行为的概念来源于低碳旅游,而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分析低碳旅游行为必须要首先回顾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行为间的共性,其次要考虑低碳旅游行为的实施主体和环境友好的特征。首先,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行为的共性分析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低碳旅游行为是低碳旅游组成部分,因此,低碳旅游行为应具有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共性特点。任力和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是以能源技术创新禾n,fJ度创新为基础的,以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为特征的新经济形式,其意义在于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扣3,可见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6。。黄文胜(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瞳引。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心⋯。张明(2011)则认为低碳旅游必须“不断减少旅游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n引。可见,低碳旅游的核心是在不降低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友好的旅游形式。对以上概念的分析显示,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都具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那么低碳旅游行为应是在通过旅游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环境友好的具体行为,至少应具有减少旅游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两个特征。其次,考虑低碳旅游行为的实施主体低碳旅游行为是一种旅游行为,周世强(1998)指出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 第1章、绪论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心引,因此,低碳旅游行为的低碳旅游行为必然是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的,其实施主体必然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者。第三,考虑低碳旅游行为的环境友好行为特征低碳旅游行为可以减少旅游中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必然是一种环境友好行为,应该具有环境友好行为的特征。在国外研究中,环境友好行为往往被称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responsibleenvironmentalbehaviors)、“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behaviors)。HinesJM和HungerfordHR等学者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定义为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行为,目的在于避免或者解决环境问题‘““,StegL和VlekC(2009)将“亲环境行为”定义为将环境损害降低到尽可能最小的程度、甚至还有益于环境的行为。“1。SivekDJ和HungerfordH则认为亲环境行为是个体或组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或有节制使用的提倡。泄1。那么,低碳旅游行为必然和环境友好行为一样,是自觉实施的、不损害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具体行为。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将低碳旅游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不降低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以不损害旅游目的地环境为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自觉地通过优化生活方式或调整消费结构等多种途径降低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行为。1.5.1.3对包价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描述根据1.5.1.1和1.5.1.2对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和低碳旅游行为的分析,可以得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是发生在私人领域的低碳旅游行为。谢彦君(2001)指出,旅游作为人生波谱的一个时段,其需要与日常生活基本同构,旅游者游中行为中包含的食、住、行、游、购、娱,其中必须发生的日常行为口引。张凌云(2008)则认为旅游是作为一种在特定的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可能异于惯常环境口制。因此,对包价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描述可从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的分类入手,具体分析低碳旅游行为的发生环境、旅游者行为的特点。具体分析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发生环境,由于低碳旅游行为发生在非惯常环境的旅游过程中,包价旅游者行为在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暂时性、非经济性特征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影响下,在实施低碳生活行为时会受限于旅游环境中的条件,在行为自主程度上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表卜2所示。表1—2旅游中低碳生活行为的分析表包价旅游者低碳生活行为分类具体内容可否自主决定并实施购买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高成本绿色购买行为否(不会在旅游中实施)使用可再生能源交通行为科学用车否(旅行社选择车辆)植树、碳冲抵否(旅游过程中无法实施)活跃行为宣传低碳生活行为是小额购买中选择低碳产品,如有机低成本绿色购买行为是(但不含正餐食品)食品等减少生活用品购买量是减量行为减少汽车使用否(旅行社安排交通工具)习惯行为节水、节电、节气是废弃物管理垃圾分类、再循环行为是分析表卜2中包价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不能自主实施的四项低碳生活行为,可见:高成本绿色购买行为、积极行为中的植树、碳冲抵行为是由于旅游者身处异地无法完成在旅游中完成,交通行为、减量行为中的减少汽车使用是由于包价旅游者缺乏自主性,但无论何种原因,这些低碳生活行为都被排除在包价旅游者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外。根据英国标准协会制定的((PAS2050规范》提供的碳排放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指出,可通过讨论被研究对象的生命周期清单来分析被研究对象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碳排放。剐。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就是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旅游者一次完整的旅游行为是从离家外出直至完成全部旅游活动返回期间的全部旅游经历之和,虽然旅游者每天的具体活动不同,但从行为的内在联系看,旅游者每天的旅游经历中总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组成部分,在这六个环节中,旅游者产生碳排放,也可通过日常生活行为减少碳排放。因此,结合之前的分析,可将包价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自主实施的低碳生活行为对应到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组成部分中,可得到包价旅游者可实施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描述,如表1-3所示。本文研究在对包价旅游者可实施的低碳生活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维度,并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14 第1章绪论表1.3包价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组成旅游的组成部分可以实施的低碳生活行为>小额食品购买中选择低碳产品,如有机食品、地产食品等食>只购买必要数量的旅行食品>垃圾分类、再循环行为住>节水、节电、节气行》(包价旅游者无法自主实施)》宣传低碳生活行为游>小额购买中选择低碳产品>垃圾分类、再循环行为>只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购>旅游纪念品购买中选择低碳产品,减少包装物用量娱≯节水、节电、节气1.5.2作用机制的涵义(1)机制的涵义机制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①用机器制造的;②机器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③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④某个复杂的工作系统或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剐础3。《新语词大词典》对机制的解释是①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②借指一种生物功能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其间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③现泛指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机能、功效∞刀引“。《文史哲百科辞典》对机制的解释是:制约、引起事物运动、转化、发展的内在的结构和作用方式。最初用于说明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作为哲学概念它包括有关事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运动性质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运动的机制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进到对本质的认识。州¨32。《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机制的解释是: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原理和工作方式、机器内部各部分间的组合、传动的制约关系。18世纪“人是机器”的观念流行以后,它逐渐被借用到生物学和医学中,用以表示生物有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有机结合、产生特定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现代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都借用“机制”一词,形成了心理机制、社会机制、经济机制、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治机制等概念,其中机制泛指引起、制约事物运动、转化、发展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方式,包括事物内部因素的耦合关系,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功能作用的程序以及转变的契机等。揭示事物运动的机制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己从现象的描述进到对本质的认识。p旧虾。“360互动百科”对机制本质特征解释是:从机制概念的演绎看出,机制一词无论用于机器,或者是生物学、医学,还是社会科学,均包含两个特质:一是其组织部件和结合方式,二是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即必然规律性。所以,不管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而言,对机制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构造、运行及功能。其中,构造涉及到对象的组成,该组成决定了运行的情况和功能的本质;运行指因为构造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体现的一种特有的秩序:任何机制必然导致某种功能,没有无谓的jFJL,d‘““。综上所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机制可以被理解为:作用于社会现象的、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机能,由内在结构、作用方式、产生的功能三部分构成。(2)作用机制的表述根据对机制涵义的理解,本文研究作用机制理解为: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各自的内在作用机理、发挥各自的功能,并综合影响旅游者是否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内部机能。1.6论文框架和内容安排本文共分为九章,研究框架如图卜3所示。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在明确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命题。其次,说明了研究期望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涵义和具体描述,界定了作用机制。最后,给出了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并明确了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本章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首先就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旅游行为、低碳旅游行为的特征进行了综述,之后重点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16 第1章绪论第三章讨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在提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得到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第四、五、六章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四章为研究模型构建部分。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保留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解释变量,并从旅游环境的特点出发在模型中引入过去的行为(文中表述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供给方因素和旅游者对供给方因素的感知(文中表述为“旅游中的情境”)、悠逸心理(文中表述为“悠逸诉求”)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将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旅游的持续时间、旅游的类型作为控制变量。其次,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可能作用途径。第三,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最后,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访谈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变量的初始题项。第五、六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五章利用预试问卷数据进行了变量测评和问卷调整,利用正式问卷数据进行了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六章在分析了控制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调整并验证研究模型,得到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主要因素,并研究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和解释力。第七章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使用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刻画单个影响因素在其内在机理作用下、带给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使用感知价值刻画全部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后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围绕感知价值的形成过程、评价过程、反馈过程,分别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综合作用机制。第八章是对策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可能切入点,其次讨论策略效力,最后从提高低碳旅游设施的便利程度(优化供应方因素)、培养日常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建立认知基础)、积极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主观规范)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行为的具体对策。第九章是总结和展望。本章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昂一草硒记i7幸尊研密7了洼、’J-^Wl/L/JTAl>文献研究法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法。.I上构成维序/,第三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7主要研究方法、砑宜,文献研究法>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理论分析法>净化题项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_|;佥弋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假设构成维度,因素分析,方差分析i,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工影响庆I素/厂储盯n喜*触』正世斗江仁如影晌闭喜血蠹描种I触士h曲、啦昂凹覃服册低恢,土硒仃刀影啊囚系针九俣型削俐避\>旅游低碳生活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梳理>髭堕固耋的疆售侮旦途径分析i主要研究方法、>模型构建及假设的建立b文蔽薪壳法’⋯’o观察变量的潜变量设计b理论分析法,7第五章旅游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变量的测评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调查的组织和数据的收集/主要研究方法、>变量测评≮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因素分析/厂第六章旅游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拟合>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士苦生II应:罢寸斗恃浦争』正百卑,+:j干j;斗1的垦二丌向,J上IIJYX.;主三/’J,J队W丁IL^慨—LTI_|IJ/一UJ尔/”IHJ>“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态度”与其前因变量的关系分析>变量可能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验证//影响沃I素/磊七章基于行为形成的“S-O—R”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采作用机制>接受刺激阶段(S):接收到的刺激分析;本阶段的作用机制砑宜>反应主体处理刺激阶段(0):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分析;本阶段的作用机制>最终反应阶段(R):宾雄堑为和反馈调整阶段f主要研究方法、的作用机制b理论研究芳法。工对笛研究厂第八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可能策略途径的梳理。主要研究方法、>策略效力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法≮促进低碳旅游行为的具体对策、}理论研究方法.,上第九章总结与展望18图1.3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1章绪论1.7研究的创新点(1)现有文献中涉及到旅游者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以描述具体行为为主,一般是从“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构成六要素入手列出旅游者可以实施的具体低碳生活行为。本文则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了这些具体行为间的共性和区别,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分为“日常购买行为”、“日常环境行为”和“积极行为”三个构成维度,并提出了测量题项,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旅游者行为的环境特征,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度量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2)计划行为理论的TPB模型、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的VBN模型在研究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己被广泛使用,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但尚无将两者相结合用于对旅游环境下环境行为的研究。本文将两个模型相结合,并根据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赋予模型中解释变量以具有旅游学学科内涵的具体表述,并根据非惯常的旅游环境的特点,在模型中引入过去的行为(文中表述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供给方因素和旅游者对供给方因素的感知(文中表述为“旅游中的情境”)、悠逸心理(文中表述为“悠逸诉求”)作为新的解释变量,构建了并实证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为旅游环境下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型。(3)行为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已有研究讨论单个影响因素独立作用于环境行为的内在机理,但未涉及到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使用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刻画单个影响因素在其内在机理作用下、带给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使用感知价值刻画全部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后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围绕感知价值的形成、评价、反馈调整,分别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综合作用机制,为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19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本章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本章首先就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旅游行为、低碳旅游行为的特征进行了综述;其次,重点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基础。2.1文献综述2.1.1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相关研究2.1.1.1国外研究(1)旅游活动碳排放的绝对水平研究目前对旅游活动碳排放特征最具权威的研究是世界旅游组织在2007年和2008年发布的两份报告,主要分析了全球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的总量及其结构构成。研究显示2005年旅游业带来的CO:排放站总全世界总排放量4.9%,考虑到其他温室气气体共同作用产生的辐射强迫。占全世界总辐射排放的4.6-7.8%。研究还显示,未来全球旅游活动碳排放的绝对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旅游交通行为产生的碳排放比重最大。Peeters等(2010)计算了全球旅游业2005年的碳排放,并模拟了2035年的排放情景,得出了与世界旅游组织报告中相似的结论H¨。Perch—Nielsen(2010)计算了瑞士旅游业的碳排放总量Ⅲ。(2)旅游活动碳排放的相对水平研究围绕旅游活动碳排放的相对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角度。一是旅游活动较其他产业或其他人类活动(如日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的相对水平;二是分析旅游活动碳排放量与其产生的经济产出的关系,即,研究旅游活动的碳排放密度。世界旅游组织(2008)指出即使是诸如潜水旅游等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旅游活动的人均排放量CO:也远远超过全世界居民的平均人均生活CO:排放水平。并5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一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lII的重要性。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降冷。2l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出,即使考虑了能效提高的因素,2035年的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增速也远高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全球碳排放上增速的最悲观估计。Perch-Nielsen(2010)指出欧洲各国旅游业碳排放密度均高于其产业平均排放密度n3。而Bakhat等计算了西班牙theBalearicIslands地区与旅游相关的电力消费量,认为从电力消费的角度看,旅游业不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川。2.1.1.2我国研究目前我国对旅游活动碳排放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张世满(2010)分析了旅游活动的各组成部分,指出旅游是一种健康但不低碳的生活方式。伽。李风琴(2010年)使用碳足迹和碳效用指标研究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活动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州。与旅游活动碳排放特征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活动的生态足迹展开(窦蕾,2007n引;韦达,2007n6|;郑宇,2008n铂),由于生态足迹主要考量生产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层面、城市层面、国家层面)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因此,虽然碳排放与生态足迹均能研究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其研究结论不能直接支持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特征研究,可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2.1.2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周世强(1998)指出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心⋯。目前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其中经济学角度较关心游客的消费能力和花费,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关注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对目的地伦理道德和文化入侵、社会习俗改变等方面,旅游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旅游者动机、旅游者决策过程、旅游偏好、旅游知觉风险以及旅游满意度。如果按照旅游者一次旅游经历来划分,目前研究中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可分为游前准备行为、游中行为、游后行为。其中对游前准备行为的研究包括旅游者动机研究、旅游者决策过程研究、旅游偏好研究、旅游知觉风险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游中行为研究包括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游客的消费能力和花费研究,游后行为研究包括旅游满意度,旅游者对目的地伦理道德和文化入侵、社会习俗改变研究。张凌云(2008)认为旅游是人在对旅游的基本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诸实施而产生的行为和活动。’¨。只有良好的游中感受才能真正满足人对旅游的需要,因此,游中是旅游者一次旅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对旅游者游中行为的研究似乎更关注其经济行为,对旅游行为经济特征之外的研究较少,目前除谢彦君(2005)‘嘲从旅游者游中旅游体验的角度讨论了旅游者游中行为外,相关的研究较少。具体到研究旅游者游中的碳减排行为的研究较少。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三要素之一,旅游者在游中实施碳减排行为的意愿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碳排放水平,因此,研究旅游者游中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对旅游业降低碳排放有着重要意义。2.1.3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的相关研究在目前可得的文献范围内,尚无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的研究。从旅游者角度入手讨论旅游低碳行为的多为以宣传介绍为主新闻报道n⋯。这些文献中涉及到旅游者低碳行为的研究以描述具体行为为主,一般是从“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构成六要素入手列出旅游者可以实施的具体低碳行为。相关的研究也多从食、住、行、游、购、娱入手分析各组分的能源消耗、生态效率、碳排放,Kuo(2009)讨论了岛屿旅游中旅游交通、食宿、参与旅游项目带来的环境负荷,指出旅游交通、食宿、参与旅游项目带来的碳排放分别位居总排放量的第一、第二、第三,并指出旅游产生的固体垃圾是造成旅游活动环境负荷的重要部分n91。Becken(2002)全面梳理了新西兰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能源消耗,指出参与空中、水上、冒险、骑行、高尔夫等旅游项目的平均能源消耗最大,观看表演、拍照、购物等旅游行为次之,在旅游目的地参观纪念馆或艺术馆、观赏自然风光等旅游行为的能源消耗最少瞄引。李鹏(2008)等使用CO:排放量作为衡量生态效率的指标,讨论了云南香格里拉8日游的生态效率,指出旅游交通和餐饮是影响线路产品CO:排放的关键因素瞄¨。以上研究成果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4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由于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内容与低碳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分析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从分析低碳生活行为(特别是家庭节能行为、废弃物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入手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态度研究、风险感知研究两大类,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入手研究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因素。2.1.3.1态度研究态度研究针对低碳生活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展开研究,主要从居民自身因素(个人特征、心理、经济等)入手研究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社会学关注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间或成员间的互动影响及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种族)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效果。因此,社会学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因素研究对居民选择低碳生活行为的影响。在节能和绿色电力消费研究中,Sardianou(2007)对希腊家庭节能行为的研究显示,收入、家庭人口变量对节能偏好有很好的解释力,用电量、被访者的年龄与消费者愿意采取的节能行为是负相关的∞2|。Druckman(2008)对英国家庭的研究显示:不同阶层家庭的能源消费模式具有很大不同,并指出能源消费及其相应的碳排放都与收入水平强相关,其他诸如住宅类型、财产数、家庭组成、城乡所在地因素同样非常重要瞄31。Abrahamse(2009)对荷兰家庭的观察显示,社会入口变量决定着能源使用,但不能解释节能行为嫡引。陈利顺(2009)对中国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的研究显示,家庭结构和年龄对家庭节能和公共场所节能有显著影响墨引。EkK(2008)对瑞典的研究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节电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但之后他们对绿色电力的研究则显示,年龄和收入影响对绿色电力的支持程度∞引。Solifio(2009)对西班牙加利西亚的研究则认为居住点的变量(如人口分布,社区收入,人口增长、居住在沿海还是内河)对使用清洁电力而改善环境上的个人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晴引。Caula(2009)的研究显示年龄、对环境的关注、是否有孩子影响优化城市环境的支付意愿哺8|。24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在废弃物管理研究中,Chung(2001)认为低收入人群对废品回收行为更积极聆9|。VirenSwami对伦敦地区的研究显示女性和年长者有更积极的自我报告的废弃物管理行为哺01。可以发现,个人和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法在解释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差异上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因此,在社会学开始从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解释居民对低碳生活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一般都支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影响碳排放,改变现有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低碳生活行为。Druckman(2008)对英国的研究显示,超过1/4的碳排放是用于典型英国家庭的娱乐和休闲上的,拓展生活方式的愿望是促使英国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拍川。Ouyang(2009)哺¨和Gyberg(2009)m羽都认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使用,促进居民节电的努力应从技术手段转向促进居民改变日常行为上。谭婧(2008)从意见领导,冲动购买,新产品尝试,信息关注等角度测量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认为生活方式对绿色购买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嫡31。Tonglet(2004)认为对社区环境的关注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再循环意图和行为哺4|。EkK及其合作者对瑞典家庭的持续研究显示居民与企业和媒体的互动、居民的社会交往对家庭节能活动的影响。他们在2005年的研究显示,除成本外,环境态度、社会交往是影响瑞典家庭节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后,他们对绿色电力选择的研究中提出在经济因素和已有的规范这些关键因素外,个人责任程度的认知、选择绿色电力后对环境改善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大小、能感觉到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是否愿意接受绿色电力溢价。同时,缺乏对绿色电力计划的信任,对政府和能源公司的、而不是个人的作用的强调也使得即使溢价相对较低,消费者也不很愿意购买绿色电力。2010年的研究进一步指出通过社会互动和媒体引导传递出的信息对家庭节能决策的影响瞄氐6确7|。另一个较新颖的研究角度是低碳生活行为的代际差异和代际间影响。Gronhej(2009)认为父子辈在有机食品购买、垃圾分类和节约用电这三类低碳生活行为上的态度差异不大,但行为上的差异较大∞圳。Hume(2011)也认为指出年轻人对可持续消费是同情但不行动哺引。(2)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被引入以解释居民对低碳生活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心理学关注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目前研究中用于解释居民选择低碳生活行为的心理因素较多,可将之归纳为对环境信念和环境道德的关注、知识等因素。①对环境信念和环境道德的关注学者们研究了基于价值的环境信仰与低碳生活行为的关系,一般认为超于利益的个人价值一一如利他思想、亲社会、自我完善,生物圈价值(biosphericvalues)一一越强,环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DaviS(2009)指出环境承诺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水平越高,亲环境行为水平越高盯01。Arnocky(2007)认为自我解释(self—construal)是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最具影响力的解释变量,它甚至可以独立的解释环境意识和自诉的环境行为盯¨。Mostafa(2009)指出利他主义价值观、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共同影响科威特人的绿色购买行为盯引。Whitmarsh(2010)对英国居民碳减排行为的研究显示,认同(self—identity)对碳减排行为有很强的影响力,但亲环境认同(pro—environmentalself—identity)仅对某些确定的亲环境行为有明显的预测力瞳¨。从实施低碳行为的道德义务的研究角度看,解释低花费的低碳生活行为是很有效的,但在预测成本较高以及限制较多的低碳生活行为上解释力不足。如,Fujii(2006)对日本的研究指出环境关注对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解释力强,但对减少用车的低碳行为解释力不显著盯31。②环境意识环境意识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点,一般认为环境意识越强,低碳生活行为越多。如,在能源使用和清洁电力的行为上,EkK(2005)和Sardianou(2007)均认为当被访者自诉环境态度积极时,其行为也较敏感和积极m'65|,Wang(2008)则认为缺少节能意识是影响中国节能项目实施的首要限制因素盯4】。孙岩(2006)认为中国居民的环境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影响环境态度来影响环境行为R5I。③知识、动机Jaber(2005)等使用模糊逻辑方法研究显示在公众节能意识低与节能知识认识不足有关盯6|。Steg(2008)认为缺乏减少家庭用能有效方法的知识、节能的高成本和低选择权、缺少可行的替代措施是影响家庭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盯7|。Darby(2006)对英国一个获得节能山村称号的山村居民的调查显示:个人和社会学习是能源可持续使用的先决条件口81。Abrahamse(2009)认26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为改变能源使用方式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认知相关瞄4|。孙岩(2006)认为我国居民环境知识和生活经验变量较心理类变量对环境行为的预测力要高n引。④行为的社会规范行为的社会规范被区分为两类(Cialdini,Kallgren和Reno,199l;Cialdini,Reno和Kallgren,1990),第一种称为指令性规范(injunctivenorms),这一规范关注自己行为的被接受程度一一即,大多数人对自己行为是否赞成及其接受程度一一由此判断什么是应该做的;另一种称为描述性规范(descriptivenorms),这一规范主要关注自己对其他人的行为的感知一一即,观察其他人在特定情形下在做什么一一反映出行为在何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共同的盯川。由于行为的社会规范反映出个人通过环境中的他人而判断行为的心理过程,往往被称为主观规范。目前,主观规范广泛地被纳入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几乎在各类理论模型都采用不同方式表达出主观规范对低碳生活行为的影响。部分研究侧重于研究指令性规范,一般考量家庭或社区中他人对自己的低碳生活行为的判断,如Ek(2010)对家庭节约用电的研究哺刀和Smith(2010)对有机食品购买的研究哺0|,Smith认为主观规范、有机食品知识、环境意识三者间存在联系,主观规范对有机食品购买意图有影响。部分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描述性规范,如Homburg(2006)认为社会中传递出的信息越支持亲环境行为,则亲环境行为的选择越合适m¨。⑤情感目前学者们开始重视情感在低碳生活行为中的影响作用,主要的成果出现在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研究中。Carrus(2008)认为情感影响人们对交通行为和再循环的选择哺引。Steg(2009)指出人们使用物质财富是为了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器械的、象征的、情感的。在汽车使用行为与象征的、情感的目的密切相关,器械的目标并不重要出¨。YetanoRoche也指出汽车使用包含着情感和象征的因素(2010)晴31。Steg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情感和象征的因素在其他亲环境行为中的影响力。(3)经济学的研究角度从经济学研究角度关注对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以下假设:人们总是做出以最低成本(金钱、努力、社会认可等)得到最大收益的理性选择,即人们的行为取决于综合成本与综合收益的对比。因此,节能成本和收益间的对比影2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响着居民低碳生活行为。Steg(2008)和EkK(2008)都认为节能成本影响家庭是否选择节能行动b6’州。EkK和S6derholmP(2009)对瑞典的研究显示:是否获得更多利益决定着家庭是否愿意转向绿色电力:对通过转换行为不能得到很多利益的家庭而言,电费总支出、相关知识的多少以及寻找、处理信息的成本对其行为影响最大m川。Jaber(2005)指出通过如财政援助等方法能鼓励能源最终用户节能盯削。Schuitema(2010)等对瑞典斯德哥尔摩在试行收取拥堵费前后的研究显示,只有在收取拥堵费后人们切实感受到停车方便、堵塞和污染减少了,对拥堵费的接受度才会增加∽⋯。2.1.3.2风险感知研究风险感知研究关注公众在面对风险时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动。早期的风险感知研究主要针对核能、气候变化以及其他环境威胁。在低碳生活行为领域展开风险感知研究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不同于专家用复杂的风险评估方法,大众评估风险一般都依赖于经验、情感、媒体和其他非技术资源。因此,在低碳生活行为领域的风险感知研究上,学者们主要关注什么因素能使得公众改变风险的感知,如信息、信息的提供方式、公众对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等等。换言之,不同于态度研究主要考量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自身因素,风险评估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外部因素。目前研究基本认为提供信息至少有利于促进居民短期的低碳生活行为。Jaber(2005)指出宣传能鼓励能源最终用户节能竹引。Mahmoud(2010)对科威特的研究也显示:通过宣传节电的活动,可在总需求量和高峰需求量上分别产生5%和4%的节电量。当向消费者强调使用碳冲抵收入投资于可以产生共同效益(诸如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的发展和减少贫困、培育低碳市场和技术)的项目上时,消费者自愿认购碳冲抵的愿望越强烈陋6|。刘光岭(2007)认为消费者与绿色产品制造商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哺73。李岩巍(2008)认为电视媒体对我国环保公共舆论的构建表现出积极而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碑8|。Qu(2009)认为使用网络平台向中国普通市民转发和传播中国生物能源发展和使用的信息,对宣传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积极作用陋9|。Smith对有机食品购买的研究中指出对有机食品的熟悉与否对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睇0|。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指出了目前信息提供在密集度、覆盖范围的不足。EkK,SSderholmP.和Benders都认为目前的节能宣传在密集度和针对性上存在不足瞄氐”‘⋯“,Benders(2006)还认为必须将间接能源消费纳入宣传的考量范围。Gyberg(2009)认为目前政府、利益相关组织以及能源企业更关注宣传推广节能设备和普及技术方面的节能知识,对生活方式的宣传相对缺乏。中国电视媒体目前对环保公共舆论的议程设置作用发挥不足甚至缺失畸引。2.1.5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使用“题名(包含:作用机制)”在“文史哲”、“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三个库中进行跨库检索,共得1287项检索结果,但进一步在检索结果中添加“摘要(包含:环境行为)”的检索条件,检索结果为零。在目前可得的中文文献中尚无对环境行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通过通读以上对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文献,本文研究发现,研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在厘清影响因素后,给出影响因素相互的作用途径,就完成了对作用机制的影响,这类研究方法在全部研究中占绝大多数;第二类为讨论各个影响因素作用的内在机理,这类研究方法大都涉及于心理过程有关的研究,但不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方式:第三类为将影响因素分为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对比其强弱关系,分析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的作用机制;第四类研究将全部影响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在研究框架下研究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研究者们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对本文研究有很大启发。2.1.6低碳生活行为的干预措施相关研究目前尚无针对如何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研究,相关研究集中在促进低碳生活行为上。主要提出的策略包括两大类,一类为信息策略,一类为结构策略。信息策略是从内部改变的策略,如通过增加知识、环境关注、提高认知水平或调整人们的角色定位使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结构策略是从外部环境入手改变行为发生的背景,如通过调整产品本身的理化特点或改善基础设施的设计使得亲环境行为更容29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易发生,或调整价格引导人们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法律法规的设计也是结构策略之一。一般认为,信息策略是有效实施结构策略的前提(Steg,2009)。”1。对于行为方便程度高、成本较小的生活碳减排行为,信息策略起码在短时内是有效的(Ek,2010;MahmoudMA,2010)哺7’州,而对于亲环境行为相对困难且成本较高时,结构战略则相对有效(Liu,2009;Abrahamse,2009)b。⋯1。但CoadA(2009)则认为这两种策略的效力不是互补的,其激励程度因人而异呻2|。以上结论是否适合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尚无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在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均有可能受到上述两种策略的影响。具体分析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废弃物处理行为更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而节水节电等习惯行为在可能被信息策略所影响。2.2理论基础2.2.1行为形成相关理论2.2.1.1行为形成的“刺激一有机体一反应”模式(“S-O-R”model)在行为心理学的发展中,最初用“刺激(stimulus)一反应(response)”模式(“S—R"模式)解释行为的形成。该理论由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JohnB.Watson提出,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入的行为完全可以用刺激与反应来进行解释,是大脑对刺激物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该理论不考虑人的内心活动过程,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模式为“S-R"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S-R模式)将个体的内心活动视为一个“黑箱”而不加研究,无视个体处理内部过程。但在受到同样刺激的情况下,个体的反应并不相同,因此,随着心理学发展,在20世纪30年后新行为主义逐渐兴起,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模式之间增加了有机体(organism,0)作为中介变量,形成“S-O-R”模式。S(stimulus)代表导致个体反应的刺激,0(organism)代表有机体或反应主体,R(response)代表刺激导致的反应。目前,“S-R”模式和“S-O—R”模式被广泛用于市场营销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和学习行为研究中。30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2.2.1.2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行为分析的基础理论,由AjzenIcek提出(1988,1991)。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对行为决策的一般过程的理论。目前最常用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框架是Ajzen(1985,1991)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提出并建立的,主要理论模型如图2一l所示。理性行为理论首次对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这四个在以往研究中经常被相偷换的概念做出了区分,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去执行自己想要执行的行为,Fishbein和Ajzen(1975)就曾指出,对消费者在未来是否会采取某种具体行为的最直接的预测方法就是了解他们采取该种行为的意愿阳33。但Ajzen(1985,1988)注意到但在缺乏环境和能力的条件下或者在环境受限制的条件下,意图无法准确预测行为。因此,为一步拓展理性行为理论的适用性,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引入“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试图能够对所有行为都给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不仅仅是那些在人们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一⋯。TPB理论是预测社会行为和健康行为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综合了社会影响和个人因素作为行为的预测因素,认为行为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知觉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其中,社会影响被概念化为人们从重要群体中感受到的对其是否实施行为的压力,即,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主观规范取决于重要群体(importantothers)对个人实施行为的希望程度的信念,并通过个人服从他人观点的动机而强化。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意图(intentions)影响行为(behavior)。行为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还包括人们对实施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即,态度,attitude)以及他们实施行为后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即,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uralcontr01)。TPB理论认为主观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均受控于某种信念(belief)。决定态度的是对实施行为后可能产生结果的信念,并通过对这些结果产生的后果的评价而强化。决定知觉行为控制的是与便利或抑制实施行为相关因素认知的信念,并通过感知到得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力而强化。根据TPB之前的研究,人们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就越可能实施具体的行为。同样的,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意图越强则实施的可能性越大m⋯。这一模型的科学性被各种经验研究证明,其中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可高度准确的解释行为的意图,行为的意图和个人感受到的控制力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实际行为。但Ajzen计划行为理论不仅用于预测行为,更要能最终解释人类行为的意图以及实际行为,他认为重要信息(salientinformation)、信念(belief)是与行为有关的,但这种联系的本质还需要探索。此外,他也在1991年时将过去的行为纳入模型的考量阳6|。目前研究者认为如在经典TPB模型中拓展情景因素、情感因素以及个性特征因素则可增加对行为的解释力(于丹,2008)盯⋯,同时可根据被研究学科的学科内涵和基础理论赋予TPB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以具体的表述或增加新的解释变量(Yeta.noRocheM,201】)‘㈦】。图2.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结构图(TheoryofPIannedBehavior)(Ajzen,2006)2.2.1环境行为形成相关理论2.2.2.1规范激活理论(Norm—ActivationTheory)规范激活理论(Norm—ActivationTheory)是Schwartz(1994)提出的用于预测和理解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将外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规范(personalnorms;PN),如,个人的道德义务、社会责任感、信念以及价值观,人们在不遵守这些主观规范时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因此,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有害别人时,或者当个体把有害后果归结为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自己的行为时,就会采取利他行为。因此,规范理论的核心变量是个人规范激活。规范激活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源于个人规范的激活,当个体承认没有执行亲社会行为将给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awarenessofConsequence;AC),并且个体感到对这些不良后果负有责任(ascriptionofresponsibility;AR)时,个人规范将被激活,如果个人规范没被激活,亲社会行为将不被认为是恰当的并且不会被执行。对于规范激活理论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模型认为个人规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对后果的意识(AC)和责任的归属(AR)的调节,第二种模型认为AC首先影响AR,然后AR影响PN,最后PN影响行为,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第二种模型。两种规范激活理论的模型结构图如图2—2所示。规范激活理论的第一种模型规范激活理论的第二种模型图2.2规范激活理论模型结构图(Norm-ActvationTheory)(Schwartz,1994)2.2.2.2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Theory)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是SternPC在价值理论(valuetheory)、规范激活理论和新生态范式(newenvironmentalparadigm,简称NEP)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解释个人环境行为的动机的理论框架。SternPC在1999年以环保行为为例提出了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theory,VBN理论),于2000年提出价值一信念一规范模型,见图2—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灶、/厂盥、\/厂亲珏境、\厂袖、\仝厶规范>积极行动者自我本位i’’、、,一、>不活跃的公共领}对视为有l感知到—'生态世l价值的对l的可减+实施环境行为-4P域行为利他主义爿象的不利净少威胁的责任感界观>私人领域行为生物圈主义(NEP)后果的能力>组织中的行为l(AC)(AR)\/i、./\//\\/图2—3价值.信念一规范理论模型结构图(VaMe—Belief—NormTheory)(SternandD;etz,1994)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通过因果链把“价值取向”、“NEP环境信念”、“后果意识”、“责任归属”、“有关环保行为的个人规范”5个变量连接起来,从相对稳定的一般的价值取向开始(自我本位价值取向、利他价值取向、生物圈价值取向),到更加突出的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信念(NEP),再到个体关于对价值对象造成的威胁的信念和对行动负的责任信念,最后激活个体采取正确行动的责任意识。在这个因果链中,每个变量直接作用于下一个变量,也会直接影响更后面的变量。在解释个人环境行为的动机时,VBN理论认为环境行为是通过该理论所提出的各要素依次发生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包括价值、信念或世界观(对不良后果、责任归因信念、广泛意义上的环境关注)以及个人规范和行为。模型中的NEP(NewEcologicalParadigm),常被看作是环境关注或对环境信念一引。NEP由DuxilaP与VanLiere在1976年提出,揭示了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看法,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信念。主要观点是球负荷能力有限,人类社会不能无限制增长;生态系统需要维持平衡;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统治自然。与之相对的是当时社会普遍意识:追求经济发展和繁荣、强调个人利益、认为人类主宰自然的“主流社会范式”。从某种意义上,NEP主要关注个体对环境条件的一般不良后果的意识,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测量个体对具体环境问题后果的信念,因此,NEP能使个体接受更狭隘的被视为有价值对象的不利后果(adverseconsequencesforvaluedobjects;AC)的信念的世界观,进而通过感知到的可减少威胁的能力(perceivedabilitytoreducethreat,AR),产生亲环境的个人规范,进而发生亲环境行为,具体包括激进行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组织中的行为呻刚。VBN理论深入分析了从稳定的个性本质(如价值观和世界观)、到特定的信念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和责任感),直至态度规范和行为的因果关系。VBN理论基于价值观理论,提炼出个人价值观体系中与环境行为最为相关的三种价值观:生态的、利他的和利己的价值观。该理论的贡献是深入的分析并明确了环境价值观的类型和作用,明晰了价值观、信念等心理类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对行为的影响。VBN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偏向于选择和相信那些预期价值观一致的信息,并很可能拒绝与之相悖的(Stern,2000)一⋯。VBN理论建立在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Schwartz,1977)no州的基础上,规范激活理论主要关注利他主义对环境行为的影响,该理论最初发展时是基于可能构成环境行为基础的三种价值取向,具体包括自我本位价值取向、利他主义价值取向、生物圈主义价值取向(Stern,eta1.1993)n011,持有自我本位价值取向很可能保护与他们个人环境相关的具体方面,具有利他主义价值取向主要以关注他人福利为行为的起点,而具有生物圈主义价值取向则关注所有生物的福祉。VBN理论的早期应用关注与环境损害有关的价值和信念,并假设当人们感知到环境后果与其视为有价值的东西(个人的、他人的、生物圈的)相悖时,亲环境行为很可能发生(Stern,eta1.1993)。VBN理论认为三种价值取向在不同条件下对亲环境关注产生作用,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意图加以解释(Stern,eta1.1993)。之后的VBN理论引入了信念(责任归因)(Stern,eta1.1999),并加入了个人规范以及这些因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责任归因是个人认为通过自己帮助减少环境威胁,可以重建或恢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Stern,2000)。个人环境规范被表述为个人感受到的实施保护环境行为的责任义务(Stern,2000)。目前,VBN理论己被作为一种有力的理论研究框架广泛被用于探索环境行为的动机决定因素,并作为一种经验方法用于解释不同的环境支持行为n02¨卜12。2.2.3旅游环境效应相关理论2.2.3.1旅游环境效益分析理论谢彦君(2001)在物质平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了用于分析地区的旅游环境效应的整体模型n031244,如图2—4所示。在该模型由经济模块、交界模块、环境模块、地区特征模块组成,用于进行旅游的环境预防管理。利用该模型分析旅游的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环境效益从经济模块开始分析的,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理论分析模块是环境模块。图2.4旅游环境效益的整体分析模型经济模块由被研究地区的经济部分的生产和消费特点以及彼此间的结构关系所构成。经济模块与地区特征模块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同时,经济模块的产出转化为交界模块中的可用资源和废弃物。环境模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区环境资源储量以及承载容量,二是资源效益模型,三是废弃物效应模型。这些模型解释了旅游业对资源的需求和旅游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是如何影响地区可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由这些资源的承载容量所规定的对经济的种种限制。与该模块相关的是交界模块,从交界模块中可获得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向环境排放的废物量等信息。交界模块的实质是转置模块。其功能是通过资源利用模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36 第2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费特征转化未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水平,同时,通过废弃物生成模型将生产和消费特征转化为废弃物排放量。地区特征模块用于描述地区的人口统计、社会和物质结构方面的特征。2.2.3.2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术语和口号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备受重视,因此,可持续发展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概念和理论也因此产生。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核心是在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首先必须符合东道国社会的需求和意愿,应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业的需求,应保持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基础。在我国目前提倡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从作为东道国的国家层面还是作为东道地的景区层面,发展低碳旅游均是东道社会的需求和意愿,因此,可持续发展旅游理论适用于低碳旅游各层面的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关键是提高旅游管理能力,著名学者Butler指出,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者首先必须认识并承认旅游发展是具有增长的极限,同时指出“监管工作必不可少”(Butler,1999),因此,通过对旅游者低碳行为的充分认识,可以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者从规划和控制开始进行监管,最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实现。 第3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第3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本章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首先,在提出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后,使用预调查数据对初始题项进行项目分析和信度分析以净化题项;其次,对净化后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其建构效度,得到假设构成维度;最后,使用正式调查数据对得到的假设构成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3.1初始题项的设计(1)初始题项的提出低碳旅游的核心是降低旅游中的碳排放水平,旅游学基础理论则指出旅游行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必然是通过旅游者减少旅游中生活行为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的。因此,本文研究在第一章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组成分析的基础上,从这六个方面列出可能降低旅游活动碳排放的具体项目,得出初始题项。①食:食品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食品生产过程以及运输过程no。“剐,素食产生的碳排放低于肉食,地产食品产生的碳排放低于需运输的食品。由于包价旅游者的早中午三次正餐是由旅行社提前安排的,旅游者没有选择权,所以旅游者通过正餐食品选择减低碳排放水平的可能性很低。可能的渠道是在购买瓶装水和旅行食品时降低碳排放,但旅游者一般倾向于选购自己熟悉的但可能不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产品,而且也倾向于多选购。这两种行为倾向均不利于减少碳排放。因此,本文从购买瓶装水和旅行食品行为列出了相关题项。②住:酒店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管理性耗费和服务性耗费n川,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服务性耗费具体表现为入住宾馆后旅游者直接间接的能源使用和用水、电瞄¨,因此,列出了以节水节电为主的题项。③行: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最大来源瞳’¨1。但包价旅游者不能自主选择旅游交通手段,只能通过游前选购低碳旅游线路产品,游后参与碳补偿项39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目6冲抵旅游中己产生的碳排放n删。本文讨论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是通过日常生活行为减少碳排放,不涉及选购低碳旅游线路产品和实施碳补偿的研究,因此,本文不讨论减少旅游交通带来的碳排放的行为。④游:虽然在景区游览时参与高耗能的旅游项目将产生更多的能源消耗,但旅游者自身的旅游行为产生的碳排放并不高‘仰3,主要应关注处理旅游者产生的废弃物带来的碳排放‘卅'引1。因此列出以废弃物处理为主的题项。⑤购:生产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包装物会产生碳排放。旅游者购买的越多、包装物的越多,则产生越多的碳排放。本文据此设计了相关题项。⑥娱:包价旅游者自由活动相对较少,娱乐项目主要是游程中观看表演、入住后去酒吧等零星娱乐活动,这种娱乐活动的能源消耗较少瞄01,因此本文忽略了旅游娱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减排行为。综上所述,可得到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如表3—1所示。表3.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初始题项项目来源题项描述和编号题项米源a1只选购够用数量的瓶装水a2选购轻量瓶身包装的瓶装水a.表1—3低碳旅食游生活行为的组成a3只选购够用的旅行食品b.文献98、99a4选择旅游目的地地产的旅行食物a5在宾馆房间中随手关闭不需要的灯光a6离开房间时会关闭空调、电视、灯光a.表l一3低碳旅住旃生活行为的组成a7使用盆浴8b.文献10a8要求每天更换寝具(床单、枕套、被套)a9将废弃物放入垃圾桶a。表卜3低碳旅游alO分类处理废弃物游生活行为的组成b.文献43、44、45all劝说同一旅游团中的其他成员不乱丢废弃物a12只购买必要数量的旅游纪念品a.表卜3低碳旅购a13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要求简单包装游生活行为的组成(2)初始题项的小范围访谈①小范围访谈组织向三十名被访者发出纸质问卷,在解释问卷使用目的后,请被访者仔细阅读问卷,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能否理解问卷题项的具体意义;问题2:对问6碳补偿(carbonoffset)是指旨在减轻二氧化碳带来的环境伤害的植树计划。40 第3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卷题项是否有补充。三十名被访者中旅游业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其中,其中,旅行社、星级酒店、景区的主管征询的对象有10位,其中4位来自星级酒店(3位来自客房部、l位来自工程部),4位来自旅行社,2位来自景区管理部门,他们的从业时间为5—7年,因此,对相关论题比较熟悉。8位从事低碳经济领域研究的教师或博士,其研究方向与本文具有一定的联系。12名为大学生,均为旅游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均获得导游证,并有两个暑期的导游带团经验。②小范围访谈结果参与访谈的30名人员中7人提出不理解题项卜2中“轻量瓶身”的含义。在沟通后将之调整为“使用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同时被访者认为没有需补充的题项。3.2初始题项的前测和探索性因子性分析马庆国(2002)认为调查问卷设计要经过五个步骤,相关文献探讨,确定变量的初始题项、小规模访谈,消除歧义、编制初始问卷、对问卷进行前测分析、根据前测分析结果形成最终问卷n叫。因此在提出假设维度后,需要对问卷进行前测。本文研究的预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使用问卷星专业调查网站向以江苏省为主的被访者征询意见,共回收104份问卷。描述统计学结果显示,调查数据中各题项均无缺失值、数据完备,可以进行预试问卷的前测。3.2.1研究变量测评的方法和标准(1)项目分析本文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同质性分析三种方法分析初始量表题项对研究问题的说明能力。①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检验每个题项数据在最大值组和最小值组之间的差异,说明该题项对研究问题的鉴别度。检验标准为决断值大于等于3、且显著性小于0.05n08】。4l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②相关性检验相关性检验计算每个题项与整体量表的相关系数,说明每个题项与整体量表的关系。检验标准为相关系数大于0.4,且显著性小于0.05n嗍1。计算结果如表2“相关性检验”列所示。③同质性分析本文采用三种方法检验题项的同质性:项己删除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值、共同性、因素负荷量,用以说明各题项是否在一致性的描述被研究的构念。检验标准分别为项已删除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小于初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Q系数值、共同性大于0.2,因素负荷量大于O.45[1渊1。(2)信度分析量表信度分析用以检验量表测量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a系数检验初始量表的信度。信度分析的判断标准为:内部一致性Q系数值≥0.7属于高信度,在0.35—0.70之间为尚可,<0.35则为低信度n08’。(3)探索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要讨论的是建构效度,建构效度是“测验或量表能够测量到理论上所构建的程度或测量出心理特质的程度”。建构效度综合考虑了周延性和排他性、可用来判断测量工具能够测量理论的概念和特质的程度。本文使用因素分析的负荷量判断周延性和排他性。在进行因素分析前,首先检验整个量表以及每个题项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①检验整个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题项间是否存在共同因素,当KMO指标大于0.6、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时认为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n081。KMO指标的判断标准为KMO值小于0.5,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进行因素分析的普通(mediocre)准则至少在0.6以上,0.8以上为“良好”。②检验题项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判断单独题项是否适合于投入因素分析,需要计算MSA指标(measuresofsamplingadequacy),如果MSA小于0.5,则该项目不适合投入因素分析n081。42 第3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研究3.2.2项目分析和信度检验的结果(1)项目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同质性分析三种方法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初始题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项目分析的计算结果显示:在五个判断标准中,“选购地产食物”、“使用盆浴”、“每日更换寝具”三个题项分别有4项、5项、5项检验指标未达到临界值标准,因此,按照检验标准,这三个题项应不保留。这说明在初始量表的13个选项中,a4、a3、a4三个题项与其他十个题项不具有同质性,因此,项目分析后,初始题项剩余了十个题项。表3-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初始量表题项的项目分析计算结果表同质性分析独立样本相关性检项已删除的共同因素负未是T检验验内部一致性性荷量达不口a系数标保决断值相关系数<原量表信准留兰3.000兰0.4度指该且(初始量表内至0.2至0.45标项显著性P显著性部一致性a数目系数值为<0.05pO.05>0.90>0.5<3.OO>200<0.08,良好:检验统计量0.4170.0140.9720.9550.9220.4591.033295是否适配是否是49怕w懈w芗多多A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②路径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观察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路径的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因素负荷值,如表3—6所示。在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中,除模型中将未标准化回归系数设定为固定参数1的三条路径外(这些路径不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余参数值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说明路径系数显著不为0。因素负荷用以说明共同因素对测量变量的影响,表示潜变量对测量指标的直接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除Hyi-7假设的因素负荷未达0.5之外,其余均在0.50.095之间。说明十个指标变量能有效的说明要测量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因素负荷值均显示,十个测量变量均可有效作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潜变量的测量变量。③三个维度问相关性分析三个潜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估计值均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三者之间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三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均在0.5以上,显示日常购买行为、日常环境行为、积极行为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可能存在更一级的共同因素。表3-8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日常购买行为<一>日常环境行为0.658+}串日常环境行为<一>积极行为0.673书}日常购一行为<一>积极行为O.518料注:幸木p0.05>0.90>O.90>O.5<3.00>200<0.08,良好检验统计量0.3590.0240.9870.99l0.9770.2821.10l44l是否适配是否是表5.31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表协方差估计值及其显著性因素1<一>因素20.082n.S.}+p0.05(3)结论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指标C1716.1719可有效作为“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潜变量的测量指标。使用量表题项的C1716.1719进入模型运算。5.4.2对“主观规范”的验证性因子分析(1)模型的构建通过预试问卷的变量测评,主观规范潜变量保留了六个观测变量。根据变量测评的结果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主观规范潜变量的测量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5-3所示,在模型中提出6条假设路径,如表5—32所示。V1图5—3“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 第5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变量的测评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5.32“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回归显著性凶素是否支假设序号假设在路径图中的编号系数P值负荷持假殴HY4.1主观规范影响规范11,000.555HY4.2主观规范影响规范2W13.22l}木幸.625否HY4—3主观规范影响规范3W23.749枣木幸.818是Hy4-4主观规范影n向规范4W31.045枣幸丰.560是‘HY4.5主观规范影响规范5W43.733木母}.736是HY4.6主观规范影响规范6W54.245}七}.872是(2)模型适配结果和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适配简表如表5—32所示,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三项八个指标中,仅简约适配度指数中PGFI未达临界值,说明模型适配良好。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中,w1到w5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说明路径系数显著不为0。主观规范对六个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均在0.50一095之间,说明六个指标变量能有效的说明要测量的“主观规范”。表5—33“主观规范”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指标名称x2值RMSEAGFINFII讧IPGFIx2自由度比CN值(O.05,优秀检验临界值P>0.05>0.90>O.90>0.5<3.00>200O.05>0.90>0.5<3.00>200<0.08,良好检验统计量0.3070.0290。9760。9700。9440.4061.147308是否适配是日否是疋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和因素负荷值如表5-34所示。在路径系数显著性检验中,除模型中将未标准化回归系数设定为固定参数1的一条路径外(该路径不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余参数值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说明路径系数显著不为0。因素负荷用以说明共同因素对测量变量的影响,表示潜变量对测量指标的直接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因素负荷中仅有两个未达0.50,其余均在0.50一O.9598乏一弯~融砺秦常一厂e 第5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变量的测评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间,说明八个测量指标能有效的说明要测量的“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3)结论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指标均可有效作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潜变量的测量指标。使用量表题项的c101一C108进入模型运算。5.4.4对“悠逸诉求"的验证性因子分析(1)模型的构建通过预试问卷的变量测评,“悠逸诉求”潜变量保留了四个观测变量。根据变量测评的结果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悠逸诉求”潜变量的测量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5—5所示,在模型中提出4条假设路径,如表5-36所示。V1图5.5“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表5.36“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和因素负荷表假设假设路径在路径图中的编号回归显著因素是否支持序号系数性P值负荷假设Hv5.1悠逸诉求影响悠逸l1.000.945幸幸宰是Hys.2悠逸诉求影响悠逸2W3.982.882幸+●是Hy5.3悠逸诉求影响悠逸3W2.675.597}+●是Hys-4悠逸诉求影响悠逸4W1.585.536(2)模型适配结果和假设的检验结果结构方程模型适配情况如表5—37所示,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三项八个指标中,仅简约适配度指数中PGFI未达临界值,说明模型适配良好。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37“悠逸诉求”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指标名称x2值ItMSEAGFINFII心IPGFIx2自由度比CN值<0.05,优秀检验临界值P>0.05>0.90>0.5<3.00>2000.05>0.90>O.90>0.5<3.00>200标示0.7卡}枣木p<0.05:+木+p<0.001:(2)“旅游中的情境”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情境”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5—7所示,假设路径如表5—4l所示。图5.7“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路径图表5—41“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路径表假设序号假设路径在路径图中的编号HY6.12共同因子影响设施便利W10Hy6.13共同因子影响标志清晰W1l模型适配情况见表5-42,在八个检验指标中,绝对适配度指数中的#值、RMSEA、增值适配度指数RFI、简约适配度指数中PGFI和CN值均未达临界值,说明模型聚合程度不够理想,所以不再进一步分析路径假设的显著性。由于高阶因素无法解释设备便利和标示清晰,因此,在正式模型运算中使用一阶模型。表5.42“旅游中的情境”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苟约适配度指数指标名称x2值RMSEAGFINFII讧IPGFIx2自由度比CN值<0.05,优秀检验临界值P>0.05>0.90>O.5<3.00>2000.05:枣p<0.05:率++p<0.0016.1.3控制变量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根据样本数据,分别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旅游类型、旅游持续时间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进行单变量程序分析,结论如表6-2所示。表中数据显示:性别、年龄、学历、旅游持续时间的整体检验F统计量均未达显著,说明性别、年龄、学历、旅游持续时间的不同组别之间的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之后的分析中可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月收入、旅游持续的时间的整体检验F统计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统计检验力均达显著,说明月收入、旅游持续的时间在不同组别上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显著差异。两者的关连强度系数显示,月收入、旅游持续的时间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中度相关。因此,在之后的分析中忽略性别、月收入因素的影响,将月收入、旅游持续的时间引入模型的分析中。表6—2控制变量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的单变量程序分析结果净相关Eta平方关联强度统计检验力F检验值(R2)((^)2)(1—13)性别1.678。。5O.Ol0.0040.251年龄1.833“。0.0420.0190.550学历0.899⋯O.0160.0020.244月收入4.291”‘0.1530.1180.989旅游类型5.191‘0.0840.0680.921旅游的持续时间1.263”+。0.0290.0060.390n.S.p>0.05;木p<0.05:十++p<0.001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的关系分析国Ⅲ压≯《参嗵一:芝wTw。压鞠龟嘲南南霉图6.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路径图表6—3“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路径系数、显著性、因素负荷表假设在路径回归显著因素是否序号假设路径图中的支持编号系数性P值负荷假设Ht—I利他主义影响一般环境态度W61.074}枣木1.044是Ht_2一般环境态度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W7一.025.834.017否Ht-}一般环境态度影响环境态度31.000.825是H。-I一般环境态度影响环境态度1Wl1.001乖幸+.864是H㈠利他主义影响利他主义41.000.859是Ht-6利他主义影响利他主义1W2.771掌十卡.607是H。一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态度11.000.985是H。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态度2W3.892幸}}.883是Ht一9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态度3W4.775母乖幸.743是H。_lo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态度4W5.774}}串.712是108 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2)模型适配结果和假设的检验结果使用正式调查数据进行运算。结构方程模型适配简表如表6-4所示,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三项八个指标中,仅简约适配度指数中PGFI未达临界值,说明模型适配良好。表6.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与其前因变量关系模型”适配度检验简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指标名称f值RMSEAGFINFII江IPGFIx,自由度比CN值<0.05,优秀检验临界值P>0.05>0.90>O.90>0.5<3.00>200<0.05,优秀0.050.90>O.90>0.90>0.5<3.00>200检验统计量0.0850.0390.9460.9510.9240.5231.263203(基本模型)是否适配是检验统计量0.1480.0470.9730.9780.9550.3781.39260(修正模型1)是否适配是否是(3)路径分析结果路径分析结果如表6-6所示,计算结果支持“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解释“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知觉行为控制”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可以解释“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相应因素对效标变量的影响为正向。但分析不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分析也不支持“月收入”、“旅游持续的时间”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110 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表6—6基本模型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假设在路径回归显著性路径是否支序号假设路径图中的编号系数P值系数持假设低碳旅游生沽行为态度影响HI.1W230,0520.1150。083否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HI-2主观规范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20.229+幸}0.550是Hl-3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l0.212幸枣宰0.289日疋HJ-4知觉仃为控制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00.924宰誊幸0.449目刃E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影响幸枣木0.426日H卜5W191.199疋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HI.6月收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5—0.0360.7250.024不口旅游持续的时间影响不H1.7W24.0.0620.7500.022口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68;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O.614由于模型l显示假设H㈠、Hh、HH不被实证结果支持,因此,对模型进行优化,在删除路径W23、W24、W25后,得到“修正模型l”,重新运算。在删除“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影响后,模型拟合的优度得到提高(修正模型的适配结果如表6-5第五、六行所示)。HH到Hh四条假设路径均被支持。表6—7“修正模型1”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假在路径回归显著路径是否设假设路径图中的支持序编号系数性P值系数假设号H1.2主观规范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20.225{++0.542是H1。3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10.212宰奉宰0.293是H14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01.202枣木奉0.427是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影响宰宰幸0。445日H1-5W190.907为E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62;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610(4)内生变量的解释力分析分析复回归分析中的决定系数(见表6—6和表6—7最后一行),可知基本模型中,“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可以联合解释“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56.8%的变异量,“知觉行为控制”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可以解释“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61.4%的变异量。删除路径W23后,修正模型对内生变量的解释力有所下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两个内因变量被其外因变量所能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56.2%和61%。(5)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作用途径的探索模型解释力的下降提示,被删除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对两个变量可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能存在一定的解释力,因此,考虑调整“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的影响路径,将起作用路径直接指向“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得到“修正模型2”,计算拟合结果(路径图如图6—3所示)。“修正模型2”的适配情况见表6-9,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但HH对应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其余路径均在0.05水平上显著,如表6—8所示,说明分析不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同时,决定系数也显示,调整“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的路径后,模型对“自诉的低碳旅游日常生活行为”的解释力由61%上升到62.6%,解释力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仅能多解释其1.6%的变异。结合路径分析的结果,在之后的分析中不考虑“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变量,仅保留“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蚓3一!!@猷兰水@刚v。回槲一2\1迎差一V,∈尹叫固∑,v,么::地兰竺!三!三竺::家黔沪/vz。国■陬酬。\∥/v:。S橱州5刚o)彳。。,么.P慧买芦1威酌V17V29V18朋常购买Y9医矧国\行为-!:!!卜!岁国帅夕i/W,滟鳓v,。常州么国M。鬯?w9交一濠一透f积极行为r}=≤1×”。“修正模型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表6.8“修正模型2”的假设和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假设在路回归显著路径是否序号假设路径径图中支持的编号系数性P值系数假设HI.2主观规范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20.226木+木0.542是H1.3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lO.214}’I}0.292是HI-4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00.947++幸0.459是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影响木}+0.417是H1.5W191.175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影响HI.8Wl0.2160.0620.122否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62;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626@@国Ⅶ垤wV少弱3对/v‘6黼酬一图 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表6—9“修正模型2”适配检验简表指标名称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x2值ItMSEAGFINFII己FIPGFIx2自由度比CN值0.05>0.90>O.90>0.90>O.5<3.00>200(0.08,良好检验统计量0.0990.04l0.9530.9620.9420.5261.285212是否适配是(6)小结综合本小节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这两个外生变量可以解释“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56.2%的变异。“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影响,可以解释“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61%的变异。样本数据不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外生变量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影响、“月收入"和“旅游持续的时间”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影响的假设。因此,之后的分析中基本模型中保留“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作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和“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解释变量。在“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整合性结构方程运算中,不考虑“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态度”变量。6.3.2“悠逸诉求’’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1)模型构建根据6.3.1对基本模型的的分析结果、4.2.2中对“悠逸诉求”的可能作用途径的分析、5.4.4中对“悠逸诉求”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在基本模型基础上中引入“悠逸诉求”变量,得到三个竞争模型“悠逸诉求竞争模型l”、“悠逸诉求竞争模型2’’和“悠逸诉求竞争模型3”,路径图及模型假设如图6—4和表6-10所示。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6—4“悠逸诉求”竞争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悠逸诉求竞争模型1”中“悠逸诉求”外因变量通过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悠逸诉求竞争模型2”中“悠逸诉求”外因变量直接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悠逸诉求竞争模型3”中“悠逸诉求”外因变量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一方面直接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表6—10“悠逸诉求竞争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假设假设路径在路径图悠逸诉求竞争序号中的编号模型1模型2模型3H2.I主观规范影响低碳旅游活行为意愿W17√、,H2.2知觉行为控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1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H2.3W19、/√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H2-4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5√、,H2.5悠逸诉求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0√H2.6悠逸诉求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W2l√(2)模型适配分析拟合结果如表6—11所示,数据显示在充分释放自由度后,竞争模型1和竞争模型2的拟合结果良好,样本数据与提出的理论模型能良好适配。竞争模型3也仅有CN值未通过检验,总体而言,样本数据能与竞争模型3适配114 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表6.11“悠逸诉求竞争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指标名称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萄约适配度指数x2值RMSEAGFINFIl讧IPGFIx2自由度比CN值O.05>O.90>0.90>O.5<3.00>200(O.08,良好检验统计量0.0590.0450.9450.9560.9350.5331.354269(竞争模型1)是否适配是检验统计量0.1410.0370.95O.960.940.5361.231263(竞争模型2)是否适配是检验统计量0.0520.0460.9460.5570.5340.5211.371198(竞争模型3)是否适配是否(3)竞争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路径分析结果如表6一12所示,在包含路径W20和路径W2I的三个竞争模型中,两条路径均不被支持。即,“悠逸诉求”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均不显著。表6—12“悠逸诉求竞争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假路悠逸诉求竞争模型1悠逸诉求竞争模型2设径显著因素是否路径回归显著是否序编路径回归性支持性因素支持号假设系数负荷假设系数负荷P值假设P值假设H2.IW17无0.212幸}士0.538是无0.213幸牛木0.542日疋H2.2W18无O.214卡卡幸0.298是无0.212}半木0.293是H2.3W19无1.245宰奉幸0.434目无1.209}}牛0.431是疋H2-4W25无0.877奉幸奉0.426是无0.847●●+0.417是H2.5W20无.0.0170.768.0.017否=0H2.6W2l=O无0.3830.0590.133否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62(模型1);0.562(模型1)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94(模型1);0.632(模型2)表6-12“悠逸诉求竞争模型”潜变量路径分析计算结果表(续)假设序路径编悠逸诉求竞争模型3路径回归显著性因素号是否支持假设假设系数P值负荷H2.1W17无O.212枣}}0.538是H2.2W18无O.214木}}0.298是H2.3W19无1.256}+}0.439是H2-4W25无0.844+}木0.410是H2.5W20无一O.020.7330.019否H2.6W21无0.1550.46l0.053否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62;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路径分析决定系数:0.595115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内生变量的解释力分析观察复回归分析中的决定系数(见表6-12及其续表最后一行),可知在“悠逸诉求竞争模型1”和“悠逸诉求竞争模型3”中,“悠逸诉求”并未增强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解释力,决定系数与“修正模型1”是相同的,反而降低了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解释力。“悠逸诉求竞争模型2"中,由于增加了“悠逸诉求”变量,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变异量的解释由61.4%上升到63.2%,提高了0.8%,说明悠逸诉求对“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解释力非常低。(5)小结本节分析显示:样本数据不支持“悠逸诉求”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悠逸诉求”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假设。因此,在“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整合性结构方程运算中,不考虑“悠逸诉求”变量。6.3.3“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刀的作用途径和解释力研究(1)模型构建根据6.3.1对基本模型的分析结果、4.2.2中对“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可能作用途径的分析、5.4.3中对“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在基本模型中引入“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变量,得到三个竞争模型“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1倾向”、“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2”、“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3”,路径图及模型假设如图6-5和表6—13所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1”中“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外因变量通过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2”中“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外因变量直接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3”中“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外因变量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一方面直接于“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116 第6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的拟合图6.5“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图表6.13“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中的假设一览表日常低在路径碳生活假设假设路径图中的行为倾序号编号向竞争模型1模型2模型3H3.I主观规范影响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W23√H3.2知觉行为控制影响低碳旅游身活行为意愿W2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H3.3W26、/、,、/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知觉行为控制0√、fH3-4W25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H3.5W21、,0影响低碳旅游活行为意愿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H3石W22√、『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2)模型适配分析拟合结果如表6一14所示,数据显示在充分释放自由度后,三个竞争模型的拟合结果均良好,样本数据与提出的理论模型能良好适配。117怕垤w垤姻ⅢⅢ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6.14“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竞争模型”的适配检验简表指标名称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简约适配度指数x2值ItMSEAGFINFII强IPGFIx2自LhK’LP,CN值O.05>0.90>0.5<3.00>2000.05>0.90>0.5<3.00>2000.05>0.90>0.5<3.00>200O.05>O.90>0.90>O.5<3.00>200O.05>0.90>O.90>0.5<3.00>2000.05154 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从表8—2可以看出,由“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可能产生的减排数量”、“了解会产生的环境收益”、“了解将产生的旅游费用”、“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提高”六个投入的变量中,“了解相关知识”、“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提高”变量对是否更倾向于选择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具有解释力。保留三个变量后,构成的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的卡方值为67.200(p=O.000<0.05),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自变量可以有效解释样本在是否更倾向于选择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分类结果。同时,Hosmer—Lemeshow检验值为7.934(p>O.05)未达显著性水平,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适配度非常良好,从关联强度系数看,Cox&Snell的关联强度指标值为0.474,Nagelkerke的关联强度指标值为0.523,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中度的关联。从个别参数的显著性上看,“了解相关知识”、“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提高”三个自变量的Wald指标值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表示是否了解相关知识、朋友和家人是否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是否提高,与是否愿意进行低碳旅游消费之间有显著关联,这三个变量可以有效预测与解释是否愿意进行低碳旅游消费。“了解相关知识”、“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提高”两个变量的胜算比值分别为2.178、1.452、1。592,表示样本分别在“了解相关知识”测量值上提高1分,“比现在倾向于发生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比“和现在一样”的胜算的概率就增加1.178(117。8%);在“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测量值上提高1分,“比现在倾向于发生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比“和现在一样”的胜算的概率就增加0.452(45.2%);在“相关设施便利程度提高”测量值上提高1分,“比现在倾向于发生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比“和现在一样”的胜算的概率就增加0.592(59.2%)。logistic回归的分类预测结果上看(见表8—3),在165位表示和现在一样的观察值中,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类预测,有32位被归为和现在一样组(分类正确),133位被归为比现在倾向组(分类错误);原来588位有支付意愿的观察值,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类预测,有574位被归为比现在倾向组(分类正确),14位被归为和现在一样组(分类错误),根据表8-3计算出的敏感性为0.977,特异性为0.191。整体分类正确比为80.4%,说明建立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整体适配性较好。表8.3策略效力回归分析的分类预测结果表预测值正确百分比和现在一样比现在倾向和现在一样3213319.1实际值比现在倾向1457497.7总:预测正确率80.4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有效策略途径是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知识的普及、相关群体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提高低碳设施便利程度的角度入手最为有效。8.3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8.3.1优化供给方因素:优化低碳旅游设施和服务8.3.1.1梳理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相关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术产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低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低碳能源供应设施等;低碳旅游专项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低碳旅游购物设施、低碳旅游娱乐设施以及低碳旅游游憩设施。根据第三章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维度划分,可以梳理出与以上低碳旅游设施中与旅游者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设施,如表8—4所示。可以看出,与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低碳旅游设施主要包括二大类,分别是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具体涉及到用电器设施。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具体涉及到废弃物处理设施。低碳旅游购物没有具体的对应设施,主要涉及服务。 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表8-4对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梳理维度名称各维度的具体组成旅游设施或服务a1只选购够用数量的瓶装水低碳旅游购物服务日常购买行为a2选购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低碳旅游购物服务a3只选购够用的旅行食品低碳旅游购物服务a5在宾馆房间中随手关闭不需要的灯光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日常环境行为a6离开房间时会关闭空调、电视、灯光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a9将废弃物放入垃圾桶低碳环境卫生设施a10分类处理废弃物低碳环境卫生设施a11劝说同一旅游团中的其他成员不乱丢废弃物低碳环境卫生设施积极行为a12只够买必要数量的旅游纪念品低碳旅游购物服务a13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要求简单包装低碳旅游购物服务8.3.1.2设施的优化(1)使低碳旅游设施的游客使用端更加友好通过工业设计,使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设施中的用电器设施的使用端更加友好,便于住宿客人在不需要使用不必要光源时能更方便的及时关闭,也使客人不在房间时可以及时关闭电器。例如,目前客房中采用的插卡取电方式,虽然可以保证客人不在房间时关闭电器,但目前的设计是客房整体断电,因此,客人不能利用不在房间的时间完成随身电器充电,因此,客人要么不断电,要么要接受不方便。通过景区合理规划,合理布局低碳环境卫生设施中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使之从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对于分类垃圾桶的设计应便于使用。目前景区设置的分类垃圾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景区使用的设施各不相同。前文分析显示,在旅游中,旅游者倾向于不理解标示,因此,熟悉的设施才能促使旅游者合理处理废弃处,也使收集到的废弃物能得到进一步合理的处理。(2)尝试制定低碳旅游设施便利程度的评价体系在目前的饭店和景区的评价标准中,可以尝试纳入对低碳旅游设施便利程度的评价。可首先量化计算旅游者通过日常环境行为和积极行为减少的碳排放量,之后对比不同的设施条件带来的减排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3.1.2服务的优化在低碳旅游购物中,具体涉及到购买数量和包装两个内容,其中建议旅游者减少盲目购买和提供碳排放更低的包装是优化低碳旅游购物服务的具体内容。对于建议减少盲目购买,旅游购物场所可以用旅游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将旅游商品中包含的资源消耗量告诉旅游者,使旅游者在作出购买决定时可以考虑减少购买量。对于旅游购物场所,似乎这样会减少旅游购物数量,但旅游购物场所真正的关注点是旅游购物收入,所以,即使旅游者减少了购买量,但更富吸引力的旅游商品可以在单位商品上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建议旅游者不盲目购买与旅游购物场所的经济收入并不矛盾。对于,提供碳排放更低的包装,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向旅游者提供富有当地特色的、碳排放水平低的旅游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如使用再生纸或循环使用的原材料制成的包装物,或提供可以循环利用的包装用品,另一方面可以奖励对使用可循环利用包装用品的旅游者。8.3.2建立认知基础: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引导(1)定量研究居民家庭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开发适合于中国家庭的碳排放计算器,并选出样本居民追踪使用,根据碳排放计算器的检测结果,厘清居民家庭的主要碳排放来源。(2)针对居民家庭的主要碳排放来源,进行广泛的媒体宣传一方面通过宣传积极培养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施低碳行为的习惯,宣传应充分考虑知觉的筛选过程,可根据不同的受众设计宣传内容。在大众传媒无处不在的今天,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当然是最有效的方式。广播中,利用播音的闲暇之余,插入一些教育性的广告;开展日常低碳生活教育广播主题,让播音员宣传一些教育内容等等,都能够让听众们学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电视中,也可以插播类似的教育性广告;举办一些低碳生活电视活动,让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居民能够互动,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网络中,当今网络极度发达,网络的宣传方式也很多。可以建立一些教育网站,把生活知识和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教育相结合,吸引网民的眼球;在网络视频前插播教育性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虚拟游戏中举办一些有奖问 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答活动,不仅能学习到知识,还能得到一些虚拟奖品,使网名感兴趣。(3)开展教育知识讲座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也不能仅仅只强调知识宣传,只有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宣传知识讲座活动,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前来免费给居民进行讲解,内容可以包括低碳生活观念、低碳技巧、等等一些与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相关知识。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旅游者自身不同的素质,设计系列教育方案,并走进社区宣传,把日常低碳生活行为的相关知识,融入社会讲堂进行教育,内容包括低碳生活的效果、低碳消费方式等等,除此之外,也可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8.3.3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积极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8.3.3.1游前教育在进入景区之前,由导游向旅游者介绍景区的低碳设施以及使用方法,向游客说明可实施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向游客介绍一旦实施可减少的碳排放总量,并将减排量折合成旅游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如相当于为景区增加的绿色植物数量或可为饭店或景区提供多少天的供暖等。通过游前教育,可使旅游者对情境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结合游中教育和游后教育,共同降低旅游者对情境建立认知的难度。8.3。3.2游中教育(1)景区景点宣传教育景区景点是旅游者主要活动的发生地,因此,景区景点的低碳旅游者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景区景点的宣传方式也很多,包括设立宣传栏、聘请低碳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等等。在刚进景点宣传该旅游景区的宣传栏中摆放一些宣传低碳旅游相关知识的介绍,让旅游者在了解景区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同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低碳旅游的宣传,他们可在在景区中按照固定线路巡游,在与景区中的旅游者交流、义务讲解一些景区内容的同时,宣传低碳旅游知识,159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让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由于在旅游景区中,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对景区的碳排放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降低旅游中的碳排放必须加强对游客的低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此外,还可以鼓励游客将不使用的旅游图留给后来游客使用,以及在游览过程中担任义务环保宣传员,是所有游客都认识到低碳旅游的意义,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景区还可以开展“碳补偿”等活动,如景区有植树造林等场所,让游客亲自参与到景区的低碳环保中去,使其切身感受景区的低碳建设,从而培养他们的低碳旅游意识。(2)旅游从业人员游中教育作为旅游服务中“人”的因素的导游员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传递、引导、调节作用,以帮助旅游者能够认识了解低碳旅游相关知识,引导旅游者进行低碳消费。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低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在他们具备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具备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景区为了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意识也可以定期开展低碳知识竞答活动或“低碳维护者"的评选活动,从而提高员工的低碳意识。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低碳教育,将低碳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导游人员在导游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在向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宣传教育的同时,自觉的以自己的行为作为示范影响游客。(3)旅游者行为相互影响现在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大多是以团队的形式,每个团的人数在20—60人之间不等。团员的素质等差别也很大,包含了各种社会人员。因此,旅游者之问的相互影响教育就产生了。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就会引导其他旅游者进行学习和效仿,从而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与之相反的,一些旅游者的不良旅游行为,也会引导其他旅游者的效仿,产生一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发扬其好的一面,扬长避短,从而能够使旅游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8.3.3.3游后教育(1)旅游者游后意见反馈可设计收集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建议和意见,可具体设置反馈邮箱或反馈热线,收集旅游者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实例和感受、旅游者对低碳旅游设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收集旅游者对低碳旅游者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为之后的低碳旅游者教育提供参考和素材。(2)成立专项低碳旅游基金旅行社作为企业,推出旅游线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盈利,因此,旅行社可以转变思路,为目前尚在少数但具有消费能力的旅游者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低碳旅游线路,同时实现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另外,主管部门也应该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用于支持旅行社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3)对低碳旅游者奖励虽然大部分旅游者可能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持积极态度,但是减排效果不明显情况下,旅游者在游中并不会十分关注。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如饭店可量化旅游者的减排数量,并对其进行奖励。旅游景区也可在旅游结束后,请旅游者填写自己在旅游中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情况,一方面可以以此为依据给以积极实施的旅游者以一定的奖励,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宣传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手段之一。8.3.4利用主观规范: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第七章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在个体分析实施行为的可能受益时,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家人出现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个人以往生活行为倾向总是影响着群体中的一般成员。因此,如果主动选择出、培养好、管理好意见领袖,则可大大促进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8.3.4.1选择意见领袖(1)考虑可信性赛娜(2011)的研究显示意见领袖应具有可信性n761,陆瑾(2012)认为意16l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见领袖是特定产品的重度消费者,应对特定产品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且风险觉察较高n行3。因此,选择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意见领袖,可综合考虑对旅游的熟悉程度和对低碳行为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例如可以在旅游爱好者俱乐部中选择关注环境问题的践行者,由于他们具备旅游方面、低碳行为的专业知识,因此具有可信性。(2)从主要目标顾客群中选择目前在旅游市场中,来自同一单位或组织的包价旅游者是旅行社的主要目标顾客群,如暑期的教师团、特定节日中党政机关组织的旅游学习活动。较由散客组成的旅游团,这些旅游团体中的旅游者彼此熟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在选择意见领袖时,可以着重关注主要目标顾客中的意见领袖。(3)考虑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均衡性此外,在选择在选择意见领袖时,要注意考虑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均衡性,这是因为不同性别、年龄段,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认知不同,在旅游中实施低碳生活行为的能力也不同,人们对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意见领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具有相似性的意见领袖也更具说服力。考虑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均衡性,可使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更加广泛。8.3.4.2意见领袖的培养(1)现实生活中意见领袖的培养低碳旅游的概念是近期出现的新概念,很多旅游者对此并不了解,因此,很多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也并不了解,这就要求意见领袖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深刻的、具有专业性的了解。社区或旅行社可组织讲座专门针对意见领袖进行培训,加深他们对旅游过程中低碳生活行为的认知程度。在旅游的游前、游中过程,应充分调动意见领袖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发挥出影响力。并在游后充分肯定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并鼓励他们使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经验,以影响更多的旅游者。(2)网络中意见领袖的培养互联网的出现使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也更加海量,相比传统媒体,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旅游者群体更愿意从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处寻162 第8章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研究求旅游的信息。因此,培养网络中低碳旅游的意见领袖是很有必要性。首先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发言。因为网络上信息交流的平等性,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和网民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更直接,对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和其他相关内容的发言,应当通过网络鼓励多评价讨论,并适时引导,这样有利于建立大众对低碳旅游等相关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其次是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所谓的“自媒体”形式,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博客本身就是一种利用网络空间建立的个人信息传播的媒体。而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博客点击率非常高,这些博客主人本身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可以在影响力较大的博客群中选择一些对低碳旅游感兴趣,且乐于实践的博主进行“培养”,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可以开辟一些专门讨论论坛或版块,这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也可发现一些信息面广又活跃的人来作为培养对象。8.4本章小结通过本章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可能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策略包括信息策略和结构策略。(2)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策略中相对更有效的策略途径包括三方面:普及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相关知识、使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获得相关群体更多支持、提高低碳设施的便利程度。(3)促进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行为的具体对策包括四方面:提高低碳旅游设施的便利程度以优化供应方因素;培养日常低碳生活行为习惯以建立认知基础:积极开展低碳旅游者教育以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163 第9章总结与展望9.1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研究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包价旅游者为分析对象,在讨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后,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构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使用江苏居民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的框架下讨论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对策,具体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由日常购买行为、日常环境行为、积极行为三个维度构成。(2)“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是“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两变量均直接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3)“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供给方因素和旅游者对供给方因素的感知中的“设施方便”。“主观规范"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为中介变量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以直接影响方式和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意愿”为中介变量两种方式同时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日常低碳生活行为倾向”、“设施方便”直接影响“自诉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4)影响因素对旅游者是否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作用机制是:在接受刺激阶段,各种影响因素形成对旅游者刺激的全部,但只有通过旅游者刺激筛选环节的刺激才被保留下来成为知觉对象,进入旅游者处理刺激阶段。在旅游者处理刺激阶段,各种影响因素带来刺激通过其内在机理作用于反应主体,产生相应的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反应主体将之综合起来,根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判断是否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带来的预期感知价值。在最终反应阶段,旅游者在165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为实施过程中得到实际感知价值,在行为实施后对比预期感知价值和实际感知价值,以此调整原有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调整过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将影响下一次的行为判断。9.2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本文以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包价旅游者为分析对象,讨论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构成维度,构建并实证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并在行为形成的“S-O-R”模式框架下分析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相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9.2.1理论贡献(1)提出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构成维度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旅游者行为的环境特征本文得出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由“日常购买行为”、“日常环境行为”和“积极行为”三个维度构成的结论,体现出了各种具体低碳旅游生活行为间的共性和区别,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旅游者行为的环境特征。(2)为探索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旅游领域环境行为的适用性提供了佐证本文研究综合了计划行为理论的TPB模型、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的VBN模型,并根据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赋予模型中解释变量以具有旅游学学科内涵的具体表述,并根据旅游环境的特点,在模型中引入作为新的篇释变量,构建了并实证研究了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构建的模型和实证结果为探索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旅游领域环境行为的适用性提供了佐证。(3)为非惯常环境下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本文研究考虑了惯常环境对非惯常环境的影响,引入了过去的行为作为解释变量中、考虑到非惯常环境下的情境对行为的影响,引入了供给方因素和旅游者对供给方因素的感知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非惯常环境下特殊的心理,引入悠逸心理作为新的解释变量,提出的解释变量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可为非惯常环境 第9章总结与展望下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4)提出了研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新思路本文研究以感知价值为核心刻画全部影响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后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围绕感知价值的形成、评价和反馈调整研究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过程中影响因素对行为的综合作用机制,为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9.2.2实践启示(1)对于政府部门的启示本文研究显示,建立认知基础和提高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对促进旅游者在旅游中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应采用有针对性的宣传手段。一方面通过宣传积极培养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施低碳行为的习惯,宣传应充分考虑知觉的筛选过程,可根据不同的受众设计宣传内容。一方面可开展专门针对旅游者的低碳旅游行为相关教育。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宣传低碳旅游行为虽然有利于自己的企业,但也使其他旅游企业在没有投入的前提下获益,这就使得单个的旅游企业缺乏宣传低碳生活行为的积极性,而不论是接待地政府还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低碳旅游的宣传活动则不存在这种顾虑,同时政府的宣传也具有更强的权威性。(2)对于旅游企业的启示本文研究显示,供给方因素能很好地解释旅游者是否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大对低碳旅游设施的投入。首先,便利程度高的低碳旅游设施对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标示是否清晰对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没有解释力,这就提示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设施应尽可能地与旅游者日常使用的类似设施保持一定的相似性,这样可以降低旅游者的对设施的认知成本,对于设施使用方式的介绍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或由导服人员在导游讲解过程中介绍给游客,或通过使用示范方式介绍给游客。此外,旅游企业应积极引导和培养低碳旅游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和积极倡导,使更多的人了解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以产生的聚合的效果,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促进更16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多的人关心、实施低碳旅游生活行为。(3)对于旅游者的启示本文研究显示,影响因素作用于行为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旅游者对刺激的筛选过程,不论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还是选择性记忆都与反应主体个人的倾向性有明显的关系。作为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具体实施者,旅游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在旅游中关注环境行为的旅游体验,这样即可得到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可对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9.3研究的局限性9.3.1理论研究中的局限性(1)未能全面考虑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在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的理论框架,并考虑了旅游环境的特点,梳理出可能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但对之前研究提示的情感因素和责任归因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考虑不足。此外,本文主要从旅游者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的影n向因素,对经济学研究中提示的实施成本的因素未加考虑。(2)未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或仿真研究本文研究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时,仅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未能采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或仿真研究。如能通过实验设计仿真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则可使本文研究的结论更有说服力。(3)在为潜变量设计观测变量时,未进行广泛范围的访谈调查本文研究在对潜变量设计观测变量时主要参考现有研究成果,但在现有研究成果较少的情况下,在访谈调查中就部分潜变量观测变量进行了小范围访谈,未能就研究涉及到的全部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在访谈调查中收集被访者的意见。9.3.2实证研究中的局限性168实证研究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样本的代表性可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据样本数据。在实地调查 第9章总结与展望中先使用电话调查确定被调查对象,然后发送电子邮件调查收集问卷。本文抽样时尽量保证样本的随机性,但网络调查需要抽中的对象有使用网络的习惯,实地调查也需要抽中的样本会使用电子邮件,虽然目前网络使用普及率很高,但总体中总存在没有网络使用习惯的总体单位,他们很可能被排除在样本之外,这会降低样本的代表性。同时,本文抽样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样本选择原则,抽选了753份样本,符合模型拟合的样本数要求,但相对于江苏总人口而言,样本数较小。9.3.3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本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基于参与包价旅游的江苏居民的调查,研究样本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和旅游形式上的局限性,对于经济收入水平、旅游环境资源条件不同的其他地区的居民和其他旅游形式(如自助游),本文的结论尚待检验。如由于包价旅游者不能自主性选择交通工具,本文未对与“行”有关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加以研究,但如研究对象为自助游中的自驾游旅游者,则与“行”有关的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则应是研究的重点。9.4研究展望(1)在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可进一步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2)对本文研究涉及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讨论在旅游背景下如何更加细致的刻画潜变量。(3)利用相关学科的实验设计或仿真实验思路,对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或仿真研究。(4)在后期研究中,需进一步突破地域上的局限性和旅游形式上的局限性,特别应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环境资源条件、除包价旅游以外的其他旅游形式进行分类研究,以提高研究结论的代表性。169 附录(附录1:预试问卷)您参加过包价旅游吗?A: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调查A1您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发生以下行为吗?(回答为否,则调查结束。)从不很少较少一般有时经常总是(1)a1只选购够用数量的瓶装水(2)a2选购选购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3)a3选购够用的旅行食品(4)a4选择旅游目的地地产的食物(5)a5在宾馆房间中随手关闭不需要的灯光(6)a6离开房问时会关闭空调、电视、灯光(7)a7使用盆浴(8)a8要求每天更换寝具(床单、枕套、被套)(9)a9将废弃物放入垃圾桶(10)a10分类处理废弃物(11)a11劝说同一旅游团中的其他成员不乱丢废弃物(12)a12只购买必要数量的旅游纪念品(13)a13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要求简单包装17l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2实施(1)一(13)项行为的能力(1为没有,7为很多,从l到7逐渐增强,请在相应选项打~/)l234567a21您认为您对实施(t)一(13)项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多少?a22您认为您对实施(1)一(13)项行为的相关技能掌握多少?A3实施(i)一(I3)项行为的意愿(1为没有意愿,7为意愿很强,从1到7逐渐增强,请在相应选项打√)1234567a31您在旅游过程中实施(1)一(13)项行为的意愿是?一一即使您以前没实施过第二部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根据您自身的情况,打~/即可。c1就您所知,在您的塑盔!旦空中,有人在参加包价旅游时中实施(1)一(13)项行为吗?C2您的塑壅:旦童的这些行为对您产生的影响程度是没影响几乎没影响有些影响有影响较有影响很有影响影响很大c3如果您选择了以下行为,您认为垡鳢塑塞!固主中对您行为看法会是:很不赞赏不赞赏不太赞赏无所谓基本赞赏赞赏十分赞赏C4就您所知,在您的家人中,有人在参加包价旅游时中实施(1)一(13)项行为吗?c5您的家人的这些行为对您在参加包价旅游时中实施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是:没影响几乎没影响有些影响有影响较有影响很有影响影响很大很不赞赏不赞赏不太赞赏无所谓基本赞赏赞赏十分赞赏C7您对以下说法的态度是?很基本不无所谓基本赞成十分不赞成赞成c17l旅游中节电节水会降低旅游的舒适性c172旅游中分类处理废弃物会降低旅游的方便程度c173旅游中节电节水并不节约开支,因此没必要做这些c174旅游是去享受放松的,不需要像在家里一样注意节能、节水、节电c175为了节能环保,我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不方便cl76为了节能环保,我愿意多付一些钱c177我不会为了节能环保而得罪周围的人c178能源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人人有责c179人类的任务就是以适当的方式生活保存我们现有的土地、牲畜和水、空气,使它们处于良好状况c1710旅游会使自然平衡更加脆弱和易打乱172 附录很基本十分不赞不无所基本赞成成赞成谓赞成cl711旅游中人类也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c1712万物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人类所用Cl71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助于减少不可避免的排放c171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c1716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对减缓气候改变没什么用cl71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是浪费时间cl71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只能很少的减缓气候变暖C1719推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只是为了宣传c8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您认为找到以下设施、说明和产品的方便程度是:很不不方便不太一般还算方便十分方便c81垃圾桶c82分类垃圾桶c83旅游地当地地产的食品c84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c85宾馆对寝具每客一换(而不是每天一换)的建议c86宾馆对旅客节电的建议c9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您认为以下标示、说明是否能提供清楚的信息:很不清楚不清楚不太清楚一般还算清楚清楚十分清楚c91分类垃圾桶的标示c92常用食品的产地说明c93瓶装水的包装说明c94宾馆节水措施的说明c95宾馆节电设施的说明C10您在El常生活中发生以下行为吗?从不很少偶尔有时经常较多总是C10l随手关灯c102循环用水c103选购有机食品c104选购地产的当季食品c105选购当季食品cl06避免商品过度包装C107出门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不开私家圭c108再循环家庭废弃物c109减少厨房垃圾17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11在以下情景下,您在参加包价旅游时会比现在更倾向于发生(1)一(13)项行为嘛?(1:和现在一样,7:倾向性最强;从1-7逐渐增强)1234567c111在您充分了解如何实施(1)一(13)项行为的知识后c112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会减少的碳排放数量后c113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会对产生的环境收益后c儿4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自己可以减少的旅游费用Cll5朋友和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c116当景区和宾馆提供的减碳设施标示很清晰时174第三部分基本资料您的回答不记名,填写的内容仅提供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即可。d1.您的性别:口男女口d2.您的年龄:口20岁以下口20一25岁口26—30岁口31—40岁口41—50岁口51—60岁口60岁以上d3.您的最高学历:口大专以下口大学本科口硕士口博士口博士以上d4.您家庭平均月可支配收入(每月收入中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的部分):口还没有收入口2000元以下口2000-3000元口3001—5000元口500卜8000元口8001-15000元口15001-30000元口3万元以上d5.以下旅游的类型中,您最常参加是:口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包价旅游口参加单位组织的包价旅游口和朋友一起参加包价旅游口其他形式的包价旅游d5.您最常参加包价旅游的旅游持续时问是:口当天往返口2-3天口4-7天口7-10天口10天以上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帮助! 附录(附录2:正式调查问卷)您参加过包价旅游吗?A:低碳旅游生活行为第一部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调查A1您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发生以下行为吗?(回答为否,则调查结束。)从不很少较少一般有时经常总是(1)a1只选购够用数量的瓶装水(2)a2选购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3)a3选购够用的旅行食品(4)a5在宾馆房间中随手关闭不需要的灯光(5)a6离开房间时会关闭空调、电视、灯光(6)a9将废弃物放入垃圾桶(7)a10分类处理废弃物(8)a11劝说同一旅游团中的其他成员不乱丢废弃物(9)a12只购买必要数量的旅游纪念品(10)a13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要求简单包装A2实施(1)一(10)项行为的能力(1为没有,7为很多,从1到7逐渐增强,请在相应选项打/)1234567a21您认为您对实施(1)一(10)项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多少?a22您认为您对实施(1)一(10)项行为的相关技能掌握多少?A3实施(1)一(10)项行为的意愿(1为没有意愿,7为意愿很强,从1到7逐渐增强,ilt,g相应选项打/)1234567您在旅游过程中实施(1)一(10)项行为的意愿是?一一即使您以前没实施过175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二部分: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根据您自身的情况,打~/即可。C1就您所知,在您的丝叁:旦童中,有人在参加包价旅游时实施(1)一(10)项行为吗?c2您的塑壅!固主的这些行为对您产生的影响程度是:没影响几乎没影响有些影响有影响较有影响很有影响影响很大C3如果您选择了以下行为,您认为堡鳢塑塞!圃圭中对您的看法会是:很不赞赏不赞赏不太赞赏无所谓基本赞赏赞赏十分赞赏C4就您所知,在您的窒厶中,有人在参加包价旅游时实施(1)一(10)项行为吗?c5您的窒厶的这些行为对您在旅游中实施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没影响几乎没影响有些影响有影响较有影响很有影响影响很大C6如果您选择了这些行为,您认为您的家人中对您的看法会是:很不赞赏不赞赏不太赞赏无所谓基本赞赏赞赏十分赞赏C7您对以下说法的态度是?很不基本不基本十分赞成不赞成赞成无所谓赞成c171旅游中节电节水会降低旅游的舒适性c172旅游中分类处理废弃物会降低旅游的方便程度c173旅游中节电节水并不节约开支,因此没必要做这些c174旅游是去享受放松的,不需要像在家里一样注意节能、节水、节电cl75为了节能环保,我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不方便c178能源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人人有责c179人类的任务就是以适当的方式生活保存我们现有的土地、牲畜和水、空气,使它们处于良好状况c1711旅游中人类也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cl714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有助于减少不可避免的排放cl715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c1716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对减缓气候改变没什么用cl717低碳旅游生活行为是浪费时间C1718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只能很少的减缓气候变暖cl719推行低碳旅游生活行为只是为了宣传176 附录c8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您认为找到以下设施、说明和产品的方便程度是:很不茱不太还算十分一般方便c81垃圾桶c82分类垃圾桶c83旅游地当地地产的食品c84包装材料较少的瓶装水c85宾馆对寝具每客一抉(而不是每天一换)的建议c86宾馆对旅客节电的建议c9在您以往参加包价旅游时,您认为以下标示、说明是否能提供清楚的信息:很不系不太一般还算清楚十分清楚c91分类垃圾桶的标示c92常用食品的产地说明c93瓶装水的包装说明c94宾馆节水措施的说明c95宾馆节电设施的说明C10您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以下行为吗?从不很少偶尔有时经常较多总是C10l随手关灯C102循环用水C103选购有机食品c104选购地产的当季食品c105选购'-3季食品c106避免商品过度包装c108再循环家庭废弃物C109减少厨房垃圾c11在c12表格中的情景下,您在以后参加包价旅游时会比现在更倾向于发生(1)一(10)项行为嘛?您的选择是:()和现在一样;()比现在倾向C12在以下各种情况对你做出的决定的影响程度是:(1:很不重要,7:很重要;从1-7逐渐增强)1234567C111在您充分了解如何实施(1)一(13)项行为的知识后cll2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会减少的碳排放数量后cll3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会对环境产生的益处后c114在您充分了解了实施(1)一(13)项行为后自己可以减少的旅游费用el15朋友争家人更支持低碳旅游生活行为cll6当景区和宾馆提供的减碳设施标示很清晰时17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三部分基本资料您的回答不记名,填写的内容仅提供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即可。d2.您的年龄:口20岁以下口20一25岁口26~30岁口31-40岁口41—50岁口51-60岁口60岁以上d3.您的最高学历:口大专以下口大学本科口硕士口博士口博士以上d4.您家庭平均月可支配收入(每月收入中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的部分):口还没有收入口2000元以下口2000—3000元口300卜5000元口5001-8000元口8001—15000元口15001-30000元口3万元以上d5.以下旅游的类型中,您最常参加是:口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包价旅游口参加单位组织的包价旅游口和朋友一起参加包价旅游口其他形式的包价旅游d5.您最常参加包价旅游的旅游持续时间是:口当天往返口2-3天口4—7天口7—10天口10天以上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帮助1178 附录(附录3:访谈提纲)访谈提纲A:针对预试问卷全部的问题问题1:能否理解问卷题项的具体意义;问题2:对问卷题项是否有补充。B:针对悠逸变量的提问问题1:您认为把悠逸分成舒适和方便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问题2:如果在旅游中对悠逸的追求会影响您实施旅游低碳生活行为,哪种更符合您的情况?(1)想放松,不想尝试实施(2)想实施,但实施起来就不像旅游了,就不去实施了(3)看条件和心情的搭配(4)其他179 参考文献[1】Perch-NielsenS,SesarticA,StuckiM.Thegreenhousegasintensityofthetourismsector:ThecaseofSwitzerland[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10,13(2):13l一140,[2】UNWTO.ClimateChangeandTourism:RespondingtoGlobalChallenges.Spain,Madrid:TheWorldtourismOrganizationandthe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08.[3】BambergS,MrserG.TwentyyearsafterHines,Hungerford,andTomera:Anewmeta—analysisofpsycho—socialdeterminantsof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7,27(1):14—25.[4】LiL,ChenC,XieSeta1.EnergydemandandcarbonemissionsunderdifferentdevelopmentscenariosforShanghai,China[J].EnergyPolicy.2010,38(9):4797-4807.[5】蒋金荷,姚愉芳.人文发展潜力与碳排放需求空间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78—83.[6】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744—747.[7】汪清蓉,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一一以佛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1,(05):15—17.[8】郑岩,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一一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l,(03):163·164.[9】王谋.低碳旅游概念辨识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8):166—171.【10】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I,31(05):863—867.[“]张明,黄翔.基于低碳经济“三分法”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与构建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2):334—339.【12]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l,(02):81—84.【13]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06一l10.[14]刘长生.低碳旅游服务提供效率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12,(03):90—98.[15】马勇,颜琪,陈小连.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04):686—689.[16]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03):84—89。[17】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8l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一一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EB/OL].(2007-08-15)[201l一04一15】.http://so.360.on/s?q=%C8%AB%C3%F1%BD%DA%C4%DC%BC%F5%C5%C5%CA%D6%B2%El&ie=gbk&src=hao——search&一re=0.[19】田晨.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一一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1-2。【20】黄小乐.环保行为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走向【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6):48—53.【21】WhitmarshL,0’NeillS.Greenidentity,greenliving?Theroleofpro—environmentalself-identityindeterminingconsistencyacrossdiverse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0,30(3):305-314.【22】李相法.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23]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2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阴.发展研究.2009,(2):23—27.[25]何建坤,张阿玲,刘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能源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6.【26】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7-8.[27]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刨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28]GillZM,TierneyMJ,PeggIMeta1.Measuredenergyandwaterperformanceofanaspiringlowenergy/carbonaffordablehousingsiteintheUK[J].EnergyandBuildings.2011,43(1):117—125.【29】杨波.生态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30】YeH,WangK,ZhaoXeta1.Relationshipbetween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andcarbonemissionsfromurbanhouseholdoperationalenergyusage[J].EnergyandBuildings.2011,43(1):147一152.[311StegL,VlekC.Encouraging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Anintegrativereview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9,29(3):309-317.[32]GolleyJ,MengX.Incomeinequality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ThecaseofChineseurbanhouseholds[J].EnergyEconomics.2012,34(6):1864—1872.【33】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05.、[34】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0):12-16.[35】BritishStandards.GuidetoPAS2050Howtoassessthecarbonfootprintofgoodsandservices[M].WestYorkshire,UK:TheCharlesworthGroup;2008.【3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f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37】韩明安.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38】高清海.文史哲百科辞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39】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40]互动百科.机制本质特征[EB/OL].(2010.10—05)[2012一04—15].http://www.hudong,conv7wikff%E6%9C%BA%E5%98%B6.182 参考文献【41】PeetersP,DuboisG.Tourismtravelunderclimatechangemitigationconstraint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0,l8(3):447457.【42]BakhatM,Rossell6J.Estimationoftourism—inducedelectricityconsumption:ThecasestudyofBalearicsIslands,Spain[J].EnergyEconomics.2011,33(3):437-444.【43]张世满.旅游:一种健康而非低碳的生活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09):9—10.【44】李风琴,李江风,胡晓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碳足迹测算与碳效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4—16569.[45]窦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46]韦达.旅游者生态足迹比较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47】郑宇.都江堰市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48]谢园方,赵嫒.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05):27—31.[49]KuoN—W,ChenP—H.Quantifyingenergyuse,carbondioxideemission,andotherenvironmentalloadsfromislandtourismbasedonalifecycleassessmentapproach[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9。17(15):1324-1330.[50]BeckenS,SimmonsDG.UnderstandingenergyconsumptionpatternsoftouristattractionsandactivitiesinNewZealand[J].TourismManagement.2002,23(4):343—354.[51]李鹏,杨桂华,郑彪eta1.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效率[J】.生态学报.2008,28(5):2207—22t9.[52】SardianouE.EstimatingenergyconservationpatternsofGreekhouseholds[J].EnergyPolicy.2007,35(7):3778-3791.【53]DruckmanA,JacksonT.HouseholdenergyconsumptionintheUK:Ahighlygeographicallyandsocio-economicallydisaggregatedmodel[J].EnergyPolicy.2008,36(8):3177-3192.[54]AbrahamseW,StegL.Howdosocio—demographicandpsychologicalfactorsrelatetohouseholds’directandindirectenergyuseandsavings?[J].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2009,30(5):711-720.【55】陈利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56】EkK,S6derholmP.Households’switchingbehaviorbetweenelectricitysuppliersinSweden[J].UtilitiesPolicy.2008,l6(4):254-261.[57]SolifioM,FarizoBA,CamposP.Theinfluenceofhome—sitefactorsonresidents’willingnesstopay:AnapplicationforpowergenerationfromscmblandinGalicia,Spain[J].EnergyPolicy.2009,37(10):40554065.f58]CaulaS,HvenegaardGT,MartyP.Theinfluenceofbirdinformation,attitudes,anddemographicsonpublicpreferencestowardurbangreenspaces:ThecaseofMontpellier,France[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09,8(2):117-128.[59】ChungSS,PoonCS.Acomparisonofwaste-reductionpracticesandnewenvironmentalparadigmofruralandurbanChinesecitizens[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1,62(11:3—19.18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0】VirenS,Chamorro—PremuzicT,SnelgarReta1.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anddemographicantecedentsofself-reportedhouseholdwastemanagementbehaviour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l,31(1):21-26.[61]OuyangJ,GeJ,HokaoK.Economicanalysisofenergy-savingrenovationmeasuresforurbanexistingresidentialbuildingsinChinabasedonthermalsimulationandsiteinvestigation[J].EnergyPolicy.2009,37(1):140-149.[62]GybergP,PalmJ.Influencinghouseholds’energybehaviour—howisthisdoneandonwhatpremises?[J].EnergyPolicy.2009,37(7):2807—2813.[63]谭婧.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一以大石桥市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08.[64】TongletM,PhillipsPS,BatesMP.Determiningthedriversforhouseholder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wasteminimisationcomparedtorecycling[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04,42(1):27—48.【65]EkK.Publicandprivateattitudestowards”green”electricity:thecaseofSwedishwindpower[J].EnergyPolicy.2005,33(13):1677—1689.【66]EkK.CommitteeonEnvironmentalImpactsofWindEnergyProjects[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9,12(7):1073—1074.[67]EkK,S6derholmP.Thedevilisinthedetails:Householdelectricitysavingbehaviorandtheroleofinformation[J].EnergyPolicy.2010,38(3):1578—1587.[68】GronhojA,ThogersenJ.Likefather,likeson?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ofvalues,attitudes,andbehavioursintheenvironmentaldomain[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9,29(4):414—421.[69]HumeM.Compassionwithoutaction:Examiningtheyoungconsumersconsumptionandattitudetosustainableconsumption[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10,45(4):385-394.[70]DavisJL,GreenJD,ReedA.Interdependencewiththeenvironment:Commitment,interconnectedness,andenvironmentalbehavior[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9,29(2):173一180.[71】AmockyS,StroinkM,DeCiccoT.Self-construalpredictsenvironmentalconcern,cooperation,andconserv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7,27(4):255—264.[72]MostafaMM.Shadesofgreen:ApsychographicsegmentationofthegreenconsumerinKuwaitusingself-organizingmaps[J].ExpertSystems谢也Applications.2009,36(8):11030·11038.[73]FujiiS.Environmentalconcern,attitudetowardfrugality,andeaseofbehaviorasdeterminantsofpro—environmentalbehaviorintention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6,26(4):262—268.[74】WangG,WangY,ZhaoT.AnalysisofinteractionsamongthebarrierstoenergysavinginChina[J].EnergyPolicy.2008,36(6):1879—1889.【75]孙岩.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76]JaberJO,MamlookR,AwadWe.Evaluationofenergyconservationprogramssectorusingfuzzylogicmethodology[J].EnergyPolicy.2005,33(10):1329—1338.[77]StegL.Promotinghouseholdenergyconservation[J].EnergyPolicy.2008,36(12):184inresidential4449—4453 参考文献[78】DarbyS.Sociallearningandpublicpolicy:Lessonsfromanenergy-consciousvillage[J].EnergyPolicy.2006,34(17):2929-2940.[79]于丹,董大海,刘瑞明eta1.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l6(5):796—802.[80】SmithS,PaladinoA.Eatingcleanandgreen?Investigatingconsumermotivationstowardsthepurchaseoforganicfood[J].AustralasianMarketingJournal.2010,18(2):93—104.【81]HomburgA,StolbergA.Explainingpro—environmentalbehaviorwithacognitivetheoryofstres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6,26(1):1—14.[82】CarrusG,PassafaroP,BonnesM.Emotions,habitsandrationalchoicesinecologicalbehaviours:Thecaseofrecyclinganduseofpublictransport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8,28(1):51—62.[83]YetanoRocheM,MouratoS,FischedickMeta1.Publicattitudestowardsanddemandforhydrogenandfuelcellvehicles:Areviewoftheevidenceandmethodologicalimplications[J].EnergyPolicy.2010,38(10):5301-5310.【84]EkK,S6derholmP.NormsandeconomicmotivationintheSwedishgreenelectricitymarket[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8(1—2):169—182.[85】SchuitemaG,StegL,ForwardS.ExplainingdifferencesinacceptabilitybeforeandacceptanceaftertheimplementationofacongestionchargeinStockholm[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PolicyandPractice,2010,44(2):99—109.[86】MahmoudMA,AlajmiAF.Quantitativeassessmentofenergyconservationduetopublicawarenesscampaignsusingneuralnetworks[J].AppliedEnergy.2010,87(1):220-228.【87]刘光岭.信息不对称对绿色产品市场的影响一一基于制造商和消费者关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08):68.72.【88]李岩巍.构建大学生环保公共舆论空间的议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89]QuM,TahvanainenL,AhponenPeta1.Bio-energyinChina:ContentanalysisofnewsarticlesonChineseprofessionalinternetplatforms[J].EnergyPolicy.2009,37(6):2300—2309.[90]BendersRMJ,KokR,MollHCeta1.Newapproachesforhouseholdenergyconservation~InsearchofpersonalhouseholdenergybudgetSandenergyreductionoptions[J].EnergyPolicy.2006,34(18):3612—3622。[91]LiuH—T,GuoJ-E,QianDeta1.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householdindirectenergyconsumptionandimpactsofalternativeenergypoliciesinChinabyinput—outputanalysis[J].EnergyPolicy.2009,37(8):3194—3204.[92]CoadA,deHaanP,WoersdorferJS.Consumersupportforenvironmentalpolicies:Anapplicationtopurchasesofgreencars[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7):2078—2086.[93】FishbeinM,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Behavior: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M].MA:AddisonWestey;1975.【94】HankinsM,FrenehD,HomeR.Statisticalguidelinesforstudiesof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and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PsychologyandHealth.2000,15(151-161).185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95】RivisA,SheeranP.DescriptiveNormsasanAdditionalPredictorin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ur:AMeta—Analysis[J】.CurrentPsychology:Developmental,Learning,Personality,Social.2003,22(3):218-233.[96]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f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50:179—211.[97】卢春天,洪大用.建构环境关心的测量模型一一基于200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J】.社会.201l,31(1):35-52.[98】EklindY,KirchmannH.Compostingandstorageoforganichouseholdwastewithdifferentlitteramendments.I:carbonturnover[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0.74:115—124.[99]SternPC.Towardacoherenttheoryofenvironmentallysignificantbehavior[J].JournalofSocialIssues.2000,56(3):407—424.[100]SchwartzS.Normativeinfluencesonaltruism[M].NewYork:AcademicPress;1977.[101]StemPC,DietzT,KalofL.Valueorientations,gender,andenvironmentalconcern[J].EnvironmentandBehavior.1993,25(3):322—348.[102】SeymourE,CurtisA,PannellDeta1.ExploringcommunityvaluesassignedtonaturalassetsontheMoolortPlains,Victoria[R].AlburyNSW:InstituteforLand,WaterandSociety;2008.[10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04]GrsslingS,GarrodB,AallCeta1.Foodmanagementintourism:Reducingtourism’Scarbon‘foodprint’[J].TourismManagement.201l,32(3):534—543.【105】LiqinY.TheAnalysisonCarbonFootprintofCateringProductsinHigh·starHotelsduringOperation:BasedonInvestigationConductedinpartsofHigh-starHotelsinJi’nan[J].EnergyProcedia.2011.5:890·894.[106]MacKerronGJ,EgertonC,GaskellCeta1.WillingnesstopayforcarbonoffsetcertificationandCO-benefitsamong(high-)flyingyoungadultsintheUK[J].EnergyPolicy.2009,37(4):1372.1381.[107】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汁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8]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9]段文婷.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110]GaterslebenB,StegL,VlekCM.Measurementand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lysignificantconsumerbehavior[J].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2,32(3):335·362.【111】TannerC,KastSW.Promot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determinantsofgreenpurchasesbySwissconsumers[J].Psychology&Marketing.2003.20(10):883—902.【l12]CialdiniRB,KallgrenCA,RenoRR.Afocustheorynormativeconduct:Atheoreticalrefinementandreevaluationoftheroleofnormsinhumanbehavior[J].Advances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91.21:201—234[113]AjzenI,FishbeinM.Theinfluenceofattitudesonbehavior[M].Mahwah,NJ:Erlbaum;2005.[114】WelschH,KiihlingJ.Determinantsofpro-environmentalconsumption:Theroleofreferencegroupsandroutinebehavior[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9(1):166—176.[115]Mar&halK.Notirrationalbuthabitual:Theimportanceof”behaviourallock-in”inenergyconsumption[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5):I104—1114.186 参考文献【116】AjzenI.Residualeffectsofpastonlaterbehavior:Habituationandreasonedactionperspectives.[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2002,6:107—122.【117】BarrS,ShawG,ColesT.Timesfor(Un)sustainability?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developingbehaviourchangepolicy.Acase-studyofconsumersathomeandaway[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11,21(4):1234-1244.【118】BarrS,ShawG,ColesTeta1.‘Aholidayisaholiday’:practicingsustainability,homeandaway[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0,18(3):474—481.【119】FujiiS.Communicationwithnon·driversforpromotinglong—termpro-environmentaltravelbehaviour[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D:TransportandEnvironment.2007,l2(2):99-102.[120】OuelletteJA,WendyW.Habitandintentionineverydaylife:Themultipleprocessesbywhichpastbehaviorpredictsfuturebehavior[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8,124(1):54.74.[121】BarrS,GilgAW,FordNJ.Whatwebuy,whatwethrowaway,andhowweuseourvoice:SustainablehouseholdwastemanagementintheUK[J].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4,12:32-44.[122]BarrS,GilgA,ShawG.HelpingPeopleMakeBetterChoices:Exploringthebehaviourchangeagendafor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J].AppliedGeography.201l,31(2):712.720.[123】SelltizC,WrightsmanLS,CookSW.ResearchMethodsinSocialRelations[M].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on;1976.【124】DavisD,R.M,Cosenza.BusinessResearchforDecisionMaking[M].Belmont,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3.【125】ChurchillN,LewisV.TheFiveStagesofSmallBusinessGrowth[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3.5:30—50.[126】OgdenJ.SomeProblemswithSocialConditionModels:APragmatic&ConceptualAnalysis[J].HealthPsychology.2003,22(1):424-428.【127】AjzenI,FishbeinM.QuestionsRaisedbyaReasonedActionApproach:CommentonOgden[J].HealthPsychology.2003,23(4):431-434.【128】赵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变量测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4):79.81.【129】HanH,HsuL—T,LeeJ-S.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rolesofattitudestowardgreenbehaviors,overallimage,gender,andageinhotelcustomers’eco—friendlydecision.making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09,28(4):519—528.[130】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J】.社会.2006,26(5):71.92.【131】KotchenMJ,ReilingSD.Environmentalattitudes,motivations,andcontingentvaluationofnonusevalues:acasestudyinvolvingendangeredspecies[J].EcologicalEconomics.2000,(32):93.107.[132】HawcroftLJ,MilfontTL.Theuse(andabuse)ofthenewenvkonmentalparadigmscaleoverthelast30years:Ameta-analysi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0,30(2):143.158.[133]刘贤伟,吴建平.环境关心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及应用[Ⅱ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06—1009.[134】ParkHS.RelationshipsamongAttitudeandSubjectiveNorms:Testing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acrossCulture[J].CommunicationStudies.2000,51(2):162—175.187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35】SchiffmanLG,L.Kanuk.ConsumerBehavior[M].PrenticeHall;2000.[136]LovellH,BulkeleyH,LivermanD.Carbonoffsettingsustainingconsumption[J].Environment&PlanningA.2009.41(10):2357—2379.[137]O’ConnorRE,BordRJ,YamalBeta1.Whowantstoreducegreenhousegasemissions?[J].SocialScienceQuarterly.2002,83(1):l-17.[138]CollinsA,O’,DohertyR,SnellMc.Householdparticipationinwasterecycling:SomenationalsurveyevidencefromScotland[J].JournalofEnviron—mentalPlanningandManagement.2006,49:121.140.[139】BarrS.Householdwasteinsocialperspective:Values,attitudes,situationandbehaviour[M].Aldershot::Ashgate;2002.[140】BarrS.Factorsinfluencingenvironmentalattitudesandbehaviors:AUKcasestudyofhouseholdwastemanagement[J].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7,39:435-473.[141]BarrS,GilgAW,FordNJ.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andanalysingattitudestowardshouseholdwastemanagement[J].EnvironmentandPlanningA.2001,33:2025.2048.[142】BarrS,GilgAW,FordNJ.Differencesbetweenhouseholdwastereduction,reuseandrecyclingbehaviour.Astudyofreposedbehaviours,intentionsandexplanatoryvariabl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andWasteManagement.2001.4:1一14.【143】H.P.Gray.InternationalTravel-InternationalTrade[J].Healthlexington.1970,12(2):22-27.[144]J.L。Crompton。MotivationsforPleasureVocation[J]。AnnaisofTourismResearch.1979,6(4):110—120.[145]S.E.Iso—Ahola.TowardaSocialPsychologicaltheoryofTourismMotivation[J].AnnaisofTourismResearch.1982,9(2):39-50.【146】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147]Anna-LisaLinden,KlintmanM.Theformationofgreenidentities----consumersandProviders[M].London:Ashgate;2003.[148]黄芳铭.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49】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一一AMOS的操作和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50】ArmitageCJ,ConnerM.Efficacyof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Ameta—analyticreview.[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1,40:471-499.【l5l】AjzenI,FishbeinM.Understandingattitudesandpredictingsocialbehavior[M].NJ:Prentice·Hall;1980.[152】SheeranP,TaylorS.Predictingintentionstousecondoms:Meta·analysisandcomparisonofthetheoriesofreasonedactionandplannedbehavior[J].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97,29:1624-1675.[153】SheeranP,OrbellS.Dointentionspredictcondomuse?Meta—analysisandexaminationofsixmoderatorvariables[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8,(37):231—250.188 参考文献【154】GodinG,&KokG.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Areviewofitsapplicationstohealth-relatedbehaviors[J].AmericanJournalofHealthPromotion.1996,ll:87.98.【155】何风波.城市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156】LoweR,EvesF,CarrollD.Theinfluenceofaffectiveandinstrumentalbeliefsonexerciseintentionsandbehavior:Alongitudinalanalysis[J].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2,32:124l一1252.[157]TrafunowD,KiekelP,ClasonD.Thesimultaneousconsiderationofbetween-participantsandwithin-participantsanalysesinresearchonpredictorsofbehaviors:Theissueofdependence[J].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4,34:703—712.[158】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EB/OL].(2006--06--05)【2011—12—15].http://wenku.baidu.cona/view/f05b76ff'/70bt78a65295486.html.[159]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60】张述祖.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61]F.CamererC,loewensteinG,RabinM.行为经济学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2]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163】I.R,Evans.,BanduraA.TheManandHisIdeas⋯⋯ADialogue[M].ForewordbyErnestR.HilgardPraeger,.1989.【164】杨婷.知觉行为控制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9.【165]BemDJ.Self-perceptiontheory[J].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72,6:1—62.[166】EaglyAH,ChaikenS.Thepsychologyofattitudes[M].SanDiego,CA: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93.[167]ajzenI.Attitudes,traits,andactions:Dispositionalpredictionofbehaviori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87,20(1—63):1155—1175.【168】HeeSP.RelationshipsamongAttitudesandSubjectiveNorm:Testing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acrossCultures[J].CommunicationStudies.2000,51(2):162—175.【169]LamT,BaumT,PineR.ModeratingEffectonNewEmployee’SJobSatisfactionandTurnoverIntentions:TheRoleofSubjectiveNor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1):160-177.[170]ChildersTL,RaoAR.Theinfluenceoffamilialandpeer_basedreferancegroupsonconsumerdecisions[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219(1):198—21l。[171】路红,吴洁玲.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一主观规范与就业意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862—863.【172】赵男.旅游情境中的日常理性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173】Smith,BC.TheMITEncyclopediaoftheCognitiveScienc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4]WilsonM.Sixviewsofembodiedcognition[J].PsychonomicBulletinandReview.2002,(9):625.636189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75】KennyK.Chan,MisraS.CharaeteristiesoftheOpinionLeader:ANewDimension[J].JournalofAdvertising.1990,(19):53—60.[176】赛娜.Web2.0营销传播中意见领袖形成的社会心理归因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177】陆瑾.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190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情况(一)发表相关论文(第一作者)1.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CarbonConsumptionandEconomyDevelopmentinProvincesofChina[C]//HenryZHANG,FULei,ZHAORuimei.20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012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Sydney:Australia.2009(11):82—89.(ISTP收录)2.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231-235.3.基于面板数据的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旅游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F9).2010(7):21—25.(原刊: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1):49—53.)4.基于量表技术的旅游者低碳生活行为倾向的测量工具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2):90—97.5.AnExaminationoftheLow—CarbonTourismEducationinChina:ACaseStudyofZhenjia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已接受).(二)主持和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1.江苏省公共服务水平研究与分析(课题号:2010ZJG073J),江苏省统计局,2010年1月一2010年12月,结题,主持2.江苏省社会发展水平研究与分析(课题号:2009QT089J),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1月一2009年12月,结题,主持3.江苏城市旅游国际化综合收益及驱动力研究(课题号:2009NXl27J),江苏科技大学,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结题,主持4.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双重约束下的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课题号:09YJA630052),教育部,2009年7月~2011年7月,结题,4/55.江苏省社会发展水平协调状况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号:BR2010092),江苏省科技厅,2010年1月-12月,结题,参与(5/5)191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动态时序视角下考虑碳约束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扩展及其应用(课题号:2012LYl84),国家统计局,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研,参与(3/5)7.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培育与规制问题研究(课题号:2010—2—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10年2月一2012年5月,在研,参与8.新技术背景下的应用统计学课程融合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课题号:2012-R一21369),江苏省现代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在研,主持9.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高等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KT2011184),江苏省高教学会,在研,参与(6/7) 致谢致谢随着博士论文撰写接近尾声,四年的博士学习即将结束,不由得感慨万千。四年博士学习期间经历了选题的纠结、资料收集的困难、写作中的畏难、自己的懒惰,但也正是经历了这些过程,最终才能完成论文的写作。虽然已是尽力而为,论文也算定稿,但深知论文中种种缺憾,心中依然惶恐,如果说略有一点点完成后的欣喜,那么完全应该归于我的导师和一路关心我的人。感谢我的导师路正南教授。自我在江苏大学读硕士开始,路老师的渊博、睿智和儒雅就叫我心生敬意、十分敬仰。有幸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后,路老师对我科研上悉心指导、一路引我领略高水平的团队科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路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心中深怀感谢,只是因始终未达到导师对我学术水平上的期望,使我总因为汗颜而没勇气对我的导师当面说声谢谢。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金丽馥教授。从我读硕士到现在,金老师一直对我非常关心,也是她积极鼓励我攻读博士学位,在我读博期间,金老师一如既往关心我的学业及论文进展,金老师的细腻和见解总叫我如沐春风。感谢南京大学周晶教授、东南大学陈森发教授、江苏大学梅强教授、马志强教授、杜建国教授、赵喜仓教授、施国洪教授、庄晋财教授。从论文开题到预预审和最后的答辩阶段,各位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重要修改意见,使得论文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当然论文中的欠妥之处,皆因自己失察,责任自负。同时也感谢为我外审的老师,谢谢您们的智慧和中肯的指导。感谢师兄王正明博士,他对我论文框架的肯定使我能有勇气开始论文的写作。感谢师弟王健博士,他乐于分享,无论是最新版的软件还是他的研究经验,他的灵感总拓展着我的思路,他的开解总坚定着我的信心。感谢所有的同门和同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优秀也叫我想努力追赶。感谢我的领导们。感谢葛世伦校长,他是我博士入学的推荐入,虽然很少有机会向他请教,但他的眼界、高度总叫人感佩;感谢景旭文校长,他对学科发展的拳拳之心,坚定着我完成学业的决心。感谢我的历任院长和同事们,他们对我的鼓励、鞭策和在工作中对我的照顾,使我有空间在工作之余得以完成博士学业。193 江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徐栋。他们总选择包容我,倾力支持我的学业和工作,他们始终是我最坚实的支撑,我无以为报,更不敢言谢,只知道他们是我心中最深的惦念。感谢我的弟弟和他的家人,同胞手足之情,总叫我暖在心头。感谢所有为我填写问卷的被访者,谢谢你们的时间和耐心。感谢帮助我完成资料收集的学生和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投入。感谢求学生涯中每一位关心我、帮助我的人。虽然在此未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也或许他们真心觉得无需言谢,但对我来说,没有你们,生命就不会如此丰盈而美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