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42635
大小:42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5
《單育辰:作冊嗌卣初探(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93作冊嗌卣初探(首發)單育辰吉林大學古籍所《作冊嗌卣》(《集成》5427),原藏潘祖蔭處,後歸上海博物館,以往拓本漶漫不清,自從《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一冊發表新拓後(著錄於第142號),清晰度方大爲改觀。此銘異於常例,號稱難懂,可惜討論它的文章並不多見。這裏按我們的理解先把釋文寫在下面,再作進一步討論:作冊嗌作父辛尊,厥名義(宜)曰:“子子孫寶。”不彔(祿)嗌子,子(誕)先衋
2、死。亡子,子引(矧)有孫。不敢擾,(況)鑄彝,用作大(御)于厥祖妣、父母、多神,母(汝)念哉,必勿(剝)嗌鰥寡,遺石(祏)宗不刜。”收稿日期:2012年3月3日發佈日期:2012年3月3日頁碼:13/1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93以往如陳夢家先生、張亞初先生、連劭名先生認為其中的“”和“引”是人名參看陳夢家:《乍冊益卣》,《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4月,第124~126頁。其中“引”字誤
3、釋爲“弘”,此正。張亞初:《金文新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第297~303頁;連劭名:《商周青銅器銘文新證》,《古文字論集(三)——考古與文物2005增刊》,第49頁。,是“作冊嗌”的兒子;馬承源等先生認為只有“引”是人名,是“作冊嗌”的兒子。馬承源等:《作冊嗌卣》,《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第95~96頁。如果按諸先生的理解,把“”當作人名的話,則應說“不彔(祿)嗌子,先衋死。”但銘文卻言:“不彔(祿)嗌子
4、,子先衋死。”可見若把“”理解爲人名,則他的出現頗爲突兀;如果把“引”理解爲人名,這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將很難說清楚,並且,這篇銘文是爲了祈禱有後代而作的,如果“子引”這個人“有孫”,那麽“作冊嗌”也就有了孫子,已有後代,自然談不上銘文最後兩行說的“一定不要傷害‘作冊嗌’,使‘作冊嗌’鰥寡孤獨,要遺留自已這一宗族使後嗣不絕”了。其實,這篇銘文裏涉及的人物很簡單,一個是器主“作冊嗌”,一個是作冊嗌已死的父親“父辛”,一個是“子”——也就是“作冊嗌”的兒子(他的名稱銘文中並未出現)。這篇銘文的難點,在於以前學者認爲是人名的“
5、”、“引”,其實,它們應理解爲虛詞。下面我們將對此銘重加解釋,並著重梳理一下這幾個虛詞的含義。此銘首句“作冊嗌作父辛尊,厥名義(宜)曰:‘子子孫寶。’”的意思是說器主“作冊嗌”作父辛尊彝。它的名字應該稱作:“子子孫孫寶用。”與此相類的銘文又見《秦公鐘》“作淑龢鐘,厥名曰(固)邦”(《集成》270),《懷后磬》“自作造磬,厥名曰懷后”(《考古圖》7.15)。參看注1陳夢家文。這裏用“厥名義(宜)曰”而不是“厥名曰”,是因為“作冊嗌”作此卣是為了祈求有子而作(詳後),此時收稿日期:2012年3月3日發佈日期:2012年3月
6、3日頁碼:13/1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93他尚無子孫,故這裏用了一個比較委婉的“宜”。銘文中有“父辛”之稱,從金文通例看,“作冊嗌”的父親已死,這同銘後“用作大(御)于父母”,其中“御”的對象爲死者的情況是一致的。第二句“不彔(祿)嗌子,子(誕)先衋死。”“祿”的意思是“福”、“善”,典籍常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諞:《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第1607~1608頁。“”,西
7、周金文中多見,其意義可以肯定即典籍中的“誕”,是表示一種時間先後關係的連詞,其意義大概近於“乃”。可參看單育辰:《說“”》,待刊。與此字相當的辭例可見《麥方鼎》(《集成》2706):“唯十又一月,井侯(誕)贊於麥,麥錫赤金,用作鼎”;《司土簋》(《集成》4059):“王來伐商邑,(誕)令康侯鄙於衛”;《師遽簋蓋》(《集成》4214):“王在周客新宮,王(誕)正師氏,王呼師朕錫師遽貝十朋”等。銘文“不彔(祿)嗌子,子(誕)先衋死”的意思是“上天不福祐‘作冊嗌’的兒子,其子乃先死去。”其中的“衋”,《說文·血部》:“傷痛也
8、”。第三句“亡子,子引(矧)有孫。”“引”,在這裏也應該是虛詞,通“矧”,“矧”金文及古文獻中常見,古多訓爲“況”,裘錫圭先生認爲還有“亦”的意思,參看裘錫圭:《說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359-363頁。裘先生的說法可信。但我們還發現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在兩個(或幾個)並列的結構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